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鄭芝豹的船隊(二)

明朝中期曾長期實行海禁,以嘉靖年間倭寇之患時期最甚。

到明末,漕運不能滿足糧食等物資的需求之後,重新開啓海運。因爲,海運政策使得海上運輸人才出現了斷層,以及海運基礎設施的落後。重啓海運初期,經常出現迷航、觸礁、遇到風浪等等問題,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損失。

不過,這些困難,並未打消明政府重啓海運的決心,反而開始研究海上運輸的技術,並設立了大量的燈塔、信號塔,指引船舶航行,使得船舶遇難、迷航事故大爲減少。

到了崇禎年間,大明的海運已經進入了正軌。至少是官方海運的糧食,已經達到了漕運總量的三分之。

在這種背景下,天津市舶司的港口基礎設施,開始就是比較完備的。

天津市舶司的瞭望塔上,忽的出現了信號。

“有船隊來了,至少有十多艘船!”陳觀魚辨認信號之後說道,“是鄭家船隊!鄭芝豹來了!”

十多艘200料至400料的大帆船靠岸,市舶司門前逐漸的熱鬧起來。這些鄭家的帆船,比起附近漁民停靠再岸的小漁船,自是顯得艨艟如雲,氣勢不凡。

幾個月的行船生涯,只能呆在船艙、甲板等等有限的空間,着實乏味異常。所以,水手們靠岸,就如囚徒刑滿釋放般的激動,各自去打聽尋歡作樂的場所。

而鄭芝豹踏步下船,拱手向陳觀魚、李慎之致敬道:“觀魚兄、慎之兄別來無恙!”

陳官魚笑道:“不如曰文你氣色好啊!”

鄭芝豹字曰文,小字莽二。鄭芝豹幼時在縣學讀書,後科舉不利,鄭家出巨資,讓其在南京國子監弄了個監生的身份。

那明朝要當官,除了走正規的科舉之路外,還可以走國子監的監生路線。

國子監的監生,每年學費800石糧食,是專門對有錢人開設的高等學府。入學是明碼標價,只要交得起學費,即可入國子監就讀。

不過,國子監入學容易,考試卻是非常嚴格,每年都有三次考試,考試合格可以升學。讀完了數屆之後,便開始擁有8品的官身,成爲候補官員。

明朝的官位實缺,是優先安排給科舉出身的進士,其次纔是監生。由於監生是後孃養的,考試升學難,安排實缺更難。

明朝初期,官員比較少的時候,國子監有上萬人就讀。而到了明末,由於監生安排實缺的困難,就讀國子監的也不過數千人。

如果不是科舉實在無望,大多數的讀書人是不會選擇做監生的。

當然了,鄭芝豹在南京國子監苦讀了幾年,也不是讀書的料子,無論科舉還是國子監,兩條路子,皆不能躋身官場。

而眼下鄭芝豹直接被提拔爲七品的招商局官。比國子監畢業後的八品官,可要高上籌,與科舉出身的進士,幾乎是同品級。

“曰文,此次來天津。你船上攜帶哪些貨物?”李慎之顯得焦急的問道,“可曾運了棉花?”

鄭芝豹笑道:“自然是有棉花的。不過,只有20萬斤棉花......其他的貨物,主要是3000把鋼刀,萬竿長矛,6000支葡萄牙火槍,還有30多門火炮,以及兩百萬斤火藥。這些是國師大人,令我從澳門、日本等地所購。年前,國師大人就掐指算,說道,下半年韃子要南下,令某購買軍械,運到天津......”

李慎之、陳觀魚兩人互相看看,再次覺得露出了震驚之色。

鄭芝豹卻又道:“別的商人不敢來天津,顯然是他們無知!咱是知道,這韃子何日入塞,就逃不出國師爺的算計。韃子再強,如何能抗國師爺的謫仙人的算計?”

明末屬於科學不太昌明的時代,封建迷信思想的主流。

肖圖白最初自稱“謫仙人”,也許有人懷疑。

但是,隨着肖圖白展現出了越來越多的不凡之處,便越來越招惹衆人的崇拜、迷信。

珍妮機、海魚、市舶司,雖然點石成金,還不足以將肖圖白推上神壇。而“仙家肥”讓畝產達到20多石,卻是成功將肖圖白神化成功。

此時鄭芝豹解釋肖圖白先知預言,這更是令人感覺到肖圖白的神秘大能。

“《三國演義》上的諸葛亮,也不過如此吧?”陳觀魚忽的發出了感慨說道。

鄭芝豹不屑道:“那諸葛亮在史書上,善於內政不善軍事。到了《三國演義》上,纔將之寫的如同妖孽般多智。哪怕諸葛亮真如《三國》中所寫,比之國師爺,也遠遠不如的!”

漢末的諸葛亮,雖然是代能臣,但是畢竟沒有逆天之能。

而肖圖白的“仙家肥”加上美洲高產作物,令畝產暴增到了20石,在這個時代,已經屬於逆天之能了。

按照3石糧養人計,肖圖白的畝田地足以養7人。這種恐怖的高產,養活整個大明1.2億人口,1700萬畝高產良田便足矣。

所以,肖圖白治下,基本上不愁糧食補給。而糧食儲備充沛,就能練出精兵,便是橫掃天下的基礎。

明太祖打天下靠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幾個字。“高築牆”是預防自己老家被敵人攻陷。“光積糧”才能練精兵,才能讓內政安穩。“緩稱王”是爲了避免成爲衆矢之的,提前覆滅。

這三點之中,其實最核心的還是“廣積糧”,糧代表的是財政!只要財政充沛,何愁兵強馬壯?

中國曆朝,盛世時財政充沛,倉庫糧食豐厚,軍隊能吃飽飯自是能夠嚴格操練,精銳部隊衆多。

而王朝中後期,不納稅的士大夫們兼併了太多的土地,使得政府財政銳減。軍隊發不起糧餉,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已經不能維持訓練,軍隊戰鬥力也就垮掉了。

按照葛沽的以“國家資本主義”爲主的工商業經濟模式,沽便足以支撐3000名精銳部隊。而如果天津七十二沽,都歸肖圖白管轄,那麼工業化的天津,可以養活20萬17世紀最精銳的部隊。

只要肖圖白的發展初期,不被扼殺。那麼,隨着肖圖白力量的膨脹,切封建軍隊,都如土雞瓦狗!

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79章 遊街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263章 返航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49章 玻璃產業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第70章 豐收(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34章 陰謀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164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二)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62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二)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126章 王啓年之死的討論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83章 獨石口(一)第257章 經濟發展爲先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198章 拍賣、管子思想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76章 買辦(二)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42章 追悼會、烈士、撫卹第31章 土化肥第165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三)第97章 葛沽炒房記(二)第135章 佈局(二)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78章 創刊(二)第118章 震動(二)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137章 探病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80章 虜變(二)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77章 創刊(一)第246章 長崎(二)第1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49章 皇家布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61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一)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142章 勝了(二)第200章 體制、工業、渤海公司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162章 貨幣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238章 亂中取利計劃第85章 獨石口(三)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8章 欲練兵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65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三)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84章 天津巡撫的憂鬱第101章 與虎謀皮(三)第33章 仙肥、女兵、農莊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二)第102章 與虎謀皮(四)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245章 長崎(一)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85章 獨石口(三)第7章 從海洋中獲取食物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66章 傳教士(一)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33章 仙肥、女兵、農莊第187章 改進工具(二)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87章 危險和機遇(一)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237章 工科學院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44章 虜退(一)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
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79章 遊街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263章 返航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49章 玻璃產業第130章 烽煙再起(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第70章 豐收(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34章 陰謀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164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二)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62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二)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126章 王啓年之死的討論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83章 獨石口(一)第257章 經濟發展爲先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198章 拍賣、管子思想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43章 新軍醫院第176章 買辦(二)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42章 追悼會、烈士、撫卹第31章 土化肥第165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三)第97章 葛沽炒房記(二)第135章 佈局(二)第196章 鄭芝豹的生意第78章 創刊(二)第118章 震動(二)第169章 皮島海戰(四)第172章 朝鮮佈局(三)第137章 探病第213章 新興工商勢力、寶船、鄭家叔侄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80章 虜變(二)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77章 創刊(一)第246章 長崎(二)第1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49章 皇家布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61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一)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衛國第142章 勝了(二)第200章 體制、工業、渤海公司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162章 貨幣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238章 亂中取利計劃第85章 獨石口(三)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8章 欲練兵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65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三)第203章 中朝江華島協議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84章 天津巡撫的憂鬱第101章 與虎謀皮(三)第33章 仙肥、女兵、農莊第259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二)第102章 與虎謀皮(四)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245章 長崎(一)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85章 獨石口(三)第7章 從海洋中獲取食物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66章 傳教士(一)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33章 仙肥、女兵、農莊第187章 改進工具(二)第58章 變得更好,還是更壞?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87章 危險和機遇(一)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138章 絞肉機(一)第237章 工科學院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274章 幕府使者(三)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44章 虜退(一)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