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爭奪人口

遼闊的草野上,數十隻蒼鷹在天空盤旋,發出清脆的鳴叫,遠處是巍巍大斤山,黑黝黝的山體儼如巨龍一般橫亙在草原上,山腳下森林茂盛,狹長的森林延綿千里。

這裡是榆林郡以北的草原,向東數十里便是定襄郡,這裡依然是大隋的領土,可事實上,生活在這一帶的幾乎都是突厥牧民,當年隋王朝曾經在這裡安置落難的啓民部,隨着啓民部漸漸強大北歸,但依然有一小部分突厥人留在這一帶放牧爲生。

遼闊的草原上分佈着一座座的突厥穹帳,這時,一隊騎兵從遠處疾奔而至,約兩百餘人,人人配雙馬,勢如奔雷,穹帳前的突厥女人慌忙把孩子拉進帳中,幾名壯實突厥男子從帳中走出。

他們並不慌張,隋軍巡邏隊經常從他們帳前經過,他們也習以爲常。

“是豐州的巡邏騎兵。”

一名突厥男子凝視半晌道:“我看見了他們的赤鷹旗。”

自從五座城池在去年陸續修好後,來自豐州的隋軍騎兵巡哨便常常出現這邊草原上,他們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已經漸漸取代了原來的榆林郡邊軍。

話音剛落,隋軍騎兵隊便疾奔而至,飄揚的赤旗上繡着黑色的蒼鷹,這是一隊隋軍斥候隊,他們奉命來尋找一批漢民的蹤影,

隋軍騎兵勒住了戰馬,爲首校尉拱拱手,用突厥語道:“向你們打聽一件事,這兩天有沒有大批漢民北上的消息?”

幾名突厥男子對望一眼,皆搖搖頭,“幾個月前有,但最近沒有。”

其中一名突厥男子道:“將軍去東面的原陽鎮問問,或許會有消息,一般漢民北上,都要經過那裡。”

“多謝了!”騎兵校尉回頭一揮手,率領騎兵向東疾奔而去。

這兩年由於中原持續動亂,尤其涿郡魏刀兒的造反聲勢浩大,大量民衆紛紛逃進突厥躲避戰亂,他們中有不少工匠,給突厥帶去了先進製造兵甲技術和鍊鐵技術,而且走私猖獗,生鐵等戰略物資源源不斷流入突厥。

原本隋軍佔據絕對優勢的弓箭已經和突厥沒有區別,只是因爲突厥生鐵量不足而使盔甲方面略遜於隋軍外,其他裝備並不比隋軍差,而且突厥人騎馬技術更高,彌補了盔甲不足,這樣便使得突厥日益強大。

突厥統治者深刻感受到了隋民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他們不僅主動接納並安撫逃民,同時也派官員去隋境鼓動隋民北遷,但從去年開始,豐州也派官員去中原宣傳,接納逃民,開始和突厥競爭,兩地對逃民的爭奪日益白熱化。

幾天前,駐紮在榆林郡的豐州軍得到情報,有一批隋民北逃,榆林守將楊家臣便派出一支斥候隊前去尋找這批逃民,並準備將他們勸去河套。

隋軍騎兵一路奔馳,次日上午抵達了原陽鎮,原陽鎮位於金河南岸,是大隋最北面的一個小鎮,從原陽鎮再向北百餘里,便是大斤山,大斤山北面雖然名義上還是大隋的領土,但實際上是突厥的控制地了,隋軍必須要在逃民翻越大斤山之前將他們攔截住。

這支斥候隊的校尉叫做武致遠,是一名從軍十年的老兵,積功升爲校尉,經驗十分豐富,他沒有命令軍隊進鎮,只派兩名手下進鎮打探消息。

片刻,兩名手下縱馬飛奔而回,激動地稟報道:“校尉,有消息,昨天晚上一批逃民北上,約兩千餘人。”

“沒有騎馬?”武致遠連忙問道。

“一部分騎馬,一部分步行,但聽說可能有突厥士兵在北面接應。”

武致遠心中迅速估算一下時間,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夜,如果這批逃民不休息,那麼很可能已經翻越了大斤山,但如果他們中的老弱婦孺途中休息,那麼就還來得及。

“走!”

武致遠一聲令下,二百騎兵向北方疾馳而去。

........

翻越大斤山的道路頗多,但最近的一條路叫做白道,是一處地勢險要的隘口,漢朝時曾在這裡築城防禦,但隨着南北朝的動盪,所築城池已經荒廢,而且北方胡人也能從數百里外的東面繞過大斤山南下,白道築城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大。

黃昏時分,在白道以南約十餘里處,大羣隋民正扶老攜幼艱難地向北進行,約兩千餘人,這是來自上谷郡和涿郡的逃民,由於魏刀兒之亂使他們在家鄉難以生存,便有消息說,逃去突厥的民衆都過得不錯,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種,幾乎沒有稅賦,也沒有戰爭,這些傳言極具煽動性,幾個縣的民衆便結伴前去突厥謀生。

兩千餘人,一半人騎馬,一半人步行,行軍速度並不快,數百名突厥士兵護送他們前行,但突厥士兵態度粗暴,對動作遲緩者輕則斥罵,重則用皮鞭抽打,接引他們的突厥官員變得態度冷淡,完全沒有了鼓動他們北上時的熱情,護送變成了押送,很多人已經開始後悔,但此時後悔已經沒有用了,突厥士兵嚴密監視,根本無法逃跑。

衆人只得跌跌撞撞向北而去,就在這時,後面傳來了雷霆般的馬蹄聲,一支騎兵正向這邊疾速追來。

“是隋軍!”

突厥士兵們大聲喊叫,紛紛拔刀搭箭,迎戰上去,兩千隋民嚇得要四散奔逃,一百餘名突厥士兵卻揮鞭猛抽,“不準跑,統統蹲下!”

幾聲慘叫聲傳來,這是幾名年輕男子想騎馬逃走,被突厥士兵用箭射殺,兩千隋民都被嚇得魂不附體,紛紛蹲下,像羊羣一般擠成一團。

遠處,隋軍騎兵已經追到了,雖然斥候的任務並不是廝殺,但此時他們若不出手,隋民們就要越過大斤山,進入突厥勢力範圍了,校尉武致遠毅然決定出擊,殲滅突厥士兵,搶回這些人口。

他大聲喝令,“注意隊形,防禦敵方弓箭!”

兩百隋軍放慢了步伐,對方約五百人,兩倍餘他們,兩百隋軍分爲四隊,各有隊正率領,他們手執弓箭緩緩向突厥軍靠近。

約三百步時,武致遠一擺手,隋軍士兵停住前進,和突厥士兵對峙,只對峙了不到一刻鐘,突厥軍陡然爆發,數百騎兵風馳電掣般向隋軍士兵衝來,戰馬奔馳,長矛銳利,臉上掛着猙獰的狂笑。

武致遠異常冷靜,他喝令一聲,“弓箭準備!”

兩百張弓箭刷地舉起,對準了密集衝來的突厥軍,突厥軍瞬間便衝進一百二十步,這是隋軍弓箭的射程,“射!”武致遠一聲令下,兩百支箭騰空而起,如雨點般射進了疾奔而來的突厥軍羣,一片慘叫聲響起,數十人被射倒。

但此時,突厥軍也發箭了,他們奔跑中射箭,一支支箭從百步外呼嘯而至,隋軍士兵舉盾相迎,但還是有十幾人被箭射中,慘叫着栽倒下馬。

突厥士兵已衝到七十步外,隋軍的第二輪箭射出了,箭力強勁,射透敵軍皮甲,一名名突厥士兵在疾奔中滾翻落地,兩輪箭,突厥軍減員九十餘人,但此時,他們已經殺到四十步外。

“二龍出水陣!”

武致遠一聲令下,隋軍立刻兵分兩路,向兩邊疾奔,避免和突厥士兵的正面相撞,突厥千夫長大聲喝令,衝擊而上的突厥如刀劈一半,一下子分成兩隊,各向隋軍追擊而去。

突厥軍弱點在隊伍混亂,沒有陣型,幾乎是各自爲戰,優點是衝擊力強,馬術高超,隋軍的優點卻是訓練有素,講究陣型配合,整體作戰能力強,兵甲精銳,但弱點也有,主要就是控馬技術遜於對方。

此時隋軍已經化解了突厥騎兵的第一波衝擊,轉而迎戰而上,在草原展開了激烈的騎兵對戰,儘管雙方人數都不多,以不到兩百人對陣三百人,但依舊打得驚心動魄,慘烈無比,雙方長矛格鬥,刀劈劍砍,不斷有士兵被殺死,慘叫落馬。

雖然隋軍士兵人數上略遜一籌,但這兩百人是戰鬥力極強的斥候軍,是隋軍中的精銳,他們配合默契,往往是幾人對陣一人,殺死一人,又集體轉向另一人,作戰效率極高,沒有無用功地奔。

相反,突厥士兵幾乎沒有配合,都是各自爲陣,大部分時間都在奔跑之中,看似跑得眼花繚亂,但殺敵時間卻不多,作戰效率低下,這就是訓練和不訓練的區別,這也是隋軍要拉開戰線的目的,使突厥士兵難以集中作戰。

隋軍越戰越勇,漸漸地佔據上風,兵力對比已經逆轉,人數上雙方已持平,這時天色已經黑了,漫天繁星掛在天幕中閃爍,草原上的惡戰依然在繼續,隋軍的夜戰訓練此時開始發揮優勢,儘管隋軍不斷減員,但剩下士兵依舊跟隨着火長,而火長則跟隨着隊正,陣型不亂。

突厥士兵沒有夜間作戰的習慣,突厥千夫長見傷亡已過半,他大喊一聲,剩下的一百五十餘突厥士兵紛紛調轉馬頭,向東北方向逃去,看守隋民的近百名突厥士兵也不再管隋民,跟着他們首領向東北方向奔逃。

草原上響起了隋軍勝利的歡呼聲,兩百隋軍陣亡六十餘人,而對方則陣亡二百七十餘人,這一場遭遇戰以隋軍大勝結束。

武致遠催馬上前,對兩千餘膽戰心驚的逃民大喊道:“爾等不用害怕,我們是豐州隋軍,領你們去豐州落戶,那裡沒有戰爭,沒有造反,可讓你們豐衣足食,要比去突厥爲奴強上百倍!”

逃民們聽說是豐州隋軍,驚懼之心稍去,此時他們已經不願再去突厥,便在隋軍斥候的護衛下,掉頭向榆林郡方向而去。

..........

【注:隋末大亂時,大量隋朝難民逃入突厥】

第17章 勇闖縣獄第40章 禍水東引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2章 不甘失礦第17章 大舉東進第22章 蕭後來臨第26章 裴氏父子第21章 居安思危第31章 宿怨爆發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51章 將星隕落第21章 錢貨漏洞第31章 以刀代令第68章 西域來客第21章 生俘雄信第25章 十猛之計第7章 大利望族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4章 各有所學第26章 迎頭痛擊(上)第38章 風雨欲來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18章 情報之思第3章 神秘使臣第22章 一生一死第38章 楊廣之怒第38章 吳興沈氏第72章 請功負罪第19章 勢力擴張第23章 再見故人第3章 風雨前夜第48章 欲迎還拒第24章 血戰大利(中)第147章 意外消息第7章 楊廣之憂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4章 聞喜裴氏第24章 朝堂對質第19章 首鼠兩端第2章 帝王失信第1章 出征突厥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5章 海底之針第1章 初使西域第42章 違禁生意第3章 神秘使臣第27章 金口已開第42章 是功是過第10章 窮途出路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1章 家廟夜審第33章 攜子視察第85章 最大讓步第26章 初戰王薄第19章 心理之戰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73章 隋唐大戰(三)第59章 獨孤之憂第5章 可汗金箭第90章 大戰悄至第15章 強攻榆關第31章 軍機決策第24章 會寧戰起第13章 棒打長孫第27章 壟斷漕運第27章 留條後路第79章 隋唐大戰(九)第27章 逼出水面第41章 爭鋒相對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30章 宮中毒蛇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18章 爾虞我詐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17章 西征情報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10章 糧船不到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139章 戰利之品第25章 不速之客第27章 壟斷漕運第15章 化繁爲簡第47章 金榜題名第26章 一條記錄第22章 獨孤暗線第17章 西征情報第40章 意外之禮第32章 被迫西撤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73章 銀錢危機第17章 接受密旨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63章 擺酒請客第5章 初到幽州第34章 尋找突破第5章 上兵伐謀第10章 誰是刺客?第18章 爾虞我詐第31章 楊素教孫第32章 有喜有憂
第17章 勇闖縣獄第40章 禍水東引第46章 褚氏父子第22章 不甘失礦第17章 大舉東進第22章 蕭後來臨第26章 裴氏父子第21章 居安思危第31章 宿怨爆發第137章 嚴厲警告第51章 將星隕落第21章 錢貨漏洞第31章 以刀代令第68章 西域來客第21章 生俘雄信第25章 十猛之計第7章 大利望族第43章 郢州祭母第24章 各有所學第26章 迎頭痛擊(上)第38章 風雨欲來第17章 隋胡大戰(上)第18章 情報之思第3章 神秘使臣第22章 一生一死第38章 楊廣之怒第38章 吳興沈氏第72章 請功負罪第19章 勢力擴張第23章 再見故人第3章 風雨前夜第48章 欲迎還拒第24章 血戰大利(中)第147章 意外消息第7章 楊廣之憂第110章 頂住壓力第24章 聞喜裴氏第24章 朝堂對質第19章 首鼠兩端第2章 帝王失信第1章 出征突厥第23章 遼城之殤第25章 海底之針第1章 初使西域第42章 違禁生意第3章 神秘使臣第27章 金口已開第42章 是功是過第10章 窮途出路第29章 情理之中第11章 家廟夜審第33章 攜子視察第85章 最大讓步第26章 初戰王薄第19章 心理之戰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73章 隋唐大戰(三)第59章 獨孤之憂第5章 可汗金箭第90章 大戰悄至第15章 強攻榆關第31章 軍機決策第24章 會寧戰起第13章 棒打長孫第27章 壟斷漕運第27章 留條後路第79章 隋唐大戰(九)第27章 逼出水面第41章 爭鋒相對第80章 隋唐大戰(十)第30章 宮中毒蛇第34章 威震突厥(下)第18章 爾虞我詐第115章 建成機會第17章 西征情報第152章 密見獨孤第10章 糧船不到第130章 三思後行第139章 戰利之品第25章 不速之客第27章 壟斷漕運第15章 化繁爲簡第47章 金榜題名第26章 一條記錄第22章 獨孤暗線第17章 西征情報第40章 意外之禮第32章 被迫西撤第88章 隋唐大戰(十八)第73章 銀錢危機第17章 接受密旨第43章 血戰平壤(上)第63章 擺酒請客第5章 初到幽州第34章 尋找突破第5章 上兵伐謀第10章 誰是刺客?第18章 爾虞我詐第31章 楊素教孫第32章 有喜有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