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波瀾橫生(六)

王冀琛進得書房,朝着背後如影隨形一般的軍士慘笑道:“真是落難的鳳凰不如雞,本府還要你一個尋常的兵丁看着不成?”

軍士躬身道:“小的不敢,施大人只是命小的在大人跟前伺候着,小的不敢擅離職守,請大人見諒。”

王冀琛苦笑着,走到書架旁,伸手看似要拿書架上的一方硯臺,卻突然從厚厚的書籍之後掏出一柄匕首,軍士大駭,以爲王冀琛意圖脫逃,正要大聲示警,不料王冀琛卻狠狠地刺向了自己腹部。軍士急忙衝向前,正欲搶奪,卻終是晚了一步,王冀琛癱軟了身子倒在了一旁。軍士頓時有些手足無措,慌忙喚來施士綸。施士綸心中像是吃了蒼蠅一般膩歪。依大清律,官員因私冤平人致死者,絞(監候)。徐州知州並非李崟案首判,只是複覈,從輕可只奪官罷職,流刑千里而已,何故自戧?可料王冀琛必定知曉內情,而且其背後之人亦非尋常督撫之流。若是替頂頭上司掩蓋,代價未免太大。聯想到此事竟然有四阿哥手札過問,施世綸打了一個激靈:難道事主竟會與皇家有關?

他不由得心中浮現起手札之中的字句:餘舊識醫官李崟,徐州人氏,於二十九年烏蘭布通役中,以其高絕手段,潛心醫治皇上違和之龍體,着有功勞。得聞其噩耗,甚痛之。從其家人處獲悉,其亡故事出有因。汝既爲江南道御史,此汝轄地也。煩勞清查,盼告。此札中看似輕描淡寫,卻又處處透着玄機:既點明瞭李崟和皇家的干係,又撇清了自己在這件事上的立場。

施世綸輕輕搖了搖頭,若是此案與天家有關,幾位皇子必然捲入其中。是年於皇帝親征時,大阿哥,四阿哥隨行,皇太子,三阿哥後奉命會合。而四位阿哥之中,只怕太子的嫌疑最大。若是當年皇上駕崩,太子必定就是坐上龍椅的那一位。按着這個思路推斷,這便也可以解釋爲什麼王冀琛畏罪自盡了:他被夾在了現在與將來的皇上之間,不是現在死,就是將來亡。而況,三木之下,若是咬出了太子來,只怕是王姓全族之人性命堪憂。

所以,此刻王冀琛就上演了這麼一出。他自己算是解脫了,太子也因此脫了干係,可是問案的自己卻立時陷入了尷尬境地。若是李崟一案上達天聽,皇上追問下來,自己何以自處?若是將一應責任統統歸在王冀琛身上,良心難安,四阿哥處也未必就肯罷休;若是牽出太子,一則苦於沒有實證,二則太子是君,自身是臣,臣告君,就是一場天大的風波。更有可能,先就被別人砸了黑磚,說自己擅刑官員,逼迫其人致死。此刻的施世綸突然不合時宜地想起了一句俗話:黃泥落在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

想到此處,一向以鐵面着稱的施世綸也不免手心沁出冷汗。而也在同時,身旁的書辦驚喜地叫道:“大人,他尚有鼻息!”施世綸頓時大喜過望,正想急步過去察看,又突然收住了身形,匆匆伏在案上,疾書數行字,交給那名書辦,臉上換上一幅冷峻的神色,向左右吩咐道:“從即日起,所有這次隨行本官辦案之人,不論隨官,刑名,書辦,捕快,衙役,沒有本官之令,一律不準出府衙。三人一組,互爲監督。你且拿着本官的手書一封,速去尋最好的大夫,務必保全王知州的性命。”

接着,細牙一咬,道:“傳令下去,若是這位知州大人救轉了來,本官要親自將他毫髮無損地送入北京城!”

算是王冀琛命大,竟然從鬼門關打了個花唿哨又活了過來。這回施世綸一應手下不敢再怠慢,把這從五品的知州用棉布全身包裹起來,直叫他連一根手指頭都動彈不得,嘴裡也塞上麻核,倒不是怕他胡言亂語,實實是防着他再想不開咬舌自盡。可憐的知州一路之上只有晌午時分麻核才被從嘴裡取出,可旋即又被摘了下顎,喂以飯食,三日不過,王冀琛就只求能早日解脫這種束縛,再也不想其他了。

到了京城,匍入崇文門,書辦就問施世綸當往哪個衙門,施世綸此時已是成竹在胸,想也不想,道:“都察院,去尋左都御史馬大人!”

而此時,馬齊,既領着上書房的差事,議政的名頭,又擔着左都御史銜。富察家,正經的滿洲鑲黃旗貴胄,但爲人潔身自好,既非太子一黨,才從不和其他阿哥勾連,素來深得康熙的賞識。江南道御史,本來就與都察院一體,此案送於馬齊,是正道。而且此案背景複雜,也只有馬齊或敢一捅這馬蜂窩。

正在施世綸打個腹稿應該如何向馬齊稟告案情的同時,乾清宮中也正在爆發着一場風暴。康熙將案几之上的一摞奏摺統統拂落在地上,正在旁邊伺候的李德全正欲上前收拾,就聽康熙怒道:“狗才,還撿它做甚麼?還要再氣你主子不成?”嚇得李德全渾身一抖。

御案之前,跪着的是理藩院尚書僧格,此刻正是涕淚長流:“皇上,馬迪死的慘啊。奴才得了策妄阿喇布坦的信報,馬大人自頸部至肩胛,竟被葛爾丹部衆用利刃一劈爲二!”

康熙的目光陰冷,語氣比目光更令人寒徹心扉,道:“葛爾丹這廝欺朕太甚!”此語一出,尚在垂淚的僧格也不免心中凜然。

奏報之中的阿喇布坦原爲葛爾丹的侄子,因懷疑葛爾丹弒害其父托裡篡位,常常懷恨在心,欲要雪恨,而噶爾丹也疑心這個侄兒羽翼太過豐滿,恐怕他有不臣之心,打算在阿喇布坦成爲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之前便先下手爲強將其除去。康熙二十九年,葛爾丹派刺客去阿喇布坦的帳幕行刺。但是,阿喇布坦碰巧不在,導致其弟索諾木拉布坦作了替死鬼。策妄阿喇布坦回來發現了此事,立即逃出葛爾丹的大營,與其父舊臣一同向南逃往天山山脈,又從那裡向西,進入了博爾塔拉的峽谷。

其後,當阿喇布坦得知葛爾丹與清廷爲敵,當即上書康熙,意欲歸順朝廷,共同對付葛爾丹,再取其汗位而代之。康熙自然欣然應允,於是調遣肅州守備高天福,千總馬惟恆率三十名親兵扮做商賈,護衛理藩院員外郎馬迪,受命前往博爾塔拉頒恩於阿喇布坦,授予其“額爾德尼卓裡克圖琿臺吉”稱號和印璽、臺吉衣物等,意在籠絡阿拉布坦,逐漸瓦解噶爾丹在回疆的勢力。不想馬迪竟然途中被害,而且據理藩院奏陳,隨行馬迪的三十兵卒只零零星星地逃出了三人,高天福,馬惟恆同時罹難。

面對此情此景,康熙怎能不怒!

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325章 萬壽(二)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216章 驚變(十二)第328章 萬壽(五)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第20章 圍獵(四)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198章 風雷涌動(五)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1 誕生第242章 渾水(二十三)第231章 渾水(十二)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381章 問鼎(五)第170章 南巡(一)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115章 家宴(三)第109章 嫌隙(四)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83章 問鼎(七)第17章 圍獵(一)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189章 風雨欲來(二)第172章 南巡(三)第373章 風雲漸起(十九)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78章 出征(一)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383章 問鼎(七)第232章 渾水(十三)16 家祭三第235章 渾水(十六)第377章 問鼎(一)第348章 父子兄弟(十八)第18章 圍獵(二)第223章 渾水(四)第374章 風雲漸起(二十)第299章 多事之秋(十一)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284章 督撫之爭(十)1 誕生第37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七)第177章 南巡(八)第237章 渾水(十八)第22章 圍獵(六)第151章 冷暖自知(二)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一)第41章 麻煩(一)9 喜訊一第378章 問鼎(二)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292章 多事之“秋”(四)第76章 從軍(七)第199章 風雷涌動(六)第71章 從軍(二)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72章 從軍(三)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18章 圍獵(二)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78章 出征(一)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32章 八阿哥(四)第34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三)第248章 議儲(一)第210章 驚變(六)第116章 家宴(四)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160章 河務(三)第89章 首戰葛爾丹(五)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77章 從軍(八)第136章 二徵葛爾丹(三)第169章 封爵(二)第262章 塵埃落定(五)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28章 傷逝(二)10 喜訊二第84章 出征(七)第220章 混水(一)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260章 塵埃落定(三)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26 兄弟三第253章 議儲(六)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114章 家宴(二)
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325章 萬壽(二)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216章 驚變(十二)第328章 萬壽(五)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第20章 圍獵(四)第349章 父子兄弟(十九)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198章 風雷涌動(五)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1 誕生第242章 渾水(二十三)第231章 渾水(十二)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381章 問鼎(五)第170章 南巡(一)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115章 家宴(三)第109章 嫌隙(四)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83章 問鼎(七)第17章 圍獵(一)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189章 風雨欲來(二)第172章 南巡(三)第373章 風雲漸起(十九)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78章 出征(一)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383章 問鼎(七)第232章 渾水(十三)16 家祭三第235章 渾水(十六)第377章 問鼎(一)第348章 父子兄弟(十八)第18章 圍獵(二)第223章 渾水(四)第374章 風雲漸起(二十)第299章 多事之秋(十一)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283章 督撫之爭(九)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297章 多事之秋(九)第284章 督撫之爭(十)1 誕生第37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七)第177章 南巡(八)第237章 渾水(十八)第22章 圍獵(六)第151章 冷暖自知(二)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一)第41章 麻煩(一)9 喜訊一第378章 問鼎(二)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101章 父子兄弟(七)第292章 多事之“秋”(四)第76章 從軍(七)第199章 風雷涌動(六)第71章 從軍(二)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72章 從軍(三)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18章 圍獵(二)第332章 父子兄弟(二)第78章 出征(一)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32章 八阿哥(四)第34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三)第248章 議儲(一)第210章 驚變(六)第116章 家宴(四)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160章 河務(三)第89章 首戰葛爾丹(五)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77章 從軍(八)第136章 二徵葛爾丹(三)第169章 封爵(二)第262章 塵埃落定(五)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28章 傷逝(二)10 喜訊二第84章 出征(七)第220章 混水(一)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260章 塵埃落定(三)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26 兄弟三第253章 議儲(六)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114章 家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