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廂也是因爲李百戶他們的‘前車之鑑’,才發放了短銃。唉~~”說罷吳徵長出一口氣。
這吳徵被調任到邊關要接替的是一位叫李陌的百戶原先的任務。這位李百戶可不是調任或是升官走人了,而是————死了。
這太原千戶所,大同千戶所光要負責那些“職責”內的活,還有別的任務要外派。李百戶再三月之前便接到一任外派任務——僞裝成漢族商人到兀良哈三衛中最大的一衛朵顏衛臥底,暗中探查。
這朵顏三衛,蒙人其爲兀良哈三衛。這些部落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汗時代。成吉思汗曾把大興安嶺以東的部分地區分封給其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和侄兒額勒只帶二人,作爲他們的兀魯思。帖木哥斡赤斤的兀魯思“地大物博”,西起大興安嶺,橫跨嫩江,東與女真爲鄰,南近松花江,北抵黑龍江流域。該兀魯思的主要部衆是烏齊葉特人。額勒只帶的兀魯思,位於上述兀魯思之南,西拉木倫河以北,其主要部衆是兀良哈人和乃蠻人。這部分兀良哈人是成吉思汗的名將者勒篾的後裔所率之部。他們是跟隨額勒只帶從不兒罕山遷徙到此的。起初,這部分兀良哈人居住在額客朵顏溫都兒山一帶和搠河流域。
元惠宗妥歡帖木兒汗從大都退回蒙古草原以後,這一地區的蒙古各兀魯思和部落,爲保衛自己的領地,防止明朝進攻,進行了積極的防禦。他們往往採取以攻爲守的政策。當時,木華黎後裔納哈楚將軍統率着二十萬蒙古軍,駐紮在遼河以北的金山到龍安(今黑龍江省農安縣)、一圖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驛馬河)一帶,成爲上述蒙古各部的防禦屏障。
大明洪武二十年,明朝派遣馮勝、傅友德和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繞道慶州,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納哈楚被迫投降。上述蒙古諸部失去屏障,其駐地隨時可能遭到明朝的侵掠。洪武二十一年,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便是今天的貝爾湖——被明朝大將藍玉的軍隊擊敗西走。這些重大的軍事失敗,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只得歸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歸勒裡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即元代泰寧路;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今烏裕爾河)流域。至此三衛所轄區域以嫩江爲中心,東起烏裕爾河,西至洮爾、綽爾兩河流域。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封阿札施裡爲泰寧衛指揮,塔賓帖木兒爲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爲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爾爲朵顏衛指揮同知。明廷要求他們“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老老實實的做明朝的“屬夷”。
蒙古人稱朵顏衛爲兀良哈,泰寧衛爲翁牛特,福餘衛爲烏齊葉特。這是因爲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分別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部爲主組成。後來,明朝也把朵顏衛稱爲兀良哈衛。當初,三衛當中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在後。後來,朵顏衛實力迅速壯大,躍居三衛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衛籠而統之地稱作朵顏三衛或兀良哈三衛,把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的駐地統稱爲“兀良哈地區”。
明建文元年,明朝發生“著名的”皇室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前,藉助兀良哈三衛蒙古人的支持,挫敗了鎮守大寧衛的寧王朱權。後來,他又向兀良哈三衛借用3000名精騎兵,作爲其“靖難軍”的骨幹。建文四年,朱棣即皇帝位後,爲了酬謝“從戰有功”的兀良哈三衛蒙古人,決定把大寧衛割讓給他們。同時,他還封三衛首領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又頒給敕書,以憑朝貢。規定三衛每年兩貢,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貢物有馬、駝等物。
永樂皇帝的決定和允諾並沒有完全兌現。明廷不允許三衛蒙古人南遷到大寧地區駐牧。兀良哈三衛蒙古各部,爲了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聯合了當時頗爲強大的阿速特部(明朝稱其爲韃靼部)首領阿魯臺,他們經常聯兵進攻明朝。永樂帝在幾年連續三年“親征”,攻打阿魯臺時,曾率領軍隊深入屈裂兒河流域,打擊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使他們受到極其慘重的傷亡。但是,兀良哈三衛並未屈服,他們爲爭得大寧地區與明朝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不久,他們揮師南下,進入灤河流域駐牧。在數年之後,他們又進入大寧城,並經會州(今河北平泉縣)直趨寬河(今河北瀑河)。他們還同明朝宣宗皇帝親自率領的三千騎兵進行過激烈的戰鬥。當時,科爾沁部在阿岱汗和阿魯臺太師統率下遷入嫩江流域。他們全力支持兀良哈三衛向南推進,奪取大寧地區。
明朝在宣宗末年和英宗初年,因爲其邊防鬆弛,御警薄弱。三衛蒙古人從西拉木倫河到遼河流域全面展開攻勢,向南推進。終於,他們終於來到明朝長城邊外駐牧。此後,兀良哈三衛駐牧地分佈情況是:“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從此,西拉木倫河和遼河以南,東起開原,西近宣府的長城邊外,均屬兀良哈地區。
至此,這永樂帝沒有完全兌現的承諾在數十年後由兀良哈蒙古人“幫”永樂帝兌現了。這三部蒙古部族便因爲其放牧駐地而得名,一爲朵顏;一爲福餘;一爲泰寧,這三衛之中便是朵顏衛實力最強,因爲近些年來因爲其在長城近北地區放牧,毗鄰宣府,又與邊民互市,貿易。這蒙古人拿的出手的是毛皮,山中珍惜藥材等物,這明人便已鐵質炊具,米鹽,布匹,以至於針線等生活用品與其交易,而且基本上是以物換物。那時候在邊疆地區,經濟不發達,特別是和對於“經濟貿易”完全沒有概念的蒙古人了,以物換物是最好的選擇。
這朵顏三衛雖然多次與大明用兵,但畢竟還是名義上的藩屬。這永樂帝許諾的“好處”沒給,自己可不成白幫忙了!既然人家不給,只好自己去拿了!
朵顏三衛打着這個名號來搶地盤,幾十年間與明朝“巧取豪奪”,終於得以在大寧地區放牧,明朝也只好默許;朵顏三衛也還識相,“得了便宜賣乖”,不但相對於其他蒙古部族比較“安分守己”,而且繼續對明庭稱臣,以及邊境互市。但這也是多年之前了。近些年來,
這李百戶在接到任務之後便帶領另外5名錦衣衛番役化妝成漢商前往喜峰口長城以北之處與朵顏三衛的牧民貿易。一開始倒還順利,在一批貨賣出後便藉口還要往更北之處貿易。
他們本來的任務便是在塞外收集朵顏衛的各種情報,包括首領大帳駐地位置在內的消息。後來千戶所派出過精幹人員前去探查,才大致瞭解了事情結果。這李百戶他們似乎是遇上與對不知哪個部族的蒙古騎兵。這漢商邊貿行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自然引起懷疑。下馬搜查時竟然搜出了所攜帶布匹裡藏着的佩刀,這些蒙古人頓時拔刀相向。
這李百戶當時幾欲辯解,藉口商隊深入草原,恐遇上馬匪劫掠,所帶兵刃只爲得防身。可沒想到不知怎麼,這批蒙古騎兵之中,竟然有人認得此刀是錦衣衛佩刀繡春刀,那這批人自是和錦衣衛有關。一聲令下,李百戶他們就不明不白的做了刀下冤死鬼~~~
這一來事情可有了蹊蹺。既然這朵顏三衛聲稱是大明藩屬,雖說明庭派去錦衣衛實有挑釁之意,也有對其不信任的原因。這朵顏三衛發現後如若不滿,大可將其羈押,以此爲人質嚮明庭討要個說法。可這廂反而殺人滅口,自己卻落下口實。但錦衣衛這邊也是自覺理虧,不便聲張。
但最讓任邊奇怪的是那隊蒙古人中竟然有人認的錦衣衛的佩刀,定然不是一般的蒙古騎兵。任千戶思來想去也沒得個頭緒,便深覺的朵顏三衛大有可疑,而且近年來蒙古諸部騷擾,擄掠中也頻現他們的身影,雖然大有跟着打秋風的可能,但也表示出朵顏三衛也是心懷鬼胎,不明朝已然沒有什麼敬畏之意了,只是礙着一些顏面,不便公然撕破臉皮。
任邊自是不幹不報,也將此情報報於京城。李百戶已死,但這任務更是事關重大了。這樣一來,這重任便落在了吳徵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