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

聽到胤禛如此一說,戴梓忙擺手道:“四爺過獎,羞殺罪臣了。”

戴鐸卻道:“四爺,其實戴先生還有一種絕技,實乃我大清一寶。”

“噢?就請兩位戴先生細細講來,我洗耳恭聽。”胤禛饒有興趣道。不想一聽之下,心中大呼:這回算是拾到一個金元寶了。”

原來,戴梓最重要的成就是在火器研製方面,他曾研製成功多種火器,成爲當時最著名的火器專家。他在其父的影響下,少年時就喜愛機械製造,曾研製成一種火器,能射擊百步以外。康熙十三年,在福建的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兵叛亂,進犯浙江。朝庭派康親王傑書爲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戴梓棄文從武,以布衣之身從徵,直言願爲王陳天下大勢如指掌。在軍中,他向傑書獻上了自己發明的“連珠銃”。“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是一種後裝、滑膛、單發的燧發槍,但它能預貯彈丸二十八發,並使裝填彈丸與擊發聯動,從而簡化了裝填手續,大大提高了發射速度。此銃形若琵琶,凡火yao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yao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yao鉛丸乃盡,始需重貯。裝備軍中之後,殺傷敵軍無數,康親王爲此大呼痛快,稱爲此銃故當浮一大白,隨以戴梓爲參軍。

康熙十五年,皇帝以收復江山城有功,破格授予戴梓四品道員銜。耿精忠叛亂平定後,戴梓又隨傑書到了北京,又受到了康熙的召見。康熙知其能詩善文,就任命他爲翰林院侍講,與高士奇同時入值南書房。不久,又改值養心殿,得以隨侍君王。戴梓原以爲自己拳拳報國之心就此能夠實現了,卻沒有想到,正所謂“成也此技,敗也此技”,厄運竟然也是因爲他的火器研製而始。

康熙二十五年,荷蘭國王遣使來華,進貢方物,其中有一樣名爲“蟠腸鳥槍”。戴梓奉康熙帝之命,很快就仿造了十支,由康熙帝回贈荷蘭來使,引起滿朝嘖嘖稱奇。康熙爲此還賞了戴梓一件黃馬褂。大概引起某些朝臣的妒嫉,畢竟那時能有幸被賜黃馬褂的都是些有不世軍功在身之人,或是勳戚重臣,其他大臣得之甚少,更別提只是一名四品道員了。當下裡就有私議,說戴梓不過是有些‘奇淫技巧’而已,焉能當得如此厚賞?後來,傳教土比利時人南懷仁,時任欽天監監正,工部右侍郎一職,於所有來華洋人之中,恩寵最重。有一次,南懷仁向康熙誇耀他們國家發明的“沖天炮”(又稱“子母炮”),康熙聞知,大嘆此炮利害,當下命南懷仁仿製,但南懷仁窮一年之力,費銀數萬,也沒有製造出來。戴梓聽說之後,只用了八天就造成了。康熙十分高興,親自率領大臣去京郊豐臺大營試射。試驗時,果然威力巨大,只見該炮“子在母腹,母送子去,從天而下,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康熙便把這門炮封爲“威遠將軍”,並欽賜紅衣一幅,蓋於炮身,並下令把戴梓之名也刻在炮身上,以留紀念。

只是沒有料想,戴梓築炮之舉也深深得罪了南懷仁。此時,正巧有發生了一樁事情,有名工部司員,叫陳弘勳,是明末張獻忠養子,投降清朝後入了漢軍鑲藍旗,有封了個從六品的小官。此人最最無恥,恰巧有一次,被他撞見倭人因沖天炮一事有意賄賂戴梓,向他購買沖天炮圖紙,因而發惡念向戴梓勒索,戴梓當然據理拒絕,於是兩人發生互毆。戴梓雖是文人,但常年習武,身手敏捷,因此這場架當然是陳弘勳吃虧不小,被揍得鼻青臉腫。之後,陳弘勳越想越惱,於是反誣戴梓,因其官卑職微,不得單獨上折,於是便遞了個夾片給南懷仁,南懷仁本就存着心思要尋機報復戴梓,這正好給了他最好的構陷之際,饒是他自己已經病入膏肓,還是將此事寫入遺折之中,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康熙帝雖不輕信讒言,卻也有些疑心,命將戴梓交由部議。還好康親王還念戴梓當年之功,爲其上下打點,纔沒有下大獄,但也落得撤職已待後命。如今,更是得知自己要被流配盛京,絕望之餘,便想走絕路了。

胤禛聽罷,不勝唏噓。當然,心中也頗有些暗喜,若是能助戴梓洗脫罪名,當是爲國留了一名賢才。但是,這案子某種程度上算是康熙插手的欽命案,如果公然翻案,怕是不妥。而且又牽涉到南懷仁,康熙對他,感情頗深,翻案等於否定南懷仁的人品,南懷仁在朝幾十年,人緣相當不錯,親王,貝勒,宗親,大臣,朋友不少,與西學一說又是太子,大阿哥,三阿哥甚至自己的師傅,真得撕開了臉,這也是自己需要考慮的問題。胤禛本來打算當場應諾戴梓爲他翻案,想想又不妥,便對戴梓道:“戴先生,你的案子我知道了,你且先放寬心,皇阿瑪聖明燭照,必不會冤枉了你去,再說,我也會盡量幫着看能不能有轉圜的餘地。還有,這些日子,不妨到這裡多走動走動,如有任何需要,你可隨時告訴戴鐸或者年羹堯。”

胤禛注意到,戴梓眼中閃過一絲失望的神色,胤禛雖然很明白他此刻的心情,但是目下里,他雖貴爲皇阿哥,也不能不顧一切輕舉妄動,他必須要權衡一下,如何動作纔是上佳之策。

送走戴梓,戴鐸長長吁了一口氣,道:“四爺,剛纔奴才真擔心您會馬上答應他幫他翻案。”

胤禛笑道:“在你眼中,你四爺當真如此沒用?”

戴鐸訕笑道:“豈敢,四爺您俠肝義膽的,奴才是怕四爺一時衝動,這件事情牽涉非常,四爺當從長計議,不過,戴梓此人,倒是一名可用之才。”

胤禛道:“這些我又焉能不知,不過,我倒是有了一個主意,只是卻不敢確定。”

第302章 南山遺恨(一)第69章 何去何從(十)第227章 渾水(八)第286章 督撫之爭(十二)第358章 風雲漸起(四)第112章 歷史軌跡第193章 風雨欲來(六)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187章 懲戒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第240章 渾水(二十一)第216章 驚變(十二)2 在禁苑的生活第370章 風雲漸起(十六)第116章 家宴(四)第235章 渾水(十六)第212章 驚變(八)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28章 渾水(九)第110章 嫌隙(五)第240章 渾水(二十一)第29章 傷逝(三)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187章 懲戒第182章 科舉弊案(四)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257章 議儲(九)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344章 父子兄弟(十四)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169章 封爵(二)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53章 冷暖自知(四)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241章 渾水(二十二)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61章 河務(四)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77章 從軍(八)第325章 萬壽(二)第248章 議儲(一)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83章 出征(六)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231章 渾水(十二)9 喜訊一第61章 何去何從(二)第212章 驚變(八)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366章 風雲漸起(十二)第377章 問鼎(一)第302章 南山遺恨(一)第147章 二徵葛爾丹(十四)第325章 萬壽(二)第24章 兄弟(二)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344章 父子兄弟(十四)第24章 兄弟(二)6 反思第365章 風雲漸起(十一)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376章 風雲漸起(二十二)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70章 從軍(一)第238章 渾水(十九)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49章 初識愁滋味(三)第123章 波瀾橫生(六)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289章 督撫之爭(十五)第177章 南巡(八)第162章 河務(五)第93章 又生風波(一)第365章 風雲漸起(十一)第67章 何去何從(八)第287章 督撫之爭(十三)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213章 驚變(九)第80章 出征(三)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85章 首戰葛爾丹(一)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156章 洗三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325章 萬壽(二)第257章 議儲(九)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260章 塵埃落定(三)第222章 渾水(三)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386章 問鼎(十)
第302章 南山遺恨(一)第69章 何去何從(十)第227章 渾水(八)第286章 督撫之爭(十二)第358章 風雲漸起(四)第112章 歷史軌跡第193章 風雨欲來(六)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187章 懲戒第233章 渾水(十四)第53章 初識愁滋味(七)第240章 渾水(二十一)第216章 驚變(十二)2 在禁苑的生活第370章 風雲漸起(十六)第116章 家宴(四)第235章 渾水(十六)第212章 驚變(八)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28章 渾水(九)第110章 嫌隙(五)第240章 渾水(二十一)第29章 傷逝(三)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第36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六)第187章 懲戒第182章 科舉弊案(四)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257章 議儲(九)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344章 父子兄弟(十四)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第169章 封爵(二)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53章 冷暖自知(四)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241章 渾水(二十二)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61章 河務(四)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77章 從軍(八)第325章 萬壽(二)第248章 議儲(一)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83章 出征(六)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231章 渾水(十二)9 喜訊一第61章 何去何從(二)第212章 驚變(八)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366章 風雲漸起(十二)第377章 問鼎(一)第302章 南山遺恨(一)第147章 二徵葛爾丹(十四)第325章 萬壽(二)第24章 兄弟(二)第246章 渾水(二十七)第344章 父子兄弟(十四)第24章 兄弟(二)6 反思第365章 風雲漸起(十一)第180章 科舉弊案(二)第376章 風雲漸起(二十二)第167章 國事家事(五)第70章 從軍(一)第238章 渾水(十九)第52章 初識愁滋味(六)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49章 初識愁滋味(三)第123章 波瀾橫生(六)第90章 首戰葛爾丹(六)第289章 督撫之爭(十五)第177章 南巡(八)第162章 河務(五)第93章 又生風波(一)第365章 風雲漸起(十一)第67章 何去何從(八)第287章 督撫之爭(十三)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213章 驚變(九)第80章 出征(三)第294章 多事之秋(六)第85章 首戰葛爾丹(一)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215章 驚變(十一)第156章 洗三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325章 萬壽(二)第257章 議儲(九)第125章 暗潮洶涌(二)第260章 塵埃落定(三)第222章 渾水(三)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386章 問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