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高度重視調查研究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據此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基本經驗和基本工作方法。黨和國家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調查研究,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論述。
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只能從實踐中來。在實踐與理論的鏈條中,調查研究是重要一環。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成功地開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反對從“本本”出發、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深切瞭解和掌握中國國情,從而做到從實際出發,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早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和農民運動作了深入的調查,從而奠定了他對中國革命一系列基本問題的正確認識。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原題爲“調查工作”)一文。文章鮮明地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一著名論斷,並且深刻地批判了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指出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從而把調查研究同思想路線、思想方法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從那以後,“沒有調查研究,沒有發言權”的論斷,進入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語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1941年3月延安整風前夕,爲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清除對中國革命造成極大危害的以教條主義爲特徵的“左”傾錯誤影響,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親自將他在中央蘇區時期撰寫的11篇調查報告收集、整理爲《農村調查》一書出版。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我仍然堅持沒有調查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並指出,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做調查。沒有經過周密調查,不過是無知妄說。這期間,他還多次鄭重地指出,不做調查,這是一種危險。“不調查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黨亡國亡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鄧小平同志着力恢復和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強調:“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呢?他指出:“先作調查研究,然後纔有發言權。”由此可見,重視不重視調查研究,不是一般的小問題,而是關係到能否堅持思想路線的大問題。鄧小平同志、陳雲同志常講“摸着石頭過河”,其中就包含着在摸索中要重視調查研究的意思。
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2.正確的決策來源於調查研究
正確的決策只能建立在周密地瞭解實際情況,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要求,是科學方法論的基石。早在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爲紅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起草的決議中,就提出要“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鬥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1941年8月,他在爲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系統的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
新中國建立後,黨的工作任務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依據調查研究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策略這一領導工作的客觀規律沒有改變。毛澤東同志多次說,中央領導機關是個製造思想產品的工廠,如果不瞭解下情,就沒有原料,沒有半成品,就不能製造出來產品。並指出:“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羣衆的實踐中”,正確的策略只能從實踐經驗中產生,只能來源於調查研究。
在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多次發生重大的決策失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周密全面地搞調查研究。這也從反面證明調查研究對於正確決策的重要性。正如陳雲同志所說:“難者在弄清情況,不在決定政策。”他反覆強調: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去做調查研究,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決定政策,這樣決定的政策,纔有基礎,纔會避免和少犯錯誤。20世紀50年代初關於糧食統購統銷決策的調研,50年代後期關於壓縮鋼鐵生產指標決策的調研,60年代初關於調整農村政策的調研,是陳雲同志通過調研達到正
確決策的範例,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習近平同志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強調,決策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爲了防止和克服決策中的隨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誤,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必須把調查研究貫穿於決策的全過程,真正成爲決策的必經程序。該通過什麼調研程序決策的事項,就要嚴格執行相關調研程序,不能嫌麻煩、圖省事。對本地區、本部門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問題,應堅持做到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後決策。提交討論的重要決策方案,應該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形成的,有的要有不同決策方案作比較。特別是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出臺,要採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羣衆意見。要在建立、完善落實重大項目、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使我們的各項工作真正贏得羣衆的理解和支持,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的發生。
3.加強調查研究是轉變黨的作風和改善工作方法的基本措施
黨的作風,最根本的就是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和羣衆路線。它們也是黨的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始終把調查研究同堅持黨的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和羣衆路線的作風聯繫起來,強調加強調查研究是轉變黨的作風和改善工作方法的基礎一環。從黨的歷史上來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往往都是從確立和堅持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大力開展調查研究開始的。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往往是轉變黨風、端正思想路線的先導。延安整風是如此,度過三年困難時期是如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建立以來偉大歷史性轉折也是如此。1941年5月在延安整風運動的準備階段,毛澤東同志指出:“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爲此,1941年8月,中央作出《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決定》批評了缺乏調查研究客觀實際狀況的濃厚空氣,指出這是極壞的主觀主義作風,是黨性不純的表現;提出要“使這種瞭解情況、注意政策的風氣,與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風氣密切聯繫起來”。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號召下,黨內興起了調查研究之風,從而爲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從根本上轉變黨的作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961年,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重提調查研究,一方面是爲了摸清情況,調整政策,解決經濟建設和政治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旨在克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官僚主義、脫離實際、瞎指揮、浮誇風、弄虛作假等風氣,轉變黨的作風。1961年3月23日,中央在關於認真進行調查工作問題給各中央局、各級黨委的一封信中指出:要使一切從實際出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成爲全黨幹部的思想和行動的首要準則”,要求縣以上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蹲下來,親身進行有系統的典型調查,並且定出制度,造成風氣。中央領導同志帶頭下去調查研究,推動了全黨調查研究之風興起,黨風明顯轉變。1962年在“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同志仍強調全黨要調查研究,形成風氣,以此統一全黨的思想和步調。
習近平同志強調,調查研究的過程,是領導幹部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過程。經常走出領導機關,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羣衆,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非常有益於促進領導幹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羣衆的感情,有益於深切瞭解羣衆的需求、願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同時指出,當前在領導幹部中,不重視調查研究、不善於調查研究的問題還是存在的。有的走不出“文山會海”,強調工作忙,很少下去調查研究。有的滿足於看材料、聽彙報、上網絡,不深入實際生活,坐在辦公室關起門來作決策。有的自認爲熟悉本地區本部門情況,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映不敏銳,對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應對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憑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有的調研走過場,只看“盆景式”典型,滿足於聽聽、轉轉、看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凡此種種,嚴重影響決策的科學性,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也損害領導機關、領導幹部的形象。2014年3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同志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對作風建設提出了四個要求,其中第二個要求就是“下決心減少應酬,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學習充電、消化政策,多下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多系統思考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自覺遠離那些庸俗的東西”。
4.調查研究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
革命家不僅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回答了怎樣去做調查研究,怎樣“做正確的調查”的問題。
首先,領導幹部要親身從事社會實際調查。他們指出:凡擔負領導工作的人,一定都要親自從事社會經濟的實際調查,要依靠自己親身的調查研究去解決問題,不能假手於人,書面報告可以看,但是這跟自己親身的調查是不相同的;要親自了解基層的情況,要和工人、農民接觸,增加感性知識,這樣才能對實際情況摸底,心中有數;不要忙於事務主義,不做親身的典型調查,滿足於在會議上聽彙報,看書面報告,或靠報表來了解情況。其次,要做系統的從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他們指出:對國內和國際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任何一方面都要作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是決定政策的基礎;要加強對中國歷史、中國社會與國際情況的深入研究;要加強對歷史、對環境、對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研究;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決定計劃,要把各種方案拿來比較,不但要和現行的比較、和過去的比較,還要和國外的比較,才能把情況弄得更清楚、判斷得更準確。再次,調查研究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他們指出:調查研究要有滿腔的熱情,“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求知的渴望”“甘當小學生的精神”,要放下架子,同羣衆作朋友;調查研究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並且要從個別到一般,從典型的調查掌握一般情況;要找各種不同看法的人交換意見,並多注意聽反面意見;爲了弄清實事,需要交換、比較、反覆,既要佔有更多的材料,又要抓住要點,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總是時時刻刻提醒全黨調查研究,不斷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的新問題。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儘管我們現在進行調查研究的對象、內容、手段、條件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但是調查研究在黨的決策工作和全部領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僅絲毫沒有改變,而且顯得更爲重要。回顧建黨九十多年的歷史,什麼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調查研究,工作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忽視調查研究,就會導致主觀與客觀相脫離,造成工作中的失誤,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遭受損失甚至挫折。因此,加強調查研究不僅是一個工作方法問題,而且是一個關係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在新的時期,我們肩負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重任,全黨同志首先是各級領導幹部更要重視和加強調查研究。爲了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調查研究的工作只能全面加強,決不可有任何削弱。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任重道遠,在前進中會遇到許多複雜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探索和解決。而對任何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須臾也離不開調查研究。
中央一再指出,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各級黨委、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本部門有關情況和工作的調查研究,爲制定政策、開展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利於深入認識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我國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要加強對社會利益關係發展變化的調查研究,以利於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和利益要求。要加強對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調查研究,以利於健全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機制,保證廣大人民羣衆安居樂業。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實際,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切實提高政策水平,切實提高工作水平。
習近平同志指出,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都要求我們的領導工作和領導幹部必須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密切聯繫,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的正確制定與貫徹執行,保證我們在工作中儘可能防止和減少失誤,即使發生了失誤也能迅速得到糾正而又繼續勝利前進。
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實踐黨的指導思想、宗旨、路線、綱領和奮鬥目標。我們一定要在全面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堅持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沿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正確軌道不斷與時俱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