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就是孝。“夫”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麼?就是一個字“孝”。“孝”能順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我們現在夢寐以求的和諧世界,一個“孝”字就能做到,因爲孝是德本,是道德的根本;孝是天性,人本來就有孝德,這就叫性德。孝是從人的本性裡流露出來的。本性就是道,流露出來的就叫德,所以“孝”就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不用人教的基本道德。譬如,一個小嬰兒,他對母親的依戀,完全沒有絲毫的障礙,跟母親心連心,不會離開母親一步,母親對孩子亦如是。父子有親,父母跟兒女的親情是自然天性,所以行孝就是順着天性而行,因此稱爲德之本,根本在此。如果把這個德之本保持一生,對父母的親愛永遠保持,而且能夠發揚光大,以孝心對待所有的人,這就是聖人了。聖人,不是天生的,也沒有人天生不可能成爲聖人。每個人都能成聖人,只要我們孝的天性保持一生不變,並把孝心擴展到對一切人、事、物,就成聖人了。“教之所由生也”,聖賢的教育,就從這裡生髮開來。

邢昺《正義》:“案《禮記·祭義》”,《禮記》中有一篇叫“祭義”,“稱曾子云:‘衆之本教曰孝’。”“本教”就是根本的教育,教大衆什麼?孝道,所謂教之所由生也。

“尚書》:‘敬敷五教’”,《尚書》提到的“五教”,就是五個方面的教育。具體是:“解者謂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五種教育,教父親要做到義,義就是義務。父親的義務是什麼?養育孩子,教育孩子,“子不教,父之過”。母親就是要慈祥、慈愛,對孩子關懷,母愛本身是最深厚的仁愛教育。所以父母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盡到這個本分。兄弟之間,兄友弟恭,要互相關懷,兄長照顧小弟,小弟恭敬兄長。一個家庭如果沒有父親,兄長就要負起父親的責任,長兄如父。“教子以孝”,就是做兒女的,本分是什麼?孝順父母。孝順涵蓋面很廣,不僅是對父母孝,對兄弟行悌道也是“孝”,所謂“兄弟睦,孝在中”。《尚書》講的五教就是教給我們在家庭裡面,要盡到自己的本分:做父親的,像個父親;做母親的,像個母親;做兄弟的,像個兄弟;做兒女的,像個兒女。通過這樣的人倫關係,我們推演開去,“舉此,則其餘順人之教皆可知也”,從家庭的夫婦、父子、兄弟推廣到社會上的君臣、朋友的人倫關係,這五倫關係的教育即是倫理道德教育,其根本就在於教孝,所以稱爲“教之所由生也”。

這是孔老夫子跟曾子,以發問的形式展開教學,講到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源泉,所有的教育都從這裡生髮。

我們談到人倫方面的五種教育。人倫,即我們講的倫理,古人講的五倫關係的教育,五倫就是道。爲什麼稱爲道?因爲道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爲創造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關係,人生下來就要面對。它不是某個法律規章制度規定的,是自然的法則,所以稱爲道。父子有親的親就是德,父子的關係本來就是一種親愛的關係,父子之間的親情隨順着道,這叫德。

君臣之義,君是領導,對於下屬要仁慈,這是義;下屬對領導要忠,這也是義。夫婦之間,互相的關懷,分擔起家庭的責任,一般男的主外,女的主內。先生擔負起家庭的經濟來源,做經濟支柱;太太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這叫有別,別是分工不同,即分別做不同的工作。分工合作,夫婦目標相同就是傳承家道,培養好的後代。

古時候雖然是男主外、女主內,但是男女絕對是平等的,分工合作就是真正的平等;現代人,在男女本來平等的關係上面,又加上男女平等的口號,非得讓女子也要出來工作。結果女子既要在外面掙錢,又要教養孩子,雙重的任務、重擔之下,女子教導孩子的這種天職就被削弱了。現在的孩子,如果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長大了不孝順的就會很多。對父母不孝順,出去工作怎麼可能對領導盡忠,怎麼可能對國家對人民真心誠意的盡義務?大都是自私自利,爭名奪利。因此,社會失去了過去的那種純樸。

現在我們要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就要重視家庭倫理的教育,夫婦有別就很重要。太太的使命——教養兒女,一定是比先生的使命更偉大。爲什麼?因爲先生掙錢少一點,最多是家裡生活貧困一點,還能夠維持下去;假如說太太沒有教好兒女,家道就此斷絕了,兒女長大成爲社會的負擔,不僅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所以女子的使命比男子更偉大,怎麼能說重男輕女?

中國古代可以說是重女輕男。女子的使命比男子更是崇高,更是偉大。爲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女子是承擔起養育後代的重要責任。後,不是生出來就叫後代,正是要教養他們,讓他們能夠傳承家風、傳承家道,讓祖宗的基業得以保全,得以發揚光大,才叫有後。如果養一個敗家子,祖先幾代人辛辛苦苦積累的家業,就會在他手上敗光,這能夠叫有後嗎?所以五倫關係中,夫婦這一倫是核心。

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都是德。德,一定是隨順道。所以古人的教育都圍繞着倫理道德。從哪裡開始?從教孝開始。

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96章 庶人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173章 五刑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章 孝經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15章 三才(1)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50章 紀孝行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28章 孝治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
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復禮第4章 孝親本性 恆常道德第96章 庶人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31章 先王大舜 孝道圓滿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54章 孝順親心 是謂有敬第173章 五刑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章 孝經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47章 源頭活水 此母此子第115章 三才(1)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03章 敬事愛物 行成名立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57章 天子匹夫 爲仁由己第150章 紀孝行第18章 明師賢母 志在聖賢第172章 賢母慈悲 捐獻獨子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52章 博愛廣敬 四海效法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238章 哀毀過情 傷生虧孝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128章 孝治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74章 金融詐騙 導致滅亡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14章 聖德不遠 我欲斯至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