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

明末天下板蕩,朝廷政治鬥爭也想來劇烈異常。由於滿朝皆是東林黨,而東林黨人向來有干涉皇家內部事務的傳統——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以及當今的皇帝朱由檢,皆是東林黨人干涉皇家內部事務,擁立出來的。

所以,任誰看着這一羣能夠擁立皇帝的文臣把持朝政,也感覺到猶如鋒芒在刺。既東林黨能連續擁立皇帝的能力,那麼便表示着實際上他們也擁有“廢皇帝”的能力,也擁有將皇權架空的能力。

正是因爲感覺到東林黨人的威脅,崇禎從登基以來,便提拔一些非東林黨出身的官員,進行摻沙子,平衡朝堂的格局。

尤其是內閣的首輔大臣,崇禎更是敢用非東林黨人。

比如,崇禎先後兩大首輔周延儒、溫體仁,皆是因爲非東林黨人出身。周延儒在崇禎初年,因爲非東林黨出身,而獲得了短暫的輝煌。最終因爲與東林黨人之間的政治鬥爭落入下風,並被政壇盟友溫體仁暗算,黯然告老還鄉。

而溫體仁是在崇禎四年擔任首輔,被皇帝寄予衆望,希望他能夠改變朝廷東林黨人一家獨大的格局。

而溫體仁對此也表現出了不俗的戰鬥力,先後將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以貪污受賄的理由罷官。後續鬥爭中,以東林黨人錢龍錫力薦袁崇煥的緣由,罷了內閣輔臣錢龍錫。一系列的鬥爭中,讓東林黨人受到巨大挫折。

但是。隨着盧象升率領勤王大軍擊退阿濟格大軍後,東林黨人趁機對於溫體仁的逆襲開始了......

已經下野的尚書,也是東林黨人領袖之一的劉宗周上書表示:“昔日己巳之變,袁崇煥誤國,小人藉此以修門戶之怨,將朝中異己者一概蔑爲袁崇煥一黨加以懲處,從此小人進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臣浸疏,朝政日怠,邊政日壞。”

“近年來。皇上惡私交,而臣下多以告訐進;皇上錄清節,而臣下多以曲謹容;皇上崇勵精。而臣下奔走承順以爲恭;皇上尚綜覈,而臣下瑣屑苛求以示察:窺其用心,無往不出於身家利祿。皇上不察而用之,則聚天下之小人立於朝而有所不覺矣.......”

劉宗周列舉,崇禎九年滿清大軍入寇時,前來勤王的有幾隻?而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張鳳翼、樑廷棟等人,稍微表現的差一點,會因爲畏懼黨爭而自殺。這些指揮作戰的大臣爲什麼要自殺?——實質上,皆是被溫體仁這種小人給逼死的!

接着,劉宗周慷慨激昂。痛擊:“......嗚呼!七年之間,誰秉國成,臣於是不能爲首揆溫體仁解矣。語曰:‘誰生厲階,至今爲梗。’惟皇上念亂圖存,進君子。退小人,急罷三協通津之使,責成中外諸臣,各備職業,不再以人國爲僥倖。體仁桑榆之收,庶幾在此。”

這番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溫體仁下臺!

在劉宗周發話之後。整個東林黨人紛紛活躍起來,對於溫體仁進行圍攻。劉宗周字起東,別號念臺,紹興府山陰人,因講學于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在明末儒林是一代文宗。雖然,此時劉宗周已經下野,但是發言依然獲得了朝野無數黨人、門徒、好友的響應。

“溫體仁下臺!”

“溫體仁誅九族!”

“不罷溫體仁,大明社稷不能安穩!”

當劉宗周發話後,東林黨人到處造勢。甚至京城流傳謠言“崇禎皇帝遭溫了”,這個謠言四處流傳。讓朝野皆是對溫體仁一片喊打喊殺,似乎明末的內憂外患,皆是用溫體仁才導致的一般。

一張嘴再厲害,也鬥不過無數張嘴巴!

溫體仁頓時感覺到,自己陷入了輿論泥潭中,難以自拔。正在溫體仁思考是不是以生病作爲藉口,躲避風聲?

崇禎卻將之招至身邊,問道:“對於劉宗周的奏摺,溫愛卿,你怎麼看?”

溫體仁心中狂喜,用肯定的語氣道:“迂哉,宗周!”

崇禎好奇道:“劉宗周迂在哪裡?”

“太幼稚、太天真!朝政大局,豈是以君子、小人來衡量?這些年,朝廷天災**,戰亂頻繁,最不缺的就是那些君子,缺的是能做事的能吏,以及銀子、糧食!”溫體仁不屑道,“朝中到處要用錢,處處要用兵。但是東林諸公卻是與在野的商人、地主結黨,衆人朝廷的權柄,卻拒不納稅......無錢發軍餉則兵變,無錢賑災則匪患四起!無錢練精銳之師,則韃虜三度兵臨京師城下。這羣罪魁禍首,不過是賊喊捉賊,將責任全部污衊給我溫體仁而已。望聖上明鑑.......”

“若是裁軍節省銀錢,用來減稅如何?”皇帝笑道。

溫體仁一愣,又搖頭道:“不行,萬歲爺,不可裁軍!裁軍減稅,若是不能讓兵丁獲得新的生計,又會有新的亂子!驛卒裁撤,是前車之鑑!”

崇禎初年,爲節省財政收入。便從裁撤驛卒爲主,全國數十萬的驛卒被裁掉。減少了官員,在驛站吃拿卡要,浪費國家財政。原本這項改革是比較好的,但是誰料到,剛剛裁撤了哪些驛卒,很快遇到饑荒。饑荒中大量的失業驛卒,加入了農民起義中。至今,農民軍大量的領袖,也都是被裁撤的明軍兵丁出身。

崇禎微微笑了笑道:“愛卿是辦實事的官員,比之東林諸公要好一些。”

溫體仁感覺心中一顫,皇帝難道要在這個節骨眼上,再向東林黨人動手?換做其他時候,溫體仁絕對有勇氣向東林黨亮劍。但是此時他有點自身難保,因此溫體仁遲遲不敢答話。

“東林黨人,暫時不能動,要動的是其他方面。”皇帝道,“京師離草原太近,雖有長城,但是卻分兵萬里。容易被韃子各個擊破。我大明兵強馬壯時,可以年年派兵去草原掃蕩,京師自是穩如泰文。而此時。我邊疆兵馬疲弱......一旦被圍,勤王之師救援不及,則國亡......”

“陛下要臣支持遷都?”溫體仁心中一震。不過遷都比之再起黨爭。危險性更低。

遷都最大的難題是,北京附近昌平縣天壽山的12座皇陵怎麼辦?每年祭祖、掃墓,如果都城在南京,皇帝便不能每年親自前來祭祖了。

這件事,皇帝不能自己在朝中大力鼓吹,只能讓朝臣們不斷去鼓吹遷都,之後才能夠順水推舟的批准遷都。

原本,皇帝準備用張鳳翼從軍事的角度上,去鼓吹遷都的重要性。而張鳳翼此時早已畏罪自殺,這個棋子便不能用了。其他人崇禎要麼覺得靠不住。要麼覺得不夠分量。

溫體仁這個緊緊依靠皇帝,才能夠坐穩首輔的位子,忠心是無須懷疑的。而身爲首輔大臣,手下擁有一些黨羽,說話也是夠分量。

歷史上。崇禎皇帝原本和李明睿、李邦華等人商議遷都,但是朝中諸公紛紛反對,而二李的說話是分量太輕,擋不住反對聲,使得南遷之議破產。

繼續留在北京,唯一的可能是——精銳部隊不斷在於滿清的戰爭中被消耗殆盡。而李自成之類流寇則能夠趁機撿便宜,攻破虛弱的北京。

大明的軍事力量和財政,支撐不起在北方與滿清、農民軍兩線作戰。而遷都南京,能夠節約大量的財政、兵力上的壓力。並且,能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徐徐的積蓄元氣。改變此時明廷不死不活的狀態。

“臣拼着一死,也要辦成此事!”

溫體仁叩頭跪安離去後,心潮澎湃。事實上,他也知道,遷都之議一旦達成,那麼短期內他溫體仁的奸臣、小人的綽號,肯定是再度升溫。想要擺脫那些負面名聲,唯一的辦法,恐怕就是讓這大明中興......

乘坐轎子,打道回府。

在書房中不斷寫字,但是卻安靜不了心思。

“哎......”

放下筆,溫體仁翻閱了一番《資治通鑑》之後搖頭,因爲,這部書是無用功的。皆是教人做人、做官,也不教人做事。

做了五年首輔的溫體仁,頭髮白了不少。最初上任,溫體仁充滿信心,他肯定能過繼承張居正未完之業,將大明重新拉上中興軌道上。然而,自擔任首輔以來,才知道執政之艱辛。

半晌後,溫體仁攤開了一份《顧問黨報》,另外一份《葛沽經濟時報》。《顧問黨人》報紙上,多是一些講究經濟理論,通過多日閱讀,溫首輔也大致瞭解到。葛沽那邊最新的改革動向。

平常的中興、改革,多半是像王安石、張居正一般,轟轟烈烈、席捲天下。但是,這些改革措施,多半是將想辦法將很多不納稅的地主、士大夫,變成納稅羣體。

而顧問黨人並不追求在全國推而廣之,僅僅是在自己的那一塊小地盤中施行新的政治理念。可惜......這個肖圖白是個裝神弄鬼的寵臣,要是他是一名科舉出身的清流,該多好.......

“老爺,爲何嘆息?”一名小妾端着人蔘湯問道。

溫體仁搖頭道:“沒什麼,你下去吧!”他面色冷淡,令小妾離開書房。溫體仁能夠身居首輔之位,尤其與其性格有巨大關係,他非常自律謹慎,辦事之前總是滴水不漏,連家人也不能從他口中探知半點口風。這種謹慎,也是他平步青雲,站在首輔高位的有力法寶。

————————

崇禎在朝中佈局“遷都之議”,而肖圖白也早早做了一些佈置和準備。比如,工業資本逐漸向南方轉移,將來數年之內,工業經營的重心也會偏向南方地區。準確說,是立足在能夠充分利用大帆船海運的沿海港口地區。

南方地區的第一個落足點,肖圖白選擇了松江府。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紡織業發達,蘇州是絲綢紡織的基地,而松江則是棉布生產的主要基地,一度獲得“蘇鬆財賦半天下”的美譽。當然,這些皆是誇張之言辭。實際上,蘇州府每年納稅棉布19萬匹、米19萬石、絲綢1.25萬匹。松江府則是納稅17.5萬匹棉布。對比其他的府,這兩地納稅比起普通的府。自是多了十倍。但是,還不至於達到全國一半賦稅的誇張程度。

對於南方的佈局,肖圖白優先佈局棉紡工業。畢竟。松江等地種植經濟作物,已經成爲了氣候。阻擋當地的地主、農民種植棉花這樣的經濟作物,讓他們該種利潤低的稻米。等於是斷人財路。

肖圖白並不準備斷然財路,而是準備因地制宜,利用松江等地遍植棉花的優勢,將棉紡工業資本,逐步向松江等地轉移。而松江府和天津一半,瀕臨大海,能夠充分利用海運優勢,將產品出口海外,以及銷售給國內其他的沿海地區。

交通的便利,是發展工商業經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這次去松江探路的是皇家紡織公司的總經理李慎之。其親自帥隊伍,對松江進行開設工廠,設立立足點。

“慎之,此行松江,註定是要龍爭虎鬥。而松江並非我們傳統地盤。可是要多加小心爲妙。”肖圖白仔細叮囑。

大明朝每年紡織棉布2億多匹,而松江府的棉布產量,佔據全國棉布產量的三分之一。而松江府也憑此自傲,成爲了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李慎之頗爲灑脫道:“松江府也就那樣了!當年覺得,那邊臥虎藏龍。但是此時想來,諸作坊。比拼的不是技藝高深,不起機器效率,不是銷售渠道。反倒是擁有棉田的多寡。按照這種農業思維做工業,何足懼之?”

肖圖白道:“你是做生意的老手,生意上的,我也無需多交代。主要是問題,是你人身安全。就怕我公司機器效率高,對當地作坊形成衝擊之後,地頭蛇會弄出一些卑鄙手段。所以,官場上,要讓對方知道你背景。平時也要多注重人身安全,多帶護衛出門,危險的場所千萬慎重。”

“放心吧,國師爺。我哪怕上妓院喝花酒,也會帶着護衛!”李慎之頗爲頑皮笑道。

肖圖白忍俊不禁道:“你啊.......”

李慎之貼身的帶着10名護衛,皆是申請退役的皇家新軍和民兵士兵。因爲,這場戰爭結束後,總有一些士兵受不了巨大的心裡隱隱,所以提出了退役的申請。軍隊尊重他們的選擇,退役後給他們安排工作。而有的士兵選擇了擔任公務員、企業管理,也有的選擇去警察、護衛。

這些護衛,經過了戰爭的洗禮,與韃子們殺出來的能力,絕非普通的武術家能夠比擬的。每一個韃子兵,放到武術界,皆能夠算一流高手。

而這些退役的護衛們,都是經歷與韃子血戰中存活下來的精英。市井中的一些遊俠、殺手,對於這些退役的士兵而言,殺之如屠犬。

李慎之此行,除了護衛之外,更是帶了200多名工匠,50臺先進的機器,50萬兩銀子。乘坐的是鄭家的海上武裝商船。

事實上,乘坐海路比運河漕運,更要安全一些。

畢竟,運河還有可能遭遇到中原各城流竄的流賊殘部襲擊。比如,張獻忠此時,正在湖北、河南等地流竄,擁有威脅大運河運輸的能力。

倒是鄭家掃平的海上大多數的海盜勢力,除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威脅,以及海上一些災難之外,實際上危險性遠遠低於內陸交通。

而鄭芝龍的下屬,也是過去海盜十八芝之一的鄭彩,率着7艘武裝商船。在天津採購商品,順路將李慎之一行給護送到江南地區。

肖圖白在碼頭上,送走了李慎之後,一名皇家新軍士兵稟告道:“朝廷派來宣旨的天使來了,此外.....坤興公主,被送來了,皇上的意思是讓坤興公主在這邊讀小學......”

肖圖白笑了笑道:“走,去看看我的小公主!”

坤興公主被賜婚給肖圖白,雖然是朝中臣子們的毒計。以祖宗規矩,一旦成爲駙馬,一切的官職都要卸任,等於判處“結束政治生命”的資格。而八歲的坤興公主,要到十六歲纔會與肖圖白完婚,給肖圖白判了一個“緩刑”。

肖圖白對於這些陰謀,僅僅是當做猴戲!

世界上,道理永遠講不過拳頭的,而擁有生產力作爲支撐的拳頭,往往是最強的拳頭。肖圖白代表17世紀全世界最先進生產力,並且依仗生產力作爲基礎,建設強大的軍隊。軍隊也會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迅速的強盛起來。

此時是千年不遇的天災,同樣是千年不遇的機遇——從脆弱小農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的機遇。

大變局中,祖宗規矩都是用來打破的!如果不打破哪些祖宗規矩,如何能謀取數千年大變局?

第76章 糧商(二)第174章 赤字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128章 整軍備戰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76章 糧商(二)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233章 菸草第116章 我有奇術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260章 松江、復社、張溥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04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一)第8章 欲練兵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30章 談判和規範第136章 送別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1章 漁政、造船、海權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229章 四艘新艦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40章 皇家新軍的三段射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23章 鄭芝豹、招商局、公制單位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93章 葛沽的規矩(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157章 部門改組(一)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68章 傳教士(三)第73章 民心沸騰第137章 探病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3章 計劃第61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一)第39章 匪軍的竹槍陣第229章 四艘新艦第117章 震動(一)第67章 傳教士(二)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54章 黨報(一)第15章 皇莊拍賣舞弊案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93章 葛沽的規矩(二)第186章 改進工具(一)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77章 年假第28章 矛與盾:鳥銃和棉甲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271章 銀幣風暴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240章 問策(二)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2章 這場戲不能演砸了第87章 危險和機遇(一)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104章 總督(二)第97章 葛沽炒房記(二)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241章 問策(三)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33章 仙肥、女兵、農莊第137章 探病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51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三)第5章 總顧問衙門、莊田拍賣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
第76章 糧商(二)第174章 赤字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128章 整軍備戰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76章 糧商(二)第171章 朝鮮佈局(二)第160章 廉政風暴(二)第233章 菸草第116章 我有奇術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260章 松江、復社、張溥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273章 幕府使者(二)第204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一)第8章 欲練兵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30章 談判和規範第136章 送別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1章 漁政、造船、海權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14章 飛將、鵝毛、鉛筆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229章 四艘新艦第244章 互別苗頭的青年將領們第40章 皇家新軍的三段射第125章 包衣翻身做主子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122章 仗義多屠狗輩第41章 槍斃進行曲第23章 鄭芝豹、招商局、公制單位第220章 爲了當官,讀書人可以背叛孔孟之道!第93章 葛沽的規矩(二)第52章 《國富論》、《資本論》第157章 部門改組(一)第4章 錦衣衛和東廠第99章 與虎謀皮(一)第25章 女兵們的加入第68章 傳教士(三)第73章 民心沸騰第137章 探病第231章 艦炮之威第3章 計劃第61章 何塞船長的商品(一)第39章 匪軍的竹槍陣第229章 四艘新艦第117章 震動(一)第67章 傳教士(二)第215章 新寶船艦隊(二)第54章 黨報(一)第15章 皇莊拍賣舞弊案第150章 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第242章 鄰居無好人啊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93章 葛沽的規矩(二)第186章 改進工具(一)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13章 統一思想、軍歌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77章 年假第28章 矛與盾:鳥銃和棉甲第256章 錦衣夜行,賤人矯情第271章 銀幣風暴第10章 荒地、兵營、練兵第123章 葛沽大興第240章 問策(二)第258章 江南和天津的商戰(一)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一)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2章 這場戲不能演砸了第87章 危險和機遇(一)第167章 皮島海戰(二)第53章 政治經濟學第104章 總督(二)第97章 葛沽炒房記(二)第44章 剿匪、勞動力、國家資本主義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撫第276章 皇帝養成計劃(一)第241章 問策(三)第147章 韃子竄逃了第115章 再戰錢鍾莊(三)第33章 仙肥、女兵、農莊第137章 探病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251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三)第5章 總顧問衙門、莊田拍賣第132章 烽煙再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