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

公元1643年,原崇禎十六年,今重興元年,農曆五月十二日,太子朱慈烺,在濟南城郊祭告天地,廣諭天下,登基即位。

整個登基儀式,全由李嘯一手操控,這名對自已登極稱帝依然懵懵懂懂的十五歲的孩子,在登上帝位後,自然而然地,對李嘯有一種近乎全方位的依賴。

所以,他極其順從地,如陳子龍姜曰廣等人所擬定的那樣,在登極之後,立即照本宣科地誦讀詔書,加封李嘯爲太師,並任命其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宮中諸事一切皆聽李嘯調度安排。

這樣的做法,在外人看來,朱慈烺這般安排,簡直就是自爲傀儡,任由自已全憑李嘯操控,實是令人駭然。

而李嘯這樣做,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味道。

不過,這樣的安排,對現在身體傷重初愈,更不懂治國爲何物的朱慈烺來說,這樣的安排,其實是連日來,從身體到心理都緊張勞累不堪的自已,能採取的最好的選擇了。

畢竟,這樣的一個根本不知治國理政爲何物的懵懂少年,在時代的劇變中,突然糊里糊塗地被人推上了帝位,處於極度惶恐不安中的他,自然近乎本能地想要找一股強大的力量,使自已得以倚靠,而拼卻性命救他出京,又一手推他登上帝位的李嘯,自然成爲了他最大的倚恃。

再說回來,現在這濟南城中,剛剛登基爲帝的他,因爲登基匆忙,就連宮殿與朝堂等物,皆尚未齊備,更遑論其他。

而朱慈烺自已,也根本就沒有時間與能力,去組建自已的官僚隊伍。再退一步來說,沒有半點親信勢力的他,就算想組建自已的勢力與人馬,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事,所以現在的他,不依然兵強馬壯又威信極重的李嘯,還能指望誰呢。

所以現在的朱慈烺,只能一切聽從李嘯安排,自已根本就再無任何主見。

於是,李嘯從擁立朱慈烺登基爲帝的政治選擇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利與榮寵,真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普天之下,再無任何人,有這般權勢與榮耀了。

李嘯當日在京城,近乎搏命地救助下了太子朱慈烺,又成功將他擁上帝位,到現在,終於給他帶來了豐厚的政治回報。

從這一點來說,還真有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味道。

只不過,大權在手又兵強馬壯的李嘯,他在心下,雖然志得意滿,卻總感覺有點隱隱不安。

因爲,現在的自已,雖然在濟南擁立了朱慈烺登基爲帝,也向天下發布了新皇登基的詔書,但這位由自已親手擁立,且佔據了大義名份的新皇帝,能不能得到普天之下的官員與百姓認可,李嘯心裡,其實也還真沒底。

畢竟,太子從京城逃回到現在登基,時間十分緊急,象南京留都的羣臣,可能根本就還未得到具體的消息,他們會不會承認這位便是真實的朱慈烺,會不會對朱慈烺這位太子的真實身份,都持有懷疑呢?

甚至,李嘯認爲,還極會有可能,有些野心家會利用這種懷疑,而趁國中無主之際,在南京等地另立他人爲帝或自稱監國割據一地,這都是有可能會發生的政治風險。

只不過,這些問題,李嘯心下雖有擔憂,但他並未特別放在心上。

大亂之世,實力爲本,各種陰謀手段,終究只是輔助,縱然有人居心叵測,想趁機作亂,但區區宵小,又能其奈我何。

若他們真敢另立其他朱氏子孫來與自已作對,那就別怪自已不客氣。自已正好趁此機會,發兵往攻,將反對自已的勢力,一舉剷除,以絕後患。

當然,這樣開展軍事行動的狠手,爲了維持表面的團結,還是儘量不要隨意使用。相反地,在現在這個特殊階段,李嘯認爲,自已最好還是採用柔和手段,如果能先對那些諸如留都的官員,給予拉攏分化,當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在新皇帝大諭天下後,李嘯又下令,由陳子龍撰寫任書,召請依然留在南京的重臣,諸如史可法,高宏圖,馬士英,王鐸,袁繼鹹,趙之龍,劉孔昭等人,皆來濟南任職。

如果他們能來,在這李嘯的地盤上,自然只能全聽李嘯的安排與裁處,這自是最好的結果。如若不能,李嘯卻也並不特別在意。

因爲他對這幫前朝官員,其實也不是特別看重。這些人,在李嘯看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如果不是爲了儘可能團結大多數的力量,李嘯對他們根本就不願意正眼相看。反正現在自已手下,這些年四下招攬,以及考試提拔等手段,其實已然有足夠的官員可用,大不了就將他們晾在一邊便是。

在諭書都發出去後,李嘯並不稍怠,而是立刻與陳子龍與姜曰廣這兩位最爲任重的親隨贊畫,在客廳中密議接下來的戰略規劃。

Wшw● тt kΛn● c o

這戰略規劃的主題與重點,便是在於接下來,李嘯的目標,究竟是要以統制國內,理順整個大明帝國爲主,還是先行以一已之力,先去打擊並反推北方的流寇與韃虜。

簡單地來說,現在的戰略規劃的重點就是,倒底是先攘外,還是先安內,這個議題,成了李嘯與陳子龍姜曰廣三人商議的重中之重。

姜曰廣的意見,是當先攘外。

他向李嘯鄭重提道:“唐王,現在我軍既已擁立太子登基爲帝,那爲大義起見,我軍接下來,理當集中全力,北進攻擊,爭取早日奪回京師,將流賊趕回山陝,方是最爲要緊之事。”

“哦?”

“唐王,現在重興皇帝在濟南行地登基,局隅一地,實非長久之策,如果我軍能奪回京師,從而讓即位的重興皇帝,能從濟南行在之地,重新回北京登極坐御。這樣的話,當可大聚天下人心,也爲唐王積下他人再難望項背的人望與威信,國中的官員與軍頭,定會皆心下畏服,再無任何人敢生異心。那接下來,在京師既定皇帝還都之後,我軍無論是繼續橫掃流賊,還是北攻韃虜,抑或斬緩攻勢,而是力圖全力平定國中形勢,皆是甚易矣。”

聽了姜曰廣的話語,李嘯一臉沉吟默然無言,陳子龍卻立即開口加以反駁。

“曰廣,此話陳某卻是甚難贊同。”陳子龍眉頭微皺,捋須言道:“陳某倒是以爲,現在國家經此大亂,京師淪喪,北面疆土一徵腥羶,雖然唐王重新擁立了皇帝,據佔了大義名份,但畢竟行事倉促,根基不穩。那麼接下來,在大明國中,極可能會有野心家們,擁立不安份的朱氏子孫據地稱王,以對抗唐王所擁之重興皇帝。若是這般,國中必定愈發不穩,大明會有分崩離析之危險啊。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國中不穩,動亂連連,如何可集中全力去對抗外敵?故陳某以來,接下來的重點,還是在於先行安穩國內,尤其中要先行消滅國中一衆心思各異不服管制的軍頭,此事當爲重中之重也。”

陳子龍說到這裡,輕嘆一聲,繼續說道:“況且陳某認爲,姜贊畫對現在的局勢,有過於樂觀之嫌,想來流寇現在京師及北直隸等地,依然是重兵集結,多達數十萬之衆,想要立刻擊敗他們,並趕李自成出北京,非是重兵集團合力攻擊,不能達到這般戰果。僅憑一句話,就想要奪回京師,就想趕流寇回山陝,哪有這麼容易!而我軍現在,遼東兵馬剛剛回返,這山東之地,僅有興中鎮一鎮兵馬可用。就算要集中兵力去北伐攻擊,因其餘各鎮兵力分散,急切之間,兵馬又豈可驟集,這樁樁件件,皆是需要慎重考慮之處啊。”

陳子龍說完自已意見,李嘯依然沉默無言,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姜曰廣卻搖了搖頭,立即又反駁道:“臥子,你說的話,確是有一定道理。但若依你之見,我軍放任奪佔京師,弒殺先帝的流寇與韃虜不管,反而一心只圖國內,只想着去把不服我軍的官員與軍頭,加以剷除與控制,以吾觀之,實非明智之舉矣。“

”這樣大敵當前,不管不顧,卻先行自家內鬥爭權奪利之舉,姜某實難贊同。想來流寇荼毒北方,竊據京師,弒殺先帝,實爲大明開國至今之最大恥辱也!現在新皇初立,萬事更新,正是天下士民感奮,急欲一雪前恥之機也。若唐王不想着去如何征伐流寇,不立即去爲先帝報仇,爲大明雪恥,反正只想着內鬥不休,只在大明國內攻伐內鬥,豈非自墮聲名,且大寒天下士民之心,大失天下百姓之望乎?”

姜曰廣說到這裡,亦是一聲長長地嘆息,他繼續說道:“況且大明國中諸事,盤根錯節,繁雜無比,驟然之間,又豈可輕易平定?若遷延日久,國中之事未定,而流寇所據之地盤又漸漸穩固,淪陷地區之百姓爲圖活命,亦漸思效忠賊子,我軍豈非兩面不得其好?就算唐王將來能順利平定國中亂象,但流寇與韃虜根基已穩,將來再想圖之,恐是難上加難了啊。故臣以爲,現在民心士氣皆爲可用,流寇根基尚不穩定,趁此大好良機,還是要想盡辦法,先取流寇,再圖韃子,方爲上策。最少也要先行據佔京師,迎帝返京,方是最爲要緊之事。”

聽了兩名心腹贊畫近乎截然相反的意見,李嘯一直沉吟無語,只是微微捋須,一臉沉思的表情。

陳子龍與姜曰廣二人,皆把期盼地目光,望向這位足智多謀又位高權重的大明親王。

李嘯輕咳一聲,終於打破了沉默,緩緩說道:“二位所說,其實皆有道理,只不過,在本王看來,都有偏頗之處。”

“但請唐王詳言之。”

李嘯微微一笑:“以本王觀之,曰廣要攘外,臥子要安內,皆是十分重要,是現在所極需要做之事,兩者卻斷不可偏廢。只不過,具體行事,當須有輕有重,有急有緩而已。”

李嘯的話,讓二人不覺一愣,姜曰廣試探着問道:“唐王的意思,可是既要攘外,又要安內,兩都皆要一手抓麼?”

李嘯點點頭,沉聲回道:“正是如此。流寇與韃虜我軍要努力驅逐征伐,要爲新帝返都積極創造條件。而國中諸事,亦需極急平定,斷不可輕易生亂,決不能讓野心家或地方軍頭趁機作亂,禍害國家與百姓。只有做到這兩點,本王纔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兵馬大元帥,方可不負陛下所託,不負天下百姓所望。”

“唐王所言甚是,只是能否談得具體一些?”陳子龍追問了一句。

李嘯直視着他探詢的目光,從容說了一句話:“北擊流賊,收復京師,要有如大河納細流,涓涓不斷,彙集成力,漸得其功。而南圖國中,則需儘快掃滅不服本王的地方勢力與各地軍頭,此事需得泰山壓頂,迅猛圖之,以防生亂。總之一句話,北擊流寇之事,要慢慢越做越大,南平國內之事,則要儘快實施,以防天下變亂是也。”

“哦,唐王所說,甚是有理。只不過,若真要這般行事,既要北擊流寇,又南圖國中,現在我山東一地,僅有興中鎮一鎮兵馬,只怕真不足以使用,萬一國中生亂,或是流賊來攻,恐有支應不敷之嫌。”姜曰廣臉帶憂色地提醒了一句。

“是啊,南北皆要用兵,更何況還要對付更北面的韃虜,我軍現在各鎮兵力分散,真若急急有事,確實有難以應付之憂。”陳子龍亦是憂心忡忡的模樣。

李嘯彷彿猜到了他們會這麼說一樣,他呵呵一笑,便捋須言道:“二位,你們擔憂兵力不足,本王亦是這般做想,故本王接下來,打算再於山東之地,增加編練兩鎮兵馬,以備將來征戰之用。而且,本王打算,就此更進一步,重新整編各鎮的名稱,以及兵種數量與搭配,此等大事,方爲我軍接下來的工作中,真正的重中之重也。”

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軍突至,準軍大潰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六百六十章 復縣之困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十六章 暗謀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五百八十章 營口登陸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
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五百二十章 關鍵決心第九百一十二章 唐軍突至,準軍大潰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四百三十六章 各有安排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第一百三十九章 奮發的夢想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六百六十章 復縣之困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四百八十七章 攻克赫圖阿拉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十六章 暗謀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四百六十六章 公主回京第三百七十四章 瀕死之救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五百八十章 營口登陸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