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把孝作爲人與天地合稱的這種標準,人只有行孝才能夠跟天地並稱三才。如果不行孝,哪裡有資格跟天地並稱?即如果不行孝就沒有資格稱三才、稱爲人。因爲人之行,必定是效法天地的,假如不效法天地之德,不行孝、不行善,雖然還有個人身,但是已經沒有了人的資格了。人的資格叫人格,沒有了人格,就不能夠稱其爲人了。所以,人立於天地之間,真的要很好的行孝,續養我們本有的孝心,並且把孝心發揚光大,恆常而保持不變,此夫子教我們法則天地之意。
“經,常也”,經是恆常。“人生天地之間,稟天地之氣節”,天地的氣節,我們講的恆常,就是無私的利益萬物,仁愛恭順,這都是天地之氣節,天地之德行。所以“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義也”。人應該效法天地,天之常、地之義。這是講行孝的道理,講到圓滿。聖人之所以稱爲聖人,也就是因爲他能夠效法天地之常義,恆常的利益大衆,毫無私心,與天地、與衆生一體,就是真正的行孝,而孝就是一體的意思。
《正義》這段也解釋得很好:“故須則天之常明,因依地之義利,以順行於天下,是以其爲教也,不待肅戒而成也;其爲政也,不假威嚴而自理也。”
這是講到我們應該“則天之常明”,“則”就是效仿,學習天的常明。“常”是恆常。“明”是光明,光明普照萬物,普照沒有私心,沒有分別,完全是平等的仁愛。“因依地之義利”,學習大地利益萬物的精神,以順行天下。
天下的人民,都有平等的本性,在本性上每一個人都一樣。聖人沒有增加一點,凡人沒有減少一點,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人都有良心,良心是性德,人人皆有。只是聖人的良心發揚光大,完全圓滿的顯露了;凡人的良心矇蔽了,或者是完全矇蔽,或者是矇蔽了一部分,不能夠完全顯露。凡聖不同,唯此而已。
我們現在推行教育,就要順着人本有的良心,這就容易讓人回頭,這叫“順行於天下”。“是以其爲教也”,以推行其教化。“不待肅戒而成也”,不用嚴肅、嚴厲的懲戒手段,也能夠教化好人民。隨順人民的天良,他們就樂意行孝、行善。“其爲政也”,即治理國家推行政治。夫子在本經強調,用教育、教化的方法爲政,隨順着人的良心、性德,讓大衆回頭就會很容易。“不假威嚴而自理也”,假是假借,不用假借那種很威嚴的手段,譬如說嚴格的法律,或者是刑法,乃至國家機器,軍隊、警察等等,這些甚至都用不上,天下就自然能夠治理得有條不紊,社會和諧,人民百姓和樂幸福,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