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

定興縣是崇禎九年韃子入寇,攻破的十五座縣城之一,城破之後,滿城皆屠。包括代替定興縣令守城的鹿善繼,也遭到韃子貝勒阿巴泰的殘忍殺害。在鹿善繼守城戰死後,其生死之交孫承宗奔赴定興縣,扶棺而哭。

不過,孫承宗、鹿善繼當年在努爾哈赤叛明不久,便認識到後金崛起,是大明的巨大禍患,在薩爾滸之戰,兩人先後請旨經營遼地。關寧軍和東江鎮,皆是兩者制定出來的戰略部署。

不過,再好的戰略,也需要中央的政策保持連續性和一致性,才能起到效果。明廷在後金崛起後,政策一直是搖擺不定,忽的激進、忽的保守。搖擺不定的戰略,加上財政供給不足,各種美好的戰略,都成爲泡影。眼見着後金征服蒙古,改國名爲清之後,越發難以遏制。

孫承宗在定興縣爲鹿善繼哭靈,一直到下葬之後,才稍微安定心神。而在定興縣的小吏,將一份抄錄的《邸報》內容送至,孫承宗便迅速的翻閱。

而關於溫體仁的遷都論,成爲這期《邸報》的焦點新聞——“燕都之形勝,不足恃也!”

孫承宗愕然,心道:“燕京雖然有諸般缺陷,這需要多年在燕京領軍作戰,才能看出道理。溫體仁不過是一屆文人,從未有過督師軍旅的經驗,也不知如何得出這般結論?”

燕京的防禦缺陷,孫承宗也是心中有數。不過,孫承宗過去的思路,是上書請加固燕京周圍長城關隘。

事實上,長城關隘缺口何止數萬個,處處皆修補,耗資何止數千萬兩。哪怕是每年擠出數百萬兩撥款,也得幾十年時間,才能夠修補完成。哪怕是長城所有的缺口都被修補完善了,也需要精兵強將去守衛吧?

明廷最大的問題。不是長城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精銳、可戰的士兵。隨着對溫體仁奏摺的閱讀,孫承宗面色越來越凝重。

“......以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啓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徵兵於四方,恐救未至而國先亡也!”

這一段文字。已經將燕都的缺陷挑明瞭,由於燕京形勝的缺陷,使得敵軍很容易攻入京師附近,將之包圍。而次次皆需要倉皇召集外鎮兵馬來救援,也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成功的解救成功吧?如果有一次援兵來遲,恐怕大明便會已經亡國了.......

孫承宗閱罷,不僅掩卷沉思道:“好一篇氣勢磅礴的雄文,其氣度、深度絕不類溫體仁的手筆!不知道。究竟出自哪位大才?”

漢唐兵書重騎兵。宋朝兵書重弓兵、器械,明朝兵書重火器。軍事地理方面,歷朝皆有所研究,但是清初的顧祖禹,纔是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學的集大成者。這篇來自千古軍事地理學大成者的顧祖禹手筆,孫承宗也只能歎服。

孫承宗讀罷後。卻是摸了一把眼淚,道:“這般曠世奇才。如果早生三十年該多好。”說着,孫承宗卻是將這篇文章。在鹿善繼墳前,進行焚燒道:“老弟,你在九泉之下,也看看這篇文章吧!”

正在孫承宗心潮澎湃之際,遠處傳來馬蹄。但見到,一名宦官,在數名騎士的護送下,直奔而來。

“可是孫承宗老大人?”宦官喊道。

孫承宗愕然:“我已告老還鄉,不問朝野大事,不知天使尋我這個山野匹夫何事?”

宦官道:“聖上口諭,大明將才凋零,聖上有意創‘黃埔軍校’專事培養將才,迫不得已請老大人出山......”

明朝初年也有培養軍事人才的“武學”,不過也就洪武年間曾經非常重視,後期越來越荒廢。

此刻,請孫承宗出山,籌建的“黃埔軍校”也等同於大明中央武學,準備從有文化的基層官兵中,抽調人才進行深造。之後,再派回軍隊中,進行追蹤其戰場上的表現,對可造之材進行不斷的提拔、升遷,給大明培養出一批中央軍校系的軍官,更是有利於改善明末的地方藩鎮軍閥化的態勢。

至於縣學中普及軍事科目,暫時限於朝廷財政壓力,還不準備實行。

孫承宗猶豫半晌,嘆道:“走吧,公公,帶我見皇上!”

鹿善繼的死,給孫承宗刺激很大。如果大明有精兵良將,可以將韃虜擋在國門之外,鹿善繼何至於遭此橫禍?哪怕是爲了鹿善繼這位老弟報仇,孫承宗也願意拼着這身老骨頭,給大明培養一些可用的將才。

——————————

遷都的輿論,顯然也是很快傳到了葛沽。葛沽軍民中,紛紛對此進行熱議。甚至蓋過了朝廷派遣新一任天津巡撫的消息。

“終於要南遷了!”肖圖白露出了一絲笑意。

將岸道:“遷至南京,朝廷至少能修生養息吧!“

肖圖白點頭道:“太祖當年‘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之所以成功,便是因爲金陵地區經濟繁榮,能夠積攢錢糧。用這些錢糧,養精兵,從而獲得問鼎天下的資本。元末時,蒙元擁有百萬精銳兵馬,但是財政不足,靠着縱兵搶劫百姓獲得軍費。因此,越是派兵鎮壓起義,義軍規模便越是龐大。而北方的元庭和紅巾軍豪傑,皆是未能笑到最後。而本朝太祖,在環境安定、經濟發達的江南,採用修生養息,獲得充沛財政,養出精銳之師,反倒能夠橫掃羣雄。由此可見,財政纔是國家安穩、強健的根基力量!”

將岸道:“朝廷遷都金陵,效仿太祖故技?”

肖圖白點頭道:“金陵是創業之地,而非守業之地。若是遷都金陵後,以太祖的創業氣魄,廣積糧,養精兵,自是能夠成就一番格局。若是存在偏安的心思,想要求得南宋時的格局,也未必能夠!”

在兩人交談中,新上任的天津巡撫杜三策,早就秘密的感到了天津。杜三策來到天津後,第一件事並不是去天津府衙,而是微服來到葛沽。

當然,杜三策微服來訪,早被錦衣衛密探發覺。因此,杜三策的行蹤,根本瞞不過肖圖白。

杜三策也是一名東林黨人,不過他曾經奉命去琉球國,代表明廷冊封琉球國王。出海冊封藩王,使得杜三策逐漸形成了海洋意識。眼界比之大明傳統的士大夫,要稍微開闊一些。

半晌後,杜三策在幾名家人的陪同下,騎着驢子令人遞帖子拜見。

見到肖圖白後,杜三策露出一副親善姿態道:“國師大人,久仰了!本官聽聞,天津十多個州縣,不如一個葛沽繁盛。不知道,國師是如何將葛沽經營成這般的規模?”

肖圖白道:“無它,經營爾!”

像商人一般,將城市當做可增殖、可盈利的項目,不斷進行經營。之後,不斷的將財政盈餘,再次投入到可以創造利益,或者是提高整個城市的競爭力的項目上。有意識的推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自能複製出葛沽這般繁榮的工商業城市。

杜三策以爲肖圖白藏私,也不僅搖頭,但是心中暗想道:“你不告訴我,我還不會自己學嗎?”

接着,杜三策也與肖圖白談及了朝廷遷都大事。遷都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必是迫不得已纔會遷都。

歷史上,中華大一統的王朝,遷都的次數總的罕見的。就如兩漢都城長安、洛陽之間的遷都,也是因爲戰亂使然。同樣,兩宋時期,也是因爲北宋都城汴梁被淪陷,逃至南方的南宋君臣迫不得已在臨安建立新的都城。

大明開國時,以金陵爲都城。金陵龍盤虎踞,又長江作爲天險,更具備雄厚的工農業生產力。明太祖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問鼎天下。

而永樂皇帝,登基之前被封爲燕王,封地在元庭經營80多年的燕京,更因爲奉命掃蕩蒙元殘餘勢力,從而長期掌握大軍。並且,燕王封地建立的官府,幾乎是與南京的六部朝廷,一個模子出來的。

太祖駕崩後,建文帝採納文臣集團的意見,用削藩的手段,逐漸收回藩王對於地方的治理權和軍權。不料,燕王驟然發難,率領北方的精兵強將,一路攻破金陵,建文帝不知所蹤。

其後,燕王朱棣登基,由於懼怕建文帝未死,以及南方官民之心未能徹底歸附。所以,永樂皇帝朱棣纔會在登基不久,遷都至北方,以燕京在都城。

因爲,燕京被永樂皇帝經營多年,能夠給他安全感。除此之外,燕京離草原之後數百里,永樂皇帝也存在着心思——如果建文帝未死重新復辟,情況最危急的時候,他也能夠率領騎兵逃到塞外。也是種種的因緣巧合,明朝從永樂開始,便以燕京爲國度的格局。

而此時要遷都到南方,包括了龐大的朝廷部門、工匠、軍隊的大搬遷。整個搬遷過程,計劃分爲三年去逐步完成。其中,天津的漕運、海運碼頭,也是承載了遷都搬遷的重任。

杜三策擔任天津巡撫後,也是受命與肖圖白等人配合,擴建天津的碼頭工程。爲遷都做好鋪墊準備......

第59章 棱堡(一)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117章 震動(一)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63章 返航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9章 皇家新軍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49章 皇家布第32章 打鐵還要自身硬第208章 人定勝天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軍助剿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158章 部門改組(二)第219章 整風第281章 轟動的造勢,更瘋狂的暴利第104章 總督(二)第111章 鐵與血的碰撞第134章 佈局(一)第117章 震動(一)第82章 不怕對手神,就怕隊友豬第124章 班師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54章 黨報(一)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90章 鄭芝豹的船隊(一)第183章 暗流(四)第63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三)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15章 皇莊拍賣舞弊案第49章 皇家布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268章 科技、經濟、內政(二)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38章 亂中取利計劃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178章 風俗第260章 松江、復社、張溥第240章 問策(二)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亂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80章 暗流(一)第176章 買辦(二)第11章 射擊訓練第65章 去欽天監挖人才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28章 矛與盾:鳥銃和棉甲第135章 佈局(二)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129章 烽煙再起(一)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39章 匪軍的竹槍陣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78章 創刊(二)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187章 改進工具(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233章 菸草第103章 總督(一)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86章 獨石口(四)第117章 震動(一)第204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200章 體制、工業、渤海公司第124章 班師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136章 送別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129章 烽煙再起(一)第238章 亂中取利計劃第82章 不怕對手神,就怕隊友豬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8章 欲練兵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48章 銀荒第146章 手持鋼刀九十九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127章 蚯蚓養雞鴨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32章 經濟合作
第59章 棱堡(一)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117章 震動(一)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63章 返航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9章 皇家新軍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49章 皇家布第32章 打鐵還要自身硬第208章 人定勝天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軍助剿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158章 部門改組(二)第219章 整風第281章 轟動的造勢,更瘋狂的暴利第104章 總督(二)第111章 鐵與血的碰撞第134章 佈局(一)第117章 震動(一)第82章 不怕對手神,就怕隊友豬第124章 班師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54章 黨報(一)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90章 鄭芝豹的船隊(一)第183章 暗流(四)第63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三)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15章 皇莊拍賣舞弊案第49章 皇家布第38章 劉澤清詭異的“剿匪”第268章 科技、經濟、內政(二)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238章 亂中取利計劃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178章 風俗第260章 松江、復社、張溥第240章 問策(二)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亂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80章 暗流(一)第176章 買辦(二)第11章 射擊訓練第65章 去欽天監挖人才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28章 矛與盾:鳥銃和棉甲第135章 佈局(二)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129章 烽煙再起(一)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39章 匪軍的竹槍陣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78章 創刊(二)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187章 改進工具(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233章 菸草第103章 總督(一)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86章 獨石口(四)第117章 震動(一)第204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一)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200章 體制、工業、渤海公司第124章 班師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136章 送別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129章 烽煙再起(一)第238章 亂中取利計劃第82章 不怕對手神,就怕隊友豬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8章 欲練兵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48章 銀荒第146章 手持鋼刀九十九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127章 蚯蚓養雞鴨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32章 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