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

歡迎大家來到官術網:

在皇莊土地拍賣持續升溫時,肖圖白卻是從北京織造局中要了20名工匠,準備將“珍妮機”給提前弄出來。

珍妮機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標誌之一,這項發明源於1764年,英國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不小心將紡織機踢翻,發現原本橫着的紗錠,變成是豎着的紡車依然能夠轉動。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迅速的產生聯想,認爲“手搖單錠紡車”橫着排列只能紡一隻紗錠,但是變成豎着排列則能同時紡織更多的紗錠。

第二天,詹姆斯就動手做出了有八個紗錠的紡織機,紡紗效率暴增了8倍。珍妮機在其後的幾十年中,不斷被改進從十錠、幾十錠、甚至幾百錠.....

詹姆斯發明“珍妮機”後,很快成爲了英國赫赫有名的資本家。於是,英國工匠們爭相效仿,科技創新出現了井噴,從而引發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事實上,紡織技術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強項。

我國最早的單錠紡車,出現在戰國時期(也就是18世紀中期,歐洲還在用的“手搖單錠紡車”),這種紡車一晝夜只能紡紗三兩到五兩,效率很低。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單錠紡車被改進成多錠,手搖變成了腳踏,效率大大的提高。東晉的畫家顧愷之,就畫過三錠腳紡車。

隨着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尤其是到了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宋朝,紡織技術出現了井噴。那時候,已經有幾十錠的紡紗車,並且普遍以水力、畜力作爲動力。而元朝時期《農書》上記載的一款“32錠水力大紡車”,一晝夜已經可以紡紗100斤,領先世界500年!

而歐洲的紡織技術,發展的非常緩慢。

直到十五世紀,西班牙人從亞洲學會了“手搖單錠紡車”技術,傳回了歐洲,使得歐洲人進入了紡車時代。

西班牙人引進歐洲的僅僅是單錠紡紗技術。

至於更高超的紡織技術,依然掌握在中國手中。儘管歐洲的傳教士希望從中國嘗試刺探多錠紡紗技術的奧秘。但是,中國的工廠主保密意識很強,所以歐洲偷學更先進的技術,沒有獲得成功......

一直到18世紀中期,“珍妮機”的發明,歐洲人才擁有了自己的多錠紡紗技術。

珍妮機的原理和結構,比中國的32錠大紡車要簡單的多,只要點破這層隔膜,明朝工匠做出珍妮機也是輕而易舉的。

也許原始版的“8錠珍妮機”,生產效率遠遠不如“32錠大紡車”。

不過,珍妮機技術改進的餘地非常大,歷史上,珍妮機可是改進到了一臺機器幾百個紗錠。

採用了珍妮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僅僅需要改進機器,就能夠讓大明王朝的紡紗工業快速發展。

經過肖圖白的指點。

工匠們僅僅用了三天,就製作出了一臺16錠珍妮機,比歷史上的珍妮機的原始版效率高了一倍。

當這座16錠紡紗車,行雲流水一般的紡出了棉紗,所有參與制作的工匠們驚呆了。

“真厲害,比三錠腳紡車快了四五倍!”

“操作簡直太方便了!三錠腳紡車要看天分,不是心靈手巧的,根本學不會。肖大人的這神車,傻子都能操作!”

工匠們紛紛興奮的上前試着操作。

三錠腳紡車,東晉已有,不過卻是紡麻的。衆人所指的三錠腳紡車,這是元朝時期黃道婆發明的棉紡車。

對於家庭紡織婦女來說,黃道婆的三錠腳紡車是最經濟最實用的機器。但是,三錠腳紡車只適合手工作坊,並不適合大工業生產!

對於能夠改進機器,增進生產效率的工匠,肖圖白也是非常慷慨的,給予參與設計製作的6名工匠們,每人100兩白銀,作爲酬勞。

不但讓這六名工匠感恩戴德!

更重要的是,其他沒有參與設計的工匠,羨慕的直流口水。

“以16錠爲起始點,每多增加一錠,我就獎勵每人10兩,最主要功臣給予1000兩的額外獎勵!”肖圖白再次宣佈。

場上歡聲雷動!

肖圖白知道。

隨着這些天價的懸賞,這些工匠們會充分調動自身的才智。

英國的工業革命,之所以被珍妮機引爆,就是因爲是珍妮機的原理很簡單,以至於讓很多英國工匠產生了一種心理——

“這麼一個簡陋的發明,都能夠讓那個詹姆斯發財,老子比那傢伙聰明一萬倍,肯定能發明更好的機器!”

也正是因爲珍妮機的原理簡單,才激發了英國人創造發明熱情。要是一開始就弄出一個令人歎爲觀止的複雜機器,那麼英國工業革命就不會被引爆!

16錠紡紗車,被命名爲“皇家16錠紡紗車”!肖圖白以這種先進的紡車爲基礎,成立一家“大明皇家紡織公司”。

大明皇家紡織公司在天津衛購買民房,起初僱傭50人,從市場上購買棉花作爲原料,10臺16錠紡車進行紡紗,20張織機進行織布。

形成了紡紗、織布的完整生產線。

原本按照兩臺三錠紡紗車的晝夜不停紡織紗線,才能夠滿足一臺織布機生產所需,所以紗線的產能成爲限制了紡織業產能發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16錠珍妮機的效率,一臺紡紗車生產的紗線,已經能滿足兩臺織布機生產所需。

一名熟練紡織工,一天的效率織布一匹,再加上大多數的工人皆是學徒工。所以,這個50人的工廠,從紡紗到織布,一天大約能夠生產15匹棉布。

正在肖圖白爲自己生產效率高而自豪。

一名織造工人搖頭,道:“國師大人,織造在這年頭,十有**是虧本的。如果不是紡紗機器效率高,僱人生產早就虧死!”

肖圖白愕然:“爲何?”

工人非常簡單的給他算賬。

由於崇禎年間天災,農作物價格暴漲,棉花價格一斤已經漲到1錢白銀,三斤棉花棉花可以織一匹布。

而一匹棉布的市場零售價只有6錢,大約有3錢的差價。但是這3錢差價,至少要給銷售商1.5錢吧?

工人們要餬口,又要付給工錢。

“按照現在每天50人生產15匹布的效率,您一分錢也賺不到。再加上,東家您購置廠房、添置機器的費用,甚至是虧本的!”工人說道。

肖圖白奇怪道:“既然不賺錢,爲什麼松江、蘇州等地,紡織業非常發達,有百萬人在紡織?”

工人笑道:“那邊的作坊主,大多數都是種棉花的!”

明朝的棉紡產業鏈,最賺錢的是“棉農”!

一畝棉田,能夠收穫100斤以上的棉花,也就意味着一畝棉田能創造十兩銀子的效益。除去種子、開支等等費用,棉農在一畝棉田中,能夠賺**兩銀子。

可以說,哪怕棉農只有一畝田,也能夠憑此養家餬口了!

——難怪這個時代,重農輕商!

種棉花的比紡織棉布的更賺錢,並且紡織技術往往都是記載在農業書籍上。

這年頭,基本很少有人認爲紡織是工業,而普遍認爲紡織屬於農業!也正是因爲紡織被認爲是農業,所以,中國古代的諸多製造業中,以紡織業最爲發達!

“........”肖圖白突然愕然。

這不坑爹嗎?在明末弄出了珍妮機,居然會是虧本生意.......

沒有辦法!

明朝的棉花價格是其他地區的幾倍。而明朝的棉布價格是日本、東南亞等地的二分之一,是歐洲布價的五分之一。

簡單說,明朝的生產力太先進了,棉布產量高了,作坊之間競爭太激烈,所以就賣不上價格。其他的國家紡織業非常落後,棉布反而能夠賣出高價!

要是按照小農經濟模式,農婦自己種植棉花,自己在家紡織土布,自然是賺錢的。不過,那種小農經濟模式,一名農婦一年也只能生產一二十匹布,生產力非常低下,與工業化生產模式背道而馳。

目前制約明朝大工業生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產原料的昂貴!如果擁有海外殖民地,大規模獲得廉價的生產原料,自然能夠立竿見影的解決明朝的紡織工業的困境。

除此之外,明朝紡織品賣到海外市場也能夠取得暴利。

比如,澳門的葡萄牙商販,從明朝進口棉紗、棉布,向日本市場銷售。其中棉紗有120%~150%的利潤,而棉布更是達到150%~200%的利潤率!

而西班牙人從福建月港,進口明朝的紡織品,賣到墨西哥殖民地,也能夠獲得幾倍的利潤。

明朝在當時,生產出來的布匹、絲綢等等大宗商品,生產效率是歐洲人二十倍以上,成本是歐洲人的三分之一。

在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其他的經濟體,根本沒有辦法與明朝的商品抗衡。

明明需要擴大出口,來給產品尋找銷路,明朝卻是採取了保守的“海禁政策”。從這一點,就可知明朝統治者戰略眼光實在遜色。

也正是因爲統治者的眼光不行,明朝抓到了全世界最好的一副牌,卻因爲牌技太爛,輸掉了這場賭局。

肖圖白心中想道:“我來改變這一切.......”

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30章 談判和規範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143章 小蘿莉公主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21章 漁政、造船、海權第118章 震動(二)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93章 葛沽的規矩(二)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137章 探病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88章 危險與機遇(二)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271章 銀幣風暴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124章 班師第70章 豐收(一)第84章 獨石口(二)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67章 傳教士(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279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一)第177章 年假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88章 危險與機遇(二)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168章 皮島海戰(三)第198章 拍賣、管子思想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145章 虜退(二)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32章 打鐵還要自身硬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180章 暗流(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229章 四艘新艦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251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三)第155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49章 皇家布第214章 新寶船艦隊(一)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65章 去欽天監挖人才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聞時代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79章 虜變(一)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241章 問策(三)第134章 佈局(一)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3章 計劃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24章 班師第112章 戰後餘波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30章 談判和規範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82章 暗流(三)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68章 傳教士(三)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71章 銀幣風暴第86章 獨石口(四)第162章 貨幣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85章 獨石口(三)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
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30章 談判和規範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143章 小蘿莉公主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21章 漁政、造船、海權第118章 震動(二)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93章 葛沽的規矩(二)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137章 探病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88章 危險與機遇(二)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271章 銀幣風暴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124章 班師第70章 豐收(一)第84章 獨石口(二)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67章 傳教士(二)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279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一)第177章 年假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88章 危險與機遇(二)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168章 皮島海戰(三)第198章 拍賣、管子思想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202章 皇帝南下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145章 虜退(二)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32章 打鐵還要自身硬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180章 暗流(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229章 四艘新艦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251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三)第155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49章 皇家布第214章 新寶船艦隊(一)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65章 去欽天監挖人才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聞時代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79章 虜變(一)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241章 問策(三)第134章 佈局(一)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3章 計劃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24章 班師第112章 戰後餘波第224章 高爐鍊鐵、坩堝鍊鋼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30章 談判和規範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82章 暗流(三)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68章 傳教士(三)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71章 銀幣風暴第86章 獨石口(四)第162章 貨幣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85章 獨石口(三)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