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慎之又慎

見皇帝抱臂佇立縑圖前,皺眉靜聽,耿秉又接着說道:

“西域各國苦匈奴奴役,民心可爲吾用。‘斷足傾鼎’國策,其精妙在於,不動國本,不勞民力,即可打在要害之處,斷其一足,讓邪鼎自傾。陛下,此策如成,西域地域廣闊,土地肥沃,西征後可就地屯田,步步爲營,無需河西諸郡耗費民力,遠資糧秣。若西域重納大漢版圖,則匈奴勢衰,將再復難犯漢邊!”

耿秉對着掛着的縑圖,仔細講解了衆將會商的徵北匈奴戰略,劉莊聽完,頻頻點頭,但始終未發一言!

見皇帝聽完大臣們的會商結果,表情凝重,虎賁中郎將馬廖臨場補充道,“漢軍攻白山呼衍部,北匈奴各部必馳援。故可另遣二將,一將先出居延塞,一將自五原郡先出受降城,以爲疑兵。漢軍出東,而大軍擊西,彼必東西不能相顧也,大事可成!”劉莊聽完,又頻頻點頭,但依然未發一言。

竇固、耿秉、耿忠和祭肜四將,聽了馬廖的建言,瞬間面色鉅變!

雖然災難頻仍,由於有西域這個取之不盡的寶庫,北匈奴實力仍遠超南匈奴和鮮卑、烏桓各部。北匈奴呼衍部有勁騎二萬五千衆,皋林部有控弦之士一萬五千衆。左賢王有百戰鐵騎三萬衆,左鹿蠡王有常備鐵騎二萬五千餘衆。而單于本部,則有百戰鐵騎三萬衆。

雖然北匈奴與鮮卑、烏桓、丁零、夫餘各國均有摩擦,需分兵防範。但能集中起來對付漢軍的,總兵力也已超過七萬騎。而漢軍經過三年練兵,再加上動員高原羌人、鮮卑、烏桓和南匈奴各部,能機動野戰的總兵力也超不過七萬騎。

漢軍雖在兵器、戰馬、甲冑、弓弩上都強過匈奴人,單騎戰力一般也能敵匈奴三人(注:前漢武帝時期,漢軍單兵戰力能敵匈奴五人)。但匈奴人有騎射優勢,並得地利,熟悉地形,以逸待勞,戰力不容小覷。

以此爲依據,漢軍原定策略是首戰以優勢兵力重兵出伊吾,擊破南呼衍部、左鹿蠡王部,並下車師,從而取得在西域的立足點。繼而聯絡烏孫等國,最終徹底擊破北匈奴帝國!

可如果按照馬廖之議,分兵出居延塞和五原郡,則出居延、五原之漢軍將在廣大的漠北尋殲匈奴人,無異於大海撈針。而攻擊白山呼衍部漢軍,又將失去局部兵力優勢,可謂兩邊不討好,實在不智,這明顯是一大戰略敗筆!

竇固和耿秉正欲再奏,可劉莊卻輕聲道,“諸卿所言甚是,斷匈奴右臂,二路聲東而一路擊西,虜必首尾難顧。且冬日北馬疲瘦,故冬末春初出征,必破北虜矣!”

馬廖也是會商大臣之一,他的話在皇帝聽來,也是衆大臣會商結果。此時,皇帝已經下了最後決心,千鈞一髮之際,出了差錯,可已經沒有機會糾正了。竇固和耿秉、耿忠、祭肜四將,相顧無言。耿秉更是欲哭無淚,欲再爭辯,卻被主帥竇固制止!

會商結束後,耿秉當晚趕到竇府,怒問竇固,爲何不讓他爭辯?竇固笑道,“出征乃國家大計,固豈會兒戲?伯初試想,如呼衍部畏吾大軍至,先行遁去,吾大軍空取白山。即便下車師如探囊取物,此後呢,莫非全軍留屯伊吾與呼衍部長相持乎?如長相持,耗費國力,勢必動搖吾朝國本……”

шωш☢ttкan☢¢〇

耿秉臉色大變,“此話會商時將軍爲何不言,將軍的意思究竟是……”

“君勿急,且聽吾言之。冬季漠北積雪難行,單于並不畏吾重演霍驃騎(注:即霍去病)舊事,深入漠北擊其王庭。如吾二路或三路大軍入塞北、西域,彼必畏而遠遁。疏榆谷乃戰略要地,爲單于左臂,又是呼衍部巢穴。吾僅以一部入白山,區區萬餘人,彼必不惜一戰……”

“明白了!”耿秉恍然大悟,拍拍腦袋,旋即又憂道,“將軍爲主帥,此戰必將軍親入白山,兇險實難預料。然僅一部兵力,呼衍部僅在山南即兩萬餘衆,豈不孤軍涉險?這可是險棋啊!”

“將軍多慮也。”竇固手掂長鬚,自信地笑道,“吾在邊地多年,深諳北虜用兵之法。彼慣騎射,不善攻城奪營。吾且借大將軍衛青之策一用,步步爲營,築壘而進,誘其來攻,定可計破之矣!”

在衆大臣會商、“秘議”北征戰略的那段時間,鄧堯想盡一切方法,也才略知一二。這些可是國家機密,在鄧堯面前,鄧訓裝得不敢隱瞞半點。其實,身居侍中高位的鄧訓,是守口如瓶。

衆大臣會商定策後,劉莊又在北宮德陽大殿內,連續數日舉行大朝會廷議,聽取三公九卿和文武百官意見。

德陽殿是北宮正殿,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從劉莊開始,便是帝國的政治中心。該殿高三丈,陛高一丈,殿中富麗堂皇,可容萬人朝會。殿周圍有池水環繞,玉階朱樑,壇用紋石作成,牆壁飾以彩畫,金柱鏤以歷朝美女圖形。據稱在離雒陽四十三裡的偃師城,都可望見德陽殿及朱雀闕鬱郁與天相連。

劉莊是一代雄主,出兵方略已定,戰爭的車輪已經不可逆轉。但是,他依然有着深深的顧慮。雖然打是確定的,但什麼時候打、怎樣打勝機最大,成本最小,讓他踟蹉再三,仔細盤算着。

當然,劉莊如此謹慎,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此時,正是帝國內部楚王案鬧得沸沸揚揚,他不能允許出征漠北成爲漢帝國的一道生死門坎。

楚王劉英轉徙丹陽郡後,已經在一年前自殺身亡。但受楚王劉英連累,列侯、功臣之後、朝廷大臣有數千人坐罪入獄。

皇權爭奪,永遠是歷朝帝國最大的內憂。鬆欲靜而風不止,永平十四年(公元70年),司馬南與北匈奴“國師”呼倫先後伏誅,而楚王劉英勾連北匈奴的罪證,也讓劉莊震驚不已。

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七章 身陷魔窟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十八章 馮菟被截第八章 柳中踣陷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三十八章 戰機驟現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十章 觸及靈魂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十八章 薩滿女巫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四十五章 夜宿風口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十四章 雨中愁悵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八章 惱人樵夫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二十五章 上兵伐謀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四十章 將星墜落第二十章 嬌俏憐人第二十三章 漢家神箭第十二章 逃過一劫第一章 長亭驚馬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四章 鄭衆出使第二十四章 潛入楨中第三十八章 內室風景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十二章 又愛又恨第六章 夜咒毳賊第二十章 雪夜出使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十二章 害蟲被羈第四十四章 鐘鳴鼎食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十一章 女中豪傑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四十五章 狼性少年第三章 血腥洗禮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一章 長亭驚馬第四十章 才女顯靈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四十七章 華陰截殺第十四章 威服羊同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十五章 馬防徵西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三十章 徐幹娶親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四十章 另尋明主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二十二章 司馬聖人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
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十章 再撐一會第七章 身陷魔窟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十八章 馮菟被截第八章 柳中踣陷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十二章 萬軍之中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三十八章 戰機驟現第二十六章 兵敗羅谷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十章 觸及靈魂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三十五章 得隴望蜀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十八章 薩滿女巫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四十五章 夜宿風口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十四章 西域商賈第二十三章 羣狼畢至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十四章 雨中愁悵第三十八章 血色長夜第二十九章 愁腸百結第十五章 三徵車師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八章 惱人樵夫第三十四章 柱璽之謎第十三章 黎弇自刎第十四章 耿恭自薦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二十五章 上兵伐謀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十七章 舌戰衆將第四十章 將星墜落第二十章 嬌俏憐人第二十三章 漢家神箭第十二章 逃過一劫第一章 長亭驚馬第六章 商隊遇襲第四章 血祭英烈第四十一章 漢人情懷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二十章 陰陽相濟第七章 夜宿障亭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十一章 鄯善公主第十四章 馳援寧彌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二章 除痾祛寒第四章 鄭衆出使第二十四章 潛入楨中第三十八章 內室風景第二十章 于闐大市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章 召見王景第十二章 又愛又恨第六章 夜咒毳賊第二十章 雪夜出使第二十六章 一下莎車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十二章 害蟲被羈第四十四章 鐘鳴鼎食第二章 漢宮暗潮第三十二章 樓蘭綠洲第十一章 女中豪傑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四十五章 狼性少年第三章 血腥洗禮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十三章 死生相隨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一章 長亭驚馬第四十章 才女顯靈第十九章 懿侯後人第四十七章 華陰截殺第十四章 威服羊同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十五章 馬防徵西第十三章 歲月如煙第三十章 徐幹娶親第十八章 同病相憐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十章 張網以待第十二章 重椎金微第四十章 另尋明主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二十一章 執蠶養宮第二十二章 司馬聖人第三十九章 初見寒菸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