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確定研習緣起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朋友,大家好!
茂森今天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我們的講題是“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孝經》研習報告”。
講題的確定,源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孔夫子開篇就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先王”,古代聖賢的君王,有和諧世界的法寶,能夠順應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和諧而無怨,這就是和諧世界。即現在我們國家提倡的“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所以,我們從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講述的《孝經》中吸取聖賢的智慧是很有必要的。
茂森承蒙恩師栽培,多年來也在學習儒釋道三家的典籍。早在小學時代,母親就教導我讀《孝經》,一直以來都在學習行孝,在這方面也略有一點心得。今天遵恩師慈命,在此把自己學習《孝經》這部寶典的一點粗淺體會,以及對古聖先賢教誨的一點心得,向各位朋友做個彙報,請大家多多指教。
儒釋道學同出一原
今天先來分析、研學整部《孝經》的主旨、思想,即首先講一個概要。
我們採用佛家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學習《孝經》。通常講的儒釋道,儒就是儒家;釋就是佛家,因爲佛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稱爲釋;道,就是道家,這三家都是聖賢的教育。
雍正皇帝,是清朝一位很有學問的皇帝,他對儒釋道三家的研究都很深入,曾經寫過一篇《上諭》,即皇上的聖諭。他說“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是說三家的義理,都是出自同一個源頭。這個源頭是什麼?佛家講的“心性”,道家和儒家都講“道”,道是源頭。即古聖先賢的這些教誨、這些道理統統都是從道、從心性流露出來的,而心性是人人本有的,“道”,是遍及整個宇宙,無處不在的,可見三家都是出於一個本源!
“道並行而不悖”,這個道是他們的教學可以在世間同時推行,互相之間不會有衝突、不會有牴觸,這就是我們現在常常聽到的“多元文化”。如果我們自己覺得儒釋道三家會有矛盾,互相會起衝突,那不是三家的道理有衝突,其道理仍是同出於一源,是我們自己對儒釋道三家的理解不夠透徹、圓融。恩師在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上,接受大家提問時說,儒釋道,包括世間的種種宗教,也是“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如果看到他們互相之間有衝突、會對立,就好比看到一個手掌的五根手指,好像是分開、對立的,實際上我們只看到了表面,沒有深入,從手指深入到手掌心,五指理同出於一源,當然道就並行而不悖。五指一起拿東西,做事情,互相合作,很和諧。其實世界本來是和諧的,只是因爲我們有分別、執著,把本來和諧的世界搞亂了,搞成對立、矛盾、衝突,原因還是我們對聖賢教誨理解不夠透徹、深入。深入到根本、源頭,我們就能真正體會雍正皇帝“道並行而不悖”的話真實不虛,世間所有宗教都可以並行而不悖,更何況是儒釋道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