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

見到孫可望率衆出降,唐軍統帥安和尚與副帥高傑二人,在一衆護衛的簇擁下,一齊從唐軍後陣中緩緩策馬而出,來到離孫可望不遠處站定。

伏跪於地的孫可望一臉羞赧,不敢正眼相看他二人,他緊緊地咬着牙,壓抑着內心羞惱的情感,又長長地吸了一口氣,便又納頭跪拜:“罪臣孫可望,多謝唐軍不殺之恩!罪臣愚昧,率全軍反正來遲,請安鎮長治罪!”

其他的下屬部將,見主將孫可望納頭而拜,亦不再遲疑,立即緊隨孫可望,紛紛跪地參拜。

“唉,孫將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安和尚心下十分得意,卻又一臉痛惜之色,在馬上俯望打量了一番地下跪拜的孫可望後,才淡淡道:“無論如何,將軍此番能及時反正來投,免去一場廝殺,實是十分明智之舉。先前的種種過節與不快,皆可就此揭過。貴部將士,非但自身性命與財產皆可保全,俺也會依先前所諾,向唐王爲你們請賞。”

孫可望心下慚愧,不敢擡頭,只是拱手稟道:“多謝安將軍!在下愚蠢,有眼不識泰山,強要與貴軍相爭,今日之處境,可謂自取其辱,悔之何及矣!此番戰敗來降,亦再無半點顏面可言,安將軍要如何裁處我等,但憑處置便是,在下斷無二話。”

“王將軍,你與諸將皆且起身說話吧。俺已說過,我軍既已容你等歸降,這先前之衝突,種種不快,自是可就此揭過了,你再不必多心。”安和尚心下莫名快意,他冷冷一笑,輕輕地擡了擡馬鞭,示意其起身說話。

孫可望臉皮漲得通紅,他站起身來後,其餘的諸將等人,亦個個沉默起身,氣氛一時間十分尷尬。

孫可望訕訕起身,強自擠出笑容,又嘆道:“在下慚愧,再次謝過劉將軍厚德隆恩,貴軍願接納我等,不究既往,這般寬大爲懷,那我等豈能不推心置腹,誓死效忠乎?從今後,我等願在貴軍帳下,投效驅馳,盡效死力。”

安和尚聞言,不禁縱聲大笑,內心卻在不停感嘆。

孫可望這廝,從流寇起家,先投張獻忠,再來投自已,還真是有做三姓家奴的最佳潛質啊,他這番話語,只怕當日,也同樣對他那個義父張獻忠說過了吧,當然,現在沒必要再去追究這些事情了。

安和尚內心鄙視,表面卻作如欣賞之相,他沉聲道:“很好,孫將軍這番表態,甚合本將之心。你們放心吧,我軍既能容爾等歸降,自當用人不疑。只要你等忠心效力,又如何會不加信任呢。但是,爾等亦需知,我唐軍可以不咎既往,卻絕不容今後生變。此番來投我軍後,爾等要盡心效忠,再不得有任何反覆,否則,軍法無情,唐王亦必不輕饒!”

孫可望內心一凜,便急急應道:“此爲自然,將軍何必多慮。我等敗軍之將,得容唐軍收留,實是不勝感激,安敢再起異心。我軍部下,任憑貴軍安排分配,在下無不從命。還望唐王與安將軍,能不計前嫌量材爲用,爲我軍各位將士,各自謀個前程出路,在下就心安無礙了。在此,且容我先代他們,先行謝過安將軍了。”

見孫可望表態如此乖巧,倒是與先前勸降時完全變了一個人一般,安和尚心下極其快意。他點了點頭,捋須笑道:“嗯,你這這話倒甚是中聽。我唐軍之中,向來不容自成山頭,此爲大忌也。你部兵馬,既來相投,自然要由我軍徹底整頓改編,將領軍兵,亦會各自謀取出路,這個你自可放心便是。現在時間緊急,且待我等回軍之後,便會即刻飛信稟明唐王,好生安排爾等一干部衆。爾等及時反正投誠,自會各有封賞,至於你王將軍,唐王定會更不吝於賞賜升擢,以勉爾等投效之力。”

孫可望心中石頭落地,心下卻有說不出的滋味。

他暗暗想到,也許,從現在開始,自已將永遠失去這些如臂所指的部下了,就算得了個封賞的虛名又能如何。

只不過,現在的自已,已是人在屋檐下,安得不低頭,活命尚是不易,安可多求其他乎。

於是,他再無二話,立即一臉諂笑地大聲答應,隨後與唐軍監撫司文官一道,整頓收拾自已城中這萬餘人的兵馬,並把軍中各類輜重器械,亦完全向唐軍稟報交納。

與此同時,安和尚下令,因閬中地方不大,現在唐軍本部,加上投降的馬元利與孫可望兩部降兵,已有近十萬之衆,如此大軍,實不方便在城中駐紮,更會有士卒擾民之嫌。故安和尚下令,唐軍與降兵們,皆在城外紮營,今天暫於城外休息整頓,明天一早,便一齊東攻通江,與唐軍第十一鎮兵馬一道,徹底消滅那正率五萬兵馬,與唐軍對峙於通城城外宕水岸邊的大西軍將領劉進忠。

令孫可望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幫着唐軍整理統計完其部下兵馬與軍械輜重後,安和尚又派人來召見他,讓他到其中軍大帳中議事。

聽了來人的話語,孫可望頓是一愣,他下意識地想到,該不是安和尚在誘降自已後,又心生後悔,要給自已來個秋後算帳吧。 ωωω● ⓣⓣⓚⓐⓝ● ¢O

若是這般,可就糟了。

孫可望心下揪緊,表面卻還努力作出不動聲色的樣子,他再不耽擱,立即跟着這名報信的親兵,前往安和尚所在的中軍大帳。

入得帳來,孫可望發現,帳中有安和尚、高傑、以及降鈄馬元利三人,正一道在其中議事,彷彿正在緊張商議着什麼。

見到馬元利也在其中,孫可望心下放鬆了不少,他深吸一口氣,快步朝帳中走去。

“在下孫可望,蒙安鎮長召見,卻不知所爲何事?”孫可望站在帳門口,低聲發問。

見到孫可望入內,安和尚連聲招呼其過來說話:“孫將軍,且過來敘話,之所以喚你前來,是本鎮思來想去,想着若要順利拿下通江,一舉消滅那劉進忠部的五萬兵馬,卻是有一事,不得不要勞煩將軍呢。”

孫可望聞言一愣,忙問道:“安將軍客氣了,在下何以克當。所爲何事,但說無妨,在下剛剛反正,就能爲貴軍效力,何其幸甚。”

安和尚哈哈一笑,目光中便有了鋒銳之色,他沉聲道:“王將軍,本鎮現在個計劃。那就是,想趁現在武昌城的敵軍,尚未知曉你部已然反正投靠我軍之機,讓你部爲前鋒,繼續假扮左軍,直往武昌城下,趁張獻忠尚無防備之機,一舉入城,乘機拿下武昌。這樣一來,當可兵不血刃攻下城池,豈非好事?”

聽了安和尚的計劃,孫可望眼睛瞬間瞪大,心下卻是連嘆了數聲好計。

安和尚這個計劃,若能順利實施,一定可以打劉進忠一個措手不及,其至可以兵不血刃迫降其部,免卻一場刀兵廝殺。這樣的結果,真是最佳之策了。

孫可望連連點頭,急道:“此計甚好!在下一切聽從安鎮長安排,斷無二話。”

見孫可望答應得這般爽快,安和尚十分高興,隨及,便開始具體安排行動計劃。

而在安和尚順利拿下閬中,迫降了孫可望部全部兵馬之時,在潼川城中的大西國皇帝張獻忠,卻是有如一隻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在房間裡團團轉。

而他身邊,以嚴錫命爲首的謀臣,亦是一副惶然不安,不知所措的模樣。

張獻忠有如困獸一般在房間中來回走了許久,才終於停住走動的腳步,然後,他環視一衆謀臣,忍不住一聲長嘆。

“他孃的!順慶府丟了,是俺意料之中之事。卻沒想到,唐軍在北攻保寧府時,先是擊潰收降了馬元利的五萬兵馬,又兵壓閬中,迫降了那該死的孫可望。只怕接下來,他們一定會全力東攻,消滅尚不知情的劉進忠部了,到時候,整個保寧府,必將全部淪於唐軍之手。真真可恨之至!”

張獻忠說到這裡,又咬牙怒罵:“更可惡的是,若不是那千餘名逃回的兵馬來向本侯報信,本侯還真不知道,馬元利與孫可望這兩個該死的傢伙,這兩條本鎮餵了多年的野狗,竟會這般一個臨陣投降,一個獻降歸降,都他孃的背主求榮,都他孃的無恥至極。俺們若是擒得他們,定要將他們碎屍萬段!”

張獻忠說到這裡,臉上愈是怒色涌動,恨聲道:“可恨唐軍詭詐多變,先取順慶府,再下保寧府,倒是我等猝不及防,悔之莫及了。想來唐軍若是拿下保寧府,必會全力進攻潼川了。現在我等在城中,雖擁兵十餘萬,但外無援兵,困守愁城,簡直是他孃的坐以待斃!你們說,到了現在這般境地,叫俺們還能如何,他孃的還能做甚!”

張獻忠怒吼着說完,房中一片死一般的寂靜。

“主公,現在說這些氣話,於事何補啊。現在唯一之計,就是看看能否從通江那邊,撤回劉進忠部的五萬兵馬,讓他們入援我潼川,或是返回成都,與潼川成互爲犄角之勢,方最爲要緊啊。”最終還是嚴錫命打破沉默,他抹了一把臉上的冷汗,向張獻忠小聲稟道。

聽了嚴錫命的安慰,張獻忠原本灰沉陰鬱的眼中,一道亮光閃過。不過,這道亮光一閃而過之後,便迅速熄滅。

“哼,馬元利與孫可望二人加起來,共有六萬餘人兵馬,都被唐軍迅速消滅,劉進忠部僅有五萬兵馬,又分駐於通江城以小宕水各地,一時之間,如何能得快速撤走。就算他們運氣極好,能從當地順利撤退,他們後路已被截斷,想從保寧撤回潼川或成都,又談何容易!俺只怕他們,還未能跑到半路,就盡數被唐軍給全部消滅了啊。”張獻忠一臉焦躁,重重地嘆了口氣。

“皇上,話雖這麼說,但劉進忠部,卻未必沒有脫逃的可能呢。”嚴錫命低聲回道:“以在下之見,皇上不若擺出御駕親征的樣子,統兵進逼保守府,相信那原本打算東攻劉進忠部的,唐軍必會手忙腳亂,急急回撤。而他們一旦行動滯緩,則劉進忠部便有安全撤退的大好機會。我軍再相機策應,必可將他們順利接返。”

嚴錫命說到這裡,又急急言道:“若講進忠部能迅速從通東撤回,無論他們最終是撤至潼川,或是撤往成都,都會讓唐軍措手不及,從而完全攪亂他們的計劃。有了劉進忠部這五萬兵馬入得城來,潼川與成都的守備兵力當可大增,然後,我們再緊急抽調大批城中青壯,那麼,我軍還有機會與唐軍長期抗衡,到時,我們憑着堅固的城防,與豐足的城中積蓄,應當可與唐軍長期對抗下去呢。與此同時,我軍迅速派人北上求援,要求李自成的大順軍,全力進攻現在唐軍佔據的保寧府,從而重新打開大順與我大西的聯接,保持兩國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

“只要我們能與唐軍長期對抗下去,那就能給北面李自成的大順軍充足的調兵運籌時間,等到他們的援兵一至,與我軍一道內外夾攻唐軍,唐軍必敗,此圍必解!到時候,唐軍退去,我軍再以厚幣重利酬謝大順軍,此事必是可成。”嚴錫命說到這裡,雙眼灼灼放光。

嚴錫命的這番話語,讓張獻忠臉色輕鬆了不少。他一聲長嘆,擺了擺手,示意他不必再說下去。

“錫命此言,俺覺得亦是有理。於今之計,也只能寄希望於俺率部御駕親征,那劉進忠部能順利返回了。唉,真想不到,我張獻忠打拼一世,好不容易掙下這般大西國基業,到如今,卻是落得如此結局。到現在,只能徹底放手一搏,與唐軍好好地賭一把了。那就速去傳令,令劉進忠收到旨令後,就立即帶兵撤回。”張獻忠沉聲下令,隨即又是一聲長嘆。

“微臣遵旨。”

嚴錫命與衆臣退下後,張獻忠緩步走到椅子旁,撲的一聲跌坐回椅子上,目光低垂,有如一具失去了生命活力的木偶一般。

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三章 女子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十章 門第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十六章 暗謀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可望投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二十四章 報功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七章 攢典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二百零二章 眼見爲實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降哥薩克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滅,邀戰中軍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
第一百五十章 鐵龍城之戰(四)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三章 女子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十章 門第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三百三十章 傀儡肝付氏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十八章 背叛第十六章 暗謀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可望投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人口販賣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二十四章 報功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八百八十九章 力克潼關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七章 攢典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二百零二章 眼見爲實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降哥薩克第三百三十五章 屠薩摩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八百一十四章 東取莊河,西攻岫巖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三章 女子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滅,邀戰中軍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八百二十四章 御駕親征,力保大西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