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

《孝經》講明王“不敢遺小國之臣”,恭敬到連小國的臣民都不失禮;諸侯,“不敢侮於鰥寡”,對於鰥寡孤獨,這些身份、地位卑賤的,勢單力薄的人都不敢輕侮、不敢失禮;卿大夫不敢失禮於臣妾。這都是在講恭敬之心。

大儒劉炫,也注過《孝經》。他說:“遺謂意不存錄,侮謂忽慢其人,失謂不得其意。”這是給我們的特別解釋。“不敢遺小國之臣”的“遺”,“不敢侮於鰥寡”的“侮”,“不敢失於臣妾”的“失”,“遺”就是講意不存錄,就是你沒想到。譬如說逢年過節送禮、請客,禮尚往來,我們都要想到。如果應該去聯繫、送禮的人,我們沒送到,這叫遺。對方被“遺”,被人怠慢,心裡就不高興,這是人情交往。所以明王,做天子,日理萬機,而他都沒有忘記對小國之臣的禮敬,這就是不“遺”。“不敢侮於鰥寡”,“侮”是欺侮,“忽慢其人”,“忽”是輕忽,“慢”是怠慢,不把人放在眼裡,這就是輕忽。對人不恭敬,態度傲慢,這是慢,也都叫欺侮。我們欺侮人,人家有機會也會欺侮我們。“不敢失於臣妾”,“失”,就是“不得其意”,是指在家裡,每個家人心裡的所思所慮,我們都要體會到,這叫“得其意”。所以作爲一家之長,要很細心的關照家人,幫助家人,這是對人的恭敬。連家裡的奴婢,他也在爲家裡做貢獻,我們都要時時刻刻想到他、安慰他,讓他們能夠歡樂、歡心,這樣家裡纔有凝聚力。

四、親安鬼享慎終追遠

經文:【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夫然”,“夫”,是語氣助詞,沒什麼意義。“然”,像上面所說的那麼做。我們能夠如上所說,就是懂得了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常存恭敬之心的道理。“生則親安之”,對在世父母,我們要盡心孝養。譬如說一個家庭,我們對一切家人都要恭敬,才能夠使家裡和睦,父母就心安。所以“生則親安之”,父母在世心安,一家之主能夠安其親;一國之主,能夠讓一國的百姓都和睦相處,這個國家領導人的父母也心安。

“祭則鬼享之”,父母去世後,要祭祀父母,“鬼”就是指父母的靈、祖先的靈,他們能夠享用祭祀。

《論語》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能夠常常祭祀祖先,社會風氣也一定會很良善,人民都很厚道。如果連過去久遠的祖先都念念不忘,常常懷念、祭祀,那麼眼前的父母,他怎麼可能不盡孝?所以這民風就能淳厚。

唐玄宗註解:“夫然者”,就是你能這麼做,“上孝理皆得歡心,則存安其榮,沒享其祭。”這個“孝理”就是孝敬,“理”就是敬,以這個恭敬之心對待一切人,得到一切人歡心,家庭和睦,國家安定,天下和平。“存者安其榮”,當父母的,如果是一家之主的父母,這家庭因爲和睦而顯貴,“安其榮”;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父母,因爲這位國家領導人,治理國家治理得好,受到人民的愛戴,自然他的父母也受到人民的尊重。生前,父母親歡喜;“沒”,去世了,父母親也能享其祭祀。而且不僅是他親生兒女祭祀,如果兒女是一家之主,他能夠以孝治家,一家人都來祭祀這去世的父母;如果這兒女是一國之主,古代講的是天子、諸侯,那麼一國的百姓都來助祭,所以過世的父母也能享受一國百姓的祭祀,這是真正對父母盡孝。祭祀的意義就是在於孝道,它是一種孝親的活動,不是爲了拜鬼神求福、求保佑。如果以有求的心來祭祀,還是爲個人打算,不是孝敬心。真正以孝敬之心來祭祀,不僅父母在天之靈得到安樂,而且對自己德行提升,也會有很大幫助,所以祭祀是培養孝心的。

◎身體雖死靈魂仍在

有人可能會問,父母去世了真有靈魂?夫子講的“祭則鬼享之”是真的嗎?

孔老夫子也承認有鬼神,也承認有輪迴,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講那些鬼神的事,但是夫子他是承認的。《孝經》中“祭則鬼享之”就明文顯現出來,證明父母的靈魂也能享用祭祀。孔老夫子註解《易經》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精氣”,父精母卵交匯,就成爲一個載體,“精氣爲物”;“遊魂爲變”,這是講投胎,遊魂入了受精卵,就成爲一個生命,所以夫子他也承認有輪迴。只是不像佛家、道家講得那麼詳細。

現代科學家,也在探索鬼神,所謂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問題,也用大量科學證據,證實了人有輪迴,確實是人死了以後,靈魂還存在。西方有很多瀕死體驗的案例,是人在去世前,瀕臨死亡的時候,就會常常出現靈魂出體的現象,然後他們又回到體內,這人就甦醒。甦醒之後他能夠跟醫生報告,剛纔自己靈魂出體之後的現象,這些證明人有靈魂,身體雖然會死,但靈魂確實存在。

意大利一位專門研究鬼神的著名專家,叫馬協婁·巴希博士(Dr.MarcelloBacci),他證明鬼神存在。從1949年,這項研究做了幾十年,他用科學的手段,確實證明了鬼魂存在。一般是用一種電子的收錄機,來收錄鬼神的聲音。他請一些剛剛失去孩子的母親來做試驗,由於思念孩子,這些母親真的能夠把孩子的亡靈招回來,通過這些電子通訊設備,亡靈跟母親對話,並且錄音下來。這些試驗做了很多,足以證實人死了以後靈魂確實仍然存在。所以孔老夫子講的“祭則鬼享之”是符合真相的。現代科學也在逐步證明,身體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也包括我們的靈魂,靈性的生命。

我們要祭祀這些鬼神,他們也跟人一樣得到安樂。恭敬、禮遇一個人,他會安樂、歡喜,鬼神也如此,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現在如果不祭祀鬼神,鬼神可能也會發脾氣,會搞出一些天災。

五、災亂不生天下和平

經文:【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唐玄宗註解:“上敬下歡,存安沒享。”對上位的人能夠敬,對下面的人也能敬,他們就上下都歡喜。“存安”,不會有禍亂髮生,現存的父母就安心。如果家裡鬧矛盾,很可能會有家庭悲劇發生;如果一個國家鬧矛盾,就可能會有國家暴亂。所以上下都要和睦,內外都要歡心,父母這才安心。“沒享”,是去世以後享用祭祀。講到現存者和去世的人兩個方面,所謂“存安沒享”,這都是孝治天下的內容,不能只要一面,兩面都要照顧。“人用和睦,以致太平”,“人”就是百姓,百姓都能和睦,太平天下就得到了。用我們現在胡主席的話講,和諧世界就能實現,“則災害禍亂,無因而起”。

現在世界災害禍亂很多,地震、海嘯、風災、(颱風、颶風,美國龍捲風)南北兩極冰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溫室效應,這都是天災。戰爭、衝突,天天都不間斷,還有恐怖主義,這些活動都是。這些事情,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有煩惱,心不平。佛法裡講,其實天災跟人心是緊密相連的,人的貪心感應水災;嗔恚感應火災、火山的爆發、地震;人有愚癡就產生風災;有傲慢、有不平這就產生地震。所以化解災難,要從人心做起。“上敬下歡,存安沒享。”用我們的孝敬心對人,化解災難,不要求別人,求自己!因爲這個世界,乃至宇宙,都是我心所現之物,要改變這些境界,沒有別的,只有改變內心。內心真正沒有貪、嗔、癡、慢這些起災禍的因,當然就沒有災禍的果,即災害禍亂無因而起。所以古代每逢有天災,天子都要齋戒沐浴,祭祀天地,反省過失,改過遷善,大赦天下,祈求化解災難,得到天下和諧。

六、明王孝治化行天下

經文:【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聖明的君王、國家領導人,他以孝治天下,就是這麼做的。“如此”,就是這樣做,有如此因就得如此果。以孝治天下的因,得到的是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唐玄宗註解:“言明王以孝爲理,則諸侯以下化而行之,故致如此福應。”聖明的君主他以孝爲理,用孝道治理天下。所謂孝道,就是有敬意,敬天下人如同敬父母一樣。諸侯以下,包括卿大夫,士、民、百姓,都能夠化而行之。“化”是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感化、轉化、教化,下面的人就能行孝!效法這位聖明的領導,能夠“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上下都在行孝,上下都恭敬,互相恭敬,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這是和諧社會。“故致如此福應”,“故致”,因此導致;“如此福應”,就是“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災都沒有了,所有的人都幸福安樂,這是福分。這個福分是應,要以孝、以敬去感,纔有如此福應。

邢昺《正義》曰:“此總結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孝治也。”所以最後一句經文是總結,“言明王孝治其下,則諸侯以下各順其教,皆治其國家也”。即在上位的人能夠做好樣子,行孝,致敬;諸侯以下,下面就效法上位,各順其教,順着明王的教化,能夠諸侯治國、卿大夫治家,“如此各得歡心,親若存則安其孝養,沒則享其祭祀”。每個人都各得其所,真的像孔老夫子所講的“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之”的大同世界。父母親若在世,能夠“安其孝養”,很安樂地接受孝養;“沒則享其祭祀”,去世後,能夠享用兒女後代的祭祀。“故得和氣降生,感動昭昧。”和氣降生,家和萬事興,所以能夠感動上天降下福報,“是以普天之下和睦太平,災害之萌不生,禍亂之端不起,此謂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能致如此之美”。這裡講到的實際上就是和諧世界,普天之下和睦太平,災害都不萌生,禍亂也都不起,天災自然就化解了,因爲人心都良善、和樂,沒有天災的因,當然就不會結那樣的果。這就是明王以孝治天下,能夠得到如此之美的大同世界。所以教育至關重要,《禮記·學記》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只有教育才能夠轉化人,使人心能夠和善,自然感得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七、以孝治國和諧世界

經文最後一句:【《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唐玄宗註解《詩經》的“有覺德行”,“覺”,大也,有大德行。“四國順之”,意取天子有大德行,則四方之國順而行之。四方之國指東、南、西、北四方,因爲這一國的天子能夠有大德行,所以,四方都能夠歸順,都能夠效法這位天子,以孝治天下,都能夠在自己的國家,構建和諧社會,進而共建和諧世界。所以孝道,就是先王的至德要道。

今天講的第八章,完全是古聖先王的治國之道,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大道,即從我自身做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好,我們先分享到此地,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96章 庶人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92章 廣至德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15章 三才(1)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212章 感應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98章 廣揚名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33章 聖治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
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親無二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96章 庶人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49章 老實孝親 真實受益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92章 廣至德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188章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15章 三才(1)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0章 孝有三層 成聖圓滿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212章 感應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憂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98章 廣揚名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33章 聖治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