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個真正修道的人,一個賢人、君子,他絕對不去看別人的過失,不會見世間人的過失。世間人的過失,必定是因爲自己過失引起的,修道的人常存這個觀念,他不會去修正別人,只想着修正自己。
夫子在《論語》裡面講“修己以安人”。如何“安人”?讓人得到安樂,不會怨恨我們,那就要“修己”。別人沒有過失,過失都在自己,這就是閔子騫行孝的秘訣,也是舜王(大舜)成就的秘訣,一味只是“反求諸己”,而不去求諸人。君子是求諸己,只有小人才求諸人,纔看別人過失。凡夫小人,事情不成功,會埋怨別人,不想自己過失。所以聖賢跟凡夫,區別就在此地。
五、言行樞機出己加人
邢昺《正義》:“雲‘三者,服、言、行者’也。此謂法服、法言、德行也。”這是講到“服”、“言”和“???”,是註解,是“法服”、“法言”和“德行”。“然言之與行,君子所最謹。”“服、言、行”三方面,“言、行”更重要,所以君子最謹慎的就是言行。服裝比較容易做到符合禮度。而言行能夠處處符合禮度、符合道德,這就不容易。
邢昺雲:“出己加人,發邇見遠,出言不善,千里違之。”這是講到“言”。“出己加人”,我們有沒有想過,言語從自己的口裡出來,被別人聽到,會起到的效果?有時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能夠常常這樣去想,這樣去檢點,“非禮勿言”,自然能做到。“言”,“發邇見遠”,“邇”是近。雖然我們講話,好像近旁的人才能聽到,但是它的效果會達到很遠。古人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講對了一句話,可以拯救國家;講錯了一句話,可能會貽害無窮。現代科技發達,媒體技術進步,這方面就更加明顯了。像我們現在,講課錄影,攝影棚裡只有自己,沒有聽的人。對着攝影機講,離攝影機也很近,但是通過網絡,馬上傳播到全世界,真是“發邇見遠”,這個效果會很大。我們講的是真正的聖賢之道,就會使世界安定和平;假如我們現在講錯了,把聖賢之道講偏了,就會誤導大衆。所以我們的語言要更加謹慎,所謂“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是儒釋道三家聖人的言語,不是古聖先賢的教誨,自己不敢去說,說了之後,後果自己能承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