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前,四川成都市有一名律師姓李,他向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呈交了一份“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書”,“孝法”,孝是孝道,即爲孝道來立法。這位律師提議說,我們國家對公民如何盡孝的法律規定很少,中國的“婚姻法”略有提及,但是很不夠詳盡。應該專門爲孝道立法,並作爲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內容,國家選拔幹部、聘任領導,也要首先看這個人有沒有孝的德行,看他對父母有沒有盡到贍養的義務,能否尊敬父母,如果不孝敬父母,不能盡到爲人子女應盡責任的,就沒有資格參與公務員的考試,也沒有資格做領導。
這個提議非常好,跟古人選拔人才標準一致。古人選拔人才有兩個標準,一個是孝,一個是廉,所謂舉孝廉。一個人是孝子,他才能對國家、對人民盡忠;一個人能夠廉潔,就能夠知足常樂,能夠守法,能夠廉潔奉公。所以“舉孝廉”體現了自古以來選拔官員的標準首重德行。
孔子當年說,最大的犯罪,就是不孝罪。如果是領導幹部對待他的父母不能夠盡到義務,父母投訴兒女不孝,這種公務員的資格確實需要重新考量。???別是我們國家現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和諧從哪裡產生?從孝道產生。《孝經》開宗明義章就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孝道能夠構建和諧社會。所以確實是很有必要恢復孝道的風氣,把孝道作爲受到法律保障的一種正式的道德行爲。這是從五刑章中我們得到的啓示,相信如果真能這樣做,一定會倡導起孝道的、尊老愛老的一種社會風氣。
二、要挾君長身敗名裂
經文:【要君者無上。】
“要”就是要挾、逼迫,“君”是領導,如果對領導要挾、威逼,這種人心目中沒有領導、沒有長上。唐玄宗講“君者,臣之稟命也。”“君者”在古代這是天子、皇帝;“臣之稟命也”,是臣子們所遵依、所稟受命令的這位領導。對君王如同在家裡對父母一樣,對君王的尊敬猶如敬天一樣,所以古代稱君王叫天子,天之子。所以敬天子就如敬天,這是恭敬到極處了。如果是對於君、對於自己的領導還敢要挾,那麼這是“無上”也,他心目中已經完全沒有長上,可以說不知天高地厚,這種人最終必定身敗名裂。
三國時代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就是要君者,挾持皇帝,獨攬大權,號令天下,他的心目中當然沒有皇帝。所以他纔會說出:寧願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讓天下人負我。他心目中是極端的自私自利,最後導致自己滅亡,一代奸雄逃不過報應。東嶽廟有一副對聯講道:“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所以曹操在現世就遭世人的唾棄,最後身敗名裂,他來世、生生世世也必定是遭受苦報。所以要君者,是無上的人,心目中沒有長上、沒有尊長的,這種人大不孝,所以他的報應也必定很慘。
三、毀謗聖賢無法可依
經文:【非聖人者無法。】
◎始皇無法報應亡國
秦始皇焚書坑儒,結果他報應來的很快。他希望能夠千秋萬代都是他的王朝,自稱是秦始皇,然後到二世,希望還有三世,到百世、千世、萬世,結果到兒子二世就亡了朝。“非聖人者”,因爲他已經把這個正確的法則、符合本善的法則給打破了,心目中沒有這些法則,所以自然他就會遭到天地之間這種報應。如果違背了天地,就遭到天地的報應;如果違背了人心、天理良心,必定遭到民衆的推翻。
玄宗皇帝解釋:“聖人制作禮樂,而敢非之,是無法也。”這裡主要是講儒家的聖人,最早制禮作樂是周公,他真的是用這種手段來構建了和諧社會。他制的禮可以說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好的行爲規範,作的樂啓發人心,使人心向善。正直、誠實的音樂藝術,可以真正讓人心和善、社會和諧。如果批判周公、批判孔老夫子,就是造成社會動亂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心無孝道如樹無根
經文:【非孝者無親。】
對孝敬父母的行爲、言論進行批判,所謂“跟自己父母要劃清界線”,這些言論叫“非孝者”,“無親”,就沒有父母親了。父母親是一個人的根本,就好比一棵樹有根,它才能夠茁壯成長,如果根斷了,那麼這棵樹很快就枯死了。所以“非孝者”就是批判、認爲孝順是不對的,這樣的人會很快就不能夠在世間久留了。玄宗皇帝註解說:“善事父母爲孝。”如果說父母不必要孝順,不需要按照《弟子規》去做,認爲這些都是過時的東西,現在是二十一世紀,進入信息、科技時代了,老一套不用了,這些,都是心目中沒有父母,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很快會枯竭了。
◎自私自利無孝無親
媒體報導,5·12大地震中,有一箇中學老師,地震中正在教課,地震一發生,他就不顧學生,自己先跑掉了,這完全是自私自利。結果面對記者的採訪,他居然大言不慚的說:“假如要救人,我最多是救自己的女兒,我連父母可能都不救。”這是“非孝者無親”,他心目中哪有父母?試問一下他:“假如你自己年老了,也突然有一天發生地震,是不是你也願意你的女兒不來救你?她先出去自己跑掉,那你心裡是什麼樣的感受?”
五、人有三惡不孝大亂
所以上面三種,【此大亂之道也。】
這是大亂之道。唐玄宗說:“言人有上三惡,豈唯不孝,乃是大亂之道。”如果人有上面講的“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這三惡,不僅僅是不孝,而且是製造大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