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蒙泉賦

李程

李程(766—842),字表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孫。貞元十二年(796)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宏辭科,爲集賢殿正字。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一年(816)權知禮部貢舉。又爲禮部侍郎、鄂嶽觀察使、吏部侍郎。寶曆元年(825)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彭原郡公。次年罷爲河東節度使,卒於東都留守。爲人機辯善謔,精於詞賦。李調元《賦話》卷一雲專攻律賦者:“李程、王起最擅時名。”《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李程《表狀》一卷,已佚。《全唐文》收文一卷,其中律賦二十五篇。

此賦載《文苑英華》卷三六、《全唐文》卷六三二。祝穆《方輿勝覽》卷二九荊門軍:“蒙泉,在城西蒙山,南曰蒙泉,北曰惠泉。晝夜兩潮,水溢數寸。世傳南出玉,北出珠。”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三:“荊門惠泉,本名蒙泉。沈傳師有‘蒙泉聊息駕,可以洗君心’之句。”李程元和十三年(818)至長慶二年(822)曾爲鄂嶽觀察使,此賦或作於此期間。

蒙彼東山[1],山下有泉。運未逢於畎澮[2],色空積於澄鮮[3]。虛明可鑑,澹泊自然,宜習坎以爲德[4],胡止艮而莫前[5]?士有酌而嘆曰:“惟水之義,萬物之利[6]。顧導達之或闕,將灌注而奚遂?朝宗路阻[7],未歸朝夕之池;潤下功微[8],空浸尋常之地。且夫壅則止[9],理則通,能致遠邇,任決西東。荷四氣之平均[10],潛生麗藻;處重陰而矇蔽,尚阻清風。亦有舒女化而稱異[11],耿恭感而成功[12]。彼皆因人而有託,此獨居然而在蒙[13]。懿其滿而不盈[14],卑以自處。岷山未測,且睹濫觴之時[15];滄浪是期,終異濯纓之所[16]。性則全柔,德無與儔,能載清而載濁,諒可泳而可遊。將注江湖,終有希於上善[17];未分涇渭[18],誠無惡於下流[19]。嗟止水之奚匹[20],念發源兮在斯。當其一勺而可挹[21],豈待成川而後知!儻理水之有便[22],諒餘波而可期[23]。他日敢以勝載之力[24],冀裨舟楫之時[25]。”

(《文苑英華》卷三六,中華書局影印本)

[1]蒙:指蒙山。

[2]畎(quǎn)澮(kuāi):田間水溝。《尚書·益稷》:“浚畎澮。”

[3]澄鮮:清澈明麗。

[4]習坎:《周易·坎》:“習坎,入於坎窞。”

[5]止艮:《周易·艮》:“艮,止也。”

[6]萬物之利:《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7]朝宗:謂江河入海。《尚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

[8]潤下:水能潤物,且就下。《尚書·洪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9]壅:堵塞。

[10]四氣:四季的氣候。

[11]舒女:傳說古有舒氏女,與父至臨城蓋山斫柴,女坐地化而爲泉,後人遂稱此泉爲舒姑泉。見《文選》劉孝標《重答劉秣陵沼書》李善注引《宣城記》。

[12]耿恭:東漢將軍,一次與匈奴作戰中被困於疏勒城,匈奴人斷絕水道,恭於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嘆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衣向井再拜,水泉涌出。見《後漢書·耿恭傳》。

[13]在蒙:被困之象。《周易·蒙》:“六四,困蒙,吝。”

[14]懿:美。

[15]濫觴:《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謂發源時水很小,可以泛起酒杯。

[16]濯纓:《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爲與世推移之意。

[17]上善:見本文注[6]。

[18]涇渭:涇水與渭水。《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毛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異。”

[19]下流:《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0]止水:靜止不流的水。《莊子·德充符》:“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

[21]挹:舀取。

[22]理水:即治水。唐高宗名治,故唐人諱“治”爲“理”。

[23]餘波:江河末流。《尚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

[24]勝載:可載。

[25]舟楫:《尚書·說命上》湯雲傅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此篇當爲律賦,但以何爲韻原注闕失。題目爲《蒙泉賦》,實則賦蒙泉之水。故以水德見喻,別衍旁支,而中心意思則在寄託才士不遇的感慨上。如曰“豈待成川而後知”;曰“諒餘波而可期”,都是這個意思。此意與地名“蒙”結合得很巧妙,因爲蒙也是卦名。《周易·蒙》:“六四,困蒙。”李程的律賦在當時頗負盛名,舉進士時,曾以《日五色賦》擢爲第一。然《日五色賦》無非是將賦日與頌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爲試賦,這樣做自然可以理解。然觀李程其他作品也大多如此,其思想意義便大打折扣了。《蒙泉賦》當是其中境界較高的一篇。從形式上看,以“客曰”之詞寫律賦,也算是小有變化。

(尹佔華)

第36章 拔河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2章 囚山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40章 紙鳶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75章 醉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62章 別知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21章 麗色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5章 美人賦第61章 閔己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69章 寒鬆賦第62章 別知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25章 美人賦第89章 蝨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9章 蝨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89章 蝨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56章 出門賦第21章 麗色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71章 夢歸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60章 蒙泉賦第50章 夢渴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00章 後雪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
第36章 拔河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72章 囚山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77章 觀兵部馬射賦第65章 秋聲賦並序第42章 晴皋鶴唳賦第92章 大明宮賦第40章 紙鳶賦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39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2)第75章 醉賦並序第90章 三怪物賦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104章 桃花賦並序第8章 感舊賦並序第59章 墨池賦第62章 別知賦第66章 由鹿賦並序第94章 玄宗幸西涼府觀燈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21章 麗色賦第44章 含元殿賦並序(2)第25章 美人賦第61章 閔己賦第99章 秋蟲賦並序第92章 大明宮賦第14章 瓦松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26章 石賦並序第105章 春愁賦第86章 阿房宮賦第61章 閔己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89章 蝨賦第69章 寒鬆賦第62章 別知賦第95章 江南春賦第25章 美人賦第89章 蝨賦第87章 晚晴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85章 息夫人不言第51章 愚公移山賦第89章 蝨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55章 蟋蟀鳴西堂賦第109章 水輪賦第18章 靈臺賦(2)第27章 荔枝賦並序第16章 蟾蜍賦第83章 大孤山賦並序第15章 麈尾賦並序第64章 山陽城賦並序第110章 煉石補天賦第47章 感舊賦並序第5章 遊北山賦並序(3)第41章 天狗賦並序第60章 蒙泉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1章 唐五代賦概述(1)第89章 蝨賦第100章 後雪賦第20章 登長城賦(2)第102章 蠶賦並序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57章 鑄劍戟爲農器賦第76章 秋雲似羅賦第56章 出門賦第21章 麗色賦第54章 傷望思臺賦第107章 館娃宮賦第71章 夢歸賦第98章 漁父歌滄浪賦第80章 牡丹賦並序第69章 寒鬆賦第60章 蒙泉賦第50章 夢渴賦第46章 含元殿賦並序(4)第100章 後雪賦第22章 江上愁心賦贈趙侍郎第38章 裴將軍劍舞賦並序(1)第19章 登長城賦(1)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73章 幽懷賦並序第7章 塵賦並序第109章 水輪賦第33章 大鵬賦並序第82章 欹器賦並序第10章 窮魚賦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