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矧(shěn):況。宇縣:天下。乖剌:違忤,動盪混亂。
[18]關河:山河。阻遏(è):阻隔、斷絕。
[19]枌榆:代故鄉。《史記·封禪書》:“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裴駰《集解》:“張晏曰:‘枌,白榆也。社在豐東北十五里。或曰枌榆,鄉名,高祖里社也。’”
[20]骨肉:指親人。
[21]佸(huó):相會。《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又《王風·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撫艱勤之此土,偶四海而承平[1]。方神武之君臨[2],尚未遑於戢兵[3]。警山戎之外虞[4],重燕代之專征[5]。罄帑藏之實[6],窮幹甲之精[7]。陸隘幽冀[8],水填滄溟[9]。其爲盛也,入師長於庶僚[10],出董率於連城[11]。冢婦降於王姬[12],餘子超乎正卿[13]。睚眥則浹日誅夷[14],攀附則累歲尊榮[15]。玉帛車輿,鐘鼓臺亭,煥赫而鏗[16]。三十年中,初不戒其滿盈。終大都之隅國[17],逸漏網之奔鯨[18]。潰亂河淇[19],虔劉汴滎[20]。復東洛[21],隳陝坰[22],抗靡堅陣,守無完營。呼吸三旬[23],遂至乎上京[24] 燧燭於王宮[25],潼關爲之晝扃[26]。既而將吏逋竄[27],烝民駭散[28],崩騰郡邑[29],空闃閭閈[30]。荒涼我汝潁[31],牢落我睢渙[32],傳置載馳於商鄧[33],兵符薦集於淮漢[34]。彼邦畿之尹守[35],藩牧之垣翰[36],莫不光膺俊選[37],踐履清貫[38]。榮利溢乎姻族[39],繁華恣其侈玩[40]。或拘囚就戮,或胥附從亂[41],曾莫愧其愚懦[42],又奚聞於殉難[43]?
甚乎!昔先王之經國[44],仗文武之二事[45],苟茲道之不墜[46],實經天而緯地。邦家可得而理,禍亂無從而至。今執事者反諸[47],而儒書是戲。搜狩鮮備[48],忠勇翳鬱[49],澆風橫肆[50],蕩然一變,而風雅殄瘁[51]。故時平無直躬之吏[52],世難無死節之帥[53]。其所由來者尚矣,不其哀哉!
[1]偶:遇,值。
[2]神武:神明威武。此指唐玄宗。君臨:主宰天下。
[3]未遑:來不及。戢(jí)兵:息兵。戢,止息。
[4]山戎:此代北方邊地民族。唐玄宗時,與東北地區的奚、契丹等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外虞:外患。
[5]燕:山名。綿亙於今河北平原北側,東西走向。唐時爲塞北的一道天然屏障。代:即代州,也稱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代縣。
[6]罄(qìnɡ):器中空。引申爲盡、完。帑(tǎnɡ)藏:國庫。帑,庫。
[7]幹甲之精:最好的軍隊。幹,盾。甲,鎧甲。
[8]隘:阻止,隔絕。幽:古幽州,即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冀:古冀州包括今山西東北部、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遼寧西部。
[9]滄溟:指大海。
[10]長(zhǎnɡ):首領。庶僚:下屬官員。
[11]出董:出外監察。董,督。連城:合數城。
[12]冢婦:嫡長子之妻。王姬:帝王之女。
[13]餘子:嫡子之外的儲子。
[14]睚(yá)眥(zì):怒目而視,指發怒。浹(jiā)日:十日。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紀日,自甲至癸,十日爲一週匝,稱浹日。誅夷:誅殺消滅。
[15]攀附:纏繞依附。累歲:年年。尊榮:地位高,名聲好。
[16]煥赫:鮮亮顯著。鏗(kēnɡ)(hōnɡ):鐘鼓相雜聲。
[17]大都:大的都邑,此指洛陽。隅國:輔佐之國都。
[18]逸:放縱。奔鯨:逃跑的大鯨。
[19]河:黃河。淇:淇水,流經今河南北部。
[20]虔劉:劫掠,殺害。虔,殺害,劫奪。劉,殺,征服。汴:汴州,今河南開封。滎(xínɡ):今屬河南省。
[21]復:同“覆”。東洛:東京洛陽。
[22]隳(huī):毀壞。陝坰(jiōnɡ):今河南三門峽、陝縣地區。
[23]呼吸:形容時間短促。三旬:三十天。
[24]上京:首都。此指唐都長安。
[25]爟(ɡuàn)燧(suì):告警的烽火 ,火炬。燭:燃燒。
[26]潼關:關名,西近華山,南臨商嶺,北距黃河,東接桃林,歷代皆爲軍事要地。晝扃(jǐonɡ):白天關閉。
[27]逋竄:逃亡。
[28]烝民:平民,百姓。
[29]崩騰:動盪,紛亂。
[30]空闃(qù):空寂。閭閈(hàn):民居。
[31]汝潁:汝州、潁川,今皆屬河南。
[32]牢落:荒廢。睢(suī)渙:睢州、渙水,皆在今河南開封。
[33]傳(zhuàn)置:驛站。傳,驛站或驛站的車馬。載馳:奔馳,疾馳。商鄧:商水、鄧州,皆在今河南境內。
[34]兵符:調遣軍隊的符節憑證。薦集:聚集。淮漢:此代南方。
[35]邦畿:國境。尹守:地方長官。
[36]藩牧:方鎮。垣翰:官署的長官。
[37]膺:受,當。俊:傑出的人才。
[38]踐履:身體力行。清貫:清貴的官職。指侍從文翰之官。
[39]姻族:異姓和同族的親戚。
[40]侈:放縱。
[41]胥附:遠相親附。
[42]愚懦:蠢笨,膽怯。
[43]殉難:爲國難而犧牲。
[44]經國:治國。
[45]仗:依靠。文武:文治武功。
[46]墜:毀壞。
[47]執事者:文武官員。
[48]搜狩:打獵。此指練兵。
[49]翳鬱:壓抑,無處施展才能。
[50]澆風:庸俗淺浮的社會風氣。
[51]風雅:原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大雅》《小雅》,後泛指儒雅教化。殄(tiǎn)瘁(cuì):摧殘,滅絕。
[52]直躬:以直道立身。《論語·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53]死節:爲節操而死,死於節操。
變之始也,予旅寓於淇園[1],初提挈而南奔[2]。崩波滑臺[3],逼迸夷門[4],亡車徒於鼎城[5],擯圖籍於轅[6]。背維嵩[7],遵汝墳[8],迴環乎郟葉[9],飄泊乎穰宛[10]。嗟歲聿之雲暮[11],結窮陰之涸冱[12]。市蕭條以罕人[13],盜充斥以盈路。微奔走之僕御[14],有啼呼之幼孺。川層冰而每涉,途積雪而猶步。晝兮夜兮,曾莫解於馳騖[15],惟寢與食,曷嘗忘於恐懼。略南鄉之左鄙[16],凌北津之勁渡[17]。
偉夫峴首之爲鎮也[18],峻隅百雉[19],危甍萬井[20],森鬆篁之薈蔚[21],劃鄽街以周整[22]。前山榮依而秀拔[23],斜漢杳映以清迥[24]。粳稌蔗橘[25],雜荊衡之蓄[26];桑麻黍粟,侔冀魏之境[27]。漢之盛也,移南國之冠蓋[28];晉之衰也,爲北門之捍屏[29]。今方岳之仁明[30],惠久要於平生[31],幸羈旅而獲宥[32],旋載筆於戎旌[33]。陪後車乎南紀[34],儼四牡以專征[35],歷墉而訊諸[36],乃楚鄢之遺城[37]。昔漢皇之標季[38],間諸侯之釋位[39],聞景升之是牧[40],嘆興廢於茲地。其後綏懷勁楚[41],抗衡強魏,雄九域以高視,爲一方之大庇。亦謀猷所賴而致也[42]。
於時寇盜蜂聚[43],生民失土,賢雖避世,才亦擇主。有臥龍之奇英[44],視江漢而胥宇[45],遭劉後之側席[46],聿疇諮於草莽[47]。若游魚之在水[48],尚三顧而後語[49]。其始也,亦將棱威漢沔[50],用武荊楚,俟時觀釁[51],終然義舉。然後包並河洛,盪滌陳汝,迎帝配天,不失厥序[52]。既中流之顛覆[53],故宏算而乖阻[54]。信雲長之寡謀[55],亦天命之弗與[56]。猶復廓邛峨之險[57],奮濮之旅[58]。鋪敦隴坻[59],震懾關輔[60],致中原於旰食[61],振衰漢之遺緒。洸洸乎俾千祀而景慕[62],宜其易名於忠武[63],不其偉歟?方其躬耕漢渚[64],獨詠《樑甫》[65],輕夫管樂[66],莫之雲許[67]。伊唱高而和寡[68],亦惆悵於前古。道不同不相爲謀,斯之謂矣。
荊雲兮蔽虧[69],朔雁兮差池[70]。雲有回兮雁有歸,嗟予行兮愴遲遲[71]。諒窮愁兮莫諼[72],雖九醞兮奚施[73]。
(《文苑英華》卷一二八,中華書局影印本)
[1]淇園:在今河南淇縣附近。古以產竹著名。任昉《述異記》卷下:“衛有淇園,出竹,在淇水之上。《詩》雲‘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是也。”
[2]提挈:領着妻兒。
[3]崩:潰散。波:跑。滑臺:古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相傳古有滑氏,於此築壘,後人築以爲城,高峻堅固,爲軍事要衝。
[4]迸(bènɡ):奔散。夷門:夷門山,在今河南開封城內東北隅。此代開封城。
[5]亡:丟失。車徒:車騎與僕從。鼎城:重城,指洛陽。
[6]擯(bìn):拋棄。圖籍:圖畫書籍。(huán)轅(yuán):山名,亦爲險關。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因山路險阻,曲折盤旋得名。
[7]背:離開。維嵩:指中嶽嵩山。
[8]遵:沿着。汝墳:汝水岸。墳,堤岸。
[9]郟(jiá):山名。在今河南郟縣境。葉(shè):地名。今屬河南南陽。
[10]穰(rǎnɡ):地名。今河南鄧縣地。宛(yuān):地名。地在今河南南陽。
[11]聿(yù):語助詞,無義。
[12]窮陰:深冬。涸(hé)冱(hù):亦作冱涸,凝結,凍結。此形容冬季重陰冰封的景象。
[13]市:城鎮。
[14]微:非。
[15]馳騖:奔走。
[16]略:此指匆匆經過。左鄙:南朝宋齊時習稱蠻民爲蠻左,故將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的行政機構稱“左”。《南齊書·州郡志》:豫州南汝陰郡領南陳左縣。
[17]勁渡:險要的渡口。
[18]峴(xiàn)首:峴首山,即峴山,在湖北襄陽南。鎮:一方的主山。
[19]峻隅:高高的四方城牆。百雉(zhì):三百丈長的城牆。此謂襄陽城爲大都城。
[20]危甍(ménɡ):高高的屋脊。萬井:萬戶人家。形容人口衆多,民居聚集。
[21]森鬆篁:松樹、竹林鬱郁蒼蒼。薈蔚:草木繁密貌。
[22]劃:計算排列。鄽(chán):同“廛”,民居或市肆。
[23]榮:一作“縈”。
[24]斜漢:此形容流經襄陽城的江水如天河般深幽。杳:深遠、幽暗貌。清迥:曲彎的江水清澈明淨。
[25]粳(jīng):水稻。稌(tú):稻。
[26]雜:齊,一併。荊衡:荊州、衡州,地爲今湖北、湖南。
[27]侔(móu):相等。冀魏:冀州、魏州,地約今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
[28]冠蓋:冠服和車蓋,指有身份地位的人。
[29]捍屏:保衛的屏障。
[30]方岳:地方長官。此當指源洧。
[31]惠:惠化。
[32]宥(yòu):宥弼,副職。
[33]載筆:此指掌書記之職。戎旌:戎帥旗下,相當於幕府。
[34]後車:侍從所乘之車。南紀:南方。
[35]儼:駕。四牡:四匹馬拉的車。
[36]墉:倒塌的城牆。訊:問。
[37]鄢(yān):水名。《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代羅……及鄢,亂次以濟。”杜預注:“鄢水,在襄陽宜城縣,入漢。”
[38]漢皇:此指東漢獻帝劉協。標季:末年。
[39]間(jiàn):嫌隙。釋位:放棄帝位。
[40]景升:劉表字。劉表漢獻帝初平元年任荊州刺史,據今湖南、湖北廣大地區,勢力較大。表病卒,子琮投降曹操。
[41]綏懷:安撫關切。
[42]謀猷(yóu):亦作“謀猶”,計謀。
[43]蜂聚:指漢末天下動盪,各地地方勢力割據一方。
[44]臥龍:指諸葛亮。
[45]胥宇:等待時機的地方。
[46]劉後:指蜀漢先主劉備。側席:不正坐,尊賢之意。《說苑·尊賢》:“楚有子玉得臣,(晉)文公爲之側席而坐。”
[47]疇諮:訪問,訪求。草莽:猶草茅,喻隱居山林。
[48]游魚在水:劉備得見諸葛亮,二人談得投機,“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49]三顧:《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東漢獻帝建安四年,劉備攻曹操敗北,投奔荊州劉表,流亡新野,聞諸葛亮大才,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便三顧茅廬,請其出山相助。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暢談,提出隆中對策。
[50]棱(lénɡ)威:威嚴,威勢。
[51]俟時:等待時機。觀釁:伺隙圖取。《左傳·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52]厥:其。
[53]中流:半渡,在水流之中。《漢書·賈誼傳》:“是猶度江河,亡(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船必覆矣。”
[54]宏算:諸葛亮於隆中曾替劉備謀劃:先據荊州,東連吳會;後佔益州,天府之國。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乖阻:背離妨礙,不得實現。
[55]信:確實。雲長:關羽字。劉備定益州,拜關羽督荊州事,爲前將軍,進攻曹仁於樊,被孫權襲其後,失荊州。孫權斬關羽及其子關平。事見《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56]與:給予。
[57]邛:即邛崍山。在今四川滎經縣西。
[58](cónɡ):巴之人。《文選》左思《蜀都賦》:“奮之則旅。”李善注:“應劭《風俗通》曰:巴有人,剽勇。高祖爲漢王時,閬中人範目說高祖,募取人定三秦。”濮:古族名,即百濮。《蜀都賦》:“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
[59]鋪敦:陳兵駐防。隴坻(dǐ):隴山。此代今陝甘交界地區及甘肅東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劉備卒,諸葛亮力圖興漢室,率軍北伐曹魏,駐漢中、沔陽,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60]關輔:關中一帶,相當於今陝西省中部。
[61]旰(ɡàn)食:晚食,指事忙不能按時吃飯。此謂諸葛亮北伐中原事。
[62]洸洸:勇武貌。《詩經·大雅·江漢》:“江漢湯湯,武夫洸洸。”俾:使。千祀:千年。景慕:崇敬景仰。
[63]易:變。忠武:蜀建興元年,封諸葛亮爲武鄉侯。卒,諡忠武侯。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64]方:當時。漢渚:漢水邊。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65]樑甫:即《樑甫吟》,亦作《梁父吟》,樂府楚調曲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
[66]管樂:管仲、樂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67]許:讚揚,稱頌。
[68]唱高和寡:比喻不爲人理解。
[69]蔽虧:遮擋矇蔽。
[70]朔雁:北方飛來的大雁。代故鄉的音訊。差(cī)池:不齊。《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71]愴:悲傷。遲遲:漫長。
[72]諒:委實,確實。窮愁:深愁。諼(xuān):忘記。
[73]九醞(yùn):指最醇美的酒。
評
洪邁《容齋五筆》卷三:“節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穎士說曰:‘襄陽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公何遽輕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此賦當隨源洧視察江陵後作。賦以宜城故城爲基點,宕開筆墨,規模宏闊。賦中將歷史與現實融爲一體,總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通過自身經歷,歷敘安祿山叛軍對中原的踐踏及禍亂給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難。又備述荊州地勢、物產、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因地懷人,表彰諸葛亮“兩朝開濟”的赤膽忠心,反諷當時紛紛投敵的將帥文臣,力勸源洧堅守荊州,與敵抗衡。全賦感慨遙深,氣骨凜然,實爲繼庾信《哀江南賦》之後又一篇感時傷事的傑作。
(楊曉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