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深藏不露

(四千字大章求票!)

...........

楊思恩的馬槊通身漆黑,長一丈四尺,是一根上好之槊,馬槊一般是貴族世家出身的將領才使用,因爲它過於昂貴。

馬槊製作以做弓用的柘木爲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細蔑用油反覆浸泡。泡得不再變形了,不再開裂,方纔完成了第一步。

而這個過程耗時將近一年,一年之後,將蔑條取出,蔭涼處風乾數月。

然後用上等的膠漆膠合爲一把粗,一丈八尺(漢尺,相當隋尺一丈四),外層再纏繞麻繩,待麻繩乾透,塗以生漆,裹以葛布,幹一層裹一層,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發出金屬之聲,卻不斷不裂,如此纔算合格。

然後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裝精鋼槊首,後安紅銅槊纂,不斷調整,合格的標準是用一根麻繩吊在槊尾二尺處,整個丈八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桿般兩端不落不墜,這樣,武將騎在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費絲毫力氣。

如此製造出來的馬槊,輕、韌、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只是整支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極爲昂貴,楊素也只有他的貼身十八親衛纔有資格使用。

這把馬槊重約三十餘斤,非常輕巧,韌勁十足,不過楊思恩身材太雄壯,儼如一頭熊一樣,馬槊雖輕,他的戰馬還是有點負重不起。

黑夜中,楊思恩已經醒來,他沒有動,而是眯着眼縫注視着楊元慶的一舉一動,當他意識到楊元慶並不是在探尋自己的秘密,只是想借馬槊一用時,他的眼皮又慢慢合上。

楊元慶抖動馬槊分心一刺虛空,他是用矛法,矛法和槊法不同,但也勉強可用,就好比殺雞用宰牛刀,他抖出五團寒光,馬槊霎時間抽回,反刺身後,快若閃電,又如烏龍擺尾,只見他身體四周寒光點點,在極快的時間內楊元慶便刺出了數十下。

這套矛法是楊元慶在左武衛學到,也是大隋王朝每個士兵都要學會的大衆矛法,實用、簡潔,但正如簡單的食料也能做出美味佳餚一樣,這套大衆矛法威力如何,關鍵在於使矛的人。

‘使用矛非常適合你善於捕捉戰機的優勢。’

楊元慶反覆咀嚼魚俱羅的這句話,以前他在左武衛練了幾趟矛法,那只是一種過場,從未用心,可今天他卻是在用心。

這時,腦後風聲突響,有異物襲來,楊元慶一個翻身,身體彎成弓,馬槊瞬間刺出,這卻是張須陀刀法中的第八式,‘望月’,以拖刀一劈,改成了翻身一槊。

‘啪!’的一聲將來物刺穿,竟是一段粗壯的樹根,被他一槊刺裂成兩半。

“好力量!”

身後傳來楊思恩的鼓掌聲,那株樹根是他的枕頭,被他隨手砸來,就在這一刻,楊元慶終於悟通當初張須陀曾給他說過,張氏刀法與衆不同,可以運用到別的兵器上。

他雖然使馬槊,改的只是招數變化,但那種對力量的精妙把握一點沒有丟,其實不止是馬槊,其他任何長兵器都是一脈相通,他在水底練刀五年,那種對力量的精妙把握永遠不會丟失。

想通這一點,楊元慶馬槊一收,便大笑道:“楊大熊,這套槊法如何?”

楊思恩坐起身,毫不吝嗇地讚歎道:“看得出,你在槊上至少下了十年功夫。”

“沒有,今天是我第一次練馬槊!”

“第一次!”

旁邊傳出幾個人的驚歎聲,剛纔睡着的手下紛紛坐起身,聚攏上來,不可思議地眨着眼睛,“火長,你沒說錯吧!”

“確實沒有騙你們,我剛纔用了刀法,你們沒看出嗎?”

幾個人一起向楊思恩望去,他是使馬槊的行家,其實楊元慶也感覺到楊思恩不是一個小兵那麼簡單,一個普通小兵不可能使用馬槊,而且以一種練武者的感覺,他覺得楊思恩已經突破了練武的滯固期,只是境界略低,不過他深藏不露,真不知他是什麼來歷?

楊思恩沉思一下便笑道:“這樣說起來好像真是刀法,剛開始時是矛法,是我們大隋士兵的滅虜矛法,但最後一招好像很怪異,不像回馬槍,我也覺得有點奇怪,原來是刀法,用矛使刀法,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楊思恩,你既然使馬槊,武藝肯定不錯,你來練一真正的槊法,讓我見識一下?”

楊元慶把馬槊遞還給他,他很想看一看楊思恩的真本事,楊思恩卻接過馬槊掛回馬鞍,旁邊幾名士兵一起鼓譟起來,劉簡推一把他的肩膀嚷道:“老楊,這就是你不厚道了,火長不藏私,用馬槊練刀法,讓咱們開了眼界,你小子怎麼像貔貅似的,光吃不拉?”

楊思恩卻懶洋洋把毯子往身上一裹,淡淡一笑道:“我哪裡會什麼真正的槊法,這根馬槊是朋友送我,我就會幾招大衆矛法,哪裡敢在火長面前丟醜。”

說完,他背過身躺下,繼續睡他的覺。

楊元慶又看了看其他人,劉簡聳了聳肩膀,無可奈何道:“這小子脾氣古怪,興致好時見到母豬都可以金槍不倒,興致不好時,你就算找一百個公主脫光衣裙在他面前,他的槍都舉不起.....”

話沒說完,一隻鞋‘砰!’地砸在他頭上,楊思恩罵道:“少放狗屁,給老子滾!”

劉簡吐一下舌頭,也鑽回角落繼續睡覺了,片刻,所有人都鼾聲大作。

楊元慶也找了一棵乾燥的大樹躺靠下,尉遲惇坐到他身旁,將自己的毯子分一半給他,楊元慶雖然絲毫不怕冷,但他還是笑着接受了,這種人情世故他懂,別人的好意如果沒有什麼大礙,最好還是接受,這也是給別人一個面子。

“尉遲,這個楊思恩是什麼人?”楊元慶睡不着問道。

“說實話,我不知道,我們這裡也只有劉簡知道,他們倆是過命的交情,我只知道這兩人來歷不明,不過也不是什麼壞人,劉簡極好女人,聽說他曾當上旅帥,因奸辱民女被貶爲小兵,他總是說,如果當時不是頭腦發熱,他現在已經是團主了,一直耿耿於懷。”

“那你呢?尉遲,我感覺你也不像小兵,也是犯什麼錯被貶嗎?”

“我倒沒有,我只是捨不得我的鷹。”

尉遲惇輕輕撫摸着肩膀上的愛鷹,彷彿在撫摸自己的兒子,“有幾次提升的機會,我都放棄了,提升就意味着我的鷹要交給別人,我不幹。”

“娘子,我立功受賞了,有綾羅綢緞,還有黃金.....”不遠處的斥候張錦緞說了夢話。

楊元慶閉上了眼睛,他感覺眼前的一切都似乎不真實起來,和嬸孃、小妹分手才兩天,可他卻覺得已經過去了多少年,他是今天才正式入伍,可他竟感覺自己已是身經百戰的老兵,一切都是那麼不真實,他根本不覺得自己纔是一個少年。

........

半個月後,十萬大軍過了靈州,又北進數百里,終於來到黃河邊,大軍紮下了連營,等待天亮渡河。

夜色中,楊元慶快步走過親兵營帳,來到楊素的中軍大帳,一名親兵見到他,連忙稟報,“大帥,少將軍來了。”

帳簾一掀,一身戎裝的楊素走了出來,楊元慶連忙單膝跪下,“一軍二團三隊第五火火長楊元慶參見大帥!”

在這一點上,楊素對元慶非常滿意,只要他入了軍,那在軍營內他們就不再是祖孫關係,而是主帥和士兵的關係,一些軍中之禮,必須要遵守,不須楊素教他,這些楊元慶都能自覺做到。

“你今晚有任務嗎?”

“回稟大帥,今晚沒有!”

“這樣最好!”楊素點點頭笑道:“今晚我要去視察黃河渡口情況,你陪我一同去。”

楊元慶默默點了點頭,楊素命人給他牽匹馬,祖孫二人在十八鐵影和五百親兵的護衛下,向黃河邊而去。

“元慶,這半個月,做斥候習慣了嗎?”

其實楊素一直都在關注元慶的情況,對他的境況瞭如指掌,但楊素還是希望元慶能自己說。

“我感覺自己已經適應了。”

楊元慶笑了笑說:“其實也沒有我想象的那樣枯燥,我覺得每天忙碌,過得很充實,不過弟兄們都說,上了戰場感覺會不同,說實話,我很期待。”

“那你的手下都知道你的身份了嗎?”楊素又笑問道。

“不知道!我一直瞞着他們,我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和大帥的關係,我想憑自己的本事來馴服他們。”

‘馴服?’楊素不由對孫子這個用詞感到有些好笑,但他能理解,且不說年齡,僅元慶初次入伍,就要讓九個老兵油子對他服服帖帖,這確實對他是一種巨大的考驗。

楊素也沒有多說什麼,祖孫二人已經來到黃河邊,浮橋已經搭建好,黑夜中,像一條細細的長龍伸向黃河深處.

這裡是五原郡的河套平原,兩岸也有低緩的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在黃河兩岸分佈着大片肥沃的土地,已經有不少漢人在這些土地世代耕作,在一眼望不見邊際的土地背後,便是茫茫無際的大草原。

夜幕籠罩下,黃河彷彿一條熠熠發光的黑色玉帶,纏繞在這片遼闊而肥沃的河套土地之上。

望着這片壯麗的山河,想着數年後將天下大亂,突厥的鐵騎也將踏過這片土地,楊元慶不由心潮起伏,他在這個朝代長大,對隋王朝有着由衷的熱愛,爲什麼歷史就不能避免?

“祖父,你爲什麼一定要支持晉王,爲什麼不支持太子?”

楊元慶回頭看着祖父楊素,他知道楊素在楊廣登基的過程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爲什麼祖父一定要支持楊廣,正是楊廣使強大的隋朝四分五裂,最後毀於戰火和兵災之中。

他不相信,以祖父那種睿智的眼光,難道他會看不出楊廣的真面目?

楊素有些驚訝地望着他,目光變得凌厲起來,不知道他爲什麼會問這個,這不是他該問的問題,但看見孫子眼中那誠懇的目光,楊素的眼睛裡又變得柔和起來,他覺得有必要給孫子說一說,他不希望自己給孫子留下一個奸佞者的印象。

“元慶,希望你能明白一點,並不是我一定要支持晉王,並不是!”

楊素凝視着黃河,用一種略帶滄桑的語氣淡淡道:“是因爲聖上一定要換太子,因爲只有楊廣的雄才大略才能保住隋王朝,他在揚州經營南方近十年,安定了反抗不斷、民心不附的南方,使大隋王朝真正走向統一,他的功績有目共睹,只有他才能駕馭住野心勃勃的關隴貴族,只有他才能帶領大隋開拓進取,走向強盛,而楊勇太過於文弱,他將來無法平定因推行漢制而引發的胡亂,就像武泰元年河陰之變,如果不推行漢制,大隋王朝也會像其他胡朝一樣,無法長治久安,楊勇的肩膀太細嫩,擔不起這副沉重的擔子,爲了大隋的前途和強盛,聖上一定要換太子,我楊素只不過是他選中的馬前卒罷了。”

........

(注:武泰元年河陰之變,統帥爾朱部和六鎮之兵的爾朱榮藉口祭天,發動軍事政變,將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大家殺戮殆盡,六鎮胡人從此登上政治舞臺,這是中國歷史上重大分水嶺,影響了中國歷史數百年,北周北齊興起、關隴貴族出現、隋末之亂、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乃至五代十國,都是種根於此)

第36章 鐵血柔情(下)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17章 雄信之災第23章 世充求救第36章 鐵血柔情(下)第13章 引導消費第31章 淵突之盟第32章 壯士斷腕第21章 幽州平寇第10章 善度聖意第48章 欲迎還拒第3章 勸降建德第12章 最後抉擇第21章 誰威脅誰第5章 動之以情第67章 當即立斷第25章 初有收穫第16章 內部決裂第10章 師傅是誰?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0章 捉兇逼宮第60章 趙郡太守第21章 內部生變第14章 死地後生第1章 異牀同夢第35章 激戰尉氏第39章 夜襲江城第97章 僞漢毒計第65章 北市買珠第35章 計劃有變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17章 東山再起第10章 誰是刺客?第725章 佛寺遇險第42章 違禁生意第29章 陌刀之秘第28章 洛陽來使第22章 娶得佳妻第35章 再戰大利第42章 局勢複雜第9章 舌燦蓮花第38章 兵分兩路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0章 反間之計第48章 欲迎還拒第83章 隋唐大戰(十三)第32章 狼水伏擊第12章 初到突厥第39章 夜襲江城第43章 催風助火第10章 遷都角力第31章 船中飛箭第29章 出爾反爾第15章 遭遇之戰第7章 楊廣之憂第48章 獨孤家主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22章 鄭家春水第37章 士子云集第18章 隋胡大戰(下)第9章 兵臨洛陽第3章 情報暗戰第43章 階下之囚第39章 發現機會第25章 反奪虎牢第17章 兩強對陣第2章 計取飛狐第29章 祖孫會談第25章 反奪虎牢第21章 錢貨漏洞第10章 米酒事件第34章 枕戈以待第41章 李密之思第29章 蕭後召見第13章 逃兵危機第23章 都市賣豹第12章 引君入甕第6章 瓦崗分家第46章 落井下石第26章 奸商本色第89章 胡馬煙塵第25章 初有收穫第22章 蕭後來臨第51章 玄霸之錘第47章 匪亂再起第14章 暗流涌動第18章 玄感野望第44章 再讓一城第22章 一生一死第24章 以信立身第18章 反間之計第3章 小妹何名第24章 真假使者第10章 通風報信第9章 攻心爲上第33章 緣定三生第39章 妥協援兵第132章 竇氏抉擇
第36章 鐵血柔情(下)第136章 利益攸關第17章 雄信之災第23章 世充求救第36章 鐵血柔情(下)第13章 引導消費第31章 淵突之盟第32章 壯士斷腕第21章 幽州平寇第10章 善度聖意第48章 欲迎還拒第3章 勸降建德第12章 最後抉擇第21章 誰威脅誰第5章 動之以情第67章 當即立斷第25章 初有收穫第16章 內部決裂第10章 師傅是誰?第52章 軒然大波第12章 初到突厥第10章 捉兇逼宮第60章 趙郡太守第21章 內部生變第14章 死地後生第1章 異牀同夢第35章 激戰尉氏第39章 夜襲江城第97章 僞漢毒計第65章 北市買珠第35章 計劃有變第142章 再布一局第17章 東山再起第10章 誰是刺客?第725章 佛寺遇險第42章 違禁生意第29章 陌刀之秘第28章 洛陽來使第22章 娶得佳妻第35章 再戰大利第42章 局勢複雜第9章 舌燦蓮花第38章 兵分兩路第15章 黑夜突破第10章 反間之計第48章 欲迎還拒第83章 隋唐大戰(十三)第32章 狼水伏擊第12章 初到突厥第39章 夜襲江城第43章 催風助火第10章 遷都角力第31章 船中飛箭第29章 出爾反爾第15章 遭遇之戰第7章 楊廣之憂第48章 獨孤家主第120章 絕妙好計第4章 水勢漸深(下)第22章 鄭家春水第37章 士子云集第18章 隋胡大戰(下)第9章 兵臨洛陽第3章 情報暗戰第43章 階下之囚第39章 發現機會第25章 反奪虎牢第17章 兩強對陣第2章 計取飛狐第29章 祖孫會談第25章 反奪虎牢第21章 錢貨漏洞第10章 米酒事件第34章 枕戈以待第41章 李密之思第29章 蕭後召見第13章 逃兵危機第23章 都市賣豹第12章 引君入甕第6章 瓦崗分家第46章 落井下石第26章 奸商本色第89章 胡馬煙塵第25章 初有收穫第22章 蕭後來臨第51章 玄霸之錘第47章 匪亂再起第14章 暗流涌動第18章 玄感野望第44章 再讓一城第22章 一生一死第24章 以信立身第18章 反間之計第3章 小妹何名第24章 真假使者第10章 通風報信第9章 攻心爲上第33章 緣定三生第39章 妥協援兵第132章 竇氏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