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解釋唐玄宗的“德行,謂道德之行”,也是用《論語》“志於道,據於德是也”。夫子在《論語》上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邢昺用“道”和“德”,來解釋“道德之行”。
“道”,我們在《孝經》概要已有所解釋。它是宇宙的本體,就是心性,老子說的“道”,跟夫子“志於道”的“道”,是一個境界,都是聖人所追求的。聖人立志就在於“道”,就是找回心性,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宇宙的本體,也就能夠跟宇宙合一。
儒家講的“志於道”,就是佛家的“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度衆生的心,成佛就是得道了。得道了,衆生就度盡了,也就是夫子說的“天下歸仁”。“天下”的意思很廣,不只地球而已,聖人心目中的天下,是指整個宇宙。整個宇宙的衆生都歸仁,那就是衆生都得到幸福美滿了。所以夫子的志向也是這種境界。
“道”,雖然無形無相,如老子所說:“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辦法接觸到,這是心性。但是,它是萬物的本體,它能夠現相,現的相就是“德”。
“道”顯現在五倫關係上,就表現出“五倫十義”,我們把“五倫”作爲道,“十義”就是德。實際上,五倫已經是現出的相。“父子有親”,“父子”這是五倫中的關係,“親”就是德;“君臣有義”,“義”就是德;“夫婦有別”,“別”就是德;“長幼有序”,“序”就是德;“朋友有信”,“信”也是德。
我們雖然沒辦法用六根接觸得到,但是,可以“據於德”,“德”,我們是可以修的。修德自然能夠見道,夫子說:“志於道,據於德。”“據”就是把持,靠修德來悟道、入道。夫子在這裡,把道德之意開顯出來。如《孝經》所講,德行就是道德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