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墨池賦

王起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三五、《全唐文》卷六四二。墨池即洗筆硯的水池。相傳與古代著名書法家有關的墨池有多處,如浙江紹興有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墨池,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九六越州會稽縣;江西臨川也有王羲之的墨池,見曾鞏《元豐類稿》卷一七《墨池記》;河南陝州有漢代書法家張芝的墨池,見《明一統志》。故此墨池不必指實。

墨之爲用也以觀其妙,池之爲玩也不傷其清。苟變池而爲墨,知功積而藝成。伊昔伯英[1],務茲小學[2],棲遲每親乎上善[3],勤苦方資乎先覺[4]。俾夜作晝[5],日居月諸[6],挹彼一水,精其六書[7]。或流離於崩雲之際[8],乍滴瀝於垂露之餘[9]。由是變黛色[10],涵碧虛[11],浴玉羽之翩翩[12],忽殊白鳥;濯錦鱗之潎潎[13],稍見玄魚。則知自強不息,允臻其極,何健筆之成文,變方塘而設色。映揚鬐之鯉[14],自謂奪朱[15];沾曳尾之龜[16],還同食墨[17]。沮洳斯久[18],杳冥不測[19],愛涅者必染其緇[20],知白者鹹守其黑[21]。風已歇[22],桂月初臨[23],玄渚彌淨[24],玄流更深[25]。所以恢弘學海[26],輝映儒林,將援毫而悅目,豈泛舟而賞心[27]!其外可察,其中可見,同君子之用晦[28],比至人之不炫[29]。冰開而淳漆重重[30],石映而玄圭片片[31]。儻北流而浸稻,自成黑黍之形[32];如東門之漚麻,更學素絲之變[33]。究其義也,如蟲篆之所爲[34];悅其風也,想鳥跡之多奇[35]。將與能而可傳可繼,豈謀樂而泳之遊之。恥魏國之沉沉,徒開墨井[36];笑崑山之浩浩,空設瑤池[37]。專其業者全其名,久其道者盡其美。譬彼濡翰[38],成茲色水。則知遊藝之人[39],盡以墨池而爲比。

(《文苑英華》卷三五,中華書局影印本)

[1]伯英: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書法家。《後漢書·張奐傳》李賢等注引王愔《文志》:“(張芝)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水爲之墨。”

[2]小學:此指書法。

[3]棲遲:淹留,耽於。上善:謂水。《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4]先覺:先知。《論語·憲問》:“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5]俾(bì):使。

[6]日居月諸:《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後以指日月流逝。

[7]六書:六體書,即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見《漢書·藝文志》。

[8]流離:流出。崩雲:雲分崩處,指高山。

[9]滴瀝:水下滴。

[10]黛色:青黑色。

[11]碧虛:指天空。

[12]玉羽:白羽毛。

[13]潎(piē)潎:遊貌。

[14]揚鬐:《莊子·外物》:“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鬐,魚脊鰭。

[15]奪朱:《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此僅用其字面。下句“食墨”亦同此。

[16]曳尾:《莊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爲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17]食墨:龜卜的術語。《尚書·洛誥》“我卜河朔黎水”孔安國傳:“人必先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

[18]沮(jù)洳(rū):低溼。

[19]杳冥:幽暗。

[20]涅(niè):黑泥。緇:黑色。《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淮南子·俶真訓》:“今以涅染緇,則黑於涅。”

[21]知白:《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

[22]風:風起則葉動,故云。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之末。”

[23]桂月: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故曰桂月。

[24]玄渚:即玄洲。舊題東方朔《海內十洲記》:“玄洲在北海之中。”

[25]玄流:《抱朴子·勖學》:“玄流沾於九垓,惠風被乎天外。”喻皇帝的恩澤。此處用其本意。

[26]恢弘:發揚。

[27]賞心:歡心。

[28]用晦:《周易·明夷》象傳:“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衆用晦而明。”

[29]不炫:不炫耀。《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30]淳漆:漆,黑色。此指墨汁。

[31]玄圭:黑色玉圭。此指墨。

[32]黑黍:《爾雅·釋草》:“租,黑黍。秠,一稃二米。”郭璞注:“此亦黑黍,但中少異耳。漢和帝時,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得黍三斛八斗。”

[33]素絲:白絲。《墨子·染絲》:“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34]蟲篆:古書體之一,即蟲書。《陳書·顧野王傳》:“蟲篆奇字,無所不通。”

[35]鳥跡:即鳥篆,篆體古文字,形如鳥跡,故名。

[36]墨井:《文選》左思《魏都賦》:“墨井鹽池,玄滋素液。”指煤礦之井。

[37]瑤池:傳說中神仙所居住的地方,亭臺皆用美玉砌成,在崑崙山。見舊題王嘉《拾遺記》卷一〇。

[38]翰:毛筆。

[39]遊藝:《論語·述而》:“遊於藝。”藝謂禮、樂、射、御、書、數六種。

本篇賦墨池,但並不是實遊其地之作,也不在張芝學書上多費筆墨,更非如宋曾鞏《墨池記》偏重於說明成就非天成的道理,而是緊扣墨池,大發奇思異想。如“映揚鬐之鯉,自謂奪朱;沾曳尾之龜,還同食墨”;“儻北流而浸稻,自成黑黍之形;如東門之漚麻,更學素絲之變”,不僅想象豐富,奇絕之極,而且化用經語典故,自然之至。正如李調元《賦話》卷二所評:“詳雅安和,不露刻劃痕跡”。錢易《南部新書》丙:“王起鴻博,文皇嘗撰字試之,起曰:‘臣中國書中所不識者,惟八駿圖中三五字而已。’”博學如此,其在律賦中能這樣熟練地化用經、史中語,也就絲毫不奇怪了。王起爲律賦名家,所存律賦篇數爲唐人第一,然大多數不出頌聖歌功,所謂“命題皆冠冕正大”,“以雅正爲宗”(《賦話》卷二),思想內容並無多少可取之處,而此篇稍有不同。而其整體風格則典麗莊重,言必有據,此篇也不例外。

(尹佔華)

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71章 夢歸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100章 後雪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50章 夢渴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60章 蒙泉賦第25章 美人賦第61章 閔己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2章 囚山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05章 春愁賦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1章 麗色賦第68章 賦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章 塵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7章 靈臺賦(1)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92章 大明宮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61章 閔己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69章 寒鬆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59章 墨池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21章 麗色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40章 紙鳶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
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70章 瓶賦第74章 濾水羅賦第71章 夢歸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100章 後雪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50章 夢渴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53章 渥窪馬賦第45章 含元殿賦並序(3)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60章 蒙泉賦第25章 美人賦第61章 閔己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72章 囚山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96章 登吳嶽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05章 春愁賦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21章 麗色賦第68章 賦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7章 塵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7章 靈臺賦(1)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92章 大明宮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61章 閔己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53章 渥窪馬賦第69章 寒鬆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59章 墨池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21章 麗色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2章 青苔賦第40章 紙鳶賦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