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講到“終始”很多意思,每一個都講得很好,很值得我們學習。
《正義》註解唐玄宗的《御注》,他把唐玄宗的“始自天子,終於庶人”提出來解釋,“謂五章以天子爲始,庶人爲終也”。就是天子章到庶人章這五章的總結,以天子爲始,庶人爲終,這是講到終始。“雲‘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者”,這又講到剛纔我們讀到的玄宗皇帝《御注》的那句話。“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謂天子庶人尊卑雖別,至於行孝,其道不殊”,這是講到五個階層的人,尊卑、貴賤不一樣,但是孝道一樣。“其道不殊”,行孝的這種道、這種心沒有區別。
《正義》總結的五孝非常好:“天子須愛親敬親。”這就是《孝經》上說的“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須不驕不溢”,這是“在上不驕”,“滿而不溢”,講的諸侯如何行孝;“卿大夫於言行無擇”,這是經文上講的“先王之法言”和“先王之德行”,我們都要遵守,沒有選擇;“士須資親事君”,“資親”就是孝敬父母;“事君”是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士”是讀書人,讀書人將來可能要做官,或者是現在說的要做公務員,爲社會爲國家服務的這一類人;那麼庶人是“謹身節用”。這是講到五種行孝,其解釋前面都講過,就不再贅述。
“各因心而行之斯至,豈藉創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強之,無不及也”。這是講到五種孝,天子,卿大夫,庶人,不管是哪一類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順應着自己的本心,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這個心在此特別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因”就是循着,遵循着我們的本性本善去行,如此,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夠做孝子,我想行仁,“斯仁至矣”,就能得到聖賢的境界。
“豈”,就是哪裡,是憑藉着“創物之智”,“創物”我們說造物主,是創造宇宙萬物的。本性本善人人本有的,我們現在行孝就是隨順本善,哪裡要造物主給我們創造出條件,我們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們行孝,跟外在因素無關,不能夠講條件,純粹是我們的心,有沒有這份心,自己是不是真想行孝,哪裡還要去問別人?觀照自己的內心,對父母是不是至誠恭敬、真正愛敬存心,自己就明白了,哪裡是要別人去鑑定我是孝子?還是說自己非得要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行孝?沒有這個道理,否則都是找藉口,無須憑藉“創物之智”,“創物之智”是先天的條件。
“扛鼎之力”,是說我們把一個鼎扛起來,要費很大的力,假如我沒這個力就扛不起來了,這是比喻後天的條件。如果是說我非要先天條件具足,後天條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夠的財富、地位、能力,才能去行孝,沒有我就不能行孝,這是在找藉口。我們講的漢朝孝子蔡順,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揹着母親逃難乞討,採桑椹果,依然能夠盡心竭力去行孝,把採的果子分兩個籃子裝,比較成熟的給母親吃,那些生的酸的自己吃。蔡順的身份、地位、財富,什麼條件都沒有,但他依然能夠行孝。條件具足才能行孝,那個孝心已經不真誠了,何談行孝?
“若率強之,無不及也”。“率強”就是努力做到,在當前條件,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沒有財富、沒有地位、沒有能力,我都能努力做到孝道。像十九歲的大學生劉霆,揹着母親上大學,貧窮到極點了,每天打工掙一點錢,給母親治病,自己餓得吐血,也要讓母親吃上飯,這是“率強之”,他是真正盡心竭力的做了,他在行大孝。“無不及也”,沒有做不到的,肯定能夠做得到。
古人編的《二十四孝》,很有味道,故事中行孝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子也有庶人。老的有老萊子,爲了讓他父母歡心,七十多歲了,還在那裡蹦蹦跳跳做表演,讓他父母開心,這是老人行孝;小孩行孝,東漢黃香,九歲扇枕溫席,冬天給父親暖被窩,夏天給父親扇扇子乘涼,讓他父親安睡,即《弟子規》上講的“冬則溫,夏則凊”,這是小孩子行孝;《二十四孝》的唐氏乳姑不怠,有位媳婦唐氏,因爲婆婆牙齒不好,吃不下飯,做媳婦的每天給她哺乳,天天如是,這是女子在行孝;天子有漢文帝、周文王;庶人有蔡順拾椹,子路背米,曾參養志,都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分老幼貴賤,只要你肯做,都能夠做到行孝。
wωω⊕ тTk 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