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風波驟起

此時的北軍練兵使署內,雖然風聲越來越緊,但竇固不受外界干擾,他將練兵事宜完全交付騎都尉耿忠,自己每天與從事郭恂一起,對着龐大的沙盤與滿牆的掛圖,在仔細思索和計算着漢匈兩國態勢。

竇氏善謀,當年竇融老大人殫精竭慮,助先皇光武大帝實施“休養生息、強根固本、蓄勢而爲”之策,使漢帝國迅速從戰亂中崛起。永平五年(公元62年),又根據漢匈兩國地理、民情、收成,爲漢明帝獻“先內而外、隱忍奪勢,徐圖西域、斷其右臂”之策,並算定從十年後開始,兩國必有大戰。

當年,竇大人爲北匈奴挖了一個百年大坑,先要斷了北匈奴從西域得到的財貨支持,然後通過漢人一代一代努力,徹底葬送北匈奴。“夫戰者,當先謀勢也!”竇固牢記着當年老大人的教誨。此時的漢帝國,不管是國力、民力,都佔據着絕對的優勢。而一旦兵練成,戰力也絕對不輸北匈奴人。

竇固熟悉北匈奴人,他知道此時風聲趨緊,定然是北匈奴“國師”又出新招數,目的不過是想搞亂大漢,讓漢朝不能按期完成練兵。肅清內奸、清除奸細,是楊仁、司隸校尉華鬆、御史中丞薛池的事,他看透北匈奴色厲內荏的本質,一心籌劃着即將到來的兩國大戰!

這一年的五月,對竇固來說,更加不同尋常。北營在閉營訓練,與外界幾乎隔絕。此時身在北營竇固,兩耳不聞窗外事,與中軍諸位從事徹夜推演三年後將要來到的漢匈大戰,試圖從中找到北匈奴的命門。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的大意,差點釀成大禍,斷送了北征大業!

竇固將自己關在練兵使署內,與黃坫、郭恂率領的從事、幕僚們,將漢匈兩國兩百年來的大戰,一一覆盤、演示了一遍。前漢孝武帝時,兩國大決戰,匈奴人大敗,逃到了漠北。可大勝後的漢帝國,也被沉重的軍費幾乎拖垮。

自武帝開始,漢朝戍邊士卒高達九十萬人,年耗費高達二十三億錢。而大軍歷次遠征漠北、西域,每次耗費達數十億錢,而當時朝廷年入不足九十億。朝廷捉襟見肘,民間十室九空,人口大量減少,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光武中興後,國力漸復。尤其是永平年間,朝野齊心協力,勵精圖治,丁口已達三千多萬,朝廷年入近七十億錢。雖然治河耗費巨資,但支撐大軍遠征不是問題。但竇固深了漢明帝心思,他不想打消耗戰,他要用最少的投入,打在北匈奴人最疼的地方,進而讓這個邪惡的帝國,自己傾覆!

經過長久思索後,竇固將目光盯住西域。

經過多年旱災、蝗災的侵蝕,今日的北匈奴舉國雖仍有鐵騎二十萬騎,能機動作戰的精騎有十五萬騎,但國力已經大爲削弱。呼衍氏與左鹿蠡王五萬騎爲右足,左賢王與皋林溫禺犢王共六萬餘騎爲左足,而單于自將本部約四萬騎制丁零爲第三足。只要打斷其一足,北匈奴這這邪惡帝國的大廈,將萬劫不復!

左賢王的左足,已難有作爲,對北匈奴關係生命的是肥沃的西域。竇固經過長考後斷然下定決心,他將漢軍紅旗插在白山(注:即今天山東部,漢時稱白山)頂上,定下“斷足傾鼎”之計。

他算定,只要派一將率萬餘漢軍出擊涿邪山北匈奴皋林部,他再自握有五千精兵並輔以胡騎萬餘,自莫賀延磧大沙漠隱秘出白山,定可先破北匈奴白山呼衍部,再破左鹿蠡王部,然後奪取車師前後國,在伊吾和車師設立據點,爲全面奪取西域奠定勝勢!

謀略既定,他給漢明帝寫了一道密奏。可未等他將奏摺呈送宮中,朝野驟然起了風波。有十數位大臣上奏章,參他竇固勾連北匈奴,問罪當斬!

原來,在他閉門苦思的這段時間內,漢匈兩國又發生了一系列驚天動地的大事。未等他醒過神來,漢明帝的詔書來了。這天傍晚,侍中鄧訓驟然來到北軍。鄧訓宣讀了詔書,漢明帝令竇固“即住北軍,待御史查勘,無詔不得返回竇府!”又令耿忠道,“好畤侯耿忠,主持北軍練兵事宜!”

爲監督這道詔書執行,鄧訓作爲皇帝的特使,便住在北軍!

北軍一直在進行封閉練兵,包括竇固、耿忠在內,將校、司馬們平時都住在營中,他們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突然皇帝派鄧侍中來營宣詔,主帥竇固形同被軟禁,兵權已移於耿忠之手。練兵使署上空,雖然“竇”字帥旗仍在飄揚,但這驟然事變,還是讓全軍各營一片譁然!

鄧訓怕出亂子,趕緊請竇固升帳,向將校們好一頓解釋,以穩定軍心。

“各位將軍勿要擔憂,北匈奴狗急跳牆,派出大量斥候進入大漢,四處煽風點火。皇上是怕中郎將遭遇暗算,這才命暫勿回府!”

鄧訓費了不少口舌,一通解釋,衆人這才知道事情原委。但將校們懸着的一顆心並未放下,鄧訓的理由未免牽強,這可是帝都雒陽城,竇固是堂堂的漢軍主帥,是威名赫赫的竇氏二代掌門人。北匈奴人有幾個膽子,敢在雒陽城對竇固動手?區區幾個北匈奴斥候,又如何能夠近得了竇固的身?

但竇固和耿忠二將,卻未受影響。漢軍即將遠征,北匈奴的末日已經開始來臨,北匈奴不可能看着漢軍舉國練兵而一點動作沒有。皇帝命由耿忠主持練兵,卻並未削奪竇固的漢軍主帥之職。衆將校見主帥神色如故,這才慢慢平靜下來。

鄧訓則將這些天來發生的事,在大帳內向竇固和耿忠詳細道出。

原來,漢朝秣馬厲兵的時候,此時的蒲奴單于自然也在做着最後一搏。四月末,北匈奴大人於儲率北匈奴使團自五原郡入塞,出使漢朝京城雒陽。於儲的使團到雒陽不久,突然有一個神秘人帶着重禮隱秘拜訪竇府。當時,竇老夫人感染風寒臥榻不起,身爲竇氏二代掌門人的竇固身在北營,竇府更由涅陽公主劉中禮當家。

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十九章 救美之後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十三章 初露崢嶸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二十八章 涼州大營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二十七章 再傳寶矟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二十二章 百密一疏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二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五章 赤地千里第三章 賞罰分明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二十四章 戰端再起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五章 商隊來了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九章 遭遇沙匪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二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十四章 智斬東吾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三十一章 枕留餘香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六章 夜咒毳賊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四十四章 鐘鳴鼎食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二十三章 初識麥香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二十七章 耿恭悒亡第三章 山雨欲來第八章 月黑風高第十三章 千里東進第十六章 縝密天機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章 借肩一用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四十章 才女顯靈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三十三章 匈奴始祖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二十三章 慎之又慎第二十三章 雪夜激戰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十三章 津門血案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八章 大禍驟臨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二十四章 應變之策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
第十七章 西山歷險第十九章 救美之後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三十九章 秋曹被囚第十三章 初露崢嶸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第三十九章 亡羊補牢第二十六章 烏鞘嶺內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第六章 絕域孤城第二十八章 涼州大營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十二章 縫合屍首第二十一章 大案驟發第十六章 傳見國王第二十七章 再傳寶矟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二十二章 百密一疏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二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五章 赤地千里第三章 賞罰分明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二十四章 戰端再起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五章 商隊來了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九章 遭遇沙匪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二十四章 帝都名媛第二十一章 安得之後第二十章 幽幽漢魂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二十三章 千鈞一髮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十四章 智斬東吾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六章 防範萬一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三十一章 枕留餘香第七章 羊同古國第六章 夜咒毳賊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四章 寺院鐘聲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四十四章 鐘鳴鼎食第三十一章 兩心相映第二十三章 初識麥香第二十四章 牛刀小試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二章 桃林之塞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七章 絕境逢生第六章 千古賢后第二十七章 耿恭悒亡第三章 山雨欲來第八章 月黑風高第十三章 千里東進第十六章 縝密天機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二十五章 雪上加霜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章 借肩一用第十六章 功過相抵第四十章 才女顯靈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三十三章 匈奴始祖第十四章 絕境生存第二十三章 慎之又慎第二十三章 雪夜激戰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十三章 津門血案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四章 商隊進山第八章 大禍驟臨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二十四章 應變之策第五章 撫慰公主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