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立言之志

天下之財有數,不在官則在民,這是網住徐平的一個魔咒。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入手,然後纔是商業交換可以讓財富增殖。

然而,財富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先要明確地回答。前世徐平上政治課,很多概念都是小時候便就從課本里學習,一年年學下去,一點點加深理解。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間就把很多複雜的學術概念溶入到了思想裡,成爲一種本能。

但是,真要向沒有系統學習過的人解釋這些概念,便就茫然不知所措。在前世說起勞動創造財富,很多人都認爲理所當然,不需要解釋,這個年代卻是不行。

天生萬物以養人,一切都是來自於上天,怎麼可能由人創造出來呢?中國人尤其是讀書人,不怎麼信神,但卻相信上天,相信天命。

先秦顯學儒墨兩家,墨子講天鬼,孔子講對神敬而遠之,傳統上都不是把天和神看作無所不能的人格化的宗教意義上的神。《尚書》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把天心與民心聯繫,到孟子,更進一步以民意代天心。但不管怎樣,那無所不在的天都是在那裡的,只是任人打扮罷了。

李覯從儒家經典出發,認爲禮就是人的本能慾望,首先是食物滿足人的生存,然後是男女繁衍後代自然而然的情(欲),所謂食色性也。

這給徐平打開了一扇門,只要說明了人的基本需求,那麼,滿足人的需求的種種便就是財富。而這種財富,勞動是可以創造出來的。

這樣的理論基礎,最大的危險就是走到了孟子一派的對立面。告子說人性無善無不善,食與色是人的本性,孟子正是通過反駁告子這一觀點,提出了性善論。

李覯極端討厭孟子,甚至會爲了徐平抄前世的一首打油詩,千里迢迢跑到邕州去求學,便就是在理論基礎上與孟子思想的根本衝突。

荀子倒是主張性惡論,說“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正是因爲食色是人的本性,所以爭奪、殘賊、****也是人的本性,應對人本性惡而不讓其做惡,便要起禮儀,製法度。

這既是法家思想的來源,要壓制百姓的本***望),滿足君主的欲(望),所以制嚴法,用酷刑,讓治下百姓不得不順從,不得不以天下所有奉君王一人。同時也是儒家綱常倫理的思想來源,因爲人性本是惡,所以要立綱常,樹禮儀,壓制人惡的本性,一舉一動甚至思想都受三綱五常的限制,直至存天理,滅人慾。

孟子即使在儒家那裡,地位也一直不高,直到韓愈《原道》正式提出道統論,把孟子視爲孔子之後得道統的惟一一人。到徐平這個年代,所謂道學家,都是尊孟子一派的,道學本就是道統的意思。而非道學的,則大多都貶低孟子。

對大部分人來說,非孟即尊荀,歷史上這兩派思想鬥爭的極端表現便就是黨爭。

王安石尊孟,孟子的地位真正意義上的上升,思想列爲經典,就是在他手裡神宗時候發端的。司馬光非孟尊荀,講三綱五常,思想根源上就與王安石勢不兩立。

諷刺的是,非孟最賣力的就是李覯,但歷史上正是他的思想成爲王安石變法的先導。富國強兵,正是李覯極力鼓吹的。

兩宋的思想鬥爭基本都在尊孟非孟之間糾纏,直到朱熹雜和起來,又引佛家思想入儒家,自成一體。朱熹一邊說尊孟,一邊存天理滅人慾。既然人性本善,又何必去滅人慾呢?實際上,是用孟子的旗,包了荀子的骨頭在裡面。

與其說宋後的統治者思想是儒皮法骨,不如說是孟皮荀骨更準確一些。越來越嚴厲的三綱五常鉗制社會,吃人的禮教,思想的根源其實是在荀子的性惡論那裡。

李覯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禮的本質是人的根本慾望,生存和繁衍,一切都從這裡生髮開來。但他又不是荀子性惡論一派的,實際上是性樸論,在告子那一邊。

既不屬於孟子一派,又不屬於荀子一派,那就註定了是小衆。

前世作爲後來者,徐平已經對禮教規劃一切的社會有了成見,自然不會去支持荀子的思想。不管是法家的嚴刑酷法,以天下奉一人,還是禮教的立三綱五常,最大限度地限制人的行爲和思想,都不是徐平能夠接受的。

徐平看中的就是李覯這性無善無不善,生存和繁衍是人的根本慾望,滿足了根本慾望之後還會有更高級的慾望,“禮”就是這些慾望的發揚和限制。這種思想纔是徐平前世習慣了的思想,只是他沒有李覯那樣飽讀詩書,經術精通的本事,能夠把這種思想融入到主流的儒家思想之中,從而別成一家。

李覯解決了基本的問題,徐平便就可以完成後面的高級思想建築。

對於著書立說,自成一派宣揚思想,徐平一直很謹慎。他知道自己的斤兩,對經典一知半解,隨便解釋,很容易使自己成爲士林公敵。一旦到了那一步,也就不要想再有什麼作爲了,自己又沒有丁謂那樣根本不在意別人看法的手段。就是有那種本事手段,丁謂還不是一樣執掌大權只有兩年多。

現在李覯到了方城,真正開始施政,他的思想纔開始發出光來。有這樣一個可以算是自己的學生在,徐平可以考慮開始立言,把自己前世的思想帶到這個世界來。

拿起筆來,徐平認真地給李覯寫回信。

第一次,徐平把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勞動效率的提高和勞動工具的使用都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系統的向另一個人提了出來。只要這一點立下來,那麼如何提高勞動效率,製出更好的工具,便就成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有了這一點,給予工匠和科技工作者更高的地位,便就有了理論的根據。

學問無非物理性命,只要把這一點立起來,那麼物理之學便就有了跟性命之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此之後,可以名正言順的推廣科學技術,並作爲重要國策。

這也是第一次,徐平對李覯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夠把自己的這一思想,真正在這個各種學術派系井噴一樣出現的年代,打牢基礎,使人無可辨駁。

千年之後,或許不會再有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大行的可能,存在下去的,只能是人性本樸,無善無不善,人的慾望沒有邪惡。

秀秀偶爾擡起頭來,看着書桌邊的徐平一臉神聖,聚精會神地寫着字,不由笑着搖了搖頭。想當初兩人剛剛相識的日子,徐平一拿起書本就愁眉苦臉,還請着秀秀監督自己,硬着頭皮把那些經典啃了下來,考上了進士。多年過去了,官人再也不是當年那個有些頑劣的鄉村少年,真地做了官,成了她心目中的讀書人。

真宗皇帝在寫的勸學詩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在讀書人的眼裡,這詩俗得不能再俗,從裡到外都透着市儈氣,遠不如顏真卿的那一首,“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皇帝的詩口氣仿如市井之徒,顏詩才是勵志。

但這個年代,不正是如此嗎?整個國家從裡到外,都透着市儈氣,皇帝纔是真正瞭解天下的人啊。在秀秀眼裡,真宗皇帝說的纔是真理,讀書人就該有個讀書人的樣子,自然也就該有讀書人應有的回報。

良田、車馬、黃金屋,官人現在都有了,不都是讀書讀得好賺來的?

徐平一個字一個字,認認真真地寫着自己前世的見識,並跟這一世的經歷和學識結合起來,只覺得一下筆,便就有千言萬語,再也停不下來。

蔗糖務爲什麼會成爲一個無所不包的大怪獸,賺了無數錢財,養活數十萬的人口?因爲組織提高了勞動效率,各種新式農具提高了勞動效率,用同樣的勞動量,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來。蔗糖務最有價值的,不是蔗糖值錢,而是組織形式,是各種新式農具的巧妙利用。李覯要在方城開營田務,便就要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把蔗糖務的組織學去,新式農具用起來,不能盲目去做。

而且不僅是要學要用,還要把這些與經典理論結合起來,做出創新,自成一家之言,纔不枉了徐平這麼多年的栽培。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實踐檢驗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相輔相成,把徐平想要提出的理論基礎打好。這纔是徐平對他的期望,而不僅是做一個好知縣。

立言之不朽,可以稱賢,啓迪後人的思想;立功之不朽,可以爲神,庇佑一方土地;立德之不朽,澤被蒼生,垂範千古,是爲至聖。

徐平便給自己立一個小目標,先從立言做起,兩世爲人,好歹做個賢者吧。

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97章 試探第22章 三司集議第56章 驚變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38章 必勝之勢第73章 點將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73章 田二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2章 知己知彼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56章 緊急措施第71章 戰場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202章 換相(上)第24章 談判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22章 甩鍋第99章 前奏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125章 搜尋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19章 理通事順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4章 許願第165章 版權費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72章 最後處置第4章 馬政第91章 災年第38章 兩地第194章 立場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97章 流年第209章 階下囚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138章 馬踏諒州(下)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76章 那些同年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73章 點將第33章 我有秘法第177章 決戰第62章 算計第209章 楊文廣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84章 新軍第24章 賭鬥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196章 神針第2章 父老第28章 意外之喜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38章 統計學第69章 國子監第13章 糉子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247章 大變將臨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217章 銀行(上)第50章 牛羊滿欄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152章 糾纏第118章 事情鬧大第47章 帶毒的餌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67章 選擇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45章 孟州李迪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99章 前奏第152章 糾纏第125章 誰得罪誰?
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97章 試探第22章 三司集議第56章 驚變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38章 必勝之勢第73章 點將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73章 田二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2章 知己知彼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56章 緊急措施第71章 戰場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202章 換相(上)第24章 談判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22章 甩鍋第99章 前奏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125章 搜尋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19章 理通事順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48章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4章 許願第165章 版權費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72章 最後處置第4章 馬政第91章 災年第38章 兩地第194章 立場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97章 流年第209章 階下囚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138章 馬踏諒州(下)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76章 那些同年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73章 點將第33章 我有秘法第177章 決戰第62章 算計第209章 楊文廣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84章 新軍第24章 賭鬥第213章 天下父母心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196章 神針第2章 父老第28章 意外之喜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38章 統計學第69章 國子監第13章 糉子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247章 大變將臨第88章 紙醉金迷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217章 銀行(上)第50章 牛羊滿欄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152章 糾纏第118章 事情鬧大第47章 帶毒的餌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第67章 選擇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45章 孟州李迪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106章 敗在哪裡?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99章 前奏第152章 糾纏第125章 誰得罪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