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石賦並序

李邕

李邕(675—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人。李善子。武后長安初以詞高行直薦爲左拾遺。彈劾任職,多遭貶謫。中宗時出爲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參軍。玄宗立,召拜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又貶崖州舍城丞。開元三年(715)擢爲戶部郎中。左遷括州司馬,起爲陳州刺史。天寶初,爲汲郡、北海二太守。後遭誣陷,被杖殺任所。贈秘書監。李邕長於碑頌,“雖詘不進,而文名天下,時稱李北海”(《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新唐書·藝文志四》記其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今存《李北海集》六卷,爲明人輯錄散篇而成,其中賦五篇。

李邕正直敢言,屢遭誣陷亡身。但他一生,確如巨石,剛正不阿。賦中詠石,實爲自諭,象徵作者的人格。因而與前人所賦石相比,充滿生氣,富於魅力。

代有遠遊子[1],植杖大野[2],周目層巖[3],睹巨石而嘆曰:茲盤礴也[4],可用武而轉乎[5]?茲峭峙也[6],可騰趠而登乎[7]?

觀其凌雲插峰[8],隱霄橫嶂[9],峻削標表[10],汗漫儀狀[11]。劃鎮地以周博[12],崛戴天而雄壯[13],默玄雲之暮起[14],赩丹霞之朝上[15]。

若使矗布長城[16],嶷聯高壁[17],遏西戎而分塞[18],截東胡而度磧[19]。張九州之地險[20],蹙四夷之天隔[21]。固可以眇絕驕子[22],遐阻勍敵[23],歸華夏之甲士[24],卻邊荒之羽檄[25]。別有列在王庭[26],地當文砌[27],疑貞琬之粉澤[28],豔重錦之光麗[29]。承聽政之樑柱[30],納進賢之階陛[31]。匪徒夾植桃李[32],因芳茝蕙[33],降神女之徜徉[34],拂仙衣之容曳[35]。若乃苔蘚剝落,雨露淋漓[36],冰碧藻曜[37],繪畫紛披[38]。不邀代之所貴[39],不欲人之見知[40],罔懷金而則異[41],曷剖玉而方奇[42]。

至若危堞孤援[43],懸門御衝[44],出陣摧鶴[45],乘城起龍[46]。炮與矢而飛雨,磁當途而列墉[47],金鼓爲之沮氣[48],戈矛爲之輟鋒[49]。借如奕秋沉思[50],蜀相興圖[51],秉節制以全勝[52],縱劫殺以論都[53]。鄙宋緘之謬識[54],嘉禹鑿之神模[55],落五星而多懵[56],坐千人而不孤[57]。惟磨礱之所取[58],任圓方之自殊[59],支空留於織室[60],編尚想於兵符[61]。鳥何恨而填海[62]?山何言而望夫[63]?徒以貞者不黷,堅者可久,臥如羊于山野[64],蹲似虎於林藪[65]。知作鼓之希聲[66],信爲人之無偶[67],樑架海以東注[68],鎮臨江而南守[69]。庶投水而克成[70],將補天而何有[71]?

豈獨砥礪利器[72],盤踞真王[73],鏃來肅慎[74],門通越裳[75]。屹特立以興主[76],駕能言以發祥[77]。邇開蓮兮表華[78],遠倚劍兮疏樑[79],保茲城而永固,結彼交而不忘。何止藏書入室[80],勒篆離經[81],翕湘川之飛燕[82],伏昆池之駭鯨[83]。膏久服而顏駐[84],碑一觀而涕零。豈知扣角匡坐[85],且悲歌於白水[86];尋山小住[87],止危途於翠屏而已哉[88]!

(《文苑英華》卷三一,中華書局影印本)

[1]代:世。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遠遊子:此爲作者自稱。

[2]植杖:放下柺杖。大野:廣大的原野。

[3]周目:四面觀看。

[4]盤礡:堅實牢固貌。

[5]武:強力,大力。

[6]峭峙:陡直矗立。

[7]騰趠(chào):騰越。

[8]插峰:刺入高峰。

[9]隱霄:遮住雲天。橫嶂:擋住山巒。

[10]峻削:高峭似刀割削。

[11]汗漫:廣遠無邊。儀狀:外貌形狀。

[12]鎮:一方的主山。周博:寬廣。

[13]崛:高起,突出。戴天:巨石突起高入雲天,彷彿用頭頂着天一般。

[14]默:通墨。玄雲:黑雲。

[15]赩(xì):赤色。

[16]布:陳列,排列。

[17]嶷(nì):高峻貌。

[18]遏(è):阻止。西戎:古時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總稱。分塞:隔開邊界。

[19]東胡:古族名。因居匈奴之東而名。磧(qì):大沙漠。

[20]張:擴大。九州:指中原地區。

[21]蹙(cù):迫近。

[22]眇(miǎo):閉上眼睛不看。輕視。絕:滅,盡。驕子:此指強盛的邊地民族。《漢書·匈奴傳》:“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23]勍(qíng)敵:強大的敵人。

[24]甲士:披甲的戰士。泛指兵士。

[25]卻:退。羽檄(xí):羽書。邊塞上緊急報信的文書。

[26]王庭:帝王的庭苑。

[27]文砌:雕飾有華紋的石階。

[28]貞琬(wǎn):潔白光滑的美玉。粉澤:此指裝飾。

[29]重錦:錦上加錦。喻極鮮豔華美。

[30]承:充當。聽政:處理政務。

[31]納陛:鑿殿基爲登升的陛級,納之於檐下,不使露而升,故名。

[32]匪徒:不僅。

[33]茝(zhǐ):一種香草,蘭草之類。

[34]徜徉:徘徊,徬徨。

[35]容曳(yè):起伏貌。

[36]淋漓:沾溼。

[37]冰碧:形容晶瑩而青綠色的樣子。藻曜(yào):文采閃亮。

[38]紛披:多,盛。

[39]邀:求。

[40]見知:被瞭解。

[41]罔:毋,不。懷金:《後漢書·楊震傳》載:震爲東萊太守,赴郡道經昌邑,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不受。

[42]曷:什麼。剖玉:剖石爲玉。《韓非子·和氏》載:楚人和氏于山中得玉璞,獻楚王,以爲石。刖和氏雙足。和氏悲寶玉題之以石,貞士名之以誑,泣三日三夜,眼中出血。楚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名爲“和氏之璧”。

[43]危堞(dié):高城。堞,城上如齒狀的矮牆。

[44]懸門:古時城門所設的門閘,平時掛起,有警時放下,以便固守。

[45]摧:毀滅。鶴:鶴列,指陳兵,言兵卒如鶴之行列。

[46]乘城起龍:石壘於城上,如巨龍騰飛。

[47]磁:磁石,俗稱吸鐵石。《文選》鮑照《蕪城賦》:“制磁石以御衝”,李善注:“《三輔黃圖》曰:阿房宮以磁石爲門,懷刃者止之。”墉(yōng):城牆。

[48]沮(jǔ)氣:喪氣。此謂金、鼓之聲減弱。

[49]輟鋒:鈍鋒。

[50]弈秋:古代善下棋者。《孟子·告子上》:“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51]蜀相:諸葛亮。《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推演陣法,作八陣圖。”《太平御覽》卷三〇一盛弘之《荊州記》:“魚復縣鹽井以西,石磧平曠,騁望四遠,諸葛孔明積細石爲壘,方可數百步,壘西郭又聚石爲八行,相去二丈許,謂之八陣圖。”

[52]秉:執掌。節制:此謂軍律嚴整之師。

[53]劫殺:劫持,殺害。都:美好。

[54]宋緘:《藝文類聚》卷六引《闞子》:“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爲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齋七日,端冕玄服以發寶,革匱十重,緹巾十袋。客見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緘,藏。

[55]禹鑿:《初學記》卷五引《吳越春秋》:禹傷父功不成,乃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乎九疑東南天柱,號曰宛委山,赤帝左闕,其巖之顛,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青玉爲字”。禹乃退齋三日,發石取書。故稱神模。

[56]落五星:《左傳·僖公十六年》:“隕石於宋五。”隕星也。懵(měng):不明,糊塗。

[57]坐千人:陸廣微《吳地記》:“虎丘山……劍池傍有石,可坐千人,號千人石。”

[58]礱(lóng):磨。

[59]殊:不同。

[60]“支空”句:《太平御覽》卷八引《集林》:“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雲:‘此織女支機石也。’”

[61]“編尚”句:《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爲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62]“鳥何恨”句:《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爲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63]“山何言”句:《初學記》卷五引劉義慶《幽明錄》:“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爲立石。”

[64]如羊:葛洪《神仙傳》卷二:皇初平牧羊金華山中,其兄初起尋索,隨道士求弟,遂得相見。悲喜語畢,問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見,但見白石而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見之。”初平與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變爲羊數萬頭。

[65]似虎:《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爲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

[66]作鼓:《藝文類聚》卷八引《舊說》:“鄴西北有石鼓,懸著山旁,鳴則有軍兵動……泉陵縣有石鼓,舊聞數十里,今無聲。”希聲:極微細的聲音。

[67]爲人:劉義慶《幽明錄》載: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倚石,如二人像。

[68]架海:《藝文類聚》卷七九引《三齊略記》:“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是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樑:橋。

[69]臨江:《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建安十六年,權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石頭城在(上元)縣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吳改爲石頭城。建安十六年,吳大帝修築,以貯財寶軍器,有戍。”鎮,城。

[70]投水:《文選》李康《運命論》:“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羣雄……及其遭漢祖也,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71]補天:《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72]砥礪:磨石。

[73]真王:正式受封的王。

[74]鏃:箭頭。肅慎:女真族的先民,唐時稱靺鞨。

[75]越裳:古南海國名。《後漢書·南蠻傳》:“交阯之南有越裳國。”

[76]屹:聳立。

[77]能言:《晉書·劉曜載記》:“石言於陝,若言勿東者。”

[78]開蓮:《藝文類聚》卷六引闕名《遊名山志》:“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

[79]倚劍:《海內十洲記》:“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東岸十九萬。上多山川積石,名爲昆吾。冶其石成鐵,作劍,光明洞照,如水精狀,割玉物如割泥。”

[80]藏書入室:古代藏圖書檔案之室曰石室。

[81]勒篆:石上刻篆文。離:陳列。

[82]翕(xī):收斂。飛燕:即石燕。《水經注·湘水》:“(湘水)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羣飛,頡頏如真燕矣。”

[83]昆池:《初學記》卷五引《西京記》:“昆明池,刻石爲鯨魚。每至雷雨,魚常鳴吼。”

[84]膏:石髓。葛洪《神仙傳》卷六:“(王)烈獨之太行山中……石中有一穴,口闊尺許,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試丸之,須臾成石,如投熱蠟之狀,隨手堅凝,氣如粳米飯,嚼之亦然。”

[85]扣角:敲打牛角。匡坐:正坐。《楚辭》屈原《離騷》:“甯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王逸注:“甯戚,衛人。該,備也。甯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賈,宿齊東門外。桓公夜出,甯戚方飯牛,叩角而商歌。桓公聞之,知其賢,舉用爲客卿,備輔佐也。”

[86]白水:《楚辭》屈原《離騷》:“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NFDC7馬。”王逸注:“《淮南子》言:白水出崑崙之山,飲之不死。”

[87]小住:暫時停留。

[88]翠屏:山名。各地以翠屏爲山名者頗多。

全賦分三段:第一段至“可騰趠而登乎”,由巨石突發奇想,設問開篇,精警振奮。第二段至“碑一觀而涕零”,極力鋪排,描繪巨石形貌、功用,又緊緊圍繞篇首之問,突出石之精神:“不邀代之所貴,不欲人之見知。”非武力可轉,也非常人可騰趠。第三段以“扣角匡坐”、“尋山小住”收束,由此點明借石要發抒的一腔磊落不平之氣。賦中多處化用典故,但不露雕琢痕跡,筆墨酣飽,揮灑自如,較其《春賦》《鬥鴨賦》《日賦》等,更爲精彩。

(楊曉靄)

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56章 出門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1章 夢歸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12章 青苔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21章 麗色賦第70章 瓶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2章 囚山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5章 美人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31章 白鸚鵡賦第62章 別知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12章 青苔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8章 賦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0章 紙鳶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4章 濾水羅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1章 閔己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
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56章 出門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71章 夢歸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12章 青苔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21章 麗色賦第70章 瓶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72章 囚山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96章 登吳嶽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25章 美人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13章 澗底寒鬆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31章 白鸚鵡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75章 醉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31章 白鸚鵡賦第62章 別知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12章 青苔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8章 賦賦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40章 紙鳶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4章 濾水羅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第61章 閔己賦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67章 雞距筆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6章 石賦並序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