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服飾舉止 禮儀有加

經文:【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容止”,儀容和舉止。“容”是一個人的容貌,要講究禮。譬如我們穿衣服要守禮,大大方方,要“衣貴潔,不貴華”,不一定要華麗的服裝,但是要乾淨清潔。“上循分,下稱家”,符合自己的身份,得體。容貌也表現我們的內心,如果穿的衣服邋邋遢遢的,表示我們內心缺乏恭敬。如果衣服穿得很暴露,現在社會上有些女孩子,穿的衣服露得太多,就容止不可觀了。儒家講“威儀三千”,就是人的儀表、舉動、形態,都要合乎規矩,合乎禮儀,這就“可觀”,即能夠看得過去,值得人效法。人的一舉一動,都跟他所受的教育相關聯。所以古來批評一個人,最重的批評是沒有教養,那是最苛刻的批評。一個人舉止動作有教養,就是讓父母、老師也得到榮耀。人家讚歎這個人很有教養,是父母教養的,把父母都讚歎了;老師教導的,也把老師讚歎了。如果批評一個人沒教養,就等於罵他的父母,罵他的老師,所以他就是不孝不敬。

“進退可度”,一個人的動靜,一言一動,不管是在動中還是靜中,都是不越禮法的,符合禮儀,符合法度。唐玄宗註解很直捷:“容止,威儀也。必合規矩,則可觀也。進退,動靜也。不越禮法,則可度也。”“不越禮法”,就是不違背禮儀和法律。“進退”,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進退應對”。在小孩子童蒙時代就要學習,所謂“灑掃應對”,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培養禮法的觀念,一舉一動處處都能想到禮法,這樣的行爲,是“可度”。可度,就是值得人評價,值得人讚歎。

十七、六事完備導引民衆

經文:【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臨”,是對待。君子,尤其是一國之君、國家領導人如何“臨其民”?企業領導人、老闆如何對待員工?學校的校長、老師如何對待學生?一個家庭,父母如何對待子女?這是同樣的道理。君子如何來“臨其民”?

唐玄宗註解:“君行六事,臨撫其人,則下畏其威,愛其德,皆放象於君也。”六事:“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君子能夠行此六事,來“臨撫其人”,“其人”就是百姓、下屬,就是人民。一個人自己能夠如此去修身,他必定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在家,用六事臨其兒女,用自己的修爲來帶動家人,共同把這個家建設得非常和諧,人人遵守禮法;如果治國,他也能夠用這六事,來讓全國人民和諧相處,共同遵守禮法。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如玄宗所講“則下畏其威”,“下”,臣子、百姓,都敬畏領導人的威德,“畏”,敬畏。“愛之”,敬畏,又愛他,因爲他有德。真正的有德君子,古人講“不怒而威”,發脾氣,顯威風,那不是威。有德,處處所行的符合禮法,做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人們對他由衷的敬愛,其威嚴也就自然形成,所以在他面前不敢造次。他的德行受到大家的尊敬、愛戴,哪怕不在他身邊也常常思念、仰慕他,所以能夠“則而象之”,“則”就是法則,學習他,像他那樣。這“皆放象於君”,這就是效法這一位有德行的君子、領導,所以有德者自然就有威望。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他自己想求的。想求,已經是名聞利養之心了,他的德行自然就不能圓滿,那怎麼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所以,本着無求之心,自然做到有德,得到百姓的愛戴、尊敬,從而百姓能夠效法、學習他,跟他做的一模一樣,這就是以威德、盛德治國平天下。

十八、德教政令愛敬而成

經文:【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所以他治理國家很容易。因爲他有真實的德行,人們由衷的敬畏他、愛戴他。他所推行的德教、教化,人人都願意領受,都依教奉行,所以“能成其德教”,這個德教的成果,就是天下和諧。“而行其政令”,一個領導人推行政策,下達的指令能夠不折不扣地執行,是因爲從上而下都敬慕他,大家都願意認真奉行。孔子在《論語》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做個好樣子,有真實的道德、學問,不待發布命令,底下的人也都已經明瞭你的意思,會跟着你做。提倡孝道,孝養父母,自己先做到,大家也就跟着孝養父母;自己能夠盡忠職守,大家也就跟着盡忠。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領導人自己先做到了,百姓、民衆也就跟着做到。對於政令,大家也就“不令而行”了。所以關鍵在於自己身先要修正,“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否則發佈的命令,得不到下面的響應。《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就是修德,有德,自然號令容易下達,和諧社會也會就此實現。

十九、引用《詩經》總結全章

最後,引用《詩經》,總結全章。《孝經》的很多章都用這種方式,言簡意深。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這裡,“淑”是指善,“忒”,差也,“淑人”就是善人,善人君子。“其儀不忒”,“不忒”是不差,所以這是“義取君子威儀不差,爲人法則”。所以正人君子,具足了德行、威儀,從內到外都會讓大家敬仰、效法,把他作爲一個法則、學習的榜樣,甚至他凡出一言、行一事都成爲大家的準則,這就是德行的感召。領導人如果能夠以這樣的修爲來治國,和諧社會必定能夠達到。《孝經》講的就是和諧社會之禮,這就叫聖治章,聖人治理天下,都是這樣做。所以我們相信,現在國家領導人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可以落實,可以實現。

聖治章就分享到此地,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23章 事君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212章 感應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116章 三才(2)第1章 孝經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96章 庶人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192章 廣至德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92章 廣至德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96章 庶人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73章 五刑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204章 諫諍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69章 諸侯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92章 廣至德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223章 事君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98章 廣揚名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69章 諸侯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96章 庶人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76章 卿大夫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
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23章 事君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212章 感應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116章 三才(2)第1章 孝經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96章 庶人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192章 廣至德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92章 廣至德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96章 庶人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73章 五刑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204章 諫諍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68章 災難當前 同心祈願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69章 諸侯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92章 廣至德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223章 事君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98章 廣揚名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69章 諸侯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96章 庶人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76章 卿大夫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