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裴氏父子

春分時節,聞喜縣一連下了兩場的春雨,溫暖的春雨細細密密地落在肥沃的晉中大地上,使春的氣息更加濃厚了。

官道兩邊枯敗的樹葉下又長出了嫩綠的青草,樹林裡的樺樹枝上佈滿了翠綠的絨毛,李杏和楊樹抽出了芬香的細長葉子,河邊柳樹長髮般的枝條上掛滿了細嫩的新芽。

河中一羣羣鴨子在暢快地嬉戲覓食,馱着牧童的水牛在河水中緩緩遊動,愜意地享受春水的溫暖,這是一個充滿了生機初春。

煙雨濛濛的官道上,一隊從遠方來的路人騎着馬,跟隨着幾輛牛車,不緊不慢地向數裡外的裴家村而去。

在裴家村一座新蓋的學堂裡,三十幾名四到六歲的孩童正大聲讀誦着《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

在學堂院子裡一株如傘蓋般的老槐樹下,一名瘦弱的老者眯着眼注視孩子們專注讀書,那蒼老而充滿期待的眼神,就彷彿是一個老園丁在等待新苗發芽。

老者正是裴矩,他回到故鄉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的心已經完全寧靜下來,暫時忘記了朝堂的爭權奪利。

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對裴氏子弟的教育之上,無論四五歲的孩童,還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意氣風發的年輕子弟,他都要一一過問,無論嫡庶,一視同仁,給他們最好的條件,請最好的大儒,花再多的錢他也心甘情願。

只是過了新年後,裴矩的身體陡然變得衰老,他自己也感覺到了生命在一天天流逝,他留在世間的日子已經不長了。

裴矩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留念,只要裴家人才輩出,那麼新朝遲早會有裴家的一席之地。只要皇后太子不倒,那麼這一天遲早會到來,雖然他已經看不見,但他知道大勢,大勢如此。

在大樹下坐了片刻,裴矩有些乏了,站起身拄杖向學堂外走去,剛走到門口。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年風風火火跑來。險些和裴矩撞在一起。

嚇得少年連忙跪下,“重孫無禮,衝撞了曾祖父!”

這名少年叫做裴昭,是長孫裴晉的次子,也是裴矩最喜歡的一個重孫,聰穎過人。十二三歲便才學出衆,由於他的年紀和楊寧相仿,裴矩便很大程度將裴家的希望寄託在了他的身上。

裴矩笑眯眯道:“你這隻小猴子。急急風風的,火燒尾巴了嗎?”

“不是,回稟曾祖父。是三祖父回來了,我特來稟告。”

三祖父就是裴矩的三子裴文舉,一直在江南從商,他終於回來了麼?

裴矩大喜,連忙道:“快扶我去看看。”

裴昭連忙起身扶住曾祖父。慢慢地向學堂外走去。

學堂大門口停着幾輛馬車,風塵僕僕從江南迴來的裴文舉和手下們依然騎在馬上,江南一向是大隋商業繁盛之地,裴家在江南也有很大的產業,幾十家店鋪,數千頃茶園,每年爲裴家賺取滾滾利潤。

這樣大的產業當然需要核心人物去主持,所以便是由裴矩的三子裴文舉來擔任總管。

裴文舉今年五十餘歲,身材中等,容顏清瘦,他一直沒有機會入仕,不過他極有商業頭腦,精明能幹,能力超羣,將江南的裴家商業帝國打理的井井有條。

此時,一名學堂老管事對他們道:“三老爺請下馬,老太爺立下了規矩,無論何人,家學門口必須下馬,以示對先生的敬意。”

裴文舉慌忙下馬,他的十幾名手下也跟着下了馬,學堂內忽然有腳步聲傳來,裴矩被重孫裴昭扶了出來,裴文舉一眼看見父親,見他身體異常虛弱,已經接近油盡燈枯,他心中一陣難過,連忙上前跪下,“文舉向父親請安!”

後面的隨從們也紛紛跪下,“參見家主!”

“大家都起來。”

裴矩讓衆人起來,他有又看一眼兒子,心中歡喜,連忙擺擺手笑道:“三郎也起來吧!”

裴文舉站起身扶住父親,裴矩笑道:“我們回府去說話。”

“是!”

裴文舉和裴昭一左一右,扶着裴矩慢慢向內府走去。。。。。。

回到房間,裴矩坐了下來,兒子的歸來使他心中高興,精神也格外振作,他先對裴昭笑道:“你去讀書吧!這裡不用煩勞你了。”

“重孫告辭了。”

裴昭行一禮,又對裴文舉躬身道:“三祖父,孫兒告辭。”

“嗯,去吧!”

裴文舉望着他走遠,捋須對父親笑道:“這孩子不錯,知禮從容,頗有大氣。”

裴矩嘆了口氣道:“在裴家子弟中,就數你們這一輩比較弱,只有一個裴世清,還有一個武將裴仁基不錯,而在你們子輩中,出了不少人才,敏秋我就不說了,像晉兒、青松、行儼,這些都算是佼佼者,但始終沒有出一個相才,我痛定思痛,發現我們裴家在教育上出現了偏差,太注重裴學,而輕視了家學,培養了很多門下子弟,但裴家子弟就變得平庸了,所以我要改變這種偏差,每年裴家收入的四成錢糧都要投入到對裴家子弟的教育中去,我相信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裴家將來必定會人才輩出,從昭兒的身上,我就已經看到希望了。”

裴文舉滿臉慚愧道:“是孩兒無能,讓父親失望了。”

“對你我沒有失望,你很能幹,爲裴家教育後代賺取足夠的錢財,你是裴家的有功之臣。”

‘有功之臣’四個字令裴文舉心中默默感動,裴矩笑了笑,“不說這個了,說說江南的局勢吧!聽說那邊在打仗,楊元慶親自去了江南,給我說一說。”

“回稟父親,孩兒離開江南之時,他還沒有到達,孩兒到樑郡時,聽到消息。楊元慶已經滅了李密,那江南現在應該平息了。”

“嗯!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裴矩點點頭讚道:“楊元慶確實有魄力,有戰略頭腦,先滅弱後滅強,如果我沒猜錯,他下一步是打荊襄,然後是巴蜀,最後才亂長安。攻下江南。其實天下大勢便已定了。”

說到這,裴矩又嘆了口氣,“說起來唐朝本來很有前途,有關隴貴族支持,又佔據關隴龍興之地,還有巴蜀的富饒。這就儼如戰國時的秦國,如果將士用命,君臣合心。宗室團結,那麼鹿死誰手,真的還爲未可知。只可惜,唐朝的內訌毀了大好前途,唐朝將去,不復返矣!”

“父親認爲唐朝爲何會出現這種內訌局面?”

“這其實是李淵的責任,從一開始他就不該封李世民爲秦王。可以封李世民爲晉王、燕王、魏王都可以,惟獨就不能封秦王,秦王是關隴之主,一般只有太子入東宮前,纔可以封秦王或者雍王,當初李淵封李世民爲秦王,就已經有了改立他爲儲君的想法,唐朝動亂之根在那時候就已經埋下了。”

“或許是因爲李建成年紀太大,威脅到了李淵的皇位,是這樣嗎?”

裴矩讚許地點點頭,“你能看到這一點,已是不易,確實是這樣,李淵封李世民爲尚書令,天策上將,準他自立屬官,這些都是太子纔有的權力,很顯然,李淵是在刻意挑起太子和秦王之爭,作爲一個帝王,這是很高明的帝王之術,李淵的做法本身無可非議,但是,他做早了五年,他應該在先滅了隋朝這個強敵後,再玩弄帝王之術,那時無論王世充、李密還是竇建德,都已經無足輕重了,只可惜李淵太心急了一點,一步不慎,導致滿盤皆輸。”

裴文舉沉思了片刻道:“孩兒聽說,李淵已經革去了李世民的尚書令,準備奪他兵權,如果唐朝迷途知返,他們還有希望嗎?”

裴矩搖了搖頭,“關鍵是唐朝前面已經輸得太多,把整個國力都消耗殆盡了,關隴掃地爲兵,稅賦沉重,莊園橫行,導致民怨沸騰,加上京城被攻破,朝野上下信心全失,而隋朝北方強敵已被消滅,楊元慶卻在步步爲營,戰略高明,沒有一絲破綻,除非是楊元慶出現重大失誤,比如河北造反、中原造反,或者南方造反,分散了隋軍精力,給了唐朝喘息之機,否則,唐朝不可能再翻盤了。”

“那父親覺得,會出現造反嗎?”

“河北、中原動盪這麼多年,早已民心思定,誰會再造反?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南方,可是楊元慶也意識到了,所以他才親自出徵江南,安撫南方,不給唐朝任何機會。”

說到這裡,裴矩長長嘆息一聲,“唐朝的不幸就是有了楊元慶這個對手,如果我裴矩能再年輕二十歲,做楊元慶之相,我平生再無遺憾,不過,當年我慧眼識人,這又是我裴矩一生最引以爲傲之事。”

裴文舉又想起另一事,咬了一下嘴脣,擔憂地問:“可是父親,如果楊元慶發現沈家之事怎麼辦?”

裴矩淡淡一笑,“你如果在江南,或許他會想到什麼,所以我才讓你回來,除非你沒有按照我信中的要求去做。”

裴文舉搖了搖頭,“我已按照父親的交代,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一安排妥當了,絕沒有一絲遺漏。”

“那就無妨了,以我裴矩的深謀遠慮,楊元慶絕對想不到沈家滅門會是裴家所爲。”

猶豫一下,裴文舉又道:“可是敦煌還有沈家,從前記室參軍沈春就是敦煌郡太守。”

裴矩冷笑了一聲,“我倒希望楊元慶用敦煌沈家,江南沈氏倒有幾個人才,可敦煌沈氏則個個是庸才,那個沈春更是貪賂錢財之輩,他以爲敦煌山高皇帝遠,我就不知道嗎?”

說到這,他又注視着裴文舉道:“你明白嗎?關鍵是人才,人才可以興國,而庸才只能毀家,如果楊元慶重用敦煌沈氏庸才,那寧兒太子之位真的無憂了,我就害怕楊元慶再娶什麼南方名門,比如蕭氏之女,那纔是威脅。”()

第34章 裴矩之策第35章 夜訪封宅第4章 秦母教子第20章 以詐對詐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22章 獨孤暗線第34章 枕戈以待第15章 有失有得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30章 禍福相倚第28章 暗箭難防第40章 孤膽英雄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71章 北市試錢第25章 野心泄露第2章 水火楊家第15章 求賢若渴第26章 柴紹心機第19章 夜審出塵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7章 壟斷漕運第9章 臨危下船第4章 啓用暗線第36章 屈突良言第40章 禍水東引第20章 貨幣之源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34章 發現敵蹤第109章 兵臨宮下第22章 遼東亂戰第7章 生死之約第31章 夜訪雲氏第25章 一劍穿心第31章 被迫受命第44章 公主阿蠻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23章 都市買禮第7章 羅藝告密第56章 遲到樑使第31章 船中飛箭第64章 予民厚禮第47章 線娘進京第10章 窮途出路第31章 軍機決策第47章 雁門初戰第28章 二次談判第31章 裂痕初現第2章 一言九鼎第1章 狡雄尋窟第18章 調兵遣將第21章 幽州平寇第28章 意外消息第60章 關鍵人物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22章 遼東亂戰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27章 李淵抉擇第27章 各有心思第29章 再提條件第17章 路遇李淵第41章 兄弟爭功第4章 佳夕如夢第44章 被迫抉擇第46章 拖住主力第15章 京城讖語第25章 宇文父子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58章 新婚回門第8章 元慶抉擇第45章 援軍到來第48章 東線突破第6章 西秦霸王第46章 褚氏父子第41章 楊家之請第25章 關鍵人物第4章 天下大變第10章 除夕意外第11章 雪後歸程第38章 親情如水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9章 回馬一槍第28章 洛陽來使第47章 災情初現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37章 一記反抽第77章 楊氏希望第22章 北突求援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章 秦母教子第2章 冤家路窄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25章 關鍵人物第39章 意外來客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37章 疑兵之計第29章 再提條件第43章 丹陽公主第25章 宇文父子第20章 倉曹參軍第41章 意外情況
第34章 裴矩之策第35章 夜訪封宅第4章 秦母教子第20章 以詐對詐第15章 仁壽宮變(七)第22章 獨孤暗線第34章 枕戈以待第15章 有失有得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30章 禍福相倚第28章 暗箭難防第40章 孤膽英雄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71章 北市試錢第25章 野心泄露第2章 水火楊家第15章 求賢若渴第26章 柴紹心機第19章 夜審出塵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7章 壟斷漕運第9章 臨危下船第4章 啓用暗線第36章 屈突良言第40章 禍水東引第20章 貨幣之源第9章 仁壽宮變(一)第34章 發現敵蹤第109章 兵臨宮下第22章 遼東亂戰第7章 生死之約第31章 夜訪雲氏第25章 一劍穿心第31章 被迫受命第44章 公主阿蠻第111章 意外發現第23章 都市買禮第7章 羅藝告密第56章 遲到樑使第31章 船中飛箭第64章 予民厚禮第47章 線娘進京第10章 窮途出路第31章 軍機決策第47章 雁門初戰第28章 二次談判第31章 裂痕初現第2章 一言九鼎第1章 狡雄尋窟第18章 調兵遣將第21章 幽州平寇第28章 意外消息第60章 關鍵人物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22章 遼東亂戰第107章 緊急應對第27章 李淵抉擇第27章 各有心思第29章 再提條件第17章 路遇李淵第41章 兄弟爭功第4章 佳夕如夢第44章 被迫抉擇第46章 拖住主力第15章 京城讖語第25章 宇文父子第128章 逼上絕路第58章 新婚回門第8章 元慶抉擇第45章 援軍到來第48章 東線突破第6章 西秦霸王第46章 褚氏父子第41章 楊家之請第25章 關鍵人物第4章 天下大變第10章 除夕意外第11章 雪後歸程第38章 親情如水第52章 死不瞑目第29章 回馬一槍第28章 洛陽來使第47章 災情初現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37章 一記反抽第77章 楊氏希望第22章 北突求援第34章 微服私訪第4章 秦母教子第2章 冤家路窄第123章 獨木難支第25章 關鍵人物第39章 意外來客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37章 疑兵之計第29章 再提條件第43章 丹陽公主第25章 宇文父子第20章 倉曹參軍第41章 意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