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宰相

“風煙新洛邑,冠蓋上東門”,這個時候劉敞還沒有寫出這句詩,他跟蘇頌和張載等人離開西北,急急趕到京城,參加此次的科舉。詩沒有寫出來,景色卻是那個景色。上東門是到京城的驛路所在,來往的達官顯貴都要經過這裡,幾乎日日不絕。

徐平回京,一樣要經過這裡。在這裡歇息,在這裡接受洛陽城官員百姓的款待。

他曾經在這裡爲官數年,讓破落的西京古城重新煥發了生機,並由此催動了全國的經濟改革,導致了朝政的大動盪。數年之前去西北主兵,一樣是經過這裡,帶着大量的洛陽工匠吏人遠去西北,開闢出了一番新局面。

“我回來了!”看着不遠處的上東門,城門不遠處的驛館,徐平昂頭輕出了一口氣。

回來了,帶着勝利回來了,數年辛苦,自己可以昂首挺胸的見中原父老。

西京留守狄棐和京西路轉運使杜杞帶着一衆官員,早早就迎在了上東門外,翹首以待徐平的儀仗。徐平在這裡還有家,說起來,算是半個洛陽人,如今風風光光回來,滿城百姓與有榮焉。上東門外數裡之地,路兩邊擠滿了觀看徐平一行的百姓。

富弼發解的時候,王欽若以使相守西京,他跟幾個朋友一起爬到旁邊福先寺門上,看王欽若儀仗之盛,嘆道:“王公亦舉子耶!”旁邊人說:“君何嘆,安知吾輩異日不爾也!”

後來富弼中進士,歷史上其名位果然不在王欽若之下。現在又到了舉子們赴京趕考的時候,徐平要下塌的驛站裡就住了不少人,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發出當年富弼的感嘆。

狄棐和杜杞帶着一衆官員迎上來,行禮如儀。城裡的父老敬了酒,一起進入驛站。

大將歸來,徐平縱然在城裡面有家,也進不得城門。在洛陽的日子,他只能夠住在驛館裡。城裡是狄棐的地盤,他進去了讓西京留守怎麼辦?

徐平一行進了驛館,外面的百姓久久不散,上東門外勢鬧非凡。天寒地凍,卻絲毫不能減少人們的熱情。小商販在人羣中做着各種生意,一時這裡竟成了一處大集市。在圍觀的人羣中,不知道有多少在說“大丈夫當如是”。這句話很多人說過,幾乎每個大人物經過一個地方的時候,圍觀的人裡都會有人說,只是真正成真“如是”的人絕少罷了。

驛館裡早早就擺好酒筵,爲徐平一行接風。此時洛陽城裡的官員裡並沒有徐平熟識的人,他熟悉的人中依然留在城裡的,多是小吏場務人員,他們沒有資格來爲徐平接風。有資格來的,早早就已經高升,離開了洛陽城。那幾年,徐平頗帶了一批人入朝廷。

酒筵一切如禮儀,盡歡結束。劉小乙早早就進了城,到家裡去安排,明天徐平會在驛館設宴,招待自己的熟悉的人。今天的筵席是公事,一切遵制度,明天私宴纔是見親朋。

把衆人送走,太陽已經落下山去。徐平站在門前伸了伸腰,看着暮色中的洛城城發了一會怔,搖了搖頭,轉身準備進房休息。大冷的冬天趕路,是個辛苦事,徐平有些乏了。

正在這時,就聽見外面人聲鼎沸,突然一直子又熱鬧了起來。

數年軍旅生涯的自然反應,徐平猛地轉身,看着外面臉色沉了下來。

譚虎留在西北,現在徐平身邊的一衆隨從身份較低,對徐平畏懼,都低下頭來。

一個衛士急急地跑了進來,向徐平叉手:“相公,外面來了傳詔使臣,要相公接旨!”

擡頭看了看漸漸變深的夜色,徐平強打起精神,入內更衣,換上公服。自己都到洛陽城了,又來傳什麼旨?難道契丹那邊有變?按理說不應該啊。

到了前面正堂,見來的宣詔使臣是自己的熟人,石全彬和劉永年。

劉永年正二十出頭的年紀,身軀高大,膂力驚人,武藝出衆。西北大勝,對他這樣對武事感興趣的年輕刺激猶大,每每恨不能身臨其境,殺敵建功。此時見到徐平不由兩眼放光。劉太后身後,他那一系的外戚已經煙消雲,沒有了外戚勢力,劉永年只是一個自小長在趙禎身邊,關係特別親近的人而已。某種程度上,可以把他看作趙禎的義子,待以殊恩稀鬆平常。至於趙禎有沒有跟他母親有什麼不明不白的關係,就不是徐平這種人去關心的了。天子無家事,那也是臺諫詞臣的事,與徐平無關。至於劉太后當政的時候,他家裡親戚跟徐平的那點矛盾,趙禎都能夠不延及劉永年,徐平又有什麼放不下的。

設置香案,行禮如儀,接了詔旨,大大出乎徐平意料。

離開西北的時候,徐平接到的任命的是參知政事,沒想到行到洛陽城,改爲了集賢殿大學士、同章書門下平章事,爲次相。參知政事不一定是最後的任命徐平想得到,直接升次相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如此一來,兩府宰執的變動就大了。

收好詔旨,徐平對石全彬和劉永年道:“二使數百里奔波,路上辛苦,且擺個宴席爲你們接風。”一邊說着,一邊示意身邊的隨從去取金銀酬謝。

對官員來說拜相是絕大的事,要流水一樣的賞錢發出去,幾乎是見者有份。這是一直以來的舊例,徐平的家裡又不差錢,兩人高高興興地收了。

酒宴擺好,飲了兩巡酒,徐平問二人:“爲臣拜相,自然是天大之喜。出仕爲官,誰不想着能有這一天?只是我做集賢相公,政事堂裡變得就大了。”

劉永年嘴快,道:“李相公堅辭,去西北做了七路經略使。晏相公做了昭文相公,都護就做集賢相公,倒也沒有大變。”

徐平吃了一驚,仔細問才明白,原來是李迪主動離開了政事堂,自請到西北去了。

都護府撤銷,徐平回京,西北必須要有重臣坐鎮,而且去的還不能是一般人。現在那幾路的經略使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即使不管禁軍不做帥臣了,也都是極能折騰的人物。王沿不管是資歷還是能力,在官員中都算傑出,可他在那幾個人中,卻也有些坐不住位子的感覺。范仲淹和韓琦自然不必說了,方偕是敢向朝廷提條件要大權,不答應就另請高明的人,吳遵路軟硬不吃,誰的賬都不買。徐平憑着自己的功績和資歷能壓住他們,一走,西北就再沒有一個能夠讓衆人推服的主事人。

党項被滅,其地初定,這個時候必須有強力人物坐鎮。這幾個人能力沒有問題,可湊到一起就有問題了,相互協作配合的事情往往定不下來。

能夠壓住他們的,朝裡沒有幾個合適人選。範雍和夏竦在西北自己搞砸了,現在去沒有人會理他們,晏殊又實在擔不起這個擔子,算來算去,只剩下李迪和呂夷簡了。李迪比呂夷簡的年紀大許多,但身子卻比他硬朗得多,沒有辦法,最後只有他去。

如此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徐平回京之後,要照顧兩府的平衡。前線大勝,樞密院的聲望大漲,權力在急速擴大,穩穩地與中書門下分庭抗禮。李迪在中書,能夠跟樞密的呂夷簡分庭抗禮,徐平在中書也同樣能夠如此。但如果讓李迪和徐平一起在中書,就又要把樞密院壓下去了,不利於後面的軍改。爲了讓軍改順利,徐平回京,李迪應該走。

嘆了口氣,徐平覺得挺對不住李迪的。這麼大年紀了,還要跑到西北,穩定下來怎麼也要兩三年的時間。自己中進士,踏上官途,前期有些小挫折,但在升到中層之後,卻一直受人提攜。從最早的張知白,到後來的王曾,到現在的李迪,是他們把自己拉到了宰相的位子上去。

當年寇準年紀輕輕就做到了宰執,是因爲宋太宗急於清理舊勢力,特意扶持他們這些人,徐平並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前面人才濟濟,趙禎也沒有清理舊臣的想法,能夠在三十出頭的時候做到宰相,還要超過寇準,真要感謝這些老臣。

內憂外患之下,大家縱然還有私心,但行事沒有因私害公。從徐平入三司,大家通力協作之下,最終有了現在這個局面。

前面的幾位宰相如此,徐平突然有些懷疑自己的肩膀,能不能扛起宰相的責任來。到了宰相這個位子,就不僅僅是能做事就可以了,作爲羣臣領袖,宰相是要真地治天下的。

宋朝的相權,單論哪個宰相,相權並不強大。但把宰執加起來,相權就極重了,遠大於秦漢之後各朝的相權。與士大夫共治下天,不是說說的,這是真正的制度。空前的中央集權之後,皇權和相權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矛盾有,合作更多。

兩府現在的人事,首相晏殊明擺着就是備位的,他除了資歷,沒有可以壓制徐平的地方。他自己想做個太平相公,徐平只要讓他做太平相公就行,真正的擔子在徐平肩上。

第29章 攻略(一)第76章 臨機處置第7章 我做好人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24章 賭鬥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78章 彈劾第62章 劉員外第201章 提舉官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50章 牛羊滿欄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102章 首告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53章 甘谷歸附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86章 應對第92章 收權第286章 長兄如父第3章 盡頭牙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25章 官身第1章 錢能通神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160章 呂公綽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33章 得失之間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201章 陛辭第117章 僵持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8章 意外之喜第38章 青苗貸第205章 蛻變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45章 安撫第154章 邕州舊部第19章 出行第118章 突圍第76章 那些同年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76章 稅改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70章 蜀兵入隴第60章 新的門路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219章 星空(上)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140章 先聲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116章 對衝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277章 狼狽爲奸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39章 待以客禮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25章 對決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115章 奇觀第4章 邕州城外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253章 收網第42章 動盪第201章 提舉官第1章 徐家莊第4章 炒花生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80章 花開富貴第164章 歐陽修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61章 按戶配炭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38章 必勝之勢第66章 金光洞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63章 工場第98章 民思無邪第73章 田二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98章 東南茶法第34章 期集
第29章 攻略(一)第76章 臨機處置第7章 我做好人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24章 賭鬥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78章 彈劾第62章 劉員外第201章 提舉官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50章 牛羊滿欄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102章 首告第247章 誰不知我高提轄!第53章 甘谷歸附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86章 應對第92章 收權第286章 長兄如父第3章 盡頭牙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25章 官身第1章 錢能通神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160章 呂公綽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33章 得失之間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201章 陛辭第117章 僵持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8章 意外之喜第38章 青苗貸第205章 蛻變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45章 安撫第154章 邕州舊部第19章 出行第118章 突圍第76章 那些同年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76章 稅改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70章 蜀兵入隴第60章 新的門路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219章 星空(上)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140章 先聲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116章 對衝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277章 狼狽爲奸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39章 待以客禮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25章 對決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115章 奇觀第4章 邕州城外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253章 收網第42章 動盪第201章 提舉官第1章 徐家莊第4章 炒花生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80章 花開富貴第164章 歐陽修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第74章 再堅持一下第163章 兩府議事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55章 徐徐而進第61章 按戶配炭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38章 必勝之勢第66章 金光洞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63章 工場第98章 民思無邪第73章 田二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98章 東南茶法第34章 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