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情理之中

李孝恭帶領數百人騎馬向黃河邊疾奔,他的大營離黃河邊很近,相距只有三裡不到,只片刻時間,他們便奔到了黃河邊,碼頭上有一千二百名士兵,手執弓箭長矛,都在緊張地注視着河面。

李孝恭的到來使士兵紛紛閃開一條路,李孝恭翻身下馬,快步走到河面,他也有些緊張地問道:“在哪裡?”

一名校尉指着河面,“殿下仔細看,能看見嗎?”

一輪明月照在河面上,河面上波光粼粼,月光將河面照耀得格外清晰,李孝恭凝神看了片刻,在千餘步外的河面上有很多黑瞳曈的巨大黑影,那是大船的身影,有百餘艘之多,在河面靜靜地停泊着,在月光照耀下時明時暗,就儼如鬼影一般,顯得格外的詭異。

李孝恭倒吸一口涼氣,這是隋軍的大船,他們即將發動對南岸的攻勢,他急問道:“現在什麼時候了?”

“回稟殿下,現在一更時分剛過。”

一名親兵剛剛說完,軍營那邊忽然爆發出一片喊殺聲,李孝恭猛地回頭,只見軍營裡出現了火光,刺耳的警鐘聲隱隱傳來,李孝恭大吃一驚,大喊一聲‘不好!’調轉馬頭向大營奔去。

他心中懊悔萬分,他應該想到楊元慶會和王世充同時發動進攻,河面上已經有了異常,那王世充的軍隊豈能沒有反應?

他應該及時讓士兵起來應戰,都怪監察御史到來,把自己的心思擾亂了,竟然沒有想到這一點,李孝恭心中又是恨又是埋怨,他只希望王世充的夜間偷襲被執勤士兵成功阻擊。

李孝恭一路奔回大營,大營內的情況使他稍稍鬆一口氣,大營內雖然混亂不堪,但王世充的軍隊沒有能攻進大營,被大將趙鬆率兩千弓弩手成功阻截。

李孝恭從西門進了大營,西門這裡還沒有敵軍的攻擊,進入大營,大將趙鬆便迎了上來,“殿下,王世充派五千騎兵夜襲大營,被巡哨兵發現,我們成功攔截住了他們。”

李孝恭點點頭,指着東南的火光問:“那是怎麼回事?”

“回稟殿下,東南角有數十頂大帳被敵軍火箭點燃,士兵們都已撤出了。”

“傷亡情況如何?”

“敵軍衝營時死傷了幾百名弟兄,但他們也被弓箭射死兩三百人。”

“傳我的命令,各大將立刻整頓軍隊,制止住混亂。”

李孝恭下達了命令,他催馬向東營門奔去,東營門前已經集中了四千名弩手,緊張地注視着大營外的黑暗深處,黑暗中,隱隱可以看見大量的軍隊,絕不止五千騎兵,應該是王世充的三萬軍隊,他們也並沒有急於進攻,而是在耐心地等待着什麼?

李孝恭心中焦急如焚,他回頭向黃河方向望去,他知道王世充是在等什麼,王世充並不是想夜襲大營,他只是想把自己的軍隊牽制住,讓北隋軍能從容登陸。

“傳我的命令,所有士兵做好撤離準備!”

李孝恭心中的危機感異常強烈,他不可能等到善於夜戰的北隋軍登陸後再撤離,那時他的軍隊就完了。

……

也同是在一更時分,風陵渡的最後一隊北隋軍登上了渡船,隨着一記沉重的鐘聲響起,六百餘艘渡船起航了,趁着夜色的掩護向南岸進發,千帆林立,聲勢浩大。

夜晚的黃河內並不安全,充滿了殺機,河面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漩渦,稍不留神,船隻遭遇大漩渦,就會被吸住,乃至船毀人亡。

爲了今晚的渡河,隋軍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以商船爲掩護,一次一次在晚上各個時辰渡河試探,終於確定爲一更時分最爲安全,而且根據幾十年老船工的經驗,夜晚渡河雖然視力不佳,但水面卻比白天更加安全。

數百艘大船順着強勁的西北風在黃河上劈波斬浪航行,在中間一艘樓船上,楊元慶站在船頭注視着對岸的情形,現在是十月枯水期,黃河水面實際上也就七八里的航程,半個多時辰便可抵達對岸。

此時,楊元慶心中有些擔憂敵軍使用火油封鎖江面,當發現唐軍中也出現了火油時,這就成爲楊元慶心中一個難以抹去的陰影。

在嘩嘩的水浪聲中,大船離對岸越來越近,只相隔五百餘步,渡河指揮使秦瓊手一揮,主船一盞燈籠點亮,高高地掛在桅杆上,這是一種信號,大隊船隻迅速落帆,減慢了速度,而三十艘百石戰船作爲先鋒,向岸邊疾速駛去。

所有人都注視這三十艘百石船向岸邊疾駛,對岸依然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動靜。

楊師道心中有些不安,在楊元慶身邊低聲道:“有點詭異啊!五百步的距離,對方應該能發現我們船隊,爲何沒有動靜?”

楊元慶擡頭看了看月色,月光格外皎潔,將河面上灑滿了銀色的夜光,他也有經驗,如果沒有月光,只靠星光也能看見河面上四五百步外的動靜,更何況今天沒有起霧,月光清朗,岸上守軍確實能清晰地看見他們,但他們卻沒有動靜,這讓楊元慶也有一點驚訝了。

楊元慶沒有急於迴應楊師道的疑問,他全神貫注地注視着三十艘先鋒船駛向岸邊,已經不到百步了,但還是沒有任何動靜。

“難道碼頭上沒有守軍不成?”楊元慶心中暗暗忖道。

先鋒船終於陸陸續續靠上了碼頭,三十艘船上千餘士兵手執盾牌和長矛,小心翼翼跳下船向岸上奔去,可岸上還是沒有任何動靜。

這時,岸上的隋軍士兵點亮了三隻大燈籠,這是表示沒有伏兵,秦瓊立刻下令,“船隻登陸!”

數百艘大船重新升起主帆,開始向岸邊靠攏,楊元慶心中困惑,岸邊爲什麼會沒有軍隊防禦,他得到的情報是碼頭上至少有兩千守軍,難道他們都望風而逃了?

想想也不現實,風陵渡已經渡船雲集,以李孝恭的才智,他必然會派重兵在這裡防禦,那怎麼會沒有軍隊出現,讓他順利登陸,費心準備的幾個登基作戰方案一個都沒有用上,楊元慶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這樣也好,可以大大減少他軍隊登陸的傷亡。

一艘艘大船輪流靠近碼頭,大隊北隋軍士兵從大船上陸續登陸,他們分工明確,行動迅速,很快便佔領了碼頭周圍兩裡範圍內的地帶,最先上岸的一千士兵則在三裡外巡哨,保護主力大軍的登陸。

一直到四更時分,三萬北隋軍才完成了全部登陸,楊元慶是在最後登上了碼頭,這時渡河指揮使秦瓊上前交令,“末將已完成全部登陸,一切順利,是否向閿鄉縣進發,請總管指示!”

楊元慶看了看天色,搖搖頭道:“命令弟兄們就地休息,天亮後再向閿鄉縣進發。”

楊元慶的命令下達,三萬北隋士兵紛紛在原地休息,他們上船前都已經吃飽喝足,現在各自取出毛毯包裹身體倒頭睡覺,每個人都在爭取時間休息,以便在明天大戰時保持足夠的體力,這些都是士兵們多年的經驗。

碼頭上搭了一座行軍帳篷,帳篷內燈火通明,擺放着一架偏小一點的沙盤,楊元慶正和將領們在沙盤前商議着接下來的戰役。

“很出人意料,我們竟然沒有遭遇任何抵抗便直接登陸南岸,應該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但這個暫時不要去考慮,我現在要告訴大家的是,李靖和王世充的軍隊在一更時分也發動了對陝縣唐軍的進攻,現在他們的聯軍是五萬人,而李孝恭在陝縣的軍隊只有兩萬人,加上我們三萬人已截斷了他們的退路,勝負已一目瞭然,天亮後我們將分兵兩路,我率兩萬人奪取閿鄉縣城,防禦潼關的援軍支援,秦將軍率一萬軍奪取弘農縣城,以破滅李孝恭撤回弘農縣防禦的希望。”

楊元慶剛說到這裡,秦瓊便躬身道:“總管,天亮再出發,末將怕來不及,請總管准許末將現在就率軍出發。”

楊元慶想了想便同意了,將第三軍的令箭給他,又叮囑他道:“弘農縣只有一千守軍,不足爲慮,但你一定要當心路上被人伏擊,敵軍沒有在碼頭攔截我們,我懷疑他們會在半路設伏,你務必小心。”

“末將一定會小心!”

秦瓊行一禮,便匆匆離開營帳點兵去了,秦瓊剛走沒有多久,一名親兵進來,神情古怪地對楊元慶道:“稟報總管,閿鄉縣守將黃君漢派人前來求見,說黃君漢已決定投降總管。”

大帳內的將領們都愣住了,難怪碼頭上沒有人守衛,原是是敵軍守軍要投降,楊元慶和楊師道交換了一個眼色,兩人皆會意地笑了起來。

……

天漸漸亮了,楊元慶率兩萬大軍抵達了閿鄉縣,這是一座並不大的縣城,城池也不險峻,四周山勢環繞,西面二十餘里外便是潼關,閿鄉縣就扼在前往潼關的必經之路上,地理位置極爲重要。

此時在縣城前的曠野裡,三千餘唐軍已放下了兵器,列隊等候着隋軍來受降,爲首大將便是黃君漢,他手下一共有八千餘士兵,其中一部分家在關中的將領不願投降,黃君漢也不勉強,將他們以及近五千名不願投降的關中士兵一併放回了潼關,他則率領一直跟隨他的三千餘河東士兵向北隋軍投降。

黃君漢也知道他回長安後,李淵會因爲歉疚而給予他厚待,但他寧可投降楊元慶也絕不接受這種莫大的恥辱,一個只知道包庇兒子而不懂憐惜大將的人,不值得他效忠,他眼睛裡充滿了絕然的剛烈。

儘管他的妻兒都在長安,但他相信楊元慶會替他解決,楊元慶連普通士卒的家眷都肯用被俘大臣換回,何況是自己的妻兒,楊元慶對士卒的關心和李淵的自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點黃君漢體會得更深。

這時楊元慶率領大軍浩浩蕩蕩而至,楊元慶催馬上前,微微笑道:“黃將軍棄暗投明,令人欽佩!”

黃君漢上前幾步,單膝跪下,兩手抱拳高高舉起,大聲道:“末將黃君漢幡然醒悟,願向楚王殿下效忠!”

()

第63章 北地迎歸第3章 小妹何名第4章 利益之誘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23章 都市買禮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45章 烈火焚城第17章 被迫決戰第50章 白衣渡江第5章 公主承諾第42章 暗流洶涌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5章 兩個使者第60章 關鍵人物第57章 楊家有女第3章 兵臨城下第45章 不爲我用第48章 東線突破第48章 圍城打援第29章 太原王氏第8章 天下十猛第42章 踏平瓦崗第6章 養虎生患第16章 重大隱憂第15章 打進楔子第22章 公主夜宴(下)第3章 水勢漸深(上)第22章 一生一死第5章 元慶回京第87章 建成態度第36章 走出迷惘第8章 太原募兵第31章 新的靠山第38章 楊廣之怒第26章 商業繁榮第2章 欺人太甚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33章 智取宜昌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8章 兩肋插刀第9章 一名小兵第25章 寸步不讓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88章 爭鋒相對第48章 圍城打援第46章 攻克平壤第12章 平亂奪權第13章 世充評榜第7章 古怪心思第34章 微服私訪第56章 下婿催妝第11章 河北梟雄第28章 局勢複雜第4章 威逼利誘第67章 當即立斷第7章 初遇敵情第17章 收網抓魚第59章 兄弟反目第27章 京城家信第35章 衛南漁翁第17章 接受密旨第12章 撲朔迷離第28章 時機成熟第22章 庶叔積善第22章 鄭家春水第47章 金榜題名第21章 試探底線第20章 背後較量(上)第24章 聞喜裴氏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9章 臨危下船第4章 秦母教子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9章 壯士秦瓊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24章 海寺之戰第81章 隋唐大戰(十一)第1章 中元前夕第21章 誰爲主將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55章 談婚論嫁第2章 先攻內部第51章 玄霸之錘第7章 羅藝告密第19章 離別之酒第51章 致命一擊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18章 垂死掙扎第53章 脣槍舌劍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5章 公主承諾第23章 都市買禮第2章 齊王供奉第64章 趁火打劫第32章 千金一箭第46章 王庭之變第2章 計取飛狐第5章 元慶回京第31章 被迫受命
第63章 北地迎歸第3章 小妹何名第4章 利益之誘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23章 都市買禮第89章 隋唐大戰(十九)第45章 烈火焚城第17章 被迫決戰第50章 白衣渡江第5章 公主承諾第42章 暗流洶涌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5章 兩個使者第60章 關鍵人物第57章 楊家有女第3章 兵臨城下第45章 不爲我用第48章 東線突破第48章 圍城打援第29章 太原王氏第8章 天下十猛第42章 踏平瓦崗第6章 養虎生患第16章 重大隱憂第15章 打進楔子第22章 公主夜宴(下)第3章 水勢漸深(上)第22章 一生一死第5章 元慶回京第87章 建成態度第36章 走出迷惘第8章 太原募兵第31章 新的靠山第38章 楊廣之怒第26章 商業繁榮第2章 欺人太甚第22章 帝王心術(下)第33章 智取宜昌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8章 兩肋插刀第9章 一名小兵第25章 寸步不讓第114章 關內空虛第88章 爭鋒相對第48章 圍城打援第46章 攻克平壤第12章 平亂奪權第13章 世充評榜第7章 古怪心思第34章 微服私訪第56章 下婿催妝第11章 河北梟雄第28章 局勢複雜第4章 威逼利誘第67章 當即立斷第7章 初遇敵情第17章 收網抓魚第59章 兄弟反目第27章 京城家信第35章 衛南漁翁第17章 接受密旨第12章 撲朔迷離第28章 時機成熟第22章 庶叔積善第22章 鄭家春水第47章 金榜題名第21章 試探底線第20章 背後較量(上)第24章 聞喜裴氏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9章 臨危下船第4章 秦母教子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9章 壯士秦瓊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24章 海寺之戰第81章 隋唐大戰(十一)第1章 中元前夕第21章 誰爲主將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55章 談婚論嫁第2章 先攻內部第51章 玄霸之錘第7章 羅藝告密第19章 離別之酒第51章 致命一擊第75章 隋唐大戰(五)第18章 垂死掙扎第53章 脣槍舌劍第47章 江都驚魂(上)第5章 公主承諾第23章 都市買禮第2章 齊王供奉第64章 趁火打劫第32章 千金一箭第46章 王庭之變第2章 計取飛狐第5章 元慶回京第31章 被迫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