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各國新政

1933年,德國的希特勒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利益交換和妥協,和德國內部的諸多政治派系取得了合作,希特勒成功當上了德國總理,希特勒一上臺後打擊政敵掌控權力的那些手段和事情就先不談了,但是希特勒上臺後施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卻是成功的把德國拉出了經濟危機的深淵,一系列政策的事實讓德國經濟重新振興,甚至是取得了快速發展的成績。單單從這一點來說,希特勒玩經濟還是非常有一套的。

而同一時期裡也還是1933年,美國民主黨人羅斯福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並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羅斯福一上臺就是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儘管其中的諸多經濟政策和中國實施的經濟政策有着較大的相同,但每個國家都這屬於自己的特殊情況,想要完全的複製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不同來施行不同的經濟政策。

但是不管是美國羅斯福還是德國希特勒,又或者是中國陳敬雲,這三個國家所實行的經濟政策卻都是奉行了同一個準則,那就是政府幹預經濟,用政府的槓桿來帶動市場經濟的發展。

說起來也有些好笑,這三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但是在經濟方面的改革卻是異曲同工的,也許有些些許名詞的不同,也許有些細節方面的手段不同,但是說到底了其實都是差不多,比如放棄金本位阻止黃金外流,人爲的製造本國貨幣貶值,國內通貨膨脹擡高本國農產品價格的同時,也對出口產品具備了更大的競爭力。政府直接投入海量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比如美國的巨型水電站,中國的鐵路,德國的高速公路都是這一類的代表產物。

當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施各自的經濟復甦政策後,也是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扭轉危機的希望,1933年開始,各國的經濟不同程度的放緩了下跌速度,甚至有少數國家開始緩慢的增長,似乎這場經濟最困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

這場蔓延了三四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儘管遠遠還沒有過去,但是在1933年的時候卻已經觸底,之後的事情就是慢慢的恢復了,至於需要多久才能夠完全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那自然是誰也說不清楚的。

受益於美國和歐洲經濟開始穩定好轉的影響,中國在1933年的第一季度出口量增長達到了25%的水平,而增長部分主要來之於美國和歐洲國家。

1931年中日簽訂商貿互惠條約後,中國的出口貿易開始復甦,但是主要的出口國卻是日`本,其次就是朝鮮和俄羅斯了,這兩年雖然有着緩慢的增加,但是受限於日`本和俄羅斯以及朝鮮自身的市場較小,雖然增長的幅度還可以,但是增加的出口總量卻是不多的。現今美國和歐洲那邊經濟開始好轉,也是直接帶動了停滯不前的中國出口貿易增長,曾經作爲中國傳統出口商品的生絲、茶葉、瓷器的出口量也開始增加,而新興產業中的電器產品出口也是開始回升。

1933年,似乎讓人們看到了結束經濟危機的希望,甚至美國總統羅斯福已經主張召開一場協定關稅會議,力爭讓各國把關稅水平回覆到1929年以前的水平,但是這年頭誰都知道美國纔是世界上最大號的出口國家,美國想要各國重新降低關稅自然是爲了美國產品重新進入東亞和歐洲市場打通道路。雖然說中國和歐洲對美國的出口也不少,但是響應者卻是不多,以爲現在中國和德國方面都是屬於那種樹立了高額關稅,利用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的,這關稅一降低下來,美國產品就會重新大量進入,到時候對於中國或者德國而言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在陳敬雲看來,和美國商定關稅互惠的話,中國固然能夠重新獲得美國的大量市場,中國以往的生絲等出口商品就能夠爲中國帶來大量的外匯,但是有利也有弊,中國也會因爲向美國重新開放大量的市場,從而讓美國的諸多工業產品擠佔大量的國內市場。

而現在中國的國內情況已經和二十年前不一樣了,那個時候中國是需要通過出口來獲得寶貴的外匯,然後用這些外匯來換取外購的先進工業技術設備甚至軍事裝備,在中國的早期經濟發展中,中美貿易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是非常大的,讓中國通過大量低級工而已產品和農業產品和礦石產品的出口賺取了足夠的外匯,並用這些外匯買回來了中國急需大量工業設備,從而爲中國的工業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爲什麼過去的數十年裡中國和日`本都那麼重視生絲的出口呢,因爲這是他們少數幾種能夠大量出口並換取外匯的商品。

然而到了今天,中國的工業化大體已經完成,儘管技術上還不如西方這些有着百年底蘊的強國,但是好說好歹是可以造出來了,別說是低技術的輕工業產品了,就算是需要高技術的工業品也能夠製造出產,南京機械設備公司生產的紡織機已經足以代替外國同類產品。誠心而論這些國產貨和德國貨,美國貨比起來性能上要略差一些,而價格也不會便宜太多,這種情況下一但重新降低關稅,就會讓國內這些企業陷入困境,這是陳敬雲所不願意看到的。

用句很不客氣的話說,除了糧食外,中國現在已經沒有太多需要進口的東西了!就算是有那也只會少數高技術產品,之類產品別人也不會輕易賣,就算賣中國也不會說需要太多。而其他的低技術產品中國幾乎都能生產,這些產品本來國內企業的競爭就已經夠大的了,如果還在外國產品的話,那麼就更讓國內企業難過了。

在1930年到1933年這幾年裡,由於主要大國貿易壁壘的存在,中國和日`本、朝鮮、俄羅斯四國已經演變組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這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幾乎能夠提供所有的產品和原料,同時又有着足夠的市場,能夠形成一個近乎完美的內循環。之所以說脫離了美國和歐洲後技術會不會降低,這倒不用太過擔心,中國和日`本雖然都是後進國家,但是作爲世界上少數工業國之一,這技術上雖然有些差距,但是這些差距主要體現在尖端行業,尤其是軍事裝備上面,而其他的民用方面技術並不算太差。

這個東亞地區的經濟體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個很大的作用,那就是極大的限制了日本的選擇性,使得日`本越來越依賴中國。說起來也簡單的,因爲貿易壁壘的存在,日`本無法向美國和歐洲出口大量產品,也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美元或者英鎊等外匯,沒有外匯也就不能向這些國家購買足夠的工業產品或者原料了,但是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話,日`本就能夠獲得足夠的華元儲備,然後用這些華元購買中國的原料和工業產品從而維持經濟循環。

如果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而世界局勢也一直不變的話,說不準中國和日`本還真能成爲兄弟國家盟友之類的。

不過以後的事情會怎麼發展,誰又能知道呢,比如中國不太想和美國重新商定關稅,但是日`本卻是想啊,日`本國內又不都是傻蛋,自然明白這幾年日`本的經濟已經有着嚴重依賴中國的跡象,而日`本國內市場中出現的大量中國產品也是讓他們擔憂無比,因爲他們很清楚,一旦這種情況下的日`本和中國爆發衝突,那麼日`本就會吃大虧的,所以他們必須開創其他的國家市場和原料來源地。

國際關稅貿易協定這個事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辦成的,雖然都在談,但是各國現在連一個國家都沒有明確表態要參加呢。

這些事情不管能不能辦成,但是必要的扯皮時間是不會少的,對於這些,陳敬雲自然也是一手交給下面的人去辦,而陳敬雲關注的重點依舊是國內的情況,畢竟國際貿易雖然能夠爲產品開闊市場,但是中國現在對外匯的需求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提高國內的工業規模,國內自身的建設纔是最關鍵的。

“海南那邊的雜交水稻日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農林部的次長把報告交給了陳敬雲。

陳敬雲對雜交水稻的關注也比較大,接過來看了後嘆口氣:“成果雖然有,不過距離大規模提高糧食產量還是有着一定的距離啊!”

那農林部的人苦笑道:“雜交水稻的研究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難的多,這前後也有十幾年的時間了,不過還是沒能找到能夠大幅度提高產量的稻種!”

本來陳敬雲還指望着能夠早點把雜交水稻給研究出來,到時候中國的糧食產量就能夠大幅度提升,屆時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緊張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了,不過現在看來難度比自己預料的還要大。

“要提高糧食產量,短時間內我們的目標還是應該放在化肥上面!”陳敬雲已經不止一次說過這句話了。

農林部次長道:“我國化肥的推廣還是不錯的,早年受限於國內化工行業技術水平的限制,化肥的產量一直都不算高,不過兩年我們的化肥產量已經大幅度提高了,國內的化肥使用率也是快速增加,糧食的產量這幾年還能夠進一步提高!”

第914章 中美聯合公報第412章 誰活誰死第1001章 風雲再起(二)第1002章 兄弟(一)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208章 空襲(二)第603章 總統爭奪第758章 噴氣時代(一)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419章 繼續北上第610章 下一代戰機第933章 丈高山戰役(一)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827章 反遊擊作戰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196章 鎮江之戰(五)第85章 續 暗殺風雲(二)第678章 進攻平壤(一)第142章 炮艦討論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380章 衡陽戰役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209章 衝鋒(一)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608章 廬山號航空母艦第518章 華夏銀行重組風波第338章 主攻方向第212章 大戰(二)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40章 亨利歸來第312章 鎮江視察(二)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183章 杭州晚宴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330章 商業和財團第190章 夜幕交鋒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2章 危急四伏的軍營第95章 北京兵變第821章 核彈和火箭第998章 陰謀(二)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449章 和談與投降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138章 授銜授勳第6章 孫府逸事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180章 莊大福和第八師第14章 剪辮造反第63章 所謂漂亮第468章 費迪南犯二第406章 工業體系發展計劃第383章 於世峰的小心思第613章 航母崛起第233章 喜與憂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1001章 風雲再起(二)第216章 騎兵的輝煌第679章 進攻平壤(二)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668章 陳家兄弟(一)第946章 論功封賞第581章 平壤激戰(二)第529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763章 戰時經濟(一)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603章 總統爭奪第271章 錢翰朗和國社黨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863章 魂斷大和(二)第552章 海軍假日時代第416章 熱烈反響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第593章 航空戰艦的陰謀第81章 國民軍第一師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26章 焦達峰擴軍第677章 二月南京第110章 通電罵戰第624章 石油開發第589章 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第154章 海軍規劃(二)第168章 海軍變節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730章 通用機槍MG34第1016章 各方爭奪
第914章 中美聯合公報第412章 誰活誰死第1001章 風雲再起(二)第1002章 兄弟(一)第186章 上海滬軍第208章 空襲(二)第603章 總統爭奪第758章 噴氣時代(一)第994章 大勝大敗(四)第419章 繼續北上第610章 下一代戰機第933章 丈高山戰役(一)第742章 奧拉夫戰役(一)第827章 反遊擊作戰第43章 廣東亂局(二)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196章 鎮江之戰(五)第85章 續 暗殺風雲(二)第678章 進攻平壤(一)第142章 炮艦討論第976章 中美聯合公約(二)第684章 元山戰役(一)第380章 衡陽戰役第384章 鐵路之憂慮第209章 衝鋒(一)第150章 吉利斯(三)第608章 廬山號航空母艦第518章 華夏銀行重組風波第338章 主攻方向第212章 大戰(二)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21章 籌建軍政府第40章 亨利歸來第312章 鎮江視察(二)第738章 芬蘭絞肉機(一)第183章 杭州晚宴第796章 烏蘭烏德戰役(一)第888章 登陸激戰(二)第330章 商業和財團第190章 夜幕交鋒第726章 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一)第298章 雷震春第七師第321章 南北,初戰第2章 危急四伏的軍營第95章 北京兵變第821章 核彈和火箭第998章 陰謀(二)第131章 軍事教育變革第449章 和談與投降第443章 抵近京畿第138章 授銜授勳第6章 孫府逸事第393章 保存實力第698章 進軍琉球(一)第180章 莊大福和第八師第14章 剪辮造反第63章 所謂漂亮第468章 費迪南犯二第406章 工業體系發展計劃第383章 於世峰的小心思第613章 航母崛起第233章 喜與憂第451章 張作霖的選擇第1001章 風雲再起(二)第216章 騎兵的輝煌第679章 進攻平壤(二)第925章 東京地獄第374章 古美電器第668章 陳家兄弟(一)第946章 論功封賞第581章 平壤激戰(二)第529章 中俄南京條約第763章 戰時經濟(一)第234章 曹錕的猶豫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229章 外交酒會第126章 各方反應第603章 總統爭奪第271章 錢翰朗和國社黨第376章 態度和退路第387章 幻象和愛國第863章 魂斷大和(二)第552章 海軍假日時代第416章 熱烈反響第689章 林陳坤的重新的崛起第593章 航空戰艦的陰謀第81章 國民軍第一師第413章 北洋軍要逃了第26章 焦達峰擴軍第677章 二月南京第110章 通電罵戰第624章 石油開發第589章 第一款條約型戰列艦第154章 海軍規劃(二)第168章 海軍變節第571章 李上士和裴中尉第824章 印度洋是我們的!第642章 海空大戰(一)第730章 通用機槍MG34第1016章 各方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