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太原之變

“高將軍,這邊走!”

太原李淵府宅內,大管家領太原副留守高君雅匆匆向內宅走去,此時天已經黑了,兩名丫鬟提着燈籠在前面引路,橘紅色的燈光照亮亮了小徑。

“怎麼會從馬上掉下來呢?”高君雅眉頭皺成一團,李淵不說弓馬嫺熟,但至少也騎了幾十年的馬,怎麼會發生墜馬事件,居然還摔斷了腿。

高君雅心中充滿了疑惑,聖上命李淵去江都出任相國,他卻找各種理由拖延行程,現在又居然摔斷了腿,高君雅懷疑這又是李淵的藉口,故意僞裝斷腿。

他心中冷笑一聲,聖上給了他密旨,若李淵再膽敢不去江都,就有謀反嫌疑,命自己斬了他,高君雅也懷疑李淵有不臣之心,幾次進攻賊軍他都將大量降兵收編爲郡兵,還隱瞞着自己,他是想做什麼,也想興兵造反嗎?

高君雅心中懷疑李淵有造反之心,但他沒有證據,而且他在太原屬於弱勢,他手下只有五千軍隊,其餘軍隊都被李淵掌控,這使高君雅對李淵又是擔心,又是害怕。

他知道李淵得了一匹千里馬,也是一匹烈馬,很難駕馭,便問道:“唐公可是試新馬而摔傷?”

“可不是嗎?大家都勸老爺不要試,可他不聽,非要騎新馬,結果跑了不到百步就摔下來,腿還摔斷了,哎!”

管家嘆口氣,又搖搖頭,帶着高君雅走進後院,一直走到內堂前,管家停住腳步,恭恭敬敬道:“高將軍請進吧!裡面有丫鬟會領高將軍去病房。”

高君雅沒有絲毫懷疑,推門進了內堂,內堂裡光線通明,刺得他睜不開眼,一走進內堂,高君雅便愣住了,內堂站着幾十人,席上坐着兩人,一人是竇氏門閥的家主竇威,另一人正是應該躺在病牀上的李淵,他盤腿而坐,滿臉笑容望着他,哪有半點摔斷腿的樣子。

高君雅猛地醒悟過來,自己上當了,李淵是用苦肉計騙自己,他拔劍便向外衝去,躲在身後的李孝恭和李元吉一齊撲上,將高君雅按到在地,李元吉奪取了他的劍,又狠狠地一腳踢在他臉上。

“元吉!”

李淵一擺手,“好了,不要亂來。”

幾名親衛上前,將高君雅反綁起來,李孝恭和李元吉退了下去,李淵走上前微微笑道:“高將軍,我並不想這樣對你,實在是不得已,請你來是想共商大事。”

高君雅冷笑道:“什麼大事,無非就是你李淵想造反!”

李淵搖了搖頭,“我不想造反,只想救萬民於水火,我依然是隋臣,我只想掃除天下亂匪,將聖上迎回京城,僅此而已。”

“哼!說得比唱還好聽,李淵,你不用迷惑我,若不是我手上有五千軍隊,你會苦口婆心勸我嗎?恐怕你一腳就把我像螻蟻一樣踩死了,我心裡很清楚了,你不要癡心妄想,我高君雅絕不會跟你李淵造反!”

李淵臉色一變,和顏悅色不見了,變得異常兇狠,盯着高君雅冷冷道:“既然你要敬酒不吃吃罰酒,那就別怪我心狠手毒了。”

高君雅閉眼不語,李淵一揮手,“把他帶下去!”

幾名親兵將高君雅堵上嘴拎了下去,這時,李世民走了進來,躬身道:“稟報父親,高君雅帶來的十幾名親衛全部被抓,沒有一個逃走!”

李淵精神一振,又問:“有願意投靠我們的嗎?”

“只有兩人願意,其他人都不肯。”

“兩人走足夠了。”

李淵立刻吩咐李孝恭:“你速帶五百人前往高君雅府邸,抓捕他的家人,同時要拿到他的調兵箭令。”

他又對李世民道:“你再好好安撫兩名親兵,給他們重賞,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家人掌握在我們手中,必須要使他們乖乖聽話。”

“孩兒明白了!”

李孝恭和李世民一起去了,這時竇威笑道:“李公可是想利用令箭和兩名親兵奪取高君雅的五千軍隊?”

李淵點點頭,苦笑道:“除此之外,我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高君雅不肯降,只能用計取之,我不想起事的時候,還要打一場惡戰。”

........

一個時辰後,李淵借令箭假傳高君雅的命令,以緊急會議爲藉口,將高君雅的十名部將召到軍衙,用事先埋伏的士兵將他們全部抓捕,李淵隨即派部衆接管了高君雅的軍隊,次日一早,他便以通敵賣國之罪將高君雅公開處斬。

三天後,晉陽宮監裴寂開啓晉陽宮,向李淵奉上兵甲四十萬套,糧食近百萬石,銀錢和各種軍資帳篷不計其數。

李淵當即向河東各郡招募義士,一時應募者如雲,十天之內,李淵募兵八萬餘人,全部以正規軍兵甲裝備,至此李淵已擁有兵力近二十萬,兵力強大,錢糧富集。

此時李淵已廣傳圖讖:‘法律存,?道德在,?白衣天子出東海。’連河東三歲小兒亦知,李淵便下令三軍改旗易幟,以白色爲尊,三軍將士左臂纏白布,他自己則騎白馬、著白袍,戴銀盔,自號白衣公,尊爲大將軍,建大將軍府。

以裴寂爲長史、劉文靜爲司馬,唐儉和溫大雅爲記室參軍,溫大有爲文書郎,武士彠爲鎧曹參軍,劉政會、崔善爲、張源道爲戶曹參軍,殷開山爲府掾,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王長諧、姜寶誼、陽屯爲左右統軍。

李淵又封世子李建成爲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封次子李世民爲敦煌公,右領軍大將軍,二人各統軍五萬,皆設官府屬僚,李淵又封李元吉爲太原太守,率三萬軍留守晉陽宮,他隨即分兵兩路,向關中進軍。

大業十二年三月初,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宣佈討伐亂賊楊玄感,率十五萬大軍向關中方向進軍,正式拉開了李淵反隋的序幕。

........

洛陽皇宮,獨孤震低着頭一路疾走,顯得心事重重,今天洛陽已經得到了李淵起兵的急報,這讓獨孤震又是歡喜,又有點發愁,歡喜是李淵終於抓住時機起兵,目前楊玄感和隋軍兩敗俱傷,正是起兵的最佳良機,這個機會被李淵抓住了,而且能利用突厥軍牽制住楊元慶,足見李淵有足夠的頭腦和眼光,此人果然是深藏不露。

但獨孤震又有點發愁,他該怎麼脫身?其實李淵早在半個多月前便派人送信給他,告訴他即將起兵,竇威也同時得到消息,竇威及時趕去了太原,而獨孤家因資產太大,他一直在忙於處理,同時他也不像竇威是閒職,說走就能走,他獨孤震畢竟是東都第一輔佐官。

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那就是獨孤震認爲他投奔李淵的時機還不成熟,李淵還沒有展示出他雄視天下的實力,至少有八成奪取天下的把握,他纔會去投靠李淵。

在另一方面,李淵竟然募兵近二十萬,這很出乎獨孤震的意料,這說明李淵有防備自己之心,不肯用獨孤家在軍中的人脈,如果李淵真得天下,那麼獨孤家利益怎麼保證?

獨孤震思來想去,決定還是要幫李淵一次,必須要在李淵的軍中建立自己的勢力......

獨孤震一路快步疾走,來到東宮玄英殿,這裡是越王楊侗處理政務的場所,每天上午,五名輔佐大臣都要在此商議政務。

獨孤震走進書房,只見書房內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和右司郎盧楚等四人都已經到了,就在等他一人。

“老臣參見越王殿下!”獨孤震上前深深施一禮。

“獨孤相國免禮,請坐吧!”

在五人中,獨孤震是相國,因此他也是首輔,地位崇高,楊侗也對他格外尊敬,請他坐首位。

楊侗今年只有十四歲,但他少年老成,聰穎異常,深得楊廣的喜愛,時局混亂和不斷爆發的大事使他憂心忡忡,他原本應該是一個開朗快樂的少年,卻因爲天下動盪不安而變得愁眉不展。

“獨孤相國,我們剛纔已經商議了片刻,現在主要是兩件大事,一件是三十萬突厥騎兵大舉進攻豐州,另一件是太原李淵未奉召,擅自去關中平定楊玄感之亂。”

楊侗話音剛落,光祿大夫段達便冷哼一聲道:“殿下不必爲他遮掩,什麼平定楊玄感之亂?李淵分明就是起兵造反,自封大將軍,還封兩個兒子爲郡公,他有什麼資格冊封,連旗幟都變了,除了造反,還能有什麼理由解釋他的所作所爲?”

段達也是武將出身,性格直率,再加上他和李淵關係不好,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李淵所謂關中平亂。

楊侗連忙道:“段使君請稍安勿躁,且聽一聽獨孤相國的看法。”

獨孤震嘆了口氣道:“在臣記憶中,李淵是一個膽小懦弱之人,聖上也是這樣認爲,說他起兵造反,臣怎麼也不會相信,或許他也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纔不得不做出一些讓人誤解的事情,但他畢竟還是自稱隋臣,向天下宣佈去關中剿滅楊玄感之亂,還主張迎聖上回京,臣以爲不到最後關頭,不要輕易下結論。”

獨孤震明顯偏向李淵的話引起其他四人不滿,誰都知道,李淵是獨孤震的外甥,他當然不會承認李淵是造反。

其實獨孤震晚來了半個時辰,在這個半個時候內,衆人已經達成了一致看法,越王楊侗也做出了討伐李淵的決定,只是給獨孤震一個面子,聽聽他的意見,這些獨孤震都不知道。

皇甫無逸冷笑一聲,“那怎麼解釋他改旗易幟?竟然用白旗,那是突厥人的旗幟,正逢突厥大軍南下,他卻舉突厥白旗,這是什麼意思?他以爲自己換一身白衣,別人就不明白他的欲蓋彌彰嗎?”

韋津是京兆韋氏的第二號人物,是家主韋霽之弟,出任民部尚書,他疑惑道:“突厥攻打豐州和李淵起兵造反,臣覺得裡面有點蹊蹺,會不會是李淵和突厥達成了某種默契,突厥進攻豐州,拖住楊元慶,而他趁機取關中,所以他才用白旗。”

“絕不可能!”

獨孤震斷然否認,“如果大家一致認爲李淵是造反,我無話可說,但如果說李淵勾結突厥,那是絕不可能,上次雁門之戰,楊元慶大敗突厥,突厥人安能不思報仇?我認爲突厥進攻豐州是他們的既定策略,和李淵沒有半點關係,只是李淵抓住了這個機會。”

楊侗點點頭,“好吧!我們且不說李淵有沒有勾結突厥,但他私自募兵,未奉召出兵,擅自冊封官職,這些都是大逆不道之罪,孤不會容他,孤已下令虎賁郎將宋老生率軍前去攔截,又命屈突通暫退出關中,駐防河東郡,不準李淵入關中,另外,楊元慶請求支援,朕不知該怎麼辦?大家可商議一下。”

這時,一直沒有吭聲盧楚說話了,他是范陽盧氏家主,是山東士族領袖之一,在這關鍵的時候,他要站出來爲楊元慶說話。

“殿下,臣認爲朝廷出兵支援不現實,錢糧支持也不現實,畢竟豐州太遙遠,臣建議朝廷可以採用聲援的方式,一方面朝廷要嘉獎楊元慶保衛大隋邊疆,抗擊異族入侵的功績,另一方面號召大隋各郡義士趕赴豐州參與抗擊突厥,並准許楊元慶冊封六品以下勳官,這樣才能體現出朝廷對於豐州抗擊異族的支持。”

房間裡一片寂靜,誰都聽得出盧楚有偏心,但他說得很有道理,即使有人想反對也無從開口,畢竟楊元慶確實在抗擊突厥入侵。

這時,楊侗緩緩道:“孤一直認爲楊元慶是大隋的柱樑,皇祖父雁門有難,他率軍勤王,獲皇祖父承認,既然皇祖父給了孤一定權力,那孤就可以做出一些決定,楊元慶率軍抗擊三十萬突厥大軍,爲國效力,作爲朝廷決不能無動於衷,即使不能實際支援,也必須聲援以表態,盧使君的建議孤完全贊同,此事就這麼決定了!”

...........

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章 重返京城第25章 十猛之計第41章 高麗水師第36章 連夜撤軍第48章 東線突破第6章 小事化大第25章 初查齊郡第76章 裴府問策第25章 燕城大戰第26章 考場意外第3章 透露底線第27章 關中之變第24章 添把小亂第58章 李淵出事第44章 中秋異月第17章 路遇李淵第33章 大軍壓境第9章 玄感之憂第10章 神秘馬賊第7章 大利望族第48章 兩路奇兵第36章 連夜撤軍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51章 一葉知秋第57章 東宮震怒第12章 撲朔迷離第40章 孤膽英雄第23章 殺機暗伏第9章 生死之鬥第26章 裴氏父子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4章 以小欺老第147章 意外消息第29章 陌刀之秘第14章 死地後生第23章 南華梟雄第84章 連夜出擊第27章 回府風波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6章 何罪之有?第17章 發現契苾第10章 將帥交心第21章 建德逼反第54章 齊王之危第7章 義成公主第29章 回馬一槍第41章 爭鋒相對第30章 飲恨弘農第40章 南方來人第41章 兵困雁門第21章 初次談判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1章 兄弟爭功第2章 宇文義子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5章 兩個使者第15章 京城讖語第31章 船中飛箭第11章 仁壽宮變(三)第24章 李淵之憂第59章 兄弟分權第84章 隋唐大戰(十四)第2章 齊王供奉第12章 兵部調令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18章 舊情難動第17章 路遇李淵第21章 誰爲主將第8章 弔孝風波第21章 居安思危第42章 人棄我用第32章 雪夜離京第53章 臣的要求第58章 李淵出事第16章 館驛見賢第7章 幽州之憂第44章 爾虞我詐第45章 唐相之危第19章 離別之酒第61章 動之以情第4章 以小欺老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7章 智取伊吾第31章 重磅加碼第67章 慷人之慨第35章 被俘權相第5章 突厥野心第35章 亡國之恨第6章 北地天鵝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8章 黑夜黑人第9章 底線突破第71章 隋唐大戰(一)第47章 雨夜追擊第13章 引導消費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章 誰是兇手
第23章 唐廷決策第1章 重返京城第25章 十猛之計第41章 高麗水師第36章 連夜撤軍第48章 東線突破第6章 小事化大第25章 初查齊郡第76章 裴府問策第25章 燕城大戰第26章 考場意外第3章 透露底線第27章 關中之變第24章 添把小亂第58章 李淵出事第44章 中秋異月第17章 路遇李淵第33章 大軍壓境第9章 玄感之憂第10章 神秘馬賊第7章 大利望族第48章 兩路奇兵第36章 連夜撤軍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16章 洛陽淪陷第51章 一葉知秋第57章 東宮震怒第12章 撲朔迷離第40章 孤膽英雄第23章 殺機暗伏第9章 生死之鬥第26章 裴氏父子第18章 參軍之謎(下)第4章 以小欺老第147章 意外消息第29章 陌刀之秘第14章 死地後生第23章 南華梟雄第84章 連夜出擊第27章 回府風波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6章 何罪之有?第17章 發現契苾第10章 將帥交心第21章 建德逼反第54章 齊王之危第7章 義成公主第29章 回馬一槍第41章 爭鋒相對第30章 飲恨弘農第40章 南方來人第41章 兵困雁門第21章 初次談判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1章 兄弟爭功第2章 宇文義子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5章 兩個使者第15章 京城讖語第31章 船中飛箭第11章 仁壽宮變(三)第24章 李淵之憂第59章 兄弟分權第84章 隋唐大戰(十四)第2章 齊王供奉第12章 兵部調令第82章 隋唐大戰(十二)第18章 舊情難動第17章 路遇李淵第21章 誰爲主將第8章 弔孝風波第21章 居安思危第42章 人棄我用第32章 雪夜離京第53章 臣的要求第58章 李淵出事第16章 館驛見賢第7章 幽州之憂第44章 爾虞我詐第45章 唐相之危第19章 離別之酒第61章 動之以情第4章 以小欺老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7章 智取伊吾第31章 重磅加碼第67章 慷人之慨第35章 被俘權相第5章 突厥野心第35章 亡國之恨第6章 北地天鵝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8章 黑夜黑人第9章 底線突破第71章 隋唐大戰(一)第47章 雨夜追擊第13章 引導消費第31章 矛盾激化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章 誰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