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備戰高麗

“什麼事?”楊廣冷冷淡淡問。

“陛下,突厥金刀駙馬遣使者前來,希望能面見陛下。”

“金刀駙馬?”

楊廣愣了一下,“此人不是和突厥可汗一起嗎?”

“陛下,金刀駙馬烏圖目前是突厥第二大勢力,他的妻子阿史那努麗是啓民可汗長女,因爲他對始畢可汗不滿,兩人已經決裂,目前烏圖的部落分佈在北方,手中握有二十萬大軍,他希望陛下能承認他的存在。”

楊元慶的話使楊廣眼睛一亮,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情形,突厥出現內訌分裂,他連忙問:“使者現在哪裡?”

“在臣的營帳內。”

“你的營帳?”

楊廣懷疑地看了他一眼,“爲什麼會在你的營帳?”

“回稟陛下,臣在仁壽四年哈里湖畔一戰時,曾經兩次救過這名金刀駙馬的性命,他一直對臣心懷感激。”

楊廣沒有說什麼,立刻吩咐侍衛去楊元慶營帳接人,御書房裡變得安靜下來,楊廣在低頭批改奏摺,沒有理睬楊元慶,更沒有看他一眼,這時,楊廣停住筆,他又想起了那條讖語,‘荊襄羊,元日生,走西域,要稱王!’

他的眼睛漸漸眯成了一條縫,楊元慶在豐州呆的時間太長了,不能再讓他掌軍。

楊元慶默默站在一旁,感受着御書房內的壓抑氣氛,他深深體會到了君心莫測的深刻含義,昨天晚上楊廣還急切地等待着自己,和自己商量對付關隴貴族的最後大計,可今天晚上,他便對自己冷淡如冰,說話的語氣裡充滿了懷疑。

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因爲義成公主之事,但楊元慶心裡明白,義成公主之事不過是導火索,就算沒有義成公主之事,也會由別的事情引發,根本原因是與關隴貴族的鬥爭不再需要自己,最後一戰,楊廣要親自操刀,他楊元慶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再加上楊麗華去世,楊廣對自己便不再有任何顧忌。

這時,一名侍衛走了進來,施禮稟報道:“陛下,人帶來了。”

“帶他進來!”

片刻,一名突厥使者被領了進來,他立刻跪下磕頭,“突厥金刀駙馬使者叩見聖天子可汗陛下,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說到是突厥語,楊元慶在一旁翻譯成漢語。

楊廣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起來,朕有話問題。”

“謝陛下!”

使者站在一旁,楊廣看了楊元慶一眼,意思是讓他當翻譯,他笑道:“你們金刀駙馬可有信給朕?”

“有!”

使者取出一封信,交給旁邊的宦官,宦官承給了楊廣,信是用突厥語和漢語兩種文字寫成,楊廣可以完全看得懂,他仔細看了一遍,信的大意是始畢可汗有弒父嫌疑,烏圖率領忠於自己的部落去了漠北,與始畢可汗對抗,手中擁有二十萬披甲士,希望隋王朝也能給予自己支持,他願意效忠隋王朝。

楊廣沉思片刻,便起身來到牆前,望着牆上的一幅突厥地圖問:“現在你們駙馬的部落在哪兒?”

“回稟陛下,在劍河中部,一共有十四個部落,六十餘萬人口,如果加上效忠駙馬的黠嘎斯和都波兩個部落,那就超過了百萬人口。”

楊廣找到了劍河,在突厥牙帳西北,相距幾千裡,他點點頭,又回到座位上問道:“就是因爲你們駙馬懷疑啓民可汗的死因,所以他和始畢可汗才反目嗎?”

“陛下,實際上啓民可汗並不想把可汗之位傳給咄吉,早在幾年前便想立三子咄苾嗣,但咄苾嗣年幼,啓民可汗便命駙馬教咄苾嗣武藝,有託孤之意,令咄吉十分嫉恨,那時駙馬和咄吉的矛盾就很尖銳,這次啓民可汗突然身死,死因不明,咄吉便自立爲可汗,遭到很多部落反對,我家駙馬不承認他的可汗之位,率領部族北遷。”

等楊元慶翻譯完,楊廣便完全明白了,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消息,有突厥金刀駙馬烏圖牽制始畢可汗,始畢可汗便不敢南下,自己便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力發動高麗之戰。

楊廣緩緩道:“金刀駙馬願意歸順大隋,奉朕爲君父,這是令朕極爲欣慰之事,就不知金刀駙馬需要大隋提供哪方面的支持?”

使臣連忙道:“一是希望陛下能給冊封金刀駙馬一個稱號,讓所有突厥人都知道,大隋承認金刀駙馬的存在,其次,我們願意用牛羊換取隋王朝的鹽、布帛、糧食和茶葉。”

楊廣沉思良久,又問:“你們駙馬支持的王子在他身邊嗎?”

“回稟陛下,三王子還在突厥牙帳,駙馬沒有能把他帶走。”

楊廣本想再封一個突厥可汗,不過既然小王子不在他手上,只得作罷,從桌案上取過一支桃竹白羽箭遞給使者,“你轉告駙馬,大隋帝國會全力支持他,朕封他爲突厥北地葉護,不日將有使者北上正式冊封,至於你們提出的貿易要求,朕完全答應,由豐州負責與你們的貿易。”

使者大喜,再三感激不盡,楊廣下令重賞駙馬烏圖,並派人送使者回去。

御書房又只剩下楊廣和楊元慶兩人,楊廣本打算奪走楊元慶軍權,改任他爲朝廷侍郎文官,但突厥駙馬烏圖的出現,使楊廣又改變了想法,他還需要楊元慶和烏圖聯繫,替他牽制住始畢可汗。

但他也不能像從前那樣給予楊元慶特殊優待,那是看在樂平公主的面子,現在樂平公主逝去,他也要收回楊元慶的特權。

楊廣看了楊元慶一眼,緩緩道:“按照隋朝例制,邊疆軍隊大臣的家屬須留京中,你的家屬跟在身邊,其他邊鎮將領都頗有怨言,讓朕很難辦,你把妻兒送回京城吧!朕會保證她們安全,另外豐州人口太多,政務繁重,不宜軍政一體,朕反覆考慮了,可以不分割爲多郡,但須軍政分離,你依然出任豐州總管,而五原郡太守朕決定讓楊師道擔任,你就不用兼任了。”

楊元慶深深吸了一口氣,楊廣沒有剝奪他的軍權,這就是他最大的幸運,他立刻躬身道:“臣尊旨!”

“朕有點疲憊了,退下吧!”

“臣告退!”

楊元慶慢慢退出,退到大門口時,聽見楊廣冷冷的聲音,“朕就當義成公主已經死了。”

楊元慶渾身一震。

.........

大業六年十月,楊廣返回京城,隨即頒佈了備戰詔書,令京城三萬富人購買軍馬,又在山東置府,養馬以供軍隊使役,使戰馬價格一夜暴漲,匹馬十萬錢,京城富戶皆苦不堪言。

隨即楊廣又下令在柳城郡的瀘河鎮和燕郡的懷遠鎮建百萬石糧倉,又下詔在齊郡、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濟北郡、北海郡等六郡徵發民夫六十萬人,自備牛車乾糧,將六郡官倉糧食全部運往遼東,送糧民夫膽敢私貪官糧者,一律處死。

旨意下達至六郡,頓時民怨沸騰,此時,齊郡、濟北郡、北海郡的旱災極其嚴重,而黃河北面渤海郡、平原郡、清河郡爆發的大澇災橫掃田野,六郡秋糧皆顆粒無收,饑民遍野。

而皇帝楊廣此時下達的詔書,儼如雪上加霜,六郡官府不敢違抗聖旨,在縣鄉強徵有牛的人家爲民夫,徵發了三十萬輛牛車,每輛牛車運官米三石,兩人共推一輛,命他們自備乾糧,將百萬石官糧運往遼東。

一路向北的官道上,運糧民夫絡繹不絕,道路艱難遙遠,一路上到處是倒斃的民夫和病牛屍體,而牛車緩慢,去遼東至少要兩個月路程,隨身攜帶的乾糧大多隻能維持十天,根本不夠,民夫們只能偷食官糧,還沒有到遼東,糧食便已吃掉一半,民夫只能將剩下官糧私分逃亡,淪爲盜賊。

這是運糧的民夫,而真正的危機卻出現在六郡地方各縣,由於官糧變成了軍糧,沒有哪個官府敢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百萬饑民嗷嗷待哺,糧食盡絕,安分守紀者只能等待餓死之日來臨,而搶劫掠奪則還可能活命,天怨人怒,官民矛盾已經繃緊到了極致。

齊郡鄒平縣,在距縣城約三十里外的官道上,一隊五百餘人的騎兵在向鄒平縣城疾馳,爲首官員正是齊郡丞張須陀,他身邊騎兵皆是齊郡地方軍,由果毅都尉秦瓊率領,他們是接到鄒平縣縣令的緊急求援,數萬饑民即將爆發動亂,他們率軍趕去鎮壓。

一路之上田野荒蕪,土地龜裂,所有河流全部乾涸,到處可見人畜白骨,鄒平縣是齊軍災情最嚴重的一個縣。

“郡丞!”

秦瓊縱馬追上張須陀,問道:“官倉不能放,爲何不開義倉放糧?”

張須陀狠狠瞪他一眼,怒斥道:“義倉還有狗屁糧食!”

這一個多月來張須陀疲於奔命,嘴脣已經燎起一串火泡,聲音嘶啞,脾氣極爲暴躁,或許是認爲自己不該怒斥手下,他目光柔和一點,問道:“你家裡境況如何?”

秦瓊苦笑一下,“我家裡還好,還有一點存糧,昨天送了二十斤米給士信,聽說他家裡斷糧了。”

張須陀嘆息一聲,他自己家裡也快沒糧了,家徒四壁,能賣的都賣光了,他準備把妻女送進京,請徒弟楊元慶照顧。

秦瓊猶豫一下又道:“郡丞,能不能鎮壓稍微放寬一點,畢竟民衆都被逼到絕路了。”

張須陀搖了搖頭,“你不知道,鄒平縣之所以比別的地方鬧得更嚴重,是有人刻意挑撥。”

秦瓊一驚,“郡丞是指長白山巨盜王薄嗎?”

張須陀恨恨道:“正是此賊!”

.........

第16章 月夜雙殺第41章 兄弟爭功第11章 瀚海奇兵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47章 線娘進京第45章 血戰平壤(下)第37章 一記反抽第15章 吞併靈武第1章 狡雄尋窟第11章 發現主力第36章 駕臨江夏第78章 攻而不克第2章 出兵風波第11章 興風作浪第6章 牽制荊襄第50章 心結難解第94章 新朝開啓第15章 安撫江都第8章 怒極生誓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54章 把水攪渾第30章 蘄縣奇案第7章 智取伊吾第41章 爭鋒相對第14章 府門遭遇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4章 新的兵器第24章 河邊誤認第35章 夜訪封宅第46章 激戰碼頭第31章 蠅頭小利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26章 少郎何人第30章 太子殺招第68章 羅藝之慮第15章 強攻榆關第41章 爭鋒相對第3章 風雨前夜第2章 欺人太甚第1章 中元前夕第24章 真假使者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87章 建成態度第17章 發現契苾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章 出征突厥第26章 裴氏父子第87章 建成態度第59章 兄弟分權第24章 朝堂對質第14章 暗流涌動第8章 一點眉目第23章 南華梟雄第31章 船中飛箭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0章 玄感回京第31章 被迫受命第34章 微服私訪第78章 攻而不克第11章 興風作浪第12章 初到突厥第73章 計賺敵降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2章 敵蹤初現第20章 以命威脅第8章 夜襲敵哨第10章 捉兇逼宮第6章 秘密武器第21章 內部生變第29章 南下清河第27章 各有心思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7章 各有心思第32章 千金一箭第29章 太原王氏第3章 烽燧血戰第29章 運籌帷幄第20章 奇恥大辱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9章 危機漸至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章 戍堡聞警第36章 形勢嚴峻第44章 公主阿蠻第47章 雨夜追擊第64章 趁火打劫第7章 國事家事第4章 突厥異變第13章 事態蔓延第52章 北平船所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46章 王庭之變第40章 敏秋賑災第41章 屈突中計第18章 少童何人?第35章 爭奪人口第8章 一點眉目第37章 欲加之罪第59章 兄弟反目
第16章 月夜雙殺第41章 兄弟爭功第11章 瀚海奇兵第125章 兄弟危情第47章 線娘進京第45章 血戰平壤(下)第37章 一記反抽第15章 吞併靈武第1章 狡雄尋窟第11章 發現主力第36章 駕臨江夏第78章 攻而不克第2章 出兵風波第11章 興風作浪第6章 牽制荊襄第50章 心結難解第94章 新朝開啓第15章 安撫江都第8章 怒極生誓第149章 爭奪棋子第54章 把水攪渾第30章 蘄縣奇案第7章 智取伊吾第41章 爭鋒相對第14章 府門遭遇第153章 隔牆有耳第14章 新的兵器第24章 河邊誤認第35章 夜訪封宅第46章 激戰碼頭第31章 蠅頭小利第32章 威震突厥(上)第26章 少郎何人第30章 太子殺招第68章 羅藝之慮第15章 強攻榆關第41章 爭鋒相對第3章 風雨前夜第2章 欺人太甚第1章 中元前夕第24章 真假使者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87章 建成態度第17章 發現契苾第49章 趙郡小村第1章 出征突厥第26章 裴氏父子第87章 建成態度第59章 兄弟分權第24章 朝堂對質第14章 暗流涌動第8章 一點眉目第23章 南華梟雄第31章 船中飛箭第45章 烈火焚城第30章 玄感回京第31章 被迫受命第34章 微服私訪第78章 攻而不克第11章 興風作浪第12章 初到突厥第73章 計賺敵降第52章 最後一名隋軍第117章 關內急變第2章 敵蹤初現第20章 以命威脅第8章 夜襲敵哨第10章 捉兇逼宮第6章 秘密武器第21章 內部生變第29章 南下清河第27章 各有心思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7章 各有心思第32章 千金一箭第29章 太原王氏第3章 烽燧血戰第29章 運籌帷幄第20章 奇恥大辱第40章 釜底抽薪第29章 危機漸至第19章 嚴厲警告第1章 戍堡聞警第36章 形勢嚴峻第44章 公主阿蠻第47章 雨夜追擊第64章 趁火打劫第7章 國事家事第4章 突厥異變第13章 事態蔓延第52章 北平船所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46章 王庭之變第40章 敏秋賑災第41章 屈突中計第18章 少童何人?第35章 爭奪人口第8章 一點眉目第37章 欲加之罪第59章 兄弟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