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孝治

聖君明王禮敬尊親愛心廣被四海來祭

經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本章經文,是講古時候的聖王用孝道治理天下。

解釋章題綜述主旨

邢昺《正義》曰:“夫子述,此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前章明先王因天地,順人情以爲教。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次三才之後也。”

這是解釋本章主旨,是說孔老夫子在此章講述聖明的君王,他們以孝德來治理天下,自己能夠愛敬事親,然後以“德教加於百姓”,所謂是正己而後化人。由孝而治,用孝道來治理天下,自然就感得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國泰民安,世界和諧,天下大治。

三才章告訴我們,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把人的孝行跟天地之德合起來,即“先王因天地,順人情以爲教”。天地就是自然,因着自然來教化人民。“因”,就是依據。自然,是我們的本性。依着我們的本性、本善來教化,這是最有效果的。孝道就是本善,是每個人本有的性德。所以先王都是聖賢,很有智慧,他們依據着人的本性、天性,順着人的情感去教化。孝道也有人情、情感,兒女跟父母之間的親情,那就是天性,隨順着天性的情感來立教,教化很容易推廣,很容易使人心向善、社會和睦。“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明王”,是古聖先王,他們用孝道來治理天下,都是因天地、順人情的教化,得到天下大治,安定和諧。所以這一章在三才章之後,名字叫孝治章。治理的“治”,古音讀“持”,孝治章。

依循註疏解析章句

一、孝治萬國以事先王

經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唐玄宗簡單註解:“言先代聖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爲孝理。”夫子講,“昔者明王”,過去先王,古聖先王;“明王”就是聖明之王。他們以孝來治理天下,因爲孝是至德要道,至高無上的品德,至爲重要的道理,能夠轉化人心,所謂是“百善孝爲先”。當人的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因此以這種至德要道來教化人,最容易,而且效果最顯著,這就是孝的義理。

唐玄宗注第二句經文:“小國之臣,至卑者耳。”小國的臣民是極爲卑賤的。當時周朝有八百諸侯,有的國很大,有的國很小,做天子的是聖明的君王,即文王和武王,他們連小諸侯國的臣民,都不敢輕視。“主尚接之以禮”,“主”,指明王,天子,對待小國之臣,尚且用正式的禮節來接待。“而況於五等諸侯,是廣敬也”,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諸侯國的國君,當然更是待之以禮,做到廣敬。“廣”是廣大,普遍的意思;“敬”就是禮敬,對待一切人都是這樣的禮敬,這叫廣敬。

“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天子能夠這樣對衆多諸侯國,上自國君,下至臣民都能以禮相待,自然能得到萬國之歡心。“萬國”,是“舉其多也”,不是真正的數字,是講有很多諸侯國。人能夠以禮敬對待天下人,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禮敬,進而得到天下人的歡心。這是講到孝道,“孝”,很注重一個“敬”字,所謂孝敬,如果沒有敬,那就不稱爲孝。這種敬心是從敬父母培養起來的,然後把這個孝敬之心推廣至萬國、天下,得到的結果:“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歡心,則各以其職來助祭也。”是講廣行孝敬這種美善的結果,用孝道來理順天下,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歡心,人民擁戴這位天子,當他要祭祀自己的祖先的時候,萬國的諸侯、臣民都各以其職,即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參加祭祀,這叫助祭。就是過去講的進貢,各個少數民族的諸侯國,他們都紛紛拿着自己的特產來進貢,用這些貢品來幫助祭祀天子的祖先。因爲天子能夠禮敬諸侯,所以得到諸侯的禮敬。祭祀祖先就是對祖先盡孝,所以,當“我”能夠以禮待天下人,以恭敬之心待天下人,天下人不僅恭敬“我”,而且恭敬“我”的祖先,因此就達到了對祖先的行孝。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是講明王作爲先王的子孫,應如何侍奉自己的祖先,即以禮對待天下諸侯,使自己的祖先能夠享受到祭祀。古代諸侯都有助祭這種禮節。

◎國崇孝道禮尚往來

我們再看,一個國家如何用孝道來對待其他國家。首先???們自己國家,要從天子至於庶人,從國家領導一直到百姓,都奉行孝道,以愛敬存心。

所以當我們舉辦一些國際活動時,自然就會有其他國家響應,這與助祭是一個道理。譬如我們準備奧運會,假如國家能夠推行愛敬的教育,自己和睦,對待別的國家也能夠禮敬,就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禮敬、擁戴。譬如說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國家遭難,我們從上至下都能夠團結一致,以愛心來互相幫助,爲救援災區的災民,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種舉動,這份真誠心,也自然能夠帶動起別的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地震之後三天,就有一百五十一個國家和十四個地區,以及很多的國際組織,通過各種方式,對我們的災區表示慰問。愛心是可以喚起愛心的,我們自己的國民有愛心,互相幫助,纔會感得更多其他國家的愛心支持。假如我們自己的國家,看到災難並沒有立即動作,並沒有很重視救援工作,也就不能感得其他國家對我們如此的同情、支持。

令人感動的是,有一位愛沙尼亞的駐華大使翁卡(安德列斯·翁卡AndresUnga),在地震後三天,就到北京的紅十字會血液中心,爲震區的災民們獻血。所以我們自己對別的國家能夠以愛敬來對待,也感得其他國家對我們以愛敬對待。

二、諸侯之國愛民事君

經文:【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唐玄宗註解:治國的人,這裡指諸侯,“國”是諸侯國,作爲諸侯,他治理一個國。古代“國”就是諸侯所統轄的範圍,即“理國,謂諸侯也”。諸侯“不敢侮於鰥寡”,對鰥寡孤獨不敢輕侮。“鰥寡,國之微者”。男子失去了太太,就稱爲鰥;女子失去了先生,就叫寡。鰥夫寡婦,在一個國家是地位微賤的,力量也很單薄,沒有很多人去體恤他們,所謂“國之微者”。對待卑微的鰥寡孤獨,國君尚不敢輕侮,不僅沒有輕侮、看不起的言行,更不會虐待刁難,甚至內心都沒有看不起對方的念頭,純是一顆愛心、敬心對待他們。鰥寡孤獨尚且如此對待,“況知禮義之士乎?”士,這個階層懂得禮義,有一定的地位、聲望,在社會上受大衆尊重。百姓,一般稱爲民;百姓中知禮義者,就稱爲士。“而況於士民乎?”何況是知禮義的百姓呢?對待他們當然就更要禮敬。結果自然是“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唐玄宗註解:“諸侯能行孝理,得所統之歡心,則皆恭事助其祭享也。”“所統”,就是所統轄的百姓。一個諸侯國的國君,都能夠以孝敬之心,對待自己的子民,當然可以得到他們的歡心。百姓歡心,擁護、愛戴國君,國君祭祀祖先,他們也爲國君着想,來恭敬助祭,諸侯國的社稷就能夠長遠保存。

孟子云:“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講到,君子跟別人不同,就在存心。君子以仁愛存心,“仁”是仁愛,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愛敬別人如同自己。“以禮存心”,對待別人都以禮敬。“禮”,是身體形象;“敬”,是他的存心,“禮者,敬而已矣”。古人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對人恭敬,言行肯定對人有禮貌,如果在禮節上有缺失,就表明敬人的心不夠,內心和外在是完全連在一起的。“仁者愛人”,君子以仁存心,他能夠愛人,即愛護人、關懷人、尊重人、照顧人、幫助人,所以君子以仁愛作爲自己的人生觀。“有禮者敬人”,心存着禮義,對待別人自然能夠禮敬。別人跟自己是一體,“仁”,人字邊一個二,二人合一,這叫仁,這二人,代表任何兩個人都是一體的,人與我本就是一體。所以懂得愛人的人,纔是真正懂得自愛的人;能夠尊重別人的人,他纔是自重的人。不懂得愛人敬人,其實他也不自愛,也不自重,這個理很深,一切人、一切衆生,實際上都是同體。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指各個方向。“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衆生,即我們每個人,一切衆生都是同體,“共同一法身”,同一個身體,所以才能夠體會古聖先賢教我們愛人、敬人就是自愛。

◎愛人敬人人恆愛敬

“愛人者,人恆愛之”。這是因果,“愛人”是因,“人恆愛之”是果。“敬人者,人恆敬之”,“敬人”是修好因,就能夠得到“人恆敬之”的好果。所以能夠永恆的愛人敬人,自然得到人們永久的愛敬。

周總理生前,對每一個人都尊敬。對待工作,都是盡心盡力。敬人敬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國家人民做出了很多難能可貴的貢獻,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他病逝後百姓都爲他送終,北京出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場面,聯合國都給他下半旗。這是他愛敬人民的果報。

三、孝道持家以事其上

經文:【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這是講到卿大夫之孝。《孝經》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卿大夫,自高而卑講下來。卿大夫是治家者,治理一個家族,謂“卿大夫”。

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23章 事君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章 本經概要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04章 諫諍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47章 天子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16章 三才(2)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87章 士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
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23章 事君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章 本經概要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204章 諫諍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47章 天子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16章 三才(2)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87章 士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