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青州才俊

崔琰去了徐州,如今民曹從事也空缺了出來。隨着麾下地盤的擴大,劉備扒拉了下夾袋,發現麾下的人才還是奇缺啊。有能力的像邊讓和孔融,偏偏又鑽在書院裡面不願意出來。

想了半天,劉備調邴原爲民曹從事,任左伯爲工曹從事。歇了口氣,又讓人把荀彧給請了來,問道:“文若,我初來青州,便於青州設館招賢,時至今日,復得徐州,而幕府中人越見缺少。是我德薄而天下英才不欲爲我用焉?”

除了最初的那些人和老師鄭玄的弟子外,這些年青州就是左伯和諸葛玄,然後這次南下徐州得了張昭、糜竺糜芳兄弟、陳登和陳到。好歹他劉備現在也是堂堂青州牧、鎮東將軍,難道那些名士們就一點也不向往?

荀彧見劉備詢問,連忙向劉備彙報。結果沒聽還好,一聽劉備差點就炸了。原來不是沒人來,基本上來了就全跑書院去了。

青州書院,鄭玄爲院長,內有盧植,穎容,張超,宋衷、蔡邕等大儒,又有邊讓,禰衡等文章之士,最近又多了個孔融。這麼個陣營,簡直就是星光燦爛。對儒士的吸引力,比他劉備要強多了。

現在書院中就讀的士子無數,其中最有名的便有吳郡高岱,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琅琊諸葛亮等等。高岱和諸葛亮劉備就不說了,他們來書院劉備都知道。只是什麼時候書院裡除了孔融外的建安七子到了三個?怎麼沒人告訴他?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其父王謙,曾爲大將軍何進長史。少有才名,受蔡邕賞識,後因亂與父一起往奔荊州,投靠同爲山陽高平的老鄉劉表。王謙老病,而王粲又身體孱弱其貎不揚,向來注重儀容風姿的劉表不是很喜歡王粲。王粲在荊州待得鬱悶,又想起素來賞識自己的名士蔡邕在青州,聽聞青州有書院,裡面全是當世大儒。王粲不由心嚮往之。於是勸父親搬往青州。

王謙心想自己老矣,家族的未來還得看王粲,於是不顧年邁,辭了劉表,攜了家小一路往青州來了。劉表也不重視他們,客氣的挽留了幾句便放行了。王謙父子到了青州,王粲因蔡邕的原因順利入了書院。本來打算要在青州出仕。結果王謙本來就身體不好,又一路顛簸,來青州便大病一場,不過年許便去世了。王粲守孝之後,覺得父親之逝是因爲自己強要來青州導致的,於是便一頭紮在書院中研究學問,暫絕出仕之念。

徐幹,字偉長,北海劇縣人,專志於學,聞名北海。與孔融詩唱相和。聞青州有書院,早早便離了北海來臨甾。孔融念念不忘要來書院,徐幹也有一部分功勞。

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人,蔡邕的弟子之一。以文章學問著稱。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皆名列後世的竹林七賢。

看着荀彧呈上的一冊冊名錄,劉備細細的觀看着,看看是不是還有自己記憶深處熟悉的名字,七看八看,劉備又看到了一個名字。魏延,字文長,南陽郡復陽縣人。

魏延史載不是義陽人嗎?而且怎麼還跑書院去了?劉備混亂了。其實劉備不知道,《三國志》是陳壽寫的,當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在南陽郡一劃拉,一分爲二置了個義陽郡,陳壽就按照當時的地名把魏延給寫成義陽人了。這會兒,找遍大漢地圖,也是找不出義陽這個地方的。

劉備不知道這個復陽縣的而且還在書院讀書的魏延是不是自己要找的那個魏延,不過既然這個魏延也字文長,那就見上一見吧。於是命人召魏延來見。

魏延在書院,聞青州牧劉使君召見,不由大喜,把手中書一卷,道:“使君亦知我魏延哉!”於是興沖沖的隨了來人往見劉備。

劉備與荀彧俱在府中,見了魏延,劉備眼中一亮,不用說了,這麼條威風凜凜的大漢,定是那個魏延魏文長。

魏延拜見劉備後,劉備賜其坐,而後問道:“文長壯士也,何入書院而不從軍?”

魏延對道:“本欲來青州投使君,路上遇王仲宣父子,隨之來青州,因慕王仲宣才氣,故入書院也。”

原來這樣,劉備便道:“今天下離亂,正是壯士用命之時,文長可願從軍?”

魏延拜道:“使君但有所命,魏延願效微軀!”

於是劉備任命魏延爲校尉,着其往第五軍,與太史慈一道練兵。魏延大喜,再拜而去。荀彧道:“主公,魏文長雄烈,不過觀其年歲不過弱冠,甫一相見便命爲校尉,是否不妥?”

劉備大笑一聲,道:“無妨,妥與不妥,子義自會報之於我。”

劉備用人,向來不拘一格,荀彧也便不再多問。

史載魏延第一次出場是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助劉璋平定張魯之亂,到了與劉璋決裂,攻打劉璋時,魏延才因功遷爲牙門將軍。這會在青州,未有寸功而得授校尉之職,別提魏延心中是多快活了。心潮起伏的同時,亦誓欲報主公知遇之恩情。

劉備卻是覺得魏延既然跟隨自己從區區小卒做到了後來的一方重臣,早就證明了他的能力,區區校尉之職,何足道哉。

劉備無意間發現了魏延,又得知自己書院中不是無人可用,心中快活。於是大筆一揮,圈了幾個名字,對荀彧道:“着王粲、阮瑀、徐幹、高岱、禰衡等人,出院觀政。”

可不能白養着你們,幾個年紀大的固執起來我沒辦法。你們幾個小的我就不信心中毫無功業之心了。

荀彧告退之後,劉備又拿起文書看了起來。得益於左伯紙,如今府中文書來往,除了需要留檔封存的外,俱是用紙書寫,比起在竹簡和絹帛來,既省時間又省錢。不知要方便多少。看了一會,看到了太史慈的彙報。

之前劉備在徐州,令太史慈操練水師,然後自膠東半島沿海岸線繞行至長江口,隨時準備作戰。後來太史慈上報,言第五軍戰力未成,而艦船亦不足用。恐難以成行。後來隨着戰事變化,劉備也把這事給忘了。

現在打開一看,原來是太史慈對於水師的一項詳細規劃。於是劉備細細看了起來。太史慈在文中道,若建水師,則造船工匠不可缺,如今青州只有一個造船廠,早就已經忙不過來了。主公新得了徐州,不如在徐州招募工匠和士兵,就近建立新的船廠和水師,一旦有事,則隨時可以投入戰事。不必自青州調遣。青州水師可以用來鎮守遼東和青州本部……

說得入情入理,可是,麾下沒有擅長水戰的水軍將領啊。太史慈到了遼東轉了一圈,也算是在海上見過風浪了,可是他也不通戰法,讓他操練水師確實是爲難他了。嚴顏倒是精通水性,在巴郡也跟隨他順水而下破過叛軍。罷了罷了,歷史上的曹操沒水師,後來爲了平定東吳不得不築玄武池以肄舟師,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師嗎。難道自己這個時候開始發展,還會比歷史上的曹操差了?

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七百四十三章 長沙城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三百零九章 攻破吳郡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六十二章 冀兗交鋒第四百五十州 冀州攻略(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袁劉起兵爭幷州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七百四十六章 孫策出兵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六百七十四章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州攻略(三)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七百四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滎陽之戰(二)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八百二十七章 中南半島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三百零五章 劉備興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徐州之亂(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六百五十九章 兗州決戰(八)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三百七十六章 袁劉大戰(六)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一百二十五章 江夏趙慈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八百十四章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十二章 爲民除害(二)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五百二十章 曹操意圖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五百一十三章 再戰江夏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七百八十九章 伏擊破敵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冀州攻略(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十二章 爲民除害(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陵又崩(二)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七百八十二章 目標荊州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六十一章 廣陽除惡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百二十二章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二百二十五章 呂布窮途
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七百四十三章 長沙城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七百四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三百零九章 攻破吳郡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六十二章 冀兗交鋒第四百五十州 冀州攻略(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袁劉起兵爭幷州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三百六十三章 郭汜敗亡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三百七十章 曹操退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七百四十六章 孫策出兵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四百二十六章 流言驟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六百七十四章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五百三十三章 農業改革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州攻略(三)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七百四十五章第一百六十二章 滎陽之戰(二)第二章 縣城風波(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八百二十七章 中南半島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七百七十一章 魯肅出使第三百零五章 劉備興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徐州之亂(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六百五十九章 兗州決戰(八)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二百二十七章 再議起兵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三百七十六章 袁劉大戰(六)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一百二十五章 江夏趙慈第二百一十三章 涼州風雲(三)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八百十四章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十二章 爲民除害(二)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五百二十章 曹操意圖第七百四十二章 再破吳軍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五百一十三章 再戰江夏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七百八十九章 伏擊破敵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四百六十二章 冀州攻略(四)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十二章 爲民除害(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陵又崩(二)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七百八十二章 目標荊州第四百九十二章 冀州攻略(三十四)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一百九十五章 青州屯田忙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五百七十八章 討伐宋建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戰平城第六十一章 廣陽除惡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七百三十九章第五十七章 墮落皇帝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百二十二章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二百二十五章 呂布窮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