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漕、海之爭

三月,春暖花開。

天津的大直沽碼頭,千船競發,百舸爭流,好不熱鬧。

市舶司的一段碼頭門前,停靠着十多艘大帆船,顯得鶴立雞羣。

不過,碼頭上卻不僅僅是繁忙熱鬧的景象,反而顯得氛圍緊張。

肖圖白一行人剛剛來到市舶司碼頭不遠,便看到數百人拿着棍棒進行對峙。周圍看熱鬧的人,也只敢遠遠圍觀。

肖圖白令人打聽,很快得悉是漕運與市舶司海運之間長期一來,因爲利益矛盾,而不斷爆發衝突。

“市舶司的人,滾出大直沽大直沽是我們漕運的”一幫渾身肌肉鼓起的船工,目露兇光道。

市舶司衙門人數上僅僅有幾十名兵丁,大喝道:“這片碼頭和倉庫,是我們市舶司自己建的。再說這是朝廷的地,又不是你們的,憑什麼讓我們走?”

船工們叫嚷:“憑什麼?就憑你們市舶司勾結倭寇,還搶我們飯碗。”

市舶太監陳觀魚頓時尖叫道:“什麼叫做勾結倭寇?海外商人是來做生意的,有買有賣。咱們大明高價出口商品,低價進口材料、糧食,佔了老大的便宜。海外商人不來,誰養活天津十多萬工人,誰給朝廷每年貢獻百萬兩關稅?”

話說回來,市舶司可以算作是納稅大戶。雖然不能與南方富裕省份想必,但是一年創收百萬兩稅收,其中繳納30萬兩給戶部。這種納稅額。比之北方一些窮困省份一個省的納稅額也是遠遠超過了。

這批漕運上的船工可不依,本身他們就是來吃大戶的。市舶司的水手、工人也富得流油,而漕運上的船工窮的像乞丐,誰能心服?

“你們勾結外人,將我們漕幫的人往死路上逼啊……”

“咱漕幫的兄弟們都是苦哈哈,你們賺了那麼多銀子,不補償咱們的損失。今天就沒完”

眼見着衆多的漕運船工越來越張狂。

肖圖白麪色一沉,手下50名親兵會意上前,喝道:“住手你們這羣漕幫餘孽。難道要造反?”

“皇家新軍來了”一下子,這羣漕幫船工嚇的一鬨而散。

而留下的幾個漕幫的場面上人,也上前連連低聲道:“誤會。誤會。兵爺們,別見怪”說着,他們連連的向皇家新軍親兵們手中塞銀票。

不過,皇家新軍衆人冷冷的將銀票扔回去,道:“滾吧再敢放肆,就等着大軍血洗吧”

解決了市舶司的危急後。

陳觀魚連連向肖圖白道謝:“國師大人,幸虧您帶兵來了,否則雜家可要被那幫船工給撕碎咯不過,最可恨的不是那幫船工,而是在背後鼓動他們的漕運衙門”

“你怎麼得罪了漕運衙門?”肖圖白愕然。

在古代歷朝歷代。漕運皆是國家大政。而明朝的漕運總督雖與總兵官平級,但是掌握大明的交通命脈,並且有錢、有兵、司法上不歸地方管轄。如果漕運停止幾個月,大明許多大城市和軍隊駐地,就有可能斷糧。整個國家都有可能亂套。再加上明朝中期以後,漕運總督皆是文官,而且一般都是立下大功的巡撫、布政司級的封疆大吏,晉升爲漕運總督,給其未來進入內閣做鋪墊。

陳觀魚搖頭道:“不是雜家要得罪漕運那幫人,而是漕運那幫子人。欺負到咱市舶司頭上了最初不過是爭碼頭工人,到後來,爭泊位、爭倉庫,什麼都爭”

“哦,爲什麼會鬧到這般的地步?”肖圖白問道。

陳觀魚不屑道:“還不是因爲漕運競爭不過海運,怕我們搶了他們的飯碗,阻礙了他們撈錢”

漕運崛起是因爲向全國邊疆和要地輸送糧食。而天津市舶司與日本商人簽署了協議,大量進口日本的廉價糧食通過海運,販賣到天津,逐步剝奪了漕運在糧食運輸方面的話語權。

日本的廉價糧食,本質上是由於日本社會制度使然。由於日本並沒有所謂的地主階級,而是由幕府、大名直接向農民徵收糧食,農民除了保留少量口糧,其餘的糧食全部要被封建領主徵收。

這種封建制,有點像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是歐洲中世紀的制度。由於少了“地主”階級,領主、政府等等統治階級等於將屬於地主的田租,直接徵收到政府手中。也是因爲日本封建領主徵收五成以上的稅收,使得日本基本上沒有佃農生存土壤,也就沒有涌現大量的地主階層。

由於日本的幕府和大名徵收了全國五成以上的糧食。而這些存糧,對於僅佔人口比例10的統治階級來說,根本吃不完的。所以,日本的幕府和大名,通過與糧食商人合作,委託糧食商人將這些糧食在市場上銷售掉,換瑞錢。

而整個日本的市場,每年銷售的糧食達到5000萬石以上。如此巨量的糧食在市場上銷售,使得日本糧食的價格維持在300文錢~400文錢便可以購買一石的低廉價格。

日本的畸形糧食制度,一方面種糧食的人飢寒交迫,另外一方面市場上大量的糧食被傾銷賤賣。至於日本底層的農民或者賤民之類的餓死,這並不在貴族們考慮範圍內。封建領主也不可能因爲農民飢寒交迫,而減少糧食徵收額度。總而言之,日本的畸形制度,造成了通過海運,將糧食賣到大明,能夠源源不斷賺取差價利益的空間。

而大明願意進口糧食,也深受日本政府和商人的歡迎。畢竟,他們也爲日本市場糧價偏低,不得不賤賣而頭疼。

總而言之,由於日本廉價糧食販運到市舶司港口之後。漕運衙門與市舶司衙門之間的矛盾。逐漸的升溫了。雙方神仙打架,底層的船工、海員們,往往也受到鼓動,互相的發生摩擦。

漕運總督屬於朝廷的封疆大吏,比之各省的督撫的權勢,也不見得小多少。

而天津市舶司,市舶太監陳觀魚也並非慫人。非常護短。

市舶司與漕運的人,三天兩頭打羣架,這也是大直沽一景了。

“這裡面。恐怕還有東林黨人在搗鬼,漕運一向是東林黨人把持”陳觀魚補充說道。

這漕運總督,做的最長的應該是萬曆年間的李三才。此人便是東林黨靈魂人物。而現任的漕運總督朱大典,也是東林黨人。朱大典卸任後,下一任的漕運總督史可法——還是東林黨人。

可以說,明朝滅亡之前,東林黨人把持了朝廷絕大多數的實權職位。東林黨人把持漕運,使得東林黨派系的商人,在漕運上基本上無需納稅。而沒有東林黨關係的商人,在運河上被各地衙門重複收稅,以至於運河上行駛千里,納稅的價值已經比貨物的成本貴了幾倍——這種錢權結合的方式。也是東林黨壟斷朝野勢力的根源。

而市舶司的出現後,開始動搖了漕運的壟斷,因爲用海運的方式到達天津,僅僅向市舶司納一次稅即可,而天津多的是南來北往的鉅商和跨國貿易的海商。一般的貨物。只要運到天津,很容易找到買家。

廉價、便捷的服務,使得市舶司的海運不斷蠶食漕運的傳統利益。

而漕運在成本上的劣勢明顯,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不過市舶司。因此,便想出一連串的毒計。

“大直沽的碼頭。漕運衙門經營已久,大多數的地皮、碼頭、倉庫,皆是對方所有。我方的碼頭泊位,只能停駐10艘海船。船多了,就需要租用漕運衙門的泊位。而漕運衙門泊位,眼下已經漲價到一天500兩銀子,海商若是在港口停留一個月,居然要付出一萬五千兩銀子給漕運衙門。我市舶司與其據理力爭,對方反而步步緊逼……要將咱們趕出大直沽”陳觀魚憤然的說道。

肖圖白道:“在大直沽也非長久之計,你看若是將碼頭直接遷往海灘如何?”

“海灘?”陳觀魚愕然。

肖圖白笑道:“對,就是海灘、塘沽、漢沽等地,既與特區的位置靠近,又是天然適合開闢海港的地點”

後世的天津港,早就不是大直沽。事實上,大直沽在後世逐漸成爲了市區,隨着漕運衰落,河流改道等等因素,早就看不到碼頭。

而塘沽、大港、漢沽等地也是天津境內河流的出海口,直接瀕臨大海,比之直沽能夠容納更多的貨物吞吐。

陳觀魚斟酌片刻道:“若是重起爐竈新建海港,恐怕又將投入數百萬兩銀子。”

肖圖白道:“大直沽的碼頭,容納的貨物吞吐是有限的。只有真正在廣闊的大海上建設海港,才能夠容納未來幾十艘,甚至是幾百艘大帆船停泊。將來,另行建設海港,恐怕也是必須要做出的選擇”

事實上,另行建設一座全新的海港,不但是進出口貿易的需要。未來的海軍,也是需要擁有一處優良的軍港。關於未來的海軍名稱,肖圖白都想好了——大明皇家海軍

而目前,肖圖白並未準備直接組建皇家海軍,而是準備曲線建軍。先讓市舶司組建一家“渤海運輸貿易公司”,貿易公司組建自己的船隊,逐漸鍛煉出一支能夠遠航,具備專業素質的準海軍團隊。

17世紀建海軍是非常燒財政的事情,歐洲海軍發展顯示出——要麼是讓海軍當海盜,要麼讓海軍經商,兩者都是省錢和鍛鍊海軍的有效方式。

因爲,17世紀的海商一般都是亦盜亦商,用的商船也多是裝載火炮的武裝商船,船員也必須掌握海戰的素養。一隻海商的團隊發展起來了,未來升級武器和嚴肅紀律,也能夠很快的升級爲海軍。

而且,通過貿易逐漸打探周圍的國家、海域、航線的虛實,也是給海軍未來發展做技術儲備。否則,一隻海軍出了國門就睜眼瞎,如何能去征服四海、維護海權?(。

第76章 糧商(二)第120章 震動(四)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97章 地產熱、海軍計劃第29章 店鋪、出租、青樓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42章 勝了(二)第95章 鄭芝豹的葛沽見聞(二)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10章 擴軍、銀行第124章 班師第23章 鄭芝豹、招商局、公制單位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208章 人定勝天第57章 建黨(二)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79章 遊街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72章 豐收(三)第78章 創刊(二)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第266章 鑽牀、鋸牀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57章 建黨(二)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149章 玻璃產業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84章 獨石口(二)第166章 皮島海戰(一)第127章 蚯蚓養雞鴨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二)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191章 鎮壓第245章 長崎(一)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57章 經濟發展爲先第103章 總督(一)第174章 赤字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聞時代第80章 虜變(二)第250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二)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34章 佈局(一)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60章 棱堡(二)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187章 改進工具(二)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68章 傳教士(三)第9章 皇家新軍第280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二)第159章 廉政風暴(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160章 寶坻縣令的求援第223章 皇城島海戰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177章 年假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159章 廉政風暴(一)第19章 建鎮、開荒、馬鈴薯第136章 送別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120章 震動(四)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64章 對白奴們的工作安排第144章 虜退(一)第201章 香水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46章 聖旨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100章 與虎謀皮(二)第127章 蚯蚓養雞鴨和逆天的蚯蚓田第192章 整頓漕幫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83章 獨石口(一)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90章 鄭芝豹的船隊(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143章 小蘿莉公主第241章 問策(三)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83章 獨石口(一)
第76章 糧商(二)第120章 震動(四)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197章 地產熱、海軍計劃第29章 店鋪、出租、青樓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42章 勝了(二)第95章 鄭芝豹的葛沽見聞(二)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210章 擴軍、銀行第124章 班師第23章 鄭芝豹、招商局、公制單位第277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第208章 人定勝天第57章 建黨(二)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79章 遊街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72章 豐收(三)第78章 創刊(二)第207章 城鄉差距背後的陽謀第266章 鑽牀、鋸牀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57章 建黨(二)第283章 醫院、防疫、顯微鏡第113章 再戰鍾錢莊(一)第264章 新軍、舊軍第139章 絞肉機(二)第149章 玻璃產業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84章 獨石口(二)第166章 皮島海戰(一)第127章 蚯蚓養雞鴨和逆天的蚯蚓田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二)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191章 鎮壓第245章 長崎(一)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257章 經濟發展爲先第103章 總督(一)第174章 赤字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聞時代第80章 虜變(二)第250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二)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34章 佈局(一)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17章 軍營、搬家、書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60章 棱堡(二)第253章 願賭服輸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187章 改進工具(二)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68章 傳教士(三)第9章 皇家新軍第280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二)第159章 廉政風暴(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160章 寶坻縣令的求援第223章 皇城島海戰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177章 年假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285章 天津衛商戶騷亂第159章 廉政風暴(一)第19章 建鎮、開荒、馬鈴薯第136章 送別第247章 禁教和潛流第120章 震動(四)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64章 對白奴們的工作安排第144章 虜退(一)第201章 香水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46章 聖旨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100章 與虎謀皮(二)第127章 蚯蚓養雞鴨和逆天的蚯蚓田第192章 整頓漕幫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83章 獨石口(一)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218章 水師的戰略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90章 鄭芝豹的船隊(一)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143章 小蘿莉公主第241章 問策(三)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83章 獨石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