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感舊賦並序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西北),唐高祖皇帝李淵次子。少年征戰四方,滅隋取天下,功勳卓著。武德元年(618),爲尚書令,封秦王。九年(626)於玄武門發動兵變,得太子位。旋登基,在位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帝業空前,史譽“貞觀之治”。廟號太宗。重視文藝,設文學館、弘文館,招延獎掖文士。親自修史,勤奮執筆,詩文均有成績。《舊唐書·經籍志下》著錄《唐太宗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四十卷,《全唐文》錄其文七卷,其中賦五篇。詩文“皆雄偉不羣,規模宏遠,真可謂帝王之作”(都穆《南濠詩話》)。

辭賦的功能在於“體物寫志”,作爲雄才大略的帝王,唐太宗賦的中心內容即關涉興亡大事。《舊唐書·太宗紀》載: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高麗朝服,是爲臣國。貞觀十六年(642)高麗大臣蓋蘇文弒君高武,立武兄子藏爲王,觸怒太宗。十八年(644)冬,太宗幸洛陽宮,“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趨平壤,以伐高麗”。“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親統六軍發洛陽。”“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李NFDB1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延壽等以其衆降。”《感舊賦》當作於貞觀十八年冬至十九年春二月間,作者撫今追昔,頗多感慨。

餘將問罪東夷[1],言過洛邑[2],聊因暇景[3],散慮郊畿[4]。流眄城闕之間[5],睹弱齡遊觀之所[6]。風雲如故,卉木維新,少壯不留,忽焉白首。追思曩日[7],緬成異世[8],感時懷舊,撫轡忘歸[9]。握管敘情[10],賦之云爾。

惟端扆之餘隙[11],屬凝陰於暮年[12]。時觀兵於九伐[13],卿息駕於三川[14]。登臨原隰[15],悵望郊壥[16]。覽綺紈之遊踐[17],觀疇昔而依然[18]。地不改其城闕,時無異其風煙。想飛蓋於河曲[19],思解佩於芝田[20]。挾彈銅駝之右[21],連鑣金谷之前[22]。薪指倏其代謝[23],舟壑俄而貿遷[24]。屬隋季之分崩,遇中原之喪亂[25]。濯龍變爲污池[26],平樂化爲京觀[27]。天地兮厭黷[28],人神兮憤惋[29]。遂收袂而電舉[30],乃奮衣而云翔[31]。據三秦兮鳳跱[32],出九穀兮龍驤[33]。揮寶劍之虹彩,回雕戈於日光[34]。掃欃槍兮定[35],廓氛沴兮靜八荒[36]。昔總戎於藩屏[37],今拱己於巖廊[38]。營餘故柳[39],壘有殘牆[40]。懷壯齡之慷慨,撫虛躬而自傷[41]。

觀世俗之飄忽,鑑存亡於宇宙。林何春而不花,花非故年之秀;水何日而不波,波非昔年之溜。豈獨人之易新,故在物而難舊?歲月運兮寒復暑,日月流兮夜還晝。信造化之常經[42],孰聖賢之可救!於是停輿郊郭[43],極眺山川,信茲都之壯麗,乃卜宅於姬年[44]。興亡兮代襲,隆替兮相沿[45]。唯在德而爲故[46],實棄道而難捨[47]。仰煙霞兮思子晉[48],俯浩汗兮想張騫[49]。嘆高蹤之靡睹[50],嘉令譽之空傳[51]。聊憑軾而靜慮,懷古人而悵焉。況復氣結隆冬,歲窮餘律[52]。對落景之蒼茫[53],聽寒風之蕭瑟。雲散葉而無蒂,雪凝花而不實。霧嶺斷兮疑連,煙林疏兮似密。節物同於前載[54],歡憂殊於曩日。扣沉思而多端[55],寄翰墨而何述!

(《文苑英華》卷九一,中華書局影印本)

[1]問罪:宣佈對方罪狀,加以譴責,出師征伐。問,告。東夷:此指高麗。《新唐書·太宗紀》:“(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庚戌,如洛陽宮,以伐高麗。”

[2]言:語助詞。洛邑:洛陽。

[3]聊:姑且,暫且。暇景:空閒時間。

[4]散慮:漫步散心。郊:邑外。畿(jī):京都地區。洛陽爲唐之東都,故稱邑外爲畿。

[5]流眄:流轉目光觀看。

[6]弱齡:少年。

[7]曩日:昔日。

[8]緬:遙遠貌。

[9]撫轡:握着馬繮繩。

[10]握管:執筆。

[11]端扆(yǐ):正坐君主座位。扆,戶牖間畫有斧形的屏風。《荀子·儒效》:“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下之籍,負扆而坐,諸侯趨走堂下。”王充《論衡·書虛》:“戶牖之間曰扆,南面之座位也。”此猶言御座。

wωω▪ ttKan▪ ¢ o

[12]陰:此指陰室,太廟祀殤子之室。

[13]九伐:制裁諸侯違犯王命行爲的九種辦法。《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憑弱犯寡則眚(削地)之,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撤職)之,野荒民散則削之,負固不服則侵之,賊殺其親則正之,放弒其君則殘之,犯令陵政則杜之,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

[14]息駕:停止車駕。三川:此指洛陽地區。秦莊襄王時置三川郡,轄地約在今洛陽西南一帶,因有伊、洛、河三川故名。

[15]隰(xí):新開墾的田。

[16]壥(chán):同“廛”,百姓居地。

[17]綺紈:富貴子弟。

[18]疇昔:往日。此指往日遊踐之所。

[19]飛蓋:猶飛車,駕車奔馳。河曲:河岸。

[20]解佩:指棄筆從戎。佩,文官飾物。《文選》鮑照《擬古詩》其三:“解佩襲犀渠,卷帙奉盧弓。”李周翰注:“佩,文服也。……謂棄筆從戎也。”

[21]銅駝:《藝文類聚》卷九四引《洛中紀》曰:“有銅駝二枚,在宮之南四會道。頭高九尺,頭似羊,頸、身似馬,有肉鞍兩個相對。”後人往往以銅駝代洛陽。

[22]連鑣:兩騎相併。金谷:即金谷園。酈道元《水經注·谷水》:“金谷水東南流徑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石季倫《金谷詩集序》曰:‘餘以元康七年,從太僕出爲徵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有清泉茂樹、衆果竹柏,藥草備具。’”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北。

[23]薪指:《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爲薪。”朱桂曜《莊子內篇證補》:“‘指’爲‘脂’之誤,或假。”此以燃燭之速喻事物代謝變化的迅疾。

[24]舟壑:《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此用以形容世運的變化。俄而:頃刻。貿遷:變易,改換。

[25]中原:此指河南一帶。

[26]濯龍:《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帝嘗幸苑囿離官……幸濯龍中。”李賢注:“《續漢志》曰:濯龍,園名也,近北宮。”故址在今洛陽西南角。污池:蓄水池。《孟子·滕文公下》:“壞宮室以爲污池,民無所安息。”

[27]平樂:即平樂觀。《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五年冬,“帝自稱天上將軍,耀兵於平樂觀。”李賢注:“平樂觀在洛陽城西。”即今洛陽故城西。京觀:古代戰爭中,勝者爲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首,封土成高冢,稱爲京觀。

[28]黷:濫用武力。

[29]憤惋:悲憤惋惜。

[30]收袂(mèi):挽起衣袖。電舉:迅速發兵。

[31]奮衣:揚起衣襟。

[32]三秦:《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破秦入關,乃三分關中,立章邯爲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立司馬欣爲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爲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合稱三秦。後泛稱關陝一帶。鳳:傳說中的瑞鳥。跱(zhì):獨立。

[33]九穀:在洛陽。《文選》張衡《東京賦》:“濯龍芳林,九穀八溪。”李善注:“九穀八溪,養魚池。”龍驤:龍騰躍或昂舉。

[34]回:映照反射。雕戈:刻有花紋的戈。

[35]欃(chán)槍(chéng):也作“攙搶”。《爾雅·釋天》:“彗星爲攙搶。”《漢書·天文志》:“孝文後二年正月壬寅,天攙夕出西南。佔曰:‘爲兵喪亂。’”《晉書·天文志》:“妖星……四曰天槍……五曰天欃。”比喻叛逆者。:天地四方。

[36]氛沴(lì):預示災禍的凶氣。沴,天地四時之氣反常而起的破壞和危害作用。八荒:八方荒遠之地。

[37]總戎:統帥,總管軍事。藩屏:藩離屏蔽。李世民昔曾帶兵作戰,爲唐藩屏。

[38]拱己:尊崇自己。巖廊:高峻的廊廟,指朝廷。

[39]營:軍營。

[40]壘:軍營的牆壁,也指防守工事。

[41]虛躬:虛體。身體虛弱,力不從心。

[42]常經:正常的法度,恆久不變的標準。

[43]輿:皇帝的車駕。

[44]卜宅:以占卜擇定墓地。姬年:本年。

[45]隆替:興盛衰敗。

[46]在德:有德。

[47]棄道:不守君王之道。

[48]子晉:王子晉,也稱王子喬。劉向《列仙傳》捲上:“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49]浩汗:廣大遼闊貌。張騫:西漢成固人,以通西域著聞。此以張騫代指出使之人。張騫聯絡西域夾擊匈奴,亦欲使人聯繫他國夾擊高麗。

[50]高蹤:高蹈超世行跡。

[51]令譽:美好的聲名。

[52]律:用竹管或金屬管作成的定候氣的儀器。《呂氏春秋》以十二律(樂調)與歷附會,以十二律應十二月,歲末爲十二月,故曰餘律。

[53]景:日光。

[54]節物:時節景物。

[55]扣:此爲纏繞、繫結意。

此賦因覽洛陽舊跡而生感舊之情。篇中追思少壯時代,飛蓋河曲、解佩芝田、挾彈銅駝、連鑣金谷的豪縱生活,回憶慷慨京邑、電發中原、震盪山川、掃清八荒的威武風姿,抒發了邊境未寧而人卻“忽焉白首”的深沉感慨。篇中總結興亡代襲、隆替相沿的歷史教訓,藉以表達招納賢才、安邦定邊的期望,並勉勵自己修德全道,再建定、靜八荒之奇功,力圖國泰平安,完成守業大計。篇中夾敘夾議,情景交融。追憶昔日赫赫功業,激情昂揚;感慨時光流逝,低徊婉轉。全篇“梗概而多氣”,展示了身爲英主的李世民的豪邁氣概。

(楊曉靄)

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0章 蒙泉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25章 美人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62章 別知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1章 閔己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0章 後雪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60章 蒙泉賦第69章 寒鬆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69章 寒鬆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72章 囚山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56章 出門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60章 蒙泉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40章 紙鳶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2章 囚山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69章 寒鬆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40章 紙鳶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
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30章 吊軹道賦並序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60章 蒙泉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17章 靈臺賦(1)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105章 春愁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25章 美人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67章 雞距筆賦第58章 登天壇山望海日初出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62章 別知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3章 反舌無聲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1章 蕩子從軍賦第91章 湖南觀雙柘枝舞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32章 奉和鶻賦並序第103章 霍山賦並序第68章 賦賦第31章 白鸚鵡賦第88章 越裳獻白雉賦第111章 七夕賦第61章 閔己賦第90章 三怪物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100章 後雪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7章 溫湯御毬賦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60章 蒙泉賦第69章 寒鬆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61章 閔己賦第69章 寒鬆賦第52章 林表吳岫微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24章 雲中古城賦第4章 遊北山賦並序(2)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72章 囚山賦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56章 出門賦第93章 漁父辭劍賦第23章 長樂花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106章 明皇回駕經馬嵬賦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60章 蒙泉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40章 紙鳶賦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3章 遊北山賦並序(1)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48章 夢遠遊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28章 汝州薛家竹亭賦第72章 囚山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69章 寒鬆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62章 別知賦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3章 含元殿賦並序(1)第81章 姮娥奔月賦第96章 登吳嶽賦第40章 紙鳶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111章 七夕賦第108章 勾踐進西施賦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79章 華山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