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

工業區。

衆多宦官、商人慷慨激昂的致辭,破土動工儀式正式開始。工業區,拆遷皇城所建,土地算作皇帝的私人股份,與工商資本合資辦廠。這種舉措,無疑是千古未有。但是,經過宦官們和藹的宣讀聖旨,充滿冒險主義jīng神的新興工商資本,開始充滿信心。

一般的商人,需要投靠官員作爲靠山。而與皇上合股,那麼皇帝豈不是他們的靠山。這麼一想,商人們念頭通達了。

李慎之擦乾了額上的汗珠,笑道:“工商之利,十倍於農桑。宋朝時,偏安江南,也能夠歲入1.6億貫。若我大明,能獲得宋時財政,有生之年,中興有望。”

站在李慎之身邊的,卻是崇禎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承恩。

去年十月,李慎之便奉命南方組建皇家紡織江南分公司。分公司設立在松江府上海縣,起初的成本不過是50萬兩。但是,憑着公司紡紗機的技術優勢,再加上在江南棉花產地近採購原料,更令江南分公司的布匹生產成本低廉。每匹江南分公司產出的棉布,價格僅僅0.4兩銀子。而江南分公司低調行事,僅僅通過自己建立布莊銷售網點的形式出貨,每匹布的價格0.6兩左右。如果一次xìng購買兩匹,只需1兩銀子。

這種非常保守的經營策略,也使得江南分公司短時間內賺了30多萬兩銀子。並且,在松江、蘇州、杭州、南京都有自身的銷售網點。

更巨大的成是,李慎之在南方不斷扶持棉農。提前支付少量定金的方式,與數萬名棉農簽署了銷售合同。等明年棉花成熟,南方分公司將會獲得幾千萬斤的廉價棉花原料。事實上,通過商人的渠道採購棉花,一斤棉花是要70~150文錢之間。而實際上,棉農將棉花出售給採辦商人,一般只有30~50文錢一斤。

三斤棉花製造一匹布,原料的成本其實可以壓縮150文錢左右。而人工成本、機器折舊成本。再消耗200文錢。也是,通過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棉布的生產價格可以降低350文錢。按照棉布的600文錢一匹的市場價,還是有250文錢的利潤空間。

但是,明末的棉布生產者。多是一些機器非常落後的手工業者。紡織工廠的管理者們。也沒有工業的思維,而是將棉布生產過程認爲是農業生產的延續。眼界決定了他們,並不重視改進機器和提升管理、採購的效率。

而李慎之經過了思想的蛻變,已經逐漸擁有了工業資本家的思維。

王承恩一身常服。道:“皇上自是意識這一點,所以大力鼓勵工商發展。對了,聖上昨rì與雜家商議,解開黨禁,准許公開結黨。閹黨、東林黨。在官府登記備案,提出自己的明確政治主張和發展方式,便可以公開發展。慎之老兄,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李慎之皺眉道:“如此一來,東林黨豈不是如虎添翼,實力大漲!”

東林黨早期是起於東林書院,由於東林書院出身的官員,不斷的提攜東林黨後進在科場、官場平步青雲。通過這種抱團發展,使得東林黨對於其他的朋黨。具備了壓倒xìng實力。

再後來,東林黨人甚至控制了南方的科舉考試,安排越來越多的東林黨關係戶在科舉考試中一路過關斬將。甚至,崇禎年間某次科舉考試,考試還沒有開始。東林黨人已經將部分考生的名次預訂下來。

當然,東林黨人權勢滔天,也一概否認自己朋黨xìng質,僅僅認爲自己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清流”。甚至恬不知恥什麼“君子朋而不黨”。

王承恩微笑道:“東林黨能夠公開發展,我黨同樣也能夠合法化。畢竟。我當背後還有陛下的支持!”

李慎之點頭道:“只是,我覺得我黨的名字與宗旨似乎越來越不協調。”

顧問黨,僅是肖圖白臨時起意,考慮不周的產物。發展至今,黨員人數已經5000餘人。黨員成分,主要是以商人、軍人、工人、宦官爲主。雖然不像東林黨那麼在朝野中隻手遮天,但是藉助特區的經營和皇家新軍的軍權,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實力派。再加上,有崇禎皇帝在朝中遙相呼應。更令顧問黨人,擁有的政治資本非常雄厚。

王承恩道:“雜家也有所感。不過,雜家考慮許久,更覺得我黨最薄弱的環節,這在士子中的影響力。東林黨人不斷通過科舉提攜後進,使牢牢掌握朝堂。我黨只能在天津特區,獲得政治影響力。所以,雜家認爲,我黨未來發展路線中,務必要培養士子參加科舉,讓我黨掌握更多政治資源……”

李慎之想顧問黨人背後有皇帝暗中支持,在科舉上發力,也擁有巨大的優勢,點頭道:“王公公考慮的非常好,對於我黨發展非常有利,不如我們聯名寫信寫黨魁,當黨魁決斷黨務。”

————————

南京城將秦淮河隔爲內外秦淮,流經城內的內秦淮,也被稱爲十里秦淮。明末的秦淮河,是大明風氣奢靡的象徵。

崇禎年間的散文家張岱在《秦淮河房》中如是描寫十里秦淮的盛況:“秦淮河河房,便寓、便交際、便yín冶,房值甚貴,而寓之者無虛rì。畫船蕭鼓,去去來來,周折其間。河房之外,家有露臺,朱欄綺疏,竹簾紗幔。夏月浴罷,露臺雜坐。兩岸水樓中,茉莉風起動兒女香甚。女各團扇輕絝,緩鬢傾髻,軟媚着人。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競看燈船。”而後世人,對於秦淮河的印象多是來自於“秦淮八豔”。因爲此八女各有才氣、美貌,加上亂世中悲歡離合的傳奇經歷,令文人雅士一再寫文傳誦。

而南京北城外,秦淮河流經三汊河匯入長江的龍江關,卻是曾經世界上最大的船廠“龍江船廠”的所在地。龍江船廠採取幹船塢造船技術,造船時候用門閥將船塢與江水隔絕。等船隻造好之後,則打開門閥,江水灌入船塢。船隻藉助水的浮力駛出船塢,進入寬闊的長江。

龍江船廠建立之初的目的,是朱元璋爲戰勝陳友諒水師,奠定統一江南地區的基礎。後來,龍江船廠果然發揮出了作用。製造了大量的戰船。令朱元璋大勝陳友諒的水師。擊敗陳友諒後,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造船的重視不減反增加,龍江船廠的規模獲得了進一步擴充,而爲了準備造船原料。明太祖更是在南京鐘山開闢了漆園、桐園、棕園,植樹數萬株,用以桐油、棕纜等等造船必須品。

明初時的龍江船廠,從各省調集了400戶最擅長造船的匠戶,集中全國造船技術jīng英。打造世界規模最大的造船廠。

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令龍江船廠加緊造船,僅用一年多時間,龍江船廠既製造了60多隻大型海船,以及數十艘型船舶,令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7800多人的船隊,七下南洋走訪整個北亞、南亞、中東、印度,航程最遠達東非地區。後世,有學者推測。鄭和船隊有可能登陸過美洲和澳洲。

時至今rì,龍江寶船廠在嘉靖年間開始式微,理論上,造船工匠後代有5萬多人口。但是,實際上龍江船廠的後人。多以種田、捕魚、經商爲業,能夠造船的工匠卻是非常稀少。

當然,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龍江船廠雖然不造海船。但是依然在造漕運船隻。並且龍江船廠的一些工匠們,家中依然保存一些祖傳的寶船設計圖紙。

按照圖紙摸索。製造出當年的大型寶船,理論上也是可行的。畢竟,朱元璋草創龍江船廠的時候,也僅僅能造內河上航行的船隻。明初短短几十年,永樂年間便逐漸掌握了製造大型海船的能力。由此可見,只要有心努力,龍江船廠還是能夠恢復當初的輝煌。

崇禎十年的六月,龍江船廠忽然熱鬧起來。因爲,龍江船廠爲天津水師造的批寶船,已經造了四艘。

每艘1000料寶船,不包括武器裝備在內,製造成本6500兩銀子,而天津水師給出了每艘1萬兩銀子的採購價格。這使得寶船廠船工,哪怕是絞盡腦汁,也會將祖上失傳的技術給重新摸索回來。

畢竟,龍江船廠的興盛,靠是明初兩位皇帝不計成本的撥款支持。而在洪武、永樂兩位皇帝之後,其餘的皇帝對於造船並不重視,每年撥款有非常有限的。

而大明需要用船的各路水師可從來不講究訂單付款,直接用行政的方式令龍江船廠造船,但是既不能給與足夠的資金,又不能撥給充裕的料。龍江船廠越造船越窮,敗盡龍江船廠的家產老底後,不衰落沒有天理了。

但是,天津水師卻先付款給錢,令龍江船廠有錢買料和付工錢,之後再造船。這種情況之下,船廠造船能夠有利潤,工人們也能領薪酬。如此一來,龍江船廠卻是感恩戴德的給天津水師造船了。

驗收了4艘船隻,天津水師的官兵,紛紛興奮的cāo縱船帆、船舵、船槳。船艙、甲板被衆人折騰個遍。最終,水師官兵們,對於寶船的質量給予了滿意的評價。

鄭芝豹目光中露出了笑意,他已經是天津海防水師的遊擊將軍。並且,將來還有升爲水師總兵的希望。

鄭芝豹身邊的一名十三四歲的少年,面容與鄭芝豹有五份相似。這個少年,卻是鄭芝豹大兄鄭芝龍的長子鄭森。

“叔,父親讓我給您帶信。”鄭森恭謹將一份未拆封信件遞給鄭芝豹。

鄭芝豹草草閱覽,內容不外乎是鄭芝龍頗爲得意的表示,朝廷封其爲福建總兵,成爲整個福建最大的軍官。鄭家在福建的田產進一步擴張,達了150多萬畝的程度。此外,鄭芝龍也表示,非常感激肖圖白國師的提拔,並勸鄭芝豹緊緊抱住肖國師這條路子。

當然了,作爲鄭家這麼一個大家族,僅僅走肖圖白一條路子,鄭芝龍會感覺高非常不放心。

因此,鄭芝龍也表示,其長子鄭森,準備走走東林黨的路子。鄭家有的是錢,打通關係,讓鄭森在南京拜一個東林黨名士爲師,將來官場上的路子更通暢……

鄭芝豹閱覽完畢後,將書信焚燒,道:“森兒,好生在南京讀書。將來不準,我鄭家你最有出息!”

鄭森沉穩道:“叔叔,森不會令您失望!”

叔侄兩人的經歷其實有點相似,鄭芝豹自幼被家中培養讀書,年輕時候在南京國子監中讀了幾年,學無所成,這才與兄長鄭芝龍身後,學海上走私貿易。鄭芝豹讀書成績雖然不太理想,但是被儒家忠君報國思想洗腦效果明顯,對於讀書當官,是悠然神往的。正常的科舉、國子監,皆不能讓鄭芝豹在官場有前途,而鄭家人都略知一二的海上貿易和海戰知識,令鄭芝豹被肖圖白所賞識,鄭芝豹對於肖圖白的知遇之恩,一直是銘記於心。

而鄭森是鄭芝龍與rì本女人田川氏所生長子,鄭芝龍接受朝廷招安後,將其接回福建老家讀書,鄭芝龍顯然期望自己的長子能夠走科舉之路,成爲文官。歷史上,鄭森青年時期一直在南京國子監讀書,並且有幸被東林黨大佬錢謙益收爲弟子。錢謙益給鄭森取了一個名叫做大木。南明時期,短暫的弘光政權被滅,殘明勢力分裂爲多個朝廷,鄭芝龍一度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爲隆武帝,並且將兒子鄭森推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讚賞鄭森,賜名爲鄭成功。不久後,滿清兵鋒包圍福建,鄭芝龍畏懼滿清,主動割發投降。鄭森卻是xìng情剛烈,堅持漢人衣冠,畢生投入反清復明大業。

叔侄兩人對話完畢。

龍江船廠的船塢的閥門打開,大量的江水灌入了船塢中。四艘寶船開始走船塢浮上水面,天津水師的水手們開始登上寶船,逐漸將寶船試向長江。

半晌後,望着船隻順利的駛出船塢,鄭芝豹露出了笑意:“1000料的大寶船,恐怕連我兄長也羨慕的流口水吧!”

鄭森笑道:“既然龍江船廠爲天津水師造大船,想必不會厚此薄彼,不給福建水師造船吧!”

福建水師其實是鄭家水師,這是毫無疑問的。鄭芝豹隱隱覺得,這裡面有點不太妥。因爲,兄長鄭芝龍既不是一位有野心造反的人,但是又不是毫無保留忠君的人。簡單的,鄭芝龍是怕落個宋江的下場,所以,既聽朝廷命令,又讓福建水師完全被鄭家把持。離開鄭家,朝廷根本指揮不動福建水師。

如果是大明朝廷強勢的時期,豈能容忍鄭芝龍這般做派?

想了此節,鄭芝豹搖頭,心中暗道,還是效仿三國時期諸葛家族,蜀漢、東吳、曹魏三家下注吧。兄長一條路、森兒一條路,我鄭芝豹則也走自己的道路……

第240章 問策(二)第214章 新寶船艦隊(一)第184章 兵器製造(一)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66章 鑽牀、鋸牀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37章 工科學院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112章 戰後餘波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117章 震動(一)第119章 震動(三)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51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三)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164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二)第100章 與虎謀皮(二)第263章 返航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94章 鄭芝豹的葛沽見聞(一)第68章 傳教士(三)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9章 皇家新軍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246章 長崎(二)第145章 虜退(二)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180章 暗流(一)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168章 皮島海戰(三)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237章 工科學院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35章 蜂窩煤和煤爐第178章 風俗第89章 危險與機遇(三)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219章 整風第134章 佈局(一)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5章 總顧問衙門、莊田拍賣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79章 虜變(一)第89章 危險與機遇(三)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182章 暗流(三)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65章 去欽天監挖人才第28章 矛與盾:鳥銃和棉甲第143章 小蘿莉公主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57章 建黨(二)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35章 佈局(二)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56章 建黨(一)第11章 射擊訓練第177章 年假第246章 長崎(二)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61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一)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270章 科技、經濟、內政(四)第12章 階段性訓練成果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149章 玻璃產業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179章 遊街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
第240章 問策(二)第214章 新寶船艦隊(一)第184章 兵器製造(一)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66章 鑽牀、鋸牀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37章 工科學院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112章 戰後餘波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117章 震動(一)第119章 震動(三)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51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三)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164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二)第100章 與虎謀皮(二)第263章 返航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94章 鄭芝豹的葛沽見聞(一)第68章 傳教士(三)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9章 皇家新軍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246章 長崎(二)第145章 虜退(二)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180章 暗流(一)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168章 皮島海戰(三)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237章 工科學院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35章 蜂窩煤和煤爐第178章 風俗第89章 危險與機遇(三)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219章 整風第134章 佈局(一)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5章 總顧問衙門、莊田拍賣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79章 虜變(一)第89章 危險與機遇(三)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182章 暗流(三)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65章 去欽天監挖人才第28章 矛與盾:鳥銃和棉甲第143章 小蘿莉公主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57章 建黨(二)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35章 佈局(二)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56章 建黨(一)第11章 射擊訓練第177章 年假第246章 長崎(二)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61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一)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270章 科技、經濟、內政(四)第12章 階段性訓練成果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149章 玻璃產業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179章 遊街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