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臨戰增帥

天下梟雄

長安太極宮兩儀殿內,一場關於救援弘農郡的緊急朝會正在這裡召開,兩儀殿是內朝,是舉行小朝會之地,只有一些重要大臣纔有資格出席這裡的朝會。

李淵坐在高高的玉階龍榻上,因爲昨晚一夜未眠的緣故,他雙眼裡佈滿了血絲,精神顯得有些憔悴。

“各位愛卿,先議第一件事吧!關於軍屬換重臣之事,各位愛卿覺得是否可行?”

兩天前,楊元慶命太常少卿薛收出使長安,提出用竇誕、宇文歆、劉政會三人以及李叔良和夏侯端的屍首,換取在李叔良一戰中被俘的一萬餘關中士兵的家眷。

這件事在大朝上商議時爭論很激烈,幾乎是一半贊成,一半反對,李淵本人是贊成的,竇誕是他女婿,宇文歆和劉政會是他起兵時的心腹,李叔良和夏侯端的屍體他更想接回來厚葬,只是他若獨斷決定,顯得他有點過於自私,所以他希望重臣們支持他。

裴寂對李淵的心思極爲了解,竇誕、宇文歆、劉政會三人都是李淵的心腹,竇誕還是他的女婿,而一萬多士兵的家眷大多是老弱婦孺,光耗糧食,不事生產,除了讓楊元慶有點難受外,留着也無用,不如和楊元慶交換。

裴寂站起身道:“陛下,臣聞竇誕、宇文歆和劉政會身陷敵營,卻堅貞不降,此忠烈之臣我們若不能善待,不聞不問,冷漠待之,不知會寒多少大臣的心,阻止多少人才俊傑前來投靠,而一萬多士兵都降了北隋,甘心爲楊元慶賣命,他們的家眷我們卻替北隋恩養,忠貞者冷之,背叛者厚之。這豈不是令親者痛而仇者快之事?陛下,反對者無非是不想讓楊元慶如意,可他們卻沒有想到我們的堅貞之臣還在北隋的獄中飽受折磨,古人有千金買骨之說。我們卻心懷狹隘,一葉障目,厚叛卒而輕忠臣,孰輕孰重,陛下當自決。”

劉文靜剛想起身反對,李建成卻以目光示意他不要多言,劉文靜把準備反對裴寂的話又咽回肚子裡。

李淵點了點頭。裴寂的表態深合他意,他又問內史令竇威,“竇愛卿以爲如何?”

竇威身體嬴弱,顫顫巍巍道:“陛下,竇誕是老臣侄孫,老臣不敢多言,但宇文歆和劉政會是人才,不應該輕易放棄。”

竇威是轉個彎贊成。李淵明白他的心思,又問左僕射獨孤震,“獨孤愛卿可否贊成?”

獨孤震微微一笑道:“老臣極爲贊成裴相國之言。”

李淵又看了衆人一眼。見沒有人反對,便毅然做出了決定,“既然各位愛卿都不反對,那朕就決定了,這件事就由戶部竇尚書全權負責。”

戶部尚書竇璡上前躬身行禮,“臣遵旨!”

了結一樁心事,李淵長長鬆了口氣,思緒又轉到今天的重頭之事,放棄還是堅守弘農郡。

“各位愛卿,下面再議今天的大事。關於弘農郡,李孝恭向朝廷緊急求援,局勢大家都清楚了,朕有點矛盾,究竟是放棄弘農郡,還是堅守弘農郡。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暢所欲言吧!”

這一次是劉文靜率先站起身道:“陛下,臣主張暫時放棄弘農郡,楊元慶剛擊敗竇建德,李密也無功而返,北隋軍士氣正旺,從楊元慶的兵力部署便看出端倪,他在風陵渡布兵,很明顯是想斷我們的後路,一旦後路被斷,而東路又受到王世充和楊元慶的夾攻,李孝恭軍隊士氣低迷,此戰必然慘敗,與其慘敗,不如暫時放棄弘農撤回。”

朝廷中有一句名言,‘有劉文靜的贊成,必然就會有裴寂的反對,反之亦然’,所有人都用眼角餘光悄悄向裴寂瞄去。

果然,裴寂站起身朗聲道:“劉相國怎麼尚未戰便先言敗?”

他走出位子,向李淵施一禮,“陛下,應對的策略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積極應對,一種是消極敗退,弘農郡是我們爭奪關中的第一步,如果楊元慶屯兵河北岸,我們就退回潼關,那長此以往,將士們心中就會恐‘楊’,聽到楊元慶的軍隊到,就嚇得望風而逃,我們還談什麼爭霸天下?所以臣以爲,楊元慶兵壓河東郡,我們應對之策應該是增兵,增加閿鄉縣兵力,封鎖河面,防禦楊元慶從風陵渡渡河,這也只是最壞的結果,其實臣以爲,楊元慶屯兵河東郡,只是向我們施壓,他未必真的會渡河,就算他想渡河,王世充也不會答應,請陛下明鑑!”

說完,裴寂傲慢地瞥了一眼劉文靜,退了下去,朝堂內一片竊竊私語,竇威也站起身道:“陛下,臣贊同裴相國的建議,弘農郡是我們走向中原的第一步,不能輕言放棄。”

竇威是投桃報李,剛纔裴寂力主換回竇誕等人,令他心中感激,這個時候他也要支持裴寂的意見。

這時朝堂重臣紛紛發言,贊成增兵者多,主張撤回者少,李淵終於下定決心,“朕就決定派援兵出弘農郡,不知各位愛卿推薦何人爲帥?”

工部尚書獨孤懷恩上前施禮道:“陛下,臣推薦齊王元吉爲援助主帥。”

這也是李淵治軍的一個慣例,軍隊主帥必然會是李氏宗族,很少派外姓人爲主帥,這樣可以保證軍權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所以唐軍中也有很多派系,如李世民派系、李建成派系、李元吉派系、李神通派系、李孝恭派系、李孝基派系等等,偶然有外姓人,也是他的女婿或絕對心腹,如柴紹和裴寂等人。

現在李氏宗族中,李世民在隴西對付薛舉,李神通在河西安撫諸郡,李孝基在蜀州應戰南蠻叛亂,柴紹夫妻在房陵郡防禦南陽朱桀的入侵,太子李建成不會去,長安只有李元吉在負責練兵,只能是他領兵去援助李孝恭。

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兵部尚書屈突通上前諫言道:“陛下,一戰不設兩帥,既然有河間郡王爲弘農主帥,援軍也應由他一併統領。便於調度,再者,臣不贊成裴相國剛纔所言,臣以爲楊元慶用兵只會審時度勢。是否渡河作戰,他掌握着主動,不存在他忌憚王世充而不敢渡河的道理,臣至少有八分的把握,楊元慶的軍隊一定會渡河,至於是渡風陵渡,還是河北縣渡口。臣沒有把握。”

屈突通的諫言惹惱了裴寂,他重重哼一聲道:“屈突尚書,現在河間郡王遭遇到兩軍三地的威脅,你卻讓他一人應對,假如北隋從風陵渡過河進攻閿鄉縣,難道閿鄉縣守將還派人去數百里外向河間郡王請示嗎?貽誤戰機不說,還會真正陷河間郡王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

裴寂又向李淵稟報道:“陛下,這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戰場。一個是保潼關,兼防禦閿鄉縣,另一個是保陝縣。對陣王世充,臣非常贊成獨孤尚書的建議,以齊王元吉爲主帥,率軍東援。”

裴寂在朝廷內很強勢,同時他也是一個極爲狡猾的政客,他真正考慮的並不是李孝恭的戰局如何,他在考慮如何把竇氏和獨孤氏拉到秦王李世民這一派來,所以他力主換回竇誕以討好竇威,同時反對屈突通也是爲了支持獨孤懷恩的建議,雖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但長期的潛移默化,一定會讓他如願以償。

李淵沉思了片刻,裴寂提到潼關的安全,一下子提醒了他,不僅要考慮弘農郡的戰局,也要考慮潼關的安全。屈突通的諫言也有一點道理,可以派重臣輔佐元吉。

“朕準了,封齊王爲潼關大元帥,兵部侍郎趙慈景爲行軍長史,率軍三萬東援弘農郡。”

聖旨下達,齊王李元吉當天晚上便率兩萬軍浩浩蕩蕩開向潼關,連同潼關本身的一萬軍隊,共計三萬軍支援弘農郡。

........

齊王李元吉率領大軍是在第三天抵達了潼關,此時潼關前往華陰縣的官道上擠滿了西撤的洛陽民衆,這些都是大業元年被強制遷去洛陽的關中人,洛陽暴漲的米價使他們思鄉若渴,紛紛舉家遷回自己的故土。

此時洛陽民衆西撤運動因即將爆發的戰爭而中斷,這一批人是從弘農郡遷來,也是最後一批西遷的關中人。

李元吉率領兩萬唐軍也在官道上向東行軍,和無數逃難的民衆擦肩而過,前方不遠處便是,李元吉目光冷漠地打量着這些逃難民衆,從太原敗退回來後,他被父皇一頓斥責,不准他再領兵,只讓他負責練兵,這使他心中一直不高興,心中充滿了一種暴虐的衝動,他想殺人,但在長安他不敢,現在出了長安,他心中暴虐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了。

這時,一名老人步履蹣跚,行人太擠,他沒有站穩,身子一歪,正倒在李元吉戰馬旁,李元吉戰馬急向旁邊避讓,使李元吉的身子劇烈晃動了一下。

李元吉勃然大怒,他抽出戰刀,側身一把抓住老人頭髮,猛地一刀砍下......

周圍路人一片驚呼,跌跌撞撞向地裡奔逃,李元吉哈哈大笑,隨手將人頭扔進人羣中,更引起一片恐懼的驚叫。

李元吉用布擦去戰刀上的血,收刀入鞘,繼續前行,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

隊伍最後到潼關前,這裡兩邊有不少店鋪,家家都開張營業,賣乾糧和一些日常用品,生意很不錯,最後離開的是一批大戶人家的家眷和子弟,他們買了不少東西,每家店鋪前都擠滿了客人。

這時,一輛描金馬車從軍隊旁邊駛過,跟着四名隨從,車窗裡露出一張長得極爲嬌媚的俏臉,女子年約二十歲,一雙狐媚眼勾人魂魄,滿頭珠翠,她卻在好奇地打量浩浩蕩蕩開來的軍隊。

李元吉一眼看見了這個女子,他的眼睛驀地一亮,直勾勾地盯着她,李元吉動心了。

........

第54章 兵臨城下第66章 尋找時機第1章 重返京城第24章 等待機會第28章 洛陽來使第28章 遷都試探第132章 竇氏抉擇第36章 內廷獻策(上)第12章 平亂奪權第52章 人心難測第7章 兵壓關內第14章 新的兵器第29章 祖孫會談第56章 士信之擇第44章 拖延三天第20章 毒心李淵第39章 重要情報第2章 聖旨東至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28章 交換戰俘第69章 一觸即發第21章 試探底線第58章 穩住李唐第2章 水火楊家第22章 庶叔積善第24章 臨戰增帥第29章 出爾反爾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54章 彭城兵變第26章 少女憫秋第7章 世情冷暖第8章 元慶抉擇第24章 血戰大利(中)第7章 賀若之怒第54章 雨夜獻城第34章 京城來信第28章 洛陽來使第35章 夜訪封宅第26章 商業繁榮第27章 奇貨可居第31章 被迫受命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11章 瀚海奇兵第9章 底線突破第26章 一條記錄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5章 敏秋心事第44章 爾虞我詐第42章 是功是過第44章 被迫抉擇第29章 陌刀之秘第85章 隋唐大戰(十五)第27章 會寧換帥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39章 西路使者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14章 武周示弱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8章 上元燈會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21章 初次談判第16章 宇文告密第15章 強攻榆關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139章 戰利之品第2章 宇文義子第15章 貌合神離第30章 酒樓遇故第16章 紅影驚現第35章 越境事件第17章 京城遊俠第21章 匪夷所思第56章 下婿催妝第12章 東都內亂第41章 想走不易第33章 洛陽兵變第3章 神秘使臣第25章 初查齊郡第17章 君心難測第12章 仁基北歸第11章 仇恨深化第十一章 痛下狠手第14章 新的兵器第1章 初使西域第12章 血戰突圍第27章 接風酒宴第59章 兄弟反目第19章 蠢蠢欲動第5章 敏秋心事第15章 有失有得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3章 都市買禮第22章 北突求援第10章 備戰高麗第6章 瓦崗分家第53章 脣槍舌劍
第54章 兵臨城下第66章 尋找時機第1章 重返京城第24章 等待機會第28章 洛陽來使第28章 遷都試探第132章 竇氏抉擇第36章 內廷獻策(上)第12章 平亂奪權第52章 人心難測第7章 兵壓關內第14章 新的兵器第29章 祖孫會談第56章 士信之擇第44章 拖延三天第20章 毒心李淵第39章 重要情報第2章 聖旨東至第37章 內廷獻策(下)第28章 交換戰俘第69章 一觸即發第21章 試探底線第58章 穩住李唐第2章 水火楊家第22章 庶叔積善第24章 臨戰增帥第29章 出爾反爾第21章 公主夜宴(中)第54章 彭城兵變第26章 少女憫秋第7章 世情冷暖第8章 元慶抉擇第24章 血戰大利(中)第7章 賀若之怒第54章 雨夜獻城第34章 京城來信第28章 洛陽來使第35章 夜訪封宅第26章 商業繁榮第27章 奇貨可居第31章 被迫受命第108章 兩線反擊第11章 瀚海奇兵第9章 底線突破第26章 一條記錄第21章 背後較量(中)第5章 敏秋心事第44章 爾虞我詐第42章 是功是過第44章 被迫抉擇第29章 陌刀之秘第85章 隋唐大戰(十五)第27章 會寧換帥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39章 西路使者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14章 武周示弱第121章 故技重施第21章 帝王心術(上)第55章 江陵變天第38章 上元燈會第77章 隋唐大戰(七)第100章 血戰前夜第21章 初次談判第16章 宇文告密第15章 強攻榆關第27章 迎頭痛擊(中)第139章 戰利之品第2章 宇文義子第15章 貌合神離第30章 酒樓遇故第16章 紅影驚現第35章 越境事件第17章 京城遊俠第21章 匪夷所思第56章 下婿催妝第12章 東都內亂第41章 想走不易第33章 洛陽兵變第3章 神秘使臣第25章 初查齊郡第17章 君心難測第12章 仁基北歸第11章 仇恨深化第十一章 痛下狠手第14章 新的兵器第1章 初使西域第12章 血戰突圍第27章 接風酒宴第59章 兄弟反目第19章 蠢蠢欲動第5章 敏秋心事第15章 有失有得第49章 江都驚魂(下)第23章 都市買禮第22章 北突求援第10章 備戰高麗第6章 瓦崗分家第53章 脣槍舌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