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夜聞山寺鐘賦

李叔卿

李叔卿,字萬,李適子,李季卿仲兄。明經及第,蒞鹿邑、虞鄉二縣尉,開元中又以進士登第,轉金城尉曹。約卒於天寶五至六載。其生平事蹟見李季卿《三墳記》《拪先塋記》(皆載《全唐文》卷四五八),並參岑仲勉《貞石證史·三墳記》中的考證。

此賦題下自注曰:“時宿嵩山少林寺。”賦載《文苑英華》卷八○、《全唐文》卷四五四,署李子卿。李季卿《三墳記》全文載王昶《金石萃編》卷九四、《全唐文》卷四五八,雲其伯兄名曜卿,字華;仲兄卿,字萬;叔兄卿,字榮。其仲兄與叔兄之名皆缺一字。其記仲兄雲:“嘗遊嵩少,夜聞山鍾,賦雲:‘繼也,洪鐘沸鼎火半死,巨壑重林風稍止,無間未已。’詞人珍之。”《文苑英華》卷八○有李子卿《夜聞山寺鐘賦》,題下注雲:“時宿嵩山少林`寺”,可知即此賦。歐陽棐《集古錄目》:“《唐李氏三墳記》,李季卿撰,李陽冰篆書。季卿改葬其兄普安郡戶曹參軍曜卿字華、金城尉叔卿字萬、朝邑簿春卿字榮,凡三墳。”陳思《寶刻叢編》卷九《李氏三墳記》跋雲:“《李氏三昆季墳記》於耀卿、春卿,載其有平日文集,獨於叔卿缺焉。”可知其仲兄名叔卿,叔兄名春卿。《三墳記》又云仲兄“轉金城尉曹”,李白有《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李太白全集》卷七),王琦注即引李季卿《三墳記》,李白詩的年代也大致作於天寶初年,時李叔卿正爲金城尉,可證季卿仲兄的確名叔卿,《文苑英華》與《全唐文》誤署李子卿。此賦爲作者夜宿嵩山少林寺,聞寺院鐘聲而作。其弟李季卿撰《三墳記》,特提到此賦,可見此賦在當時甚有影響。李叔卿文集已佚。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六河南府:“少林寺,在登封縣西北二十五里少室山北麓,後魏太和二十年建。隋文帝改名陟岵,唐複名少林。內有唐武德初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開元中裴漼所書碑。沈佺期、宋之問皆有少林寺應制詩。寺東廊後有秦槐,相傳秦時封爲五品。寺右有面壁石,西北三裡有面壁庵,卽達摩面壁九年處。”

寒月山空,蕭蕭遠風,有客靜聽,雙林之中[1]。鷲嶺深兮夜分後[2],龍宮隱兮洪鐘扣[3],蒲牢鬥兮師子吼[4],魍魎懾兮魑魅走[5]。摶泉頂兮噴谷口[6],入有間兮出無有[7]。其發地也,衆竅怒兮羣籟起[8],既聾山兮復噎水[9]。石鼓震於四荒[10],雲雷飛於百里。其在空也,漫兮浩浩,殷兮雄雄[11],若陽臺之散雨[12],似溟海之生風[13]。其繼也,洪鐘沸鼎火半死,巨壑重林風稍止[14],無間未已。其稍絕也,小不窈兮細不緊[15],斷還連兮遠而近,著迴風而欲散,值輕吹而更引[16]。寂兮寥兮[17],忽不知其所盡。或有宴坐真境[18],觀空禪林[19],將泯萬法,是資一音[20]。惟其來無所見其跡,察其去不可得而尋。繁焉則應,應而無心,葉繭曾是而聞縛[21],驚猿因斯而受擒。別有道翼隱淪[22],學傳文囿[23],鏗爾而作,賈勇在於橫撞[24];洞然而來,含毫思於一扣[25]。嶺上曈曨[26],星漢移,鬆楓颯颯[27],風[28](下闕)吾欲不書山鍾之狀,何歌於斯詠於斯。

(《文苑英華》卷八○,中華書局影印本)

[1]雙林:佛逝世於拘屍那國阿利羅拔提河邊娑羅雙樹間,亦稱雙林。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摹寫真容,似丈六之見鹿苑;神光壯麗,若金剛之在雙林。”後用作僧人去世之典。此指少林寺的塔林,爲埋葬僧人骨灰之處。

[2]鷲嶺:即鷲山,靈鷲山,在中印度,梵語耆闍崛山,爲佛說法之處。

[3]龍宮:神話中龍王的宮殿,其說起於佛經。《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花……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

[4]蒲牢:獸名。《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李善注:“薛綜《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爲鯨魚。”師子:即獅子。佛教以獅子吼比喻佛祖講經,可聲震世界。《維摩詰經·佛國品》:“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5]魍魎、魑魅:皆妖怪名。魍魎,水神。魑,山神。魅,怪物。

[6]摶:環繞,盤旋。

[7]“入有間”句:《莊子·養生主》:“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語出此。

[8]竅:孔穴。籟:孔。發聲須有孔竅。《莊子·齊物論》:“地籟則衆竅是已。”

[9]聾山:震得山聾。噎水:使水爲之不流。

[10]石鼓:相傳周宣王時,制鼓形石十塊,上刻史籀所作的《紀功頌》。唐初在天興三畤原出土。此以石鼓震喻鐘聲。

[11]殷:聲音大。

[12]陽臺:《文選》宋玉《高唐賦》神女雲:“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13]溟海:《文選》張協《七命》“溟海渾濩涌其後”李善注引東方朔《十洲記》:“東王所居處山外有員海,員海水色正黑,謂之溟海。”

[14]“其繼也”三句:原缺。李季卿《三墳記》雲子卿:“嘗遊嵩少,夜聞山鍾,賦雲:‘繼也,洪鐘沸鼎火半死,巨壑重林風稍止。無間未已。’詞人珍之。”岑仲勉雲:“《全唐文》李子卿下收《夜聞山寺鐘》一首,其題其注,均與記合。……且循審全段,‘其發地也’與‘其在空也’相對,‘其稍絕也’則孤而無偶……餘謂記之‘繼也’應爲‘其繼也’,即此賦‘似溟海之生風’下之脫文,而與後‘其稍絕也’一排相對舉,季卿所贊爲警句,而今本適全節刊落者也。”故據補。其下可能還有脫文。

[15]窈:深遠。

[16]輕吹:輕風。

[17]寂兮寥兮:《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由此化出。

[18]真境:即真界,指寺院。

[19]禪林:指佛教寺院。

[20]資:藉助。

[21]葉繭:桑葉上的蠶於此期間吐絲成繭。

[22]翼:輔助。隱淪:隱居不遇之士。

[23]文囿:文士匯聚之處。

[24]賈勇:借勇。橫撞:《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

[25]含毫:以口潤筆。

[26]曈(tóng)曨(lóng):暗而漸明貌。

[27]颯颯:風吹樹葉之聲。

[28]風:《文苑英華》下注“未詳”;《全唐文》下注“闕二字”。

此賦先由聽到鐘聲寫起,繼而描寫鐘聲,用了“其發地也”、“其在空也”、“其繼也”、“其稍絕也”四個排比句式,將無形的鐘聲描寫得十分精妙。最後寫聽到鐘聲的感受,這個感受不是出世之想,而是思有所作爲,“賈勇在於橫撞”,“含毫思於一扣”,就是這個意思。寺院鐘聲,唐詩人所寫多矣,那悠揚悅耳的鐘聲似乎已成了寺院的象徵。孟浩然有“日暮但聞鍾”(《晚泊潯陽望香爐峰》);綦毋潛有“鐘聲和白雲”(《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常建有“唯聞鐘磬音”(《破山寺後禪院》);張祜有“鐘聲兩岸聞”(《題潤州金山寺》);張繼有“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如果說詩更耐人尋味,則賦更宜於體會,其響亮而悅耳的鐘聲,李叔卿此賦可說是表現得是淋漓盡致了。

(尹佔華)

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40章 紙鳶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70章 瓶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00章 後雪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6章 拔河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6章 拔河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71章 夢歸賦第50章 夢渴賦第25章 美人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40章 紙鳶賦第62章 別知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36章 拔河賦第68章 賦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34章 劍閣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2章 青苔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31章 白鸚鵡賦
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40章 紙鳶賦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70章 瓶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2章 唐五代賦概述(2)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00章 後雪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75章 醉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6章 阿房宮賦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36章 拔河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36章 拔河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49章 茶賦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40章 紙鳶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71章 夢歸賦第50章 夢渴賦第25章 美人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17章 靈臺賦(1)第40章 紙鳶賦第62章 別知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9章 麥秋賦應制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36章 拔河賦第68章 賦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29章 駕幸溫湯賦第97章 夢舞鍾馗賦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101章 杞菊賦並序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章 遊北山賦並序(4)第84章 夢遊仙賦並序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34章 劍閣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12章 青苔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25章 美人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31章 白鸚鵡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