第109章 水輪賦

以”汲引之道,成於運輪“爲韻

陳章

陳章,《全唐文》卷九四八作陳廷章,於小傳未著一字。《文苑英華》作陳章,皆收其律賦六篇。範坰、林禹所撰《吳越備史》卷一載有陳章事蹟數處,可知其本孫儒之黨,降於錢鏐,有功,錢鏐使其爲衢州刺史,後叛歸淮南楊行密。其事又見《資治通鑑》卷二六三唐昭宗天覆二年九月、卷二六五唐昭宗天祐元年十二月、天祐三年八月等數處。然《資治通鑑》作陳璋。陳璋,路振《九國志》卷一、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八八皆有其傳。當即作賦之陳章。其名當爲璋,字廷章。疑明人避諱改”璋“爲”章“。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三三、《全唐文》卷九四八。據此賦的描寫來看,此水輪指筒車,俗稱水車,一種引水於高地灌溉的機械裝置,以木爲輪,輪周圍安置圓筒,利用水流的衝擊力使之轉動。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爲輪之大小,即以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尚可參看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一《水利》筒車及圖。此種裝置唐已有之,如張祜《題宿州城西宋徵君林亭》:”蹬崖欹入竹,筒水下澆田。“所寫即此。宋代更是普遍,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者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利才畎澮間,功欲霖雨並。不學假混沌,亡機抱甕罌。“也是詠此水輪。

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1]。始崩騰以電散[2],俄宛轉以風生[3]。雖破浪於川湄[4],善行無跡[5];既斡流於波面[6],終夜有聲。觀夫斫木而爲,憑河而引,箭馳可得而滴瀝[7],輻輳必循乎規準[8]。何先何後,互興而自契心期[9];不疾不徐,迭用而寧因手敏[10]。信勞機於出沒,惟與日而推移[11]。殊轆轤以致功[12],就其深矣;鄙桔槔之煩力[13],使自趨之。轉轂諒由乎順動[14],盈科每悅於柔隨[15]。遠望蹄涔[16],詎有朱殷之色;挹茲鱗起[17],終無塗附之期[18]。作霖或自於斯干[19],流溼更彰乎就燥[20],迴環潤乎嘉穀[21],遊至逾於行潦[22]。鉤深致遠[23],沿洄而可使在山[24];積少之多,灌輸而各由其道[25]。

爾其揚清激濁,吐故納新[26],輾桃花之活活[27],搖杏葉之鱗鱗[28]。一勺每勞於濡軌[29],三材必賴於工人[30]。浴海上之朝光,升如日御[31];泛江中之夜影,重似月輪[32]。常虛受以載沉[33],表能圓於獨運[34],低徊而涯岸非阻[35],委曲而農桑是訓[36]。惠可週於地利,空沾負郭之田[37];材足任於天津[38],多寄臨川之郡[39]。池陂無漉[40],畎澮既瀦[41],用能務實,勢欲凌虛。磬折而下隨毖彼[42],持盈而上善依於[43]。當浸稻之時,寧非沃壤[44];映生蒲之處,相類安車[45]。異矣哉!俯此溝塍[46],潤於原隰[47],成形必仰乎膏雨[48],屈己且安於卑溼。苟量遠大之功,庶無慚於甕汲[49]。

(《文苑英華》卷三三,中華書局影印本)

[1]低徊:遷就。是說木材隨木匠的製作而成水輪。

[2]崩騰:形容水輪下浸於水流中時水花濺起的情景。電散:像電光一樣飛散。形容濺起的水花。

[3]宛轉:徐徐旋轉。

[4]川湄:水邊。

[5]善行:好的行爲,有利於人類的作用。

[6]斡(wò)流:運轉。《文選》班固《幽通賦》:”斡流遷其不濟兮,故遭罹而嬴縮。“語出此。

[7]箭馳:像箭一樣迅疾。此形容水流,用以指水。滴瀝:下滴貌。此指水從水輪上流下來。

[8]輻輳:本意指車輻集於軸心,此指水輪的運轉。

[9]互興:先後升起。契:符合。

[10]敏:敏捷。

[11]推移:運轉。《楚辭》屈原《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12]轆轤:一種安裝於井上用以汲水的工具。

[13]桔(jié)槔:也是一種井上汲水的工具。《莊子·天運》:”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14]轉轂:轉動輪子。順動:順流而動。

[15]盈科:水灌滿坑窪叫盈科。《孟子·離婁下》:”源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柔隨:水隨流而至。柔指水。

[16]蹄涔(cén):路上牛馬足跡中的積水。《淮南子·泛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鱣鮪。“涔爲路上積水。下句之”朱殷“指日色,意思是說牛馬足跡中的積水豈能映照出日色。

[17]挹:舀取。鱗起:郭璞《遊仙詩十九首》其二:”閶闔西南來,潛波喚鱗起。“鱗起即龍起。此處”鱗“指魚,是說水輪將小魚舀上來。

[18]塗附:《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毛傳:”塗,泥;附,着也。“《詩經》的意思是說不要教猴子上樹,否則就是在污泥之上再塗一層污泥。此用其字面,即附着於泥之意。是說魚不會附着於泥,水流永遠不會乾涸之意。

[19]作霖:作甘雨。《尚書·說命上》:”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語出此。斯干:《詩經·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鄭玄箋:”興者,喻宣王之德如澗水之源,秩秩流出,無極已也。國以富饒,民取足焉。“

[20]流溼:散佈溼潤。《周易·乾》:”水流溼,火就燥。“就燥:趨向乾燥。

[21]迴環:此爲旋轉之意。嘉穀:”谷“原作”轂“。轂本爲車輪中心裝軸的部分,此處只能解作水輪,不切。

[22]遊至:流行所至。行潦:路上流水。《詩經·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NFED5NFED6。“

[23]鉤深致遠:《周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此用其字面之意。

[24]沿洄:順流而下叫沿,逆流而上叫洄。指水的流動。

[25]灌輸:指提升與輸送。

[26]吐故納新:語出《莊子·刻意》:”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

[27]桃花:指桃花水,即桃花汛。《漢書·溝洫志》:”如使不及今冬成,來春桃華水盛,必羨溢,有填淤反壤之害。“顏師古注:”蓋桃方華時,既有雨水,川穀冰泮,衆流猥集,波瀾盛長,故謂之桃華水耳。“活活:水流聲。《詩經·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28]杏葉:”杏“當爲”荇“之訛。”荇“又作”莕“,水生植物,葉圓形,浮水上。鱗鱗:通”粼粼“,閃光貌。

[29]一勺:勺爲舀東西的器具。一勺形容其少。濡軌:沾溼車軸。《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

[30]三材:《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輪,斬三材必以其時。“鄭玄注:”三材所以爲轂、輻、牙也。……今世轂用雜榆,輻以檀,牙以橿也。“此”三材“即指榆、檀、橿。

[31]日御:神話傳說中爲太陽駕車的神,名羲和。

[32]月輪:此句言沉重得像圓圓的月亮。

[33]虛受:空以盛水。載沉:《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語出此。

[34]能圓:能方能圓,比喻人的適應能力。此指水輪的圓周運動。獨運:獨自運行。

[35]低徊:此指紆迴曲折的流動。

[36]委曲:彎彎曲曲。訓:順從。此指水順從田地。

[37]負郭:靠近城郭。《戰國策·齊策六》:”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

[38]天津:天河。

[39]臨川:臨河。

[40]漉(lù):使乾涸。

[41]畎(quǎn)澮:田間水溝。《尚書·益稷》:”濬畎澮,距川。“瀦(zhū):水停蓄之處。

[42]磬折:本謂身體彎曲如磬之背,以示恭敬。如《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此指水輪作圓周運動。毖彼:《詩經·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於淇。“毖通泌,泉涌出貌。此謂水。

[43]持盈:本謂保守成業,如《國語·越語下》:”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此指裝滿着水。上善:謂水。《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依於:《詩經·小雅·魚藻》:”魚在在藻,依於其蒲。“此句法有如歇後,謂水之轉運依賴於水車。

[44]浸稻:《天平御覽》卷八三九引《晉書》:”杜預修邵信臣遺蹟,激用滍、淯諸水以浸稻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用定分,公私同利,衆庶賴之,號曰杜父舊水道。“《晉書·杜預傳》作”浸原田“。沃壤:肥沃的土地。

[45]安車:古代一種可以坐乘的小車。《史記·申公列傳》:”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又《史記·武帝本紀》建元元年:”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謂以蒲草裹輪,減少車子的震動。此由水輪上沾有蒲草聯想到蒲輪車。

[46]塍(chéng):田埂。

[47]原隰:低溼之地。

[48]膏雨:滋潤莊稼的及時雨。《左傳·襄公十九年》:”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成形仰乎膏雨,指水車屹立於膏雨之中。

[49]甕汲:《莊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爲圃者卬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爲機,後重前輕,挈水如抽,數如泆湯,其名爲槔。‘爲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爲也。‘“

以農業中使用的生產工具爲賦的題材,在唐人律賦中是絕無僅有的。作者讚美了水車造福於人類的功用,表現了陳章對農業生產的關心。說”無慚於甕汲“,作者並不主張迴歸原始的耕作方式,是對生產技術發展進步的肯定。此賦足以證明水車這一不用人力、畜力,只是利用水流的衝擊力進行提水灌溉的機械裝置在唐時已出現,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傑出的發明創造能力。從作賦的角度來說,陳章的律賦學王起,字面講究出處,對仗精工,典則精妙,爲晚唐典雅一派的最有成就者。此賦大得李調元好評,如說:”唐陳章《水輪賦》雲:’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如此運古,墨痕都化。其中巧構形似之言,卻不墮纖靡一派,所以爲高手。“(《賦話》卷三)”唐陳章《水輪賦》:’磬折而下隨毖彼,持盈而上善依於。‘生別而彌復自然也。其賦中警句亦多……如此運古,墨痕都化,乃爲巧而不傷雅,凡形似題當仿此。“(同上卷四)但同時也說:”陳章《鬥牛間有紫氣賦》雲……全從字面取巧。鹹通、乾符之間,風尚如此,而世運亦靡靡日下矣。“(同上卷三)

(尹佔華)

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72章 囚山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6章 出門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61章 閔己賦第62章 別知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50章 夢渴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6章 蟾蜍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34章 劍閣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90章 三怪物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92章 大明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6章 拔河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61章 閔己賦第61章 閔己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6章 蟾蜍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59章 墨池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
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72章 囚山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6章 出門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61章 閔己賦第62章 別知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1章 夢歸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50章 夢渴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53章 渥窪馬賦第16章 蟾蜍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34章 劍閣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90章 三怪物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92章 大明宮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6章 拔河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61章 閔己賦第61章 閔己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16章 蟾蜍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59章 墨池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7章 塵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