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巨孝還齊

呼倫略一沉吟,“此事有何難哉?”說着,低聲對司馬南一番交待,司馬南則頻頻點頭。呼倫又說道,“明日吾離三輔,八月前必歸。秋曹乃秋臣後人,不過一介武夫,勇有餘而謀不足。吾東下之後,汝當按計行事。劉莊效秦皇,施暴政,必不容三輔有亂,則秋曹此賊必被下獄死!”

第二日,佛陀便啓程東下,奔向二千里外的楚國。司馬瑞帶着數十名門客和信徒,親自將佛陀送到潼津渡,乘船東下。司馬瑞是個虔誠的佛徒,他在潼津渡(注:即今風陵渡)租了一條船,小心翼翼地送佛陀乘船順着河水(注:即黃河)東下彭城。

送走佛陀後,司馬瑞一行便返回三輔,途中在別部營地借宿一晚。當晚,司馬瑞拜見了別部假司馬班超。身爲三輔名流,名貫關中的“大善人”,司馬瑞蒞臨,班超晚上在大帳內舉宴款待了他。華鬆避進別帳,三位軍侯相倍。或許在司馬瑞眼中,根本就沒把一個區區假司馬放在眼裡。他雖坐客位,彬彬有禮,但身份尊崇的他,言談之間還是不經意間流露出些許居高臨下之態。

第二天黎明之前,便早早離去。待司馬瑞離去後,華鬆從旁邊的大帳內走出,兩人站在帳前,望着遠去的塵煙淡淡地道,“仲升,做好準備,進入三輔的時候快到了!”

班超道,“大人放心,右扶風召喚一到,超即刻提兵入隗裡!”

二人說得輕鬆,其實此刻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司馬南謀反在即,這幾日他躲在司馬莊園中,並未到位於雍城的雍營或位於隗裡縣的護羌校尉府。司馬氏莊園如鐵桶一般,秋曹打入的人員都被一一查出殺害。此刻,司馬南在莊園幹什麼,朝廷是一無所知,秋曹、竇戈、權魚三人在茂陵邑,卻也只能嚴密監視莊園和浮屠,一無進展。

毗溼博奴佛陀在司馬浮屠開壇講經的日子裡,信衆最多達數萬人,盛況空前。毗溼博奴每日高居壇上,講經釋法,道行高深,故而秋曹、竇戈、權魚三人均判斷這個佛陀是佛門中人,他們把監視的重點放在查找呼衍歷身上。司隸校尉華鬆與楊仁一直呆在太華山軍營操控一切,華鬆也支持右扶風秋曹的判斷。

但侍中楊仁對呼衍歷消失在三輔卻並不在意,他敏銳地感覺到這個佛陀有問題。兩個主帥發生了爭議,班超插不上嘴,也不敢摻和。本來,前方大將出現如此重大的分歧,應該由皇帝來裁決。但是由於時間緊急,楊仁力排衆議,決定親自追蹤、查明這個佛陀的來歷。

楊仁有皇帝賜予的決斷權,緊急時刻,他開始行使他的特權,一邊嚴令秋曹、竇戈、權魚防範三輔有變,一邊親自給皇上寫了密奏,他告訴漢明帝,“陛下,臣判斷毗溼博奴佛陀可能正是北匈奴‘國師’呼倫。請陛下除江革職,治其罪,並密令其經齊地返回楚國,助臣證實佛陀身份!”

楊仁令驛吏送出密奏的同時,自己已經租了一條船,只帶着四名侍中廬郎官從潼津渡出發,順河水(注:黃河)而下,追趕佛陀去了。

也只有緊急時刻、親近大臣,纔敢用這樣口氣與皇帝說話,楊仁先斬後奏,其奏章僅是稟報,沒有一絲商量的口氣。果然,非常時刻,漢明帝迅速做出反應。僅僅幾日後,皇帝的密詔便送到太華山軍營。詔書中說,“朕以爲楊仁所言有理,已革除司空長史江革之職,並削其爵,令還齊地故郡自省。令司隸校尉華鬆,坐陣華陰,以楊侍中密信爲號,除惡務盡,盪滌塵埃!”

華鬆閱完奏章,一邊遞給班超,一邊感嘆道,“楊大人此計甚妙,老夫謀不及也。只是可惜了‘江巨孝’大人,又要受一番委屈了!”

原來,這個江革可不是普通人,在朝野德高望重,素有“江巨孝”美譽!

江革字次翁,是齊國臨淄人。他阿翁早喪,一直與阿母相依爲命。適逢更始之變,天下大亂,義軍揭杆並起。當時還是少年的江革常常揹着母親逃難,顛沛流離,經常以採拾野果奉養阿母。曾多次遇到義軍,欲逼其從軍。每次江革都涕泣求哀,言有老母年長,需要供養。

江革的孝心感動了紅巾軍,他們非但放了他,還不忍驚嚇到他的阿母,並告訴江革,如何才能逃避兵禍。江革就是靠着一顆孝心,才與阿母在亂世中得以保全。後來,江革揹着阿母來到楚國的下邳縣,窮困潦倒,常常赤着腳,以給人當僕傭供養老母。

建武末年,江革才與老母迴歸故郡臨淄鄉里。每歲案比(注:每年各縣官吏要按律進行驗查登記戶口,民戶每人均須親身到場,故稱案比),因阿母年邁,不能搖動,江革都是自己挽車送母親到縣衙接受主吏驗視,從不用牛馬,因而被當時鄉人譽爲“江巨孝”。臨淄太守感其孝,曾經派人帶着禮物召其爲吏,但江革以阿母年邁而拒絕了太守的好意。

後來,老母年邁而亡,江革悲痛欲絕,曾一度悲哀過度,有過輕重念頭。他在阿母冢前結廬,居憂三年期滿,仍不忍除去喪服,欲繼續爲母守墓。臨淄郡守不得不派遣府丞帶着掾吏,到其母墓前強制令他脫下孝服,結束居憂,並請其入太守府爲吏。

永平初年,他被臨淄郡舉爲孝廉,開始入朝爲官。他先被拜爲郎官,後補爲楚國太僕(注:掌輿馬、馬政、制兵器、主織綬)。在楚王宮中,太僕位高權重,是重臣。但僅僅月餘,江革便掛綬自劾而去。楚王劉英大驚,立即派賓相顏忠急馳追上,並勸他返宮繼續就職。

但江革不爲所動,堅持返回齊地臨淄故里。江革才華橫溢,劉英不忍,又令顏忠專程趕往齊地江革故郡,說你只要返回楚王宮,便拜爲王子中傅(注:即王世子之師),但江革還是婉辭不受。在臨淄數年後,又應三公府多次徵召,進入司空府任司空長史。

當年,江革正是見楚王劉英與其門下賓客行爲有不軌之處,故而寧願辭官還鄉爲民,也不想趟渾水,自涉險境。但他曾在下邳爲傭奉養老母多年,在楚國很有名望,且崇尚黃老之學的楚王劉英,又極其仰慕他。於是,漢明帝便先治江革“罪”,後削其爵,令其還歸故郡“反省”。

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二章 軟禁國王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二章 雷霆反擊第二十三章 初識麥香第四十三章 書傭帶兵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八章 于闐危急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六章 相思最苦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三十五章 人在絕境第二十章 出尉頭谷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九章 威服於闐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十八章 招搖誨盜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九章 夢中訣別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二十五章 夜襲古城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一章 焚姑墨倉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四十二章 隱秘突襲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二十七章 從天而降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八章 斬殺巫師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十一章 犒賞三軍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二十二章 坐陣漢苑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二十七集 圍魏救趙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一章 楨中屠城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三十章 塞外堅城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三十八章 犒賞勇將第二十章 不速之客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三章 鄰家小妹第二十七章 當廷雜考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十八章 且戰且走第三十八章 夜回安陵第四十章 一門三將第四章 封爵之爭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九章 再嫁小叔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三十六章 父女論戰
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四十六章 血洗官署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二章 軟禁國王第三章 國將生變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二章 雷霆反擊第二十三章 初識麥香第四十三章 書傭帶兵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十章 高舉上坐第八章 于闐危急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六章 相思最苦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三十五章 人在絕境第二十章 出尉頭谷第二十章 薄待功臣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二十三章 寶鐗神駒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九章 威服於闐第二十五章 禮遇王妃第十八章 招搖誨盜第十一章 襲奪王城第九章 夢中訣別第二十六章 天山雄鷹第二十五章 夜襲古城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十七章 隱秘戰線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二章 頑強不息第四章 竇氏封后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一章 焚姑墨倉第七章 舉國之恥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四十二章 隱秘突襲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三十一章 主帥纛倒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二十八章 羈至帝都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二十四章 最後通牒第二十七章 從天而降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十一章 艱難決策第十九章 金童玉女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二十一章 張侯謀反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八章 斬殺巫師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二十四章 精絕小城第五章 于闐墨爵第十一章 犒賞三軍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二十二章 坐陣漢苑第一章 河西戰旗第二十七集 圍魏救趙第二十五章 公開南下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一章 楨中屠城第九章 推行新政第三十章 塞外堅城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十三章 班勇出世2第六章 雷霆之怒第三章 玉門重地第三十八章 犒賞勇將第二十章 不速之客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二十四章 壯士末年第三章 鄰家小妹第二十七章 當廷雜考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十八章 且戰且走第三十八章 夜回安陵第四十章 一門三將第四章 封爵之爭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七章 勢均力敵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九章 再嫁小叔第十九章 乾坤顛倒第二十四章 楚楚可憐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三十六章 父女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