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緊急軍情

商賈直接找到了縣衙,要求見蘇天成。

一段時間過去,商賈在江寧縣,得到了縣衙的照顧,生意做得很是不錯,他也清楚了蘇天成的身份,也知道爲黃在勝傳遞的信函,內容不一般,當然,在既得利益的面前,他是拼盡全力,要好好的爲黃在勝傳遞信函的。

因爲在江寧縣做生意,所以說,傳遞信函方便很多了,商賈的家人和下人,時常往來於江寧縣和山海關之間,隨時都可以帶來信函的,這些信函,沒有通過驛站,一律都是依靠商賈的家人和下人帶來的。

蘇天成沒有給黃在勝隻言片語。

蘇天成拿到了信函之後,心裡咯噔了一下。

按照約定,信函的封面,如果畫有一個黑點,表示爲一般的情報,如果畫有兩個黑點,表示重要的情報,如果畫有三個黑點,表示緊急軍情。

他沒有絲毫的耽誤,迅速進入縣衙的密室。

打開了信函,仔細看過之後,蘇天成的手有些顫抖了。

一直以來,他覺得形勢還是不錯的,江寧營能夠安心的進行訓練,自己已經聯繫好了宋思軍和萬成貴,兩人願意和江寧營綁在一起,而且兩人還動員了好幾個大商賈,他們都明白機遇和危險是共存的,危險越大,需要付出的越大,得到的收穫就是越大的。

糧食是生產很好,眼看着今年要再一次獲得豐收了,縣衙準備收購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其中的一百萬石,悉數交給江寧營。

閆子章、鄭克友、藍橋正等人。慢慢的熟悉了縣衙的事情,畢竟是朝廷的官員,有着紮實的基礎,自己就是離開江寧縣了,也不用擔心江寧縣今後的發展了。

中興學社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東林書院和復社,已經是徹底的沉默了,幾乎沒有發出來什麼聲音了。優於劉宗周、黃道周兩人的影響,已經有一些東林書院和復社的士子,慢慢的開始加入到學社裡面來了。

如此好的基礎,若是能夠多維持一段時間,肯定能夠產生重大的影響。

蘇天成不想太多的流血,改變社會的某些狀況,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這個代價,不能夠太大,穿越之後,蘇天成的心思,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某些文人或者是歷史學家,嘴裡輕描淡寫的說什麼歷史的進步是必然的。王朝的衰亡是正常的,只要能夠保證社會的進步,一切代價都是值得的。這種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姿態,這種高高在上的總結,表面上顯示出來自身的清高有學問。是蘇天成最爲痛恨的。

依照這些人的觀點,什麼文天祥、岳飛之類的人物。算什麼民族英雄啊,王朝腐敗了,讓人家推翻就是了,異族入侵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家帶來了文明啊。

蘇天成當然不會被忽悠,他想到的改革,是通過文化滲透,進行改革,也就是所謂的和平演變,通過最小的代價,達到讓社會發展的目的。

大明朝面臨的危險太多了,稍不注意,自己就會隨着這個王朝的倒塌,變得一無是處了。

黃在勝的這封信函,說出來的消息,令蘇天成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後金已經集結軍隊出發了,規模很大,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統一漠南蒙古了,如今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他們可能要進入宣府、大同一帶了,因爲他們要求黃在勝提供宣府、大同一帶,以及周邊的情況。

黃在勝估計,後金軍隊,可能侵襲宣府大同一帶的時間,應該在六月底到七月初。

這個時間點,太敏感了。

要知道,朝廷正在集中大軍,剿滅陝西境內的流寇,戰役到了關鍵時刻,皇上和朝廷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陝西一帶去了,而且這次征伐的規模很大,調遣的軍士很多,錢糧的開支是巨大的,眼看着可能要取得勝利了。

偏偏在這個時候,後金準備入侵了。

這豈不是打在了腰眼上面了嗎。

蘇天成感覺到,後金選定的時間,絕不簡單,可以說,朝廷調遣軍隊,剿滅流寇的事情,他們肯定是知道的,既然以大明朝作爲對手了,大明朝的內亂,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眼看着大明竭盡全力的剿滅流寇,他們其能夠坐視不理,在這樣的時候,帶兵出擊,攻打大明的邊境地方,能夠造成很大的恐慌的,弄得不好,朝廷要抽調軍隊,迎戰後金的八旗軍了,流寇的壓力自然減小了。

何況流寇選定的地點,北直隸的宣府和山西的大同。

宣府緊靠着應天府,如果宣府的三衛(萬全衛、龍門衛、懷安衛)被突破了,後金可以長驅直入,直搗京師了,這樣的時候,朝廷必須要調集其他軍隊,進京護衛的。

蘇天成打開了地圖,鋪在桌上,開始仔細的看着。

後金名義上是西征察哈爾,完全沒有必要,進攻宣府和大同,他們進攻的線路,也不可能選擇從宣府和大同經過,唯一的可能,是他們在征伐了察哈爾之後,回師之時,可以從張北、興利一帶,進攻宣府和大同。

大同距離陝西的距離不遠,若是滿洲八旗侵擾大同府,陝西一帶,肯定能夠知道消息的。

後金此舉,可謂是一箭三雕。

統一了漠南蒙古,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入侵宣府、大同,搶到錢財和人丁,讓朝廷陷入到恐慌之中,最大的作用,還是在於從側面聲援了流寇。

後金滿洲八旗,不可能與流寇之間有接觸,但從一定程度來說,流寇就是他們的內應,是他們的盟軍,只要流寇在大明朝內地不斷的作亂,他們就有這充足的機會,時時刻刻侵襲大明朝,待到機會成熟之後,對大明朝發起決定性的攻擊。

大明朝限於內亂,就不能夠發展,就要更加的衰敗下去。

看完了地圖,蘇天成沉默了。

後金的實力如何,他不清楚,後金有哪些戰將,有着多少的軍士,有着哪些謀臣,他更是不知道,這是巨大的缺陷,而且是暫時難以彌補的缺陷,這種情況,短時間之內,是無法得到改變的,要想真正掌握情況,唯有到北邊去了,和滿洲八旗軍對着幹了,纔有這樣的機會,相隔千里之遙,想着知道人家的情況,那是癡心妄想。

大明朝的軍隊,在掌握敵情方面,包括情報工作方面,算得上是弱智,這與那些所謂大義凜然的各級指揮官有着莫大的關係,大明朝是文人帶兵打戰,這些文人,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做事情都是堂堂正正的,不屑於做情報工作,認爲這是下三濫的活兒,而且,他們一直視後金爲蠻夷,明明打不過人家,嘴上還是要貶低別人。

如此的心態下,也難怪屢戰屢敗。

錦衣衛和東廠的情報工作,倒是做的不錯,錦衣衛和東廠的頭頭,根本不會被儒家思想徹底的左右,不過他們的情報工作,重點是針對官吏士紳的,沒有用對地方。

蘇天成可沒有那麼的天真,兵者,詭道也,如果沒有計謀,沒有情報,老是想着,能夠在戰場上和對手正面對決,那會死的很慘。

他已經思考過了,若是江寧營真正到北邊去了,迎戰後金滿洲八旗了,他要請求董昌,安排錦衣衛的暗線,深入到後金的地界去,刺探情報,在後金的腹心搗亂,最大限度的騷擾後金,讓他們不得安生。

離開密室之後,蘇天成再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這樣的一封寶貴情報,是不是該上奏給朝廷呢。

內心裡面,他很想講情報提供給朝廷,但理智告訴他,不能夠這樣做,如果這份情報,真正的到了朱由檢的御案上面,恐怕會引發軒然大波。

且不說後金是不是會侵擾宣府和大同一帶,關鍵是後金的滿洲八旗,正在進入到蒙古征戰,統一漠南蒙古,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暫時沒有表現出來,黃在勝在信函裡面,也是估計這樣的情況會出現,這種估計的情況,不一定引起朝廷的注意。

再說了,朝廷正在全力以赴的剿滅流寇,關鍵時刻,這份情報上去了,朱由檢會怎麼想,會怎麼看,如果身邊的昏庸大臣,認爲這是危言聳聽,一派胡言,自己的地位,也會受到威脅的,包括江寧營的命運,都可能發生改變的。

這樣的情報,不能夠提供給朝廷。

蘇天成做出來這個決定的時候,顯得很是痛苦,但他沒有辦法,這是正確的理智的決定。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江寧營肯定是會引起注意的。

他知道,因爲剿滅流寇戰役的順利,朱由檢很是高興,也減少了對江寧營的關注,朝廷的大臣,也是這樣的看法,既然衛所的軍隊,能夠剿滅流寇,那就不需要江寧營出手了,江寧營以前立下了不少的戰功,可能也有運氣的成分,現在看看,朝廷其他衛所的軍隊,也是能夠打戰的,爲什麼不多多依靠呢。

思索良久,蘇天成找到了送信的商賈,直接告訴他,要求黃在勝,這段時間,要不間斷的提供所有知曉的情況。

第155章 京城變故第673章 皇太極的提醒第658章 過於自信第399章 炮兵營誕生第1284章 尊嚴之戰(1)第554章 豐收的喜悅第217章 範景文的召見第80章 劉仲基的選擇第236章 擴軍第471章 不甘心的朱由菘第220章 一諾千金第517章 互市的警報(1)第731章 威海港口第933章 厲害的分析(2)第1116章 硬骨頭(1)第1059章 遼東決戰(1)第538章 朝廷的建議第1008章 棋逢對手(3)第252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2)第384章 說情團第769章 認識的轉變第477章 特權巡撫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645章 部署第271章 格殺勿論(3)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1094章 兵不血刃第1097章 口服心服(3)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112章 善後第107章 授官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272章 安插內線第328章 雪上加霜第16章 可憐的佃戶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1143章 亂作一團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435章 楊嗣昌出山第313章 流年不利(1)第267章 知己知彼第36章 如願以償第470章 朝廷的旨意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555章 流民的警示第1089章 敏感的時期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073章 遼東決戰(15)第156章 出發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709章 孫承宗的努力(3)第565章 太子出山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353章 特殊的權力第1272章 遼東的整合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1305章 遲來的見面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1274章 奧妙第128章 上任第1268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2)第817章 爭執第737章 真正的心服第89章 聖心不可測第452章 不過如此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527章 草原新秩序第735章 青州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483章 抉擇第165章 劉鐵漢第448章 誓師第669章 心結第242章 必須堅持的底線第1103章 我行我素第405章 募捐(1)第1059章 遼東決戰(1)第1301章 尊嚴之戰(20)第96章 特殊的客人第976章 收復臺灣(1)第947章 原形畢露第175章 忠心最重要第61章 翁同章的再次召見第98章 會試恩師(2)第158章 籌謀第199章 突如其來的考驗第1228章 天津決戰(7)第206章 再一次的血戰(2)第810章 陳新甲的選擇第806章 差別所在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553章 內閣調整第761章 開埠的時間(1)第633章 不能好高騖遠第587章 核心情報第20章 雪中送炭第123章 唐海泰第517章 互市的警報(1)
第155章 京城變故第673章 皇太極的提醒第658章 過於自信第399章 炮兵營誕生第1284章 尊嚴之戰(1)第554章 豐收的喜悅第217章 範景文的召見第80章 劉仲基的選擇第236章 擴軍第471章 不甘心的朱由菘第220章 一諾千金第517章 互市的警報(1)第731章 威海港口第933章 厲害的分析(2)第1116章 硬骨頭(1)第1059章 遼東決戰(1)第538章 朝廷的建議第1008章 棋逢對手(3)第252章 關乎未來發展的辯論(2)第384章 說情團第769章 認識的轉變第477章 特權巡撫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645章 部署第271章 格殺勿論(3)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1094章 兵不血刃第1097章 口服心服(3)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112章 善後第107章 授官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272章 安插內線第328章 雪上加霜第16章 可憐的佃戶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1143章 亂作一團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435章 楊嗣昌出山第313章 流年不利(1)第267章 知己知彼第36章 如願以償第470章 朝廷的旨意第738章 不同的起點第555章 流民的警示第1089章 敏感的時期第185章 巡按御史第1073章 遼東決戰(15)第156章 出發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709章 孫承宗的努力(3)第565章 太子出山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353章 特殊的權力第1272章 遼東的整合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1305章 遲來的見面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1274章 奧妙第128章 上任第1268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2)第817章 爭執第737章 真正的心服第89章 聖心不可測第452章 不過如此第1149章 法律的尊嚴第527章 草原新秩序第735章 青州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483章 抉擇第165章 劉鐵漢第448章 誓師第669章 心結第242章 必須堅持的底線第1103章 我行我素第405章 募捐(1)第1059章 遼東決戰(1)第1301章 尊嚴之戰(20)第96章 特殊的客人第976章 收復臺灣(1)第947章 原形畢露第175章 忠心最重要第61章 翁同章的再次召見第98章 會試恩師(2)第158章 籌謀第199章 突如其來的考驗第1228章 天津決戰(7)第206章 再一次的血戰(2)第810章 陳新甲的選擇第806章 差別所在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553章 內閣調整第761章 開埠的時間(1)第633章 不能好高騖遠第587章 核心情報第20章 雪中送炭第123章 唐海泰第517章 互市的警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