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

在夾縫中求生存

十六歲,一個花季般的年齡。可是,焦裕祿的十六歲迎來的卻是生活的重擔。

輟學回家後的祿子,跟着家裡的大人一塊下地幹活。農忙時節,他拿着農具在田間地頭忙碌;農閒時,他又推着板車到外面拉車掙錢貼補家用。十六歲的祿子,還只是個孩子,卻已經開始在爲全家人的生計忙碌。貧窮的生活,艱苦的勞作,造就了祿子堅忍、倔強的性格。這種性格,爲他以後的人生路做了鋪墊。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大舉入侵中國,令本就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淵。次年,日本兵佔領了焦裕祿的家鄉。焦家人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祿子爲了養活全家人,到處尋找活計來維持生活。生活沉重的壓力,令祿子長成了一個小小的男子漢,臉上透露着一種同齡人沒有的果敢與堅毅。

當時,北崮山村有兩家地主開設的榨油坊。每年秋收以後,地主家從農民手中收購來花生、芝麻,僱人榨油。到了冬閒的時候,地主家又僱人把榨好的油送到博山城裡去賣。爲了尋找活路,祿子和本家的一位叔叔一起搭夥,替地主家把油運到博山城,用自己的力氣掙點辛苦費。

從北崮山村到博山縣城,大概要走三十多裡的山路。山路崎嶇不平、蜿蜒曲折,中途還有幾個陡坡,這些無疑加大了祿子和叔叔進城的難度。他們推着一輛獨輪車,車上裝着三百多斤的油,推起來費勁極了。

時值冬季,缺少禦寒衣物的祿子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一雙長滿繭子的手已被刺骨的寒風吹皸裂了。上坡的時候,祿子弓着背,使出全身的力氣,將獨輪車往坡上推;下坡的時候,祿子又直挺着身體往後仰,拽着車把,慢慢地將獨輪車推下坡。這一上一下,還要保證車裡的油不被灑出來,累得祿子上氣不接下氣。

好不容

易到了博山縣城,祿子還要受到日本鬼子的欺辱。那時,佔領博山縣城的日本人,根本不把中國人當人看,肆意地凌辱、踐踏中國人。不少中國人冤死在日本兵的刺刀下。

那天,祿子和本家叔叔推着車子到了博山縣城。路過縣城裡日本鬼子的哨崗時,兩個人沒有向日本兵行禮。鬼子見狀,當即就端着刺刀衝了過來,嘴裡還唸唸有詞。其中一個日本兵衝過來,對着本家叔叔就是一巴掌,同時還拿槍托往他的腰上猛戳。本家叔叔痛得在地上呻吟起來。祿子見了,氣憤極了,上去頂撞道:“憑啥打人?”當然,日本鬼子並不知道祿子所說的是什麼,但可以從祿子臉上的表情中看出憤怒,便也對他拳腳相加。瘦弱的祿子哪裡是日本兵的對手,很快就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

本家叔叔在一旁勸道:“孩子,忍了吧!這年頭,哪裡還有講理的地方?強出頭只會讓自己更受傷。”他是怕祿子年少不知事,惹下大禍,便拉着祿子離開了。

祿子恨得牙癢癢,帶着滿腔的怒火離開了日本兵的哨崗。他對本家叔叔說:“叔,這些洋鬼子這樣欺負人,等我長大了,非出這口氣不可!”

就這樣又辛苦了兩年,祿子長到了十八歲。這兩年,全家人齊心協力,共同爲生活努力,可是家裡的日子還是越過越苦。祿子的父親整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說:“年年就這麼幾粒糧食,繳了一系列苛捐雜稅外,剩下的哪夠家裡六七張嘴吃飯啊?”

祿子聽後,有些不服氣,說:“爹,您別發愁了,天下沒有絕人之路。我不推油車了,明天就去煤窯打工,多掙些錢回來。”

祿子要去煤窯打工,也就意味着要去做“煤黑子”。在博山當地,有這樣一句精確的話描述說:下了窯的人,就等於活埋了一半的人。

在博山山區,星星點點地遍佈各種小煤窯。而這些小煤窯,處處都充滿着

死亡的氣息。不管是豎井、斜井、地窩窯,裡面都有成批活埋的人。不是瓦斯爆炸被燒死,就是煤窯塌方被活埋。

祿子即將開始的活計就是如此地危險。每天,祿子在又黑又髒又危險的巷道里,一干就是十幾個鐘頭,可換來的就只是一斤劣質的橡子麪,根本無法吃飽。祿子付出所有的努力還是無法養活家人,也無法顧家,這讓他的內心備受煎熬,幾乎到了絕望的邊緣。

俗話說得好,希望常常在絕望中誕生。在焦裕祿的命運裡,似乎註定要經過這樣痛苦艱難的時期,就像一棵插天的松柏需要嚴冬的考驗,一顆鑽石的形成需要大地的重壓一樣。

好在,此時的祿子已經不是當年的莽撞少年,他的心裡已經有了反抗和尋找出路的意識。苦幹了幾個月後,祿子選擇和幾個相好的工友爬上地面,搭夥運煤。繼而,祿子每天披星戴月地往返六七十里路運煤,才能換來兩三斤橡子麪,而付出的代價則是腰痠背痛、渾身難受。

1941年,山東地區遭遇大旱,地面幹得裂開了大口子。到了秋收季節,田地裡顆粒無收的莊稼人大有人在。焦家人就是其中之一。熬過寒冷的冬天,還沒等天氣回暖,焦家就斷了糧,一家人都掙扎在死亡線上。

焦方田不忍看到家裡人捱餓,四處借錢借糧養家餬口。今天借一點,明天借一點,時間一長,焦家的債務就像一個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多。每天都有債主來家裡逼債,全家人都快被逼瘋了。

老實善良的焦方田再也承受不住生活的重擔,他選擇了放棄,最終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拋妻舍子,懸樑自盡了。失去了頂樑柱的焦家,頓時陷入了死寂當中。焦方田去世後,焦家接二連三地遭遇了一連串災難。

這個如浮萍般在風雨中飄搖的家庭,接下來的命運會是如何呢?故事的主人翁——焦裕祿,其命運又將如何?

(本章完)

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
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調動全縣人民的積極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焦裕祿事蹟的曝光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苦難的童年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在大連起重機器廠實習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我是您的兒子”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當民兵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王繼先:與君南下共征途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縣委書記病倒了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烈士陵園及紀念館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下定決心治理好蘭考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在夾縫中求生存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最佳車間主任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拉牛尾巴的人”學工業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樸素的生活作風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北大荒的“焦裕祿”——王正林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向“三害”全面進軍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治理鹽鹼地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守雲:永久的懷念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七章 向焦裕祿同志學習_90年代的“焦裕祿”——孔繁森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根治內澇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防風治沙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從肝炎到肝癌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暗無天日的煤礦生活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焦裕祿教我寫稿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團結領導班子,轉變領導思想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焦裕祿精神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試製捲揚機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珍貴的照片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這孩子就叫“張繼焦”吧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艱難求學路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臨危受命奔赴蘭考第一章 從苦難到新生_光榮入黨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領導土改運動第四章 肉身雖死,精神不滅_帶着遺憾離開了第五章 他叫焦裕祿_教子有方的故事第三章 在蘭考的日日夜夜_實地考察蘭考的現狀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大營剿匪記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劉俊生:在焦裕祿身邊工作第六章 大家眼中的焦裕祿_徐俊雅: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二章 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_抓調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