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當仁不讓

李隆基誅滅韋后,唐睿宗重登帝位,依例自然是先封賞有功之人。除李隆基被封爲平王,李成器爲宋王之外,跟隨他一起舉事的劉幽求、鍾紹京,麻嗣宗、王崇曄、薛崇簡以及萬騎營的陳玄禮、葛福順、李仙鳧等人都一一獲得了封賞。值得一提的是劉幽求、李宜德和王毛仲三人。劉幽求在官場中滾了十幾年,五十多歲仍只是個九品縣尉,此次一躍而被拜爲中書舍人。這可是正五品,算是連升五級,從一個芝麻綠豆官一下子進入了內閣。王毛仲和李宜德是李隆基的親身護衛,論起來都是出身爲奴,而此次也因功勞特大而獲封賞。王毛仲被封爲龍武將軍,李宜德被封爲果毅都尉,同掌禁軍。李旦嫌李宜德這名字拗口,還特別賜其改名爲李守德。

接着就是該平反的平反,該貶逐的貶逐了。象“五王”以及李重俊、李多祚等人死時都曾被削掉了爵位,這回也都給追回了一切封號。同韋后一家扯不清關係的,雖說腦袋掉不了了,貶逐道地方以示懲戒還是有必要的。

然而就在這除舊佈新之時,李旦卻又爲一件事犯起了難。立儲之事一向是君王們的難題,他爲這事頭痛原不算奇怪。他很明白,他之所以今日能夠登基只與一個人有關係,那就是他的三兒子李隆基,所以他心中的天平自然是向李隆基傾斜的。但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立長制從來都是帝王們因襲不變的聖人禮制。這一點他也十分清楚。

唐高祖李淵就是因爲立長子李建成爲太子,從而引發了玄武門之變,導致兄弟相殘,最終悔恨遜位。這是近在眼前的前車之鑑。李旦肯定不會不知道。

朝堂上關於立儲問題的討論已進行了好幾天,仍然未決。誰敢公然在朝堂上陳說玄武門之變呢?唐朝時的輿論環境算是很寬鬆的了,即使如此,也不能放肆談論玄武門之變,那不是在指責太宗皇帝嗎?

幾天來,李隆基一直都保持沉默。當然對這個問題,他也不好開口,即使他心裡對太子之位再渴望,也不能有所表露,表面上還必須是謙遜恭順樣子,似乎對此毫不熱衷,,進一步表明自己之前所作所爲都是爲了這個國家而已。

每一天都有着機微妙的變化,都在向有利於李隆基的方向發展。連李旦話裡話外的暗示都是傾向於李隆基的。若是哪個不識趣的忽然蹦出來高舉立長大旗搖旗吶喊,不成爲千夫所指纔怪呢。

都好幾天了,一直拖着。顯然李旦已不耐煩。這個時候,若是老大李成器還不能夠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不明白父親的深意,那他不但是愚笨到不可救藥,而且是沒有一點孝心。這樣的兒子,做父親的能喜歡嗎?

不過還好。同樣緘默了好幾天的李成器已經窺出了端倪。他本就中規中矩,從來都不是活躍分子。與李隆基總是被前呼後擁比起來,他總是顯得形單影隻,所以他沒有任何優越感可言,何談去爭什麼儲君之位?他當庭跪倒陳請道:“國家太平之時,自然應立嫡長,而如今恰逢國家危難之際,全賴平王挺身而出,一舉掃蕩了奸賊,撥亂反正。兒臣以死懇請陛下立平王爲太子。”

老大李成器已經表明了態度,且是以死請,言辭可謂懇切之至。立儲問題豈不是迎刃而解了嗎?

局勢已經變得明朗之下,劉幽求立即挺身而出。他道:“陛下,宋王所言臣以爲然。臣嘗讀聖賢之書,知道除天下禍者,必享天下之福。且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徳最賢,無可疑者,臣請立平王爲太子。”

щшш ★ттκan ★¢O

李旦微一點頭,道:“卿等言之有理。”

一時之間還拿不定主意,揣摩不出聖意的大臣們,一聽這話立時便明白了,趕緊跪倒一起懇請立李隆基爲太子。

李隆基一瞧這情勢,心知立自己爲太子已是沒有懸念的事情了。這種時候,他當然要謙遜一番,否則落個居功自傲之柄豈不是壞了嗎?他也趕緊跪下,道:‘陛下,兒臣委實不敢當此重任。立嫡以長承繼國家之大統乃是聖人禮制,兒臣懇請陛下三思。“

李旦道:“卿能如此無私謙讓,確實很好。不過卿承儲君之位乃是衆望所歸,無復再言了。”

於是李旦下詔即刻冊封李隆基爲東宮太子。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追隨韋后的大臣殺的殺,貶的貶,空出來的缺總得有人來補,否則國家機器便會運轉不靈了。立儲之事之所以拿到朝堂上來議,是因爲這件事其實並無什麼太大的懸念。這一點不但李旦明白,人人都明白。李旦此舉無非是爲了藉此機會大力表彰李隆基的卓越功績,這也是他用心良苦之處。補充新鮮血液,召還以前被貶謫的大臣,這事就的放到幕後去操作了。這叫做密議。參與者僅有李旦、李隆基、太平公主三人,連劉幽求也是沒有資格參與的。

從前不得志時,李隆基爲避嫌疑,只能從草莽之中,或是朝廷中非關緊要的部門去發展和培植自己的勢力,既得有識人之慧眼,還得不着痕跡。現在,他已成爲草原上迎風而立的年輕獅王了,沒必要在躲躲藏藏。極目天地間都是他的視野範圍,爲了自己的王者霸業,他需要最頂尖的治世能臣。

從這一點來說他的目的很單純。他提交的名單隻有兩個人:姚崇、宋璟。李旦和太平公主也都點了頭。兩名中使旋即出發了,他們攜帶者皇帝的詔令,出的城門,揚鞭猛抽幾下馬屁股絕塵而去。

~~~~~~~~~~~~~~~~

雖然日頭斜了下去,不似中午那般毒辣,但時值盛夏,天還是很熱的。

位於河南的許州,離開長安並不算十分遙遠。這裡是一所大宅的後園,看上去濃廕庇日,十分的涼爽。這是因爲挨牆有一溜一人抱不住的槐樹的緣故。院中並無花草,而是種着些瓜菜豆角,結了不少,就是沒太長成。這裡儼然是一片菜地。一個鬚髮花白身着青衣的老者,褲腳挽着,袖子也挽的高高的,正在菜地裡侍弄着,兩手滿是泥污。

忽然一名十六七歲的家僮從前面跑了出來,叫道:“老爺,大熱的天您怎麼又在菜地裡了,快洗洗手到前面接旨吧。”

這位被稱作老爺的就是許州刺史姚崇。他仍然壓着腰,鼓搗着一從架子上的黃瓜,頭也不擡問道:“姚三,你小子說清楚點兒,接旨?接什麼旨?”

那叫姚三的家童道:“朝廷的使臣來了,說叫你速速接旨。接什麼旨我就不知道了。”

姚崇這才直起腰來,臉上的表情與方纔沒什麼變化。已過知天命的他,在官場上數度沉浮,早已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不知這回又是被打發到哪兒去,他一邊想着來到一隻木桶旁邊,道:“姚三,你過來舀些水,叫我洗洗手。”

姚三忙跑過來拿水瓢舀起一瓢水,姚崇便就着菜地洗了洗手,又拿起肩上搭着的手巾把額上的汗擦了擦。這纔跟姚三往前邊來。邊走邊聽那姚三嘟囔:“老爺,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這菜地叫老嚴和小墩子弄就好了,這麼熱的天你就不怕中了暑。”

姚崇呵呵一樂,道:“你當我是紙糊的?一點風吹日曬都經不起?”

二人穿屋過堂一直來到前廳。只見那中使正在裡邊坐着扇扇子,一邊還端着茶碗喝茶。姚崇趕緊上前打拱,道:“下官迎接天使來遲,還望恕罪。”

那中使連忙放下茶碗、扇子,打身上取出詔敕,尖聲道:“許州刺史姚崇聽旨。”

姚崇慌忙跪下。聖旨簡短,中使尖聲尖氣一氣唸完,然後把聖旨給姚崇遞了過去。他雙手舉過頭頂,口稱:“臣接旨。”恭恭敬敬接旨在手。

召他回京城。姚崇沒想到,心頭不禁翻騰起來。這時中使忽然過來扶住了他,道:“姚閣老快起來吧。恭喜你了,這回進京,定要受皇上重用了。”

姚崇道:“公公可別開這種玩笑。”

中使道:“我哪敢跟姚閣老您開玩笑呢,實話告訴您吧,您可是太子殿下特別向皇上舉薦的呢。”

果然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也不知這位中使怎麼就知道了內幕消息,反正他是知道了並告知了姚崇。

姚崇對太子李隆基沒什麼太多的瞭解,只是知道他一手策劃了誅韋行動。他心裡盤算着,進京之後少不得得去拜訪拜訪這位提點他的未來之君。

第四十九章 東都來信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六十四章 血色黎明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五十九章 風月常新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三十二章 鐵血家奴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三章 謀奪儲位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五十五章 國之大計第四十五章 縱橫家言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三十七章 不爲禍始楔子 那時花開第四十八章 通靈之犬第四十九章 東都來信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第四十八章 通靈之犬第十三章 家有愛女第三十八章 紅潮風波第五十三章 亡命深山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六十五章 獨木難支第五十六章 講武驪山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楔子 那時花開第二章 少年隆基第八章 生存之道第十六章 衝冠一怒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五章 月色撩人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十一章 潛龍在淵第三十五章 當仁不讓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六十五章 獨木難支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十二章 良馬之辯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二十三章 左右爲難第六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五十九章 風月常新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四章 平地波瀾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六章 鵲巢鳩佔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八章 通靈之犬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六十一章 戰雲密佈第三十五章 當仁不讓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十三章 家有愛女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七十一章 替罪羔羊第五章 幽禁深宮第二章 少年隆基第八章 生存之道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六十九章 安全報告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四十二章 姑母息怒第二十九章 神箭破敵第七十四章 七百死士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七十一章 替罪羔羊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二十九章 神箭破敵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五章 幽禁深宮第四十二章 姑母息怒第四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
第四十九章 東都來信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六十四章 血色黎明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五十九章 風月常新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三十二章 鐵血家奴第四十三章 老臣之心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三章 謀奪儲位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五十五章 國之大計第四十五章 縱橫家言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三十七章 不爲禍始楔子 那時花開第四十八章 通靈之犬第四十九章 東都來信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三十章 飛蛾撲火第四十八章 通靈之犬第十三章 家有愛女第三十八章 紅潮風波第五十三章 亡命深山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六十五章 獨木難支第五十六章 講武驪山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第六十三章 勝敗難期楔子 那時花開第二章 少年隆基第八章 生存之道第十六章 衝冠一怒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五章 月色撩人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十一章 潛龍在淵第三十五章 當仁不讓第三十四章 塵埃落定第六十五章 獨木難支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第七十六章 狹路相逢第七十章 絕處逢生第十二章 良馬之辯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四十六章 弄巧成拙第二十三章 左右爲難第六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五十九章 風月常新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四章 平地波瀾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六章 鵲巢鳩佔第六十二章 疑兵之計第四十八章 通靈之犬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六十一章 戰雲密佈第三十五章 當仁不讓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十三章 家有愛女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二十一章 女兒不乖第七十一章 替罪羔羊第五章 幽禁深宮第二章 少年隆基第八章 生存之道第十八章 殃及池魚第六十九章 安全報告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四十二章 姑母息怒第二十九章 神箭破敵第七十四章 七百死士第六十八章 立功心切第七十一章 替罪羔羊第四十四章 三件寶物第二十九章 神箭破敵第十九章 楊家老店第五章 幽禁深宮第四十二章 姑母息怒第四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五十章 金殿喋血第三十三章 大凶之地第二十四章 秋獵銅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