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辦老爺子兒孫滿堂,闔家歡樂。這麼一件美事自然旁人可不能壞,王守仁便應允了。除了老爺子當書辦這麼多年來應該得的餉銀,王守仁還特別囑咐了下人,讓他們另外再從賬上多支出銀子來給老爺子。王守仁特別交代得,不能從府衙的賬上支出銀子,給老爺子額外的錢算在王守仁本人的巡撫俸祿裡。雖然王守仁來得此處任巡撫只有一年多的光景,但是他還是格外的崇敬這位在這裡可謂是奉獻一生的老前輩。這份錢給老爺子的時候,這個倔老頭還怎麼不肯要,最後還王守仁王大人親自出面,就是說給老爺子添了孫子的賀禮,才讓老頭子接受了這份錢。這天便也是老爺子最後供職的一天,老爺子潛心呆在書辦房裡處理着交接。接下來倒是一份難事了,畢竟巡撫大人平日裡事務也是多得,重要的,總不能讓一個巡撫在處理公務的同時還兼着自己書辦這樣的繁瑣差事,這可就大材小用了。還好書辦一職也是朝廷管理的。老爺子的辭呈已遞交上去,自然會有專門管理各個府臺衙門人員調任的衙門來管理人員,這自然不需要擔心,上面的批文回的也是甚快,事情辦妥,老爺子也可以安心離去。繼任的人,過一些時日便會到任。
這些日子倒是未有什麼事務瑣事需要書辦去謄寫的,既然是過節,大家也都不希望有什麼雜事還要去做。這幾天王守仁便親自處理一些經歷文案事務,若是有單純謄寫之事,曹牧文便自告奮勇的頂替了。
一眨眼間日子便到了五月五,這一天自是熱鬧非凡了。蘇軾《浣溪沙》:“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寫的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其實五月一日一直到五日都算是節日,只不過最後一天最爲隆重。
五月初,春耕已過,農忙未至,是莆仙人的農閒季節。人們希望能利用這個農閒打打牙祭、搞搞衛生,忙了半年了,也是要大吃一頓。因此富有地方特色的“五日節”由此而生。從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五,一共五天,正如一首莆仙歌謠所唱的:“初一糕,初二糉,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空空。”這五天,便把半年來的味覺滿足,剩下的半年,就好好好幹活,等到秋天有個好收成,這樣到了春節便又可以胡吃海喝一番了,畢竟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民族,種地吃飯是最重要的。
在這天,天子也會過節,並且禮節性的賜給臣下諸物,如《大明會典》:“端午節文武百官俱賜扇,並五彩壽絲縷。若大臣、經筵官,或別賜扇及彩絛、艾虎諸物,各以品級爲等。”
劉若愚《明宮史》:“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衣,門兩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糉子。”這些是皇宮中人要做的準備,一般的百姓也要做些準備。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像是最爲經典的《白娘子》中的飲雄黃酒,也是端午節的一項活動了。
這是因爲在先秦時*始,人們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孔聖人《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這一點看來絲毫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呂不韋的意思大概就是這一天開始,天氣便愈加的炎熱,算是進入了炎夏,在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食物難以保存,特別是肉類,更是容易腐敗,所以便要人們齋戒,吃素的,起碼不容易得病拉肚子,在先秦時代,這種病鬧不好就要死人,但是嘛……放着大魚大肉不讓人吃反而讓人吃素,這可大大的不行,所以這一章節就權當放屁了,先填飽了五臟廟最是重要,就是吃死了也是個飽死鬼。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以浴驅邪認爲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爲“端午”。
正因爲上述的原因,端午歷來被認爲是惡日,不詳之日。這天又是容易損傷脾肺,又蟲蛇盡出,因此必須注意養生;出於人文的因素,五月南方有取毒物制蠱傷人作爲,俗以端午出生的孩子妨害父母,像孟嘗君端午生,因此曾被要求遺棄。也因此就有了食黍、浴蘭、掛艾葉、系五彩、飲藥酒、不放逐賢臣等習俗。
戰國以後,由於端午習俗的必要性,便開始向平民百姓生活方面傳播,演化爲多種形式,如食角黍、浴蘭、競渡等。北周時期,端午日黃河清五百里,分別被北周和隋朝統治者看成是讖緯,如河圖洛書,因此五月五日開始成爲大喜吉祥的日子。期間齊後主、唐代宗皆爲端午出生,因此端午成這才由一個惡日轉變成爲一個大吉大利的節日。”
屈原是伏清流死直的逐臣,因此從漢代以後爲人們所紀念,對應習俗和隋朝瑞兆,成爲端午紀念的名人,競渡也因此與屈原有關。因爲端午的反覆變化,節日的熱鬧繁華,紀念屈原的情懷,因此引起詩人的詩興。倒是有一點,容易使人產生誤區,若是說道端午節,衆人皆回聯想到屈原,但是有一點就是,端午這天的起源可比屈原要早得多,若是說因爲屈原而有端午則是本末倒置。不是屈原這天投河自殺才有的端午,而是因爲這天是端午,屈原纔在這天自殺。因爲端午先秦時代被大多數視爲“惡日”,要自殺,這天倒是不錯的選擇。要說屈原和什麼的起源有關係的話,也只能說是糉子和划龍舟了。
又因爲屈原,這天自然也是遷客騷人,達官顯貴們聚會飲宴的大好日子,會中吟詩作樂是必要的活動了,很多文人也會在這天寫作各種的作品記錄,描述這天的場面風景。楊嗣昌《武陵競渡略》:“划船招屈,良有深意,不獨感興汨羅。”《楚辭》:‘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而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此原生平遭遇,掩抑迍邅.後人寫之疾鼓輕橈,轟霆卷雪,庶一洗其不平之氣耳.又曰:‘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沅與枉渚,皆武陵水名。觀者樹紅綠彩,或制句彩上,俟船過賞之。凡船所經系其隸地放爆竹黃煙揮扇喝彩相和;否則羣聲合噪以揶揄之,怒者掣屋瓦飛擊如雨,船人亦橫橈舞掌,作勢相應雲。江上看船,北岸樓有三四層,自清平門至下石櫃,其長五六裡,皆前期爭納,僦值多至數百文,緩即爲人佔去.至日,提壺挈榼,馬步魚軒,肩摩道上,巳牌則畢集矣.盤中佳果有韓家李麥黃桃,新味有鰣魚蓴菜.嘗鼎一臠,下鼓千里.方共清談浪笑,忽聞船賽,莫不停杯變色,倚檻瞪眸.是耶非耶,若得若失,元黃自戰,勝負俄分.於時或氣涌如山,可以踏江穿屋;或顏灰若死,不知下殿辭樓.鷹飛天而雉伏蒿,爲魚而鼠變虎殆未足以極其情狀也。”
張岱在《陶庵夢憶》也有很爲詳細的對於劃龍船的描述: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羣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爲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在這一天,全國上至萬乘之尊,下至黎民百姓,都一片歡樂,慶祝這個可以在年中正大光明的吃喝玩樂的日子;也感謝屈原,畢竟他的死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娛樂活動,又有吃(糉子)又有得玩(划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