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這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出使東吳,遊覽金陵山川地貌,發出的感慨。此後,“龍盤虎踞”這個成語,成爲了金陵風水格局的專用名詞。

古代中國的王霸之業,多起於黃河流域。因爲,古代黃河流域風調雨順,既有良好的農業基礎,又擁有衆多山川天險、河流交通。秦漢、隋唐之類王朝,也多數起於北方黃河流域。

四川、江南等地,同樣能奠定王霸之基業。但是,四川對外交通只有少數幾條道路,被封死之後,便缺乏問鼎天下的資格。自古以來,四川崛起的政權,最強不過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

而南京在古代,長期是人口、經濟落後,並不能夠與北方競爭。一直到蒙元時期後,北方經濟基礎越發敗壞,人口數量也遠遠少數南方。從此之後,南方開始顯露出相對於北方的巨大經濟、人口優勢。明太祖以南伐北,摧枯拉朽。後世的民國時期,以南伐北同樣具備巨大的優勢。

明朝末年的南方的人力、物力,是北方的兩倍。但是同樣,南方地區由於地主、豪強數量太多,以至於整個南方着實是一盤散沙。

這也是朝廷立都北京兩百年造成。

若是開國以來一直以南京爲都城,兩百多年來鎮壓南方的宗族、地主的影響力,使得朝廷的威信滲透江南的鄉野。調動龐大的江南人力物力如臂使指,別說是掃平北方地區,就是趁勢向東南亞擴張,也不見得有多少阻力。

崇禎僅披着一件絲袍,站在破敗的雨亭中,望着煙雨迷茫的雨景,道:“太祖皇帝着實有遠見,選擇金陵爲王霸之基。北方十年九旱,江南依然是風景秀麗、風雨調和。”

王承恩說道:“陛下效仿太祖,高築牆、廣積糧!大明還是可以中興的!”

崇禎嘆息:“可惜北方百姓苦矣!”

“北方有肖大人這樣的能吏。多少能救活一些百姓。”

“肖圖白在天津搞的有聲有色,朕在南京也不能搞的死氣沉沉。王承恩,南京皇城改造工程,都進行的怎麼樣了?”

王承恩道:“回稟皇上。奴婢將皇城改造工程委託給了李慎之先生。李慎之招募了不下於300萬兩商人資本,參與到南京皇城改造項目中。預計今後兩三年內。皇城改造出來的商業項目。逐漸能夠盈利。”

“你說朕拆了南京皇宮,進行商業開發,民間百姓是如何評價的?”

“奴婢聽錦衣衛駱大人說,百姓多是評價皇上聖明。”

“恐怕是有人說朕敗家吧?”

“不!陛下拆皇宮。建軍校。任用孫承宗這樣的賢良,士民是非常讚譽的!”

“孫承宗的‘皇家軍校’辦的如何了?”

“剛剛撥款150萬兩銀子,添置了一些軍器,校舍建設進展也很順利。與此同時,今年是科舉之年。南京已經聚集了數以千計的舉子。不少人自認爲無望中科舉,反而報名參加了皇家新軍的考試。畢竟,皇家軍校一畢業後,便能成爲新式軍隊的軍官。軍餉、待遇,非舊式軍隊可比。而且,年輕人,不免有點熱血……”

南京皇宮是當年大明太祖皇帝,填平了燕雀湖,以巨石墊底。再以石灰、三合土作爲地基,鑄造的恢宏的宮城。但是遷都北京後南京皇宮常年廢置,大多數的宮殿皆是年久失修,早就破敗不堪。

整個南京皇宮,面積有30多平方公里。如果要全面的修葺。恐怕要耗費幾十萬人力和數千萬兩銀錢。

崇禎反而藉着宮殿破敗的機會,下旨縮減皇宮面積。將皇城面積縮水到6平方公里,新修築棱堡式小城牆,作爲皇宮的城牆。

而皇宮的面積大爲縮水。自然就無需大量的內臣服侍了。崇禎遷都南京不久,便宣佈了對皇宮進行大裁員。

太監們給他們一些田宅。讓他們成爲要納稅的自耕農和小地主。

宮女們,紛紛賜婚給一些未婚軍人,用以籠絡軍心。

一連串的大裁員後,南京皇宮中僅剩下太監2萬多人、宮女5000多人。當年北京皇宮中,十萬多萬太監、三萬名宮女的浩大規模,從而一去不復返。

事實上,按照崇禎分身具備現代人的思維,認爲被成千上萬人服侍,根本是毫無意義,反而形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數百人服侍的團隊,已經非常豪華奢侈。比如,一些娛樂表演、宮廷禮儀,完全可以外包給民間商人。這樣,皇宮的經費大爲縮減,而享樂的質量不會低到那裡去。

但是,皇帝的提議,不但遭到了宮廷內臣們的反對,而且更遭到了朝廷文臣的反對。因爲,宮殿的恢宏氣度,不但是皇家的臉面,而且更是朝廷的臉面。如果,皇宮縮水到還不如一個地主老財的宅院面積,那麼每天前來上朝的文武百官會覺得非常沒有面子。

總而言之,爲了文武百官的面子着想。

南京皇宮的面積雖然一再縮水,但是也達到了6平方公里,僅僅相當於太祖時期南京皇宮的六分之一大小。

剩下的30平方公里的皇宮,本身已經很破敗,修葺的成本會達到數千萬兩銀子,大明財政不堪重負。

而皇帝也沒有那麼多閒錢去修宮殿,反而參考天津經濟特區的模式,進行3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新開發利用。

其中,投入了150萬兩銀子,建立了一座“皇家軍校”,被皇帝給予了厚望。

皇家軍校的校長是帝師孫承宗老先生,前半生是文臣,樂意提拔後進,明末很多的文官,都是孫老頭提拔的。而後半生,努爾哈赤起兵造反後,孫承宗意識到韃子將會釀成滔天大禍,從而開始督師關外,與韃子征戰幾十年,寫下《督師全書》、《車營扣答合編》等等軍事著作。

其中。《車營扣答合編》全書共一百零八個問答,由《車營總說》、《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和《車營百八說》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問、答、說、圖等對車營編組方法、營陣佈列、行軍作戰、後勤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解說。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很重視發揮火器的作用與各兵種的協同動作。如說:“用車在用火”。“用火在疊陣”。所謂“用火”即是發揚火力;所謂疊陣即步、騎、炮重疊配置。彼此協同,長短相補。戰鬥隊形也要因地制宜,靈活機動地使用方、圓、曲、直、銳等各種隊形,向人們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代。步、騎、炮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雛形,在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因爲,孫承宗的《車營扣答合編》並不考慮成本,僅僅從軍事角度探討17世紀的火器部隊。能夠達到的極限。

但是明朝末年,既沒有寬裕的財政,底層軍官基本素質普遍是不合格的。而且,孫老頭一心報國、滅虜的志向,與遼東混日子的軍閥兵痞們的想法產生嚴重牴觸。遼東的哪些官兵們,僅僅是接着抵抗韃子爲名義,在關外囤地發財,這些兵痞對於和韃子拼命,並不感冒。孫承宗有理想有抱負。但是遇到一羣混日子,暗中扯後腿的軍閥式官兵,兩次督師皆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

而此時,崇禎皇帝令人請孫老頭出山,提出只有培養出一批軍事素質過硬。忠君愛國,不怕犧牲的年輕軍官。以這些有理想的軍官作爲基礎,重新組建一支新式軍隊,纔有希望消滅韃虜、中興大明。孫老頭也覺得非常有道理。便欣然擔任了南京皇家軍校的校長。

南京皇家軍校的門檻很高,先要讀書識字。考試的內容《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三本兵書,以及弓箭、火銃、體力、格鬥、冷兵器多門科目。等到正式教學時,將會以《車營扣答合編》作爲正式教材,傳授這些新式軍官全新的軍事知識。

而孫承宗的舊部,大明另外一位軍事專家茅元儀,也被邀請道軍校中擔任教官。茅元儀在一生留下著作《武備志》,被後世譽爲大明軍事百科全書。裡面科普性質的介紹了大量的火器、兵器的製造、使用、威力等等常識。

而皇家軍校門前的對聯寫着:“貪生怕死,莫進此門.;升官發財,請走他路!”這幅對聯,是皇帝本人御筆所書。更是吸引了大批熱血青年們,參加南京皇家軍校的考試。

如此高的門檻下,報名人數也達到了5000多人。而第一期的皇家軍校,僅僅招生300人,對於這批學生實行兩年制的軍事教育。之後,孫承宗將負責,依靠這批軍校生作爲基層指揮官,建立“皇家新軍第二師”!

現在已經很明顯了——天津皇家新軍第一師、南京皇家新軍第二師。隨着皇家新軍爲編制的軍事單位不斷的發展,傳統的大明軍隊,無論是募兵,還是衛所兵,皆會是雜牌軍隊。未來,只有皇家新軍的編制,纔算是正規軍。正規軍擁有崇高的理想和素質,並且拿的薪水,也不是舊式軍隊可比。

而除了南京皇家軍校之外,“皇城小區”、“商業街”、、“工業小區”等等三個項目,也在拆遷皇宮的基礎上,破土動工。

“皇城小區”主要是開發高檔住宅區,炒作皇城概念,從許多地主豪強手中圈一筆錢。而“商業街”則是準備開發店鋪,用以出租牟利。“工業小區”則以振興工商業爲主,投資建成一些紡織、造紙之類的輕工業產業。

整個南京充滿活力,百廢待興。但是宮殿卻依然顯得破舊,皇帝僅願意簡單修葺,而不會大興土木的浪費錢。

崇禎神色莊重的望着顯得破敗的南京宮殿,忽的提筆寫道:“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伺候在身邊的王承恩,略顯的驚訝道:“遷都南京後,皇上詩詞水平大爲進步,居然得了氣勢如此恢宏的詩!百萬雄師過江,可是緬懷當年太祖北驅韃虜?”

崇禎心中想道,這是後世共和國太祖,指揮百萬大軍消滅蔣家王朝的感慨。

當然了。遷都南京後,大明的形勢,倒有點像蔣家王朝了。內部衆多的軍閥藩鎮林立,中原有農民起義,關外有滿清韃子幾十萬精銳大軍。而蔣家王朝之所以覆滅。主要是官僚資本的短視。哪怕是國破家亡時,也要抓緊時間撈錢,弄的民不聊生,敗壞了蔣家王朝統治根基。而後世的蔣家王朝。有是依靠這些官僚地主資本支持,從而維護統治的。最終,也因爲縱容這些官僚資本,黯然退下歷史舞臺。

事實上,逼迫農民揭竿而起。動搖江山社稷的,主要不是朝廷和皇帝本人的問題。最重要就是這些底層的地主官紳們,迫使百姓活不下去。畢竟,理論上朝廷的稅率是3.3%左右,到了基層哪怕苛捐雜稅嚴重一些,官府也最多能從百姓身上剝掉10%左右的收入。而地主的田租,是剝削掉底層百姓50%的收入,如果再加上高利貸,絕大多數底層百姓只能從自由民變成奴隸。

“王承恩。朕對北方農民起義的問題,近期有所心得。其實,這些農民起義,絕大多數並不是朝廷逼迫,而是底層的佃農和自耕農被富戶地主們逼迫。錦衣衛探查民情。很多的造反亂軍領也說‘君非甚暗,臣皆昏庸’。而許多底層的百姓,也並不恨朕,反而更仇視當地的大地主。以及和大地主勾結的官紳。”

“自耕農是被一些不良的官吏逼反的,而佃農是被地主官紳逼反的。每到荒年。朕皆是對災荒地區減稅,能夠減輕自耕農、小地主的負擔。但是對於佃農來說,減稅免稅的好處,根本落不到他們頭上。只有讓地主減租減息,佃農才能真正的獲得好處。若是朕下旨令地主減租減息,讓地主將田租降低到三成,將放貸的年息壓低到2成。讓底層百姓喘口氣,你認爲有沒有可行性?”崇禎忽然問道。

王承恩震驚道:“這簡直是從地主身上剝皮,比之‘官紳一體納稅’這個想法更加不切實際!”

大明的財政問題是,明初制定的稅率太低。並且,明朝歷代皇帝又喜歡不斷對官紳、勳貴們減免稅收,令不納稅的人羣越來越多,用以籠絡官紳士民的心。

對於官紳貴族們的稅,一減再減,但是國家總稅收變化不大。減了官紳的稅,自然要從沒有減稅自制的小地主、自耕農身上平攤。於是,小地主、自耕農稅負越來越重,甚至不少小地主自耕農將土地賣給免稅的官紳貴族,主動去當佃農。這樣,納稅的小地主、自耕農數量越來越少,不納稅官紳權貴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

稅收體制的敗壞,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

到了明末,官紳權貴們壟斷了8成的田地和財富,他們已經成爲了不納稅羣體。而他們攫取財富的手段,一是田租、二是高利貸。

“官紳一體納稅”若是落實,官紳們最多和老百姓一般按照三十稅一的比例繳納大明國稅,對於地主們來說是九牛一毛。

而減租減息,讓底層佃農得利,會讓地主年收入縮水五成!

官紳一體納稅,朝廷多收一些稅收,最多令地主年收入縮水一成!

崇禎嘆息道:“國家最大的蛀蟲,實乃官紳!朕知道,但是卻動不得,一動,恐怕朕的位置都坐不穩了!”

儒家社會,一向崇尚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士大夫皆是地主階級,皇帝面對具體某個士大夫,擁有巨大的優勢。但是,損傷大批士大夫的整體利益,皇權也會顯得非常脆弱。

王承恩沉思道:“肖大人曾經談及,說官紳地主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自古以來,皇權依仗官紳地主才能維持統治,所以,皇權很多時候只能向官紳地主集團妥協。而能夠對付官紳地主的,只能是另外一股新的利益集團。這個新的利益集團,必須與官紳地主們又激烈的矛盾。而新的利益集團,必須必地主集團更爲朝氣蓬勃。皇權暗中扶持新的利益集團,等到新的利益集團壯大,皇權拋棄舊的地主利益集團,與新的利益集團融爲一體。天下治亂循環,便不再是圍繞土地展開……”

“新的利益集團是什麼?”

“恐怕是工商!不是與地主利益集團同流合污的舊工商,而是新的工商利益集團!或者說,這個新的利益集團是資本!”

“資本降臨世間,也不知道是禍是福?”

“奴婢也不知道,但是資本恐怕是比地主官紳更龐大的力量,一旦壯大,便絕不肯退出歷史舞臺。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皇權如果不能與資本同流合污,只會被日漸壯大的資本碾壓成碎片!”

第267章 科技、經濟、內政(一)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186章 改進工具(一)第257章 經濟發展爲先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183章 暗流(四)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58章 部門改組(二)第72章 豐收(三)第191章 鎮壓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166章 皮島海戰(一)第47章 收容難民第103章 總督(一)第135章 佈局(二)第145章 虜退(二)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第124章 班師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08章 人定勝天第174章 赤字第77章 創刊(一)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214章 新寶船艦隊(一)第241章 問策(三)第246章 長崎(二)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23章 鄭芝豹、招商局、公制單位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281章 轟動的造勢,更瘋狂的暴利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19章 建鎮、開荒、馬鈴薯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175章 買辦(一)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73章 民心沸騰第59章 棱堡(一)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11章 鐵與血的碰撞第81章 虜變(三)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279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一)第71章 豐收(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279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一)第67章 傳教士(二)第121章 駐軍、徵地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135章 佈局(二)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141章 勝了(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77章 創刊(一)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91章 鄭芝豹的船隊(二)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191章 鎮壓第144章 虜退(一)第72章 豐收(三)第96章 葛沽炒房記(一)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270章 科技、經濟、內政(四)第120章 震動(四)第62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二)第158章 部門改組(二)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85章 獨石口(三)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55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59章 棱堡(一)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81章 暗流(二)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88章 危險與機遇(二)第49章 皇家布第64章 對白奴們的工作安排
第267章 科技、經濟、內政(一)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186章 改進工具(一)第257章 經濟發展爲先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183章 暗流(四)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58章 部門改組(二)第72章 豐收(三)第191章 鎮壓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166章 皮島海戰(一)第47章 收容難民第103章 總督(一)第135章 佈局(二)第145章 虜退(二)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第124章 班師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08章 人定勝天第174章 赤字第77章 創刊(一)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214章 新寶船艦隊(一)第241章 問策(三)第246章 長崎(二)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23章 鄭芝豹、招商局、公制單位第275章 軍火訂單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281章 轟動的造勢,更瘋狂的暴利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19章 建鎮、開荒、馬鈴薯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175章 買辦(一)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73章 民心沸騰第59章 棱堡(一)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11章 鐵與血的碰撞第81章 虜變(三)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279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一)第71章 豐收(二)第182章 暗流(三)第279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一)第67章 傳教士(二)第121章 駐軍、徵地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135章 佈局(二)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141章 勝了(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77章 創刊(一)第206章 抗災滅蝗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91章 鄭芝豹的船隊(二)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191章 鎮壓第144章 虜退(一)第72章 豐收(三)第96章 葛沽炒房記(一)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270章 科技、經濟、內政(四)第120章 震動(四)第62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二)第158章 部門改組(二)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85章 獨石口(三)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55章 簡單機械之滑輪組(一)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59章 棱堡(一)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81章 暗流(二)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88章 危險與機遇(二)第49章 皇家布第64章 對白奴們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