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南山遺恨(一)

自齊世武案昭然於衆,本就因南山集一案弄的焦頭爛額的胤禛,這兩日更是平添了幾分憂懼煩躁,偏恰逢這時局敏感之時,稍一不慎,激起軒然大波是小,朝內朝外招致人心怨憤卻是不易全身而退的,在府中正琢磨着措置之法,就聽得有御前太監登門宣召。胤禛不敢怠慢,急急更了冠帶,打馬急馳園子而來。他一路上心思繁重地琢磨着奏對,不意前腳剛進儀門,就看見魏珠三步並作兩步的跑過來,在胤禛跟前兒,就地住腳打了一千兒,也顧不得額上亮涔涔的汗,急火火地喘着就道,“四爺,四爺……萬歲爺叫宣呢……”

暢春園小東門內,有一千竿翠竹環拱矗立之處,隱在藻恩樓與導和堂一組殿閣之間,名曰清溪書屋,正是康熙寢宮。自康熙四十七年起,值聖駕駐蹕園中,內外臣工凡有陛見,除卻澹寧居,多在此處。暖閣裡異常安靜,康熙盤膝坐在炕裡,兩道眉峰深蹙着,桌角摞着幾部文集,案面上還攤着一疊奏本和濡滿了墨的硃筆。“起罷。”待胤禛入內見了安,康熙便是“啪”地將手中書扔了桌上,一指面前書案上的那本集子,“看過了?”

胤禛挽了袖子正要謝恩,此刻循聲擡頭望一眼,康熙所指,正是戴名世著述中已經刊刻出版的《孑遺錄》並《南山集偶鈔》兩部,又見康熙面色不善,摸不準皇父心意,只恐冒然失言,胤禛當下只是一躬身,垂首應道,“是,兒臣看過了。刑部所抄戴氏壬午年刻本中,查得有論說雜著十二篇,另書、序、記、傳等近百首。”

“朕識字!朕是問你讀後做何感想。”鏗然一頓,康熙語中顯露不快,聽得胤禛心頭一震,當下又躬低了些身子,小心回道,“回皇阿瑪,就刑部抄來的私刻文集中,查得戴名世於書中選摘的除史傳遊記等,另增其自行著述,多半言涉南明,且有一二處引用南明年號,是爲……悖逆。”說是如此,然胤禛仍不免於戴名世起些迴護憐惜之心,言下一頓,又道,“兒臣以爲,戴名世一介狂生,雖語多悖亂,然於南邊兒的記述是實,他一介朽儒,守着那點子書生迂腐之氣,可未必就真有悖逆的心……”

“那他要編《明史》怎麼說?就沒個因由?”

“據刑部所查,戴名世常私下與人言,極是推崇漢宋之班固、歐陽修等,比志先賢,分共編纂不及一家之言一脈相承,是以他也要獨自修一部史論。”爲着戴名世一意直追太史公的狂妄之言,胤禛不敢不奏與康熙知道,卻總歸是話中留情了。說話間康熙已挪了炕沿上,顧問行瞧着眼色,趨前伺候着康熙打暖榻起了身,胤禛覷了眼康熙的探究神色,躬身退後兩步,低頭謹道,“說是治史之德首在激濁揚清,古爲今鑑,又深奉曾南山(曾鞏,世稱南山先生)之言爲圭臬,要作千古良史,以爲畢生不朽文章,傳之後世。”

殿中康熙突地腳步一頓,背手打斷道,“朕聽說,他給劉巖的信裡說他懷二十年文章阡壑,萬卷在胸,呼之欲出,要‘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呵!他戴名世要‘發凡起例’,那王鴻緒、張玉書他們是不是要隨着他‘次第命筆’呵?怕不是他還看不上?”

胤禛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如此具細,非看過刑部案卷不能知曉,他沉下一口氣,“回皇阿瑪,劉巖同與戴名世供職翰林館中,私交頗深。戴名世於桐城一派中素有文名,又是張揚桀驁的秉性,常與一衆文人士子相誇,言及平生之文不足稱道,惟此志……”

“那朕送他一句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是不是?那他還須知道另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胤禛這話不說方好,說了便直激起康熙怒性,他在屋內疾走幾步,反身指着越發惶恐,躬身聆訓的胤禛斥道,“你說讀過那集子,那頭一卷的《與餘生書》,你當也讀過了罷?當真好一個身在朝廷、心在南明的狂生!四處蒐羅前朝遺蹟,對本朝君父,可幾曾見着這般孺慕之思?又前朝餘孽與蜀漢劉禪、南宋趙昺相比,究竟是何居心,哀明之正統無繼,還是傷狄夷鳩佔鵲巢?!”

渾不顧已然駭得跪地叩首的胤禛,康熙眸色中愈見着怒意,尤未盡興,語氣反愈發刻薄起來,“朕傾舉國之力,選當世博學鴻儒,廣徵金匱,遍訪遺獻而修明史,到了他口中,竟成了缺略不祥、譭譽失實,終明之末三百餘年無史?!徐元文、張玉書、王鴻緒就都不如他一個戴名世!他是何等樣人,看這集子的意思,偏就扮着一派遺民的面目。若真是志氣,那就當學顧亭林,何必就考,乞一個正藍旗教諭的職銜?論考據文字,依着朕看,也不過如此而已麼!難道他以爲自己比黃梨洲更博文通古不成?黃梨洲修的那幾卷,朕看着甚好,如今他在刑部,便送那幾卷與他讀讀,朕倒要看看,他有幾分才具!”

“嗻。”值此光景,胤禛謝罪不得,更也講情不得,只得更叩了頭稱旨應是,然心中卻實是對皇父此等評斷言語腹誹不已:想隋唐以來,天下讀書士子,莫不以進士及第爲畢生榮耀,科舉之途,更是開千年寒門晉身朝綱之階,且不說他戴名世是否就真是前明遺民,單着爲取仕一道,大清就收服了多少人心;一場博學鴻儒科,一部明史纂修策,真正教多少江南士人折節。況大清立朝雖不及百年,然民心思定,那些個以前明遺老自居之人,又豈不知大勢已去、天命難違的道理,想錢謙益、黃宗羲縱各具兩樣氣節,不也都殊途同歸了?如是眼下這般,以顧氏操守去羞辱戴名世的桑榆晚景,真正是誅心手段,只怕也不比當初將洪承疇等貶斥爲貳臣的做派輕幾分……

“皇阿瑪息怒。”見皇父震怒,胤禛縱再有所想,也不過是轉瞬一念,眼前他卻不得不仔細擔了幾分心,斟酌着聖意,順着皇父的話再叩首道,“戴名世既受聖恩、食官祿,縱再存着那般悖逆心思,在那起子遺民心中,也已是‘失節’了,如何還能自絕於朝廷?”一壁說着,一壁覷着康熙面色,“前頭刑部、大理寺並都察院會審的意思,也都是要嚴議,兒臣與趙申喬意見不合,並非爲戴名世說項,而是上下涉案者數百餘人,當中不乏朝中官員並地方大族,一律株連嚴辦,必招致京省各處人心惶惶,恐有關礙

第267章 塵埃落定(十)第286章 督撫之爭(十二)第118章 波瀾橫生(一)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148章 二徵葛爾丹(十五)第29章 傷逝(三)第365章 風雲漸起(十一)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384章 問鼎(八)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149章 二徵葛爾丹(十六)第220章 混水(一)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56章 初識愁滋味(十)第367章 風雲漸起(十三)第84章 出征(七)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25章 渾水(六)第177章 南巡(八)第103章 父子兄弟(九)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6 反思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239章 渾水(二十)第163章 國事家事(一)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226章 渾水(七)第84章 出征(七)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201章 風雷涌動(八)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109章 嫌隙(四)第62章 何去何從(三)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104章 父子兄弟(十)第308章 南山遺恨(七)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3 南書房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77章 從軍(八)第23章 兄弟(一)第78章 出征(一)第24章 兄弟(二)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45章 麻煩(五)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196章 風雷涌動(三)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144章 二徵葛爾丹(十一)第31章 八阿哥(三)第192章 風雨欲來(五)第230章 渾水(十一)第323章 一波又起(九)第307章 南山遺恨(六)4 修行第136章 二徵葛爾丹(三)第118章 波瀾橫生(一)第239章 渾水(二十)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32章 八阿哥(四)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280章 督撫之爭(六)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326章 萬壽(三)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第359章 風雲漸起(五)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211章 驚變(七)第288章 督撫之爭(十四)第89章 首戰葛爾丹(五)第359章 風雲漸起(五)第172章 南巡(三)第161章 河務(四)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111章 嫌隙(六)第221章 渾水(二)第73章 從軍(四)第284章 督撫之爭(十)第54章 初識愁滋味(八)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128章 暗潮洶涌(五)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210章 驚變(六)第84章 出征(七)第69章 何去何從(十)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
第267章 塵埃落定(十)第286章 督撫之爭(十二)第118章 波瀾橫生(一)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148章 二徵葛爾丹(十五)第29章 傷逝(三)第365章 風雲漸起(十一)第315章 一波又起(一)第272章 塵埃落定(十五)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384章 問鼎(八)第105章 父子兄弟(十二)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149章 二徵葛爾丹(十六)第220章 混水(一)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56章 初識愁滋味(十)第367章 風雲漸起(十三)第84章 出征(七)第271章 塵埃落定(十四)第225章 渾水(六)第177章 南巡(八)第103章 父子兄弟(九)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6 反思第266章 塵埃落定(九)第239章 渾水(二十)第163章 國事家事(一)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226章 渾水(七)第84章 出征(七)第137章 二徵葛爾丹(四)第201章 風雷涌動(八)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184章 科舉弊案(六)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109章 嫌隙(四)第62章 何去何從(三)第86章 首戰葛爾丹(二)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104章 父子兄弟(十)第308章 南山遺恨(七)第121章 波瀾橫生(四)3 南書房第351章 父子兄弟(二十一)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77章 從軍(八)第23章 兄弟(一)第78章 出征(一)第24章 兄弟(二)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195章 風雷涌動(二)第45章 麻煩(五)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196章 風雷涌動(三)第185章 科舉弊案(七)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144章 二徵葛爾丹(十一)第31章 八阿哥(三)第192章 風雨欲來(五)第230章 渾水(十一)第323章 一波又起(九)第307章 南山遺恨(六)4 修行第136章 二徵葛爾丹(三)第118章 波瀾橫生(一)第239章 渾水(二十)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32章 八阿哥(四)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280章 督撫之爭(六)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261章 塵埃落定(四)第326章 萬壽(三)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第359章 風雲漸起(五)第140章 二徵葛爾丹(七)第211章 驚變(七)第288章 督撫之爭(十四)第89章 首戰葛爾丹(五)第359章 風雲漸起(五)第172章 南巡(三)第161章 河務(四)第388章 問鼎(十二)第38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八)第111章 嫌隙(六)第221章 渾水(二)第73章 從軍(四)第284章 督撫之爭(十)第54章 初識愁滋味(八)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128章 暗潮洶涌(五)第150章 冷暖自知(一)第210章 驚變(六)第84章 出征(七)第69章 何去何從(十)第244章 渾水(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