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輿論宣傳

儒家的發展,其實也並非一帆風順,。春秋戰國時期,墨家、法家之類學說,纔是顯學。儒家站在墨家身後,給墨家搖旗吶喊。而法家和墨家,則是一母同胎的兄弟。

輔助秦王掃平六國的法家學派,開始決心鎮壓諸子百家,獨霸統治思想,爲此展開了“焚書坑儒”。當然,坑的儒也很少,只有數百多名,但是卻激發了諸子百家各學派聯手抗衡意圖消滅諸子百家的法家。

法家鎮壓諸子百家時,儒家一直在隱忍,得以保存實力。

等到法家與其他學派斗的兩敗俱傷,道家、儒家是兩大實力保存較好的學派。漢初使用道家的黃老學說,但是道家學說,只適合小國寡民的統治模式,並不適合龐大的帝國。最終,漢武帝選擇“獨尊儒術”,首次令儒家上升到了統治學說的層次。

三國兩晉北朝時期,天下動盪遠遠超過春秋戰國,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甚至,甚至外來的佛教思想,成爲了統治工具。

而隋唐的科舉制度,令儒家學說統治地位得到鞏固。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完善了科舉制度後,得意洋洋宣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爲什麼天下英雄甘心入彀——還不是因爲想要當官。

表面上,讀書人在讀儒家學說,本質上卻僅僅是參與科舉的敲門磚。真正的儒家,已經逐漸消失。天下繁榮昌盛的思想,僅是官本位思想。

所以。朝廷以科舉制度籠絡讀書人。特區也可以用公務員考試來吸引讀書人入彀。

爲了拉攏舊式知識分子,拋出大量的官位,這也僅僅是臨時應急的辦法,。真正的長遠計劃是,推廣新式教育。從孩童時代抓起,令孩童從小接受新教育,避免腐儒學說的毒害。

特區的義務教育中,課本主要是《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等等項目。

《語文》教育,並不是傳統是私塾教育那樣,死記硬本的認字。而是從漢語拼音還是教起,掌握了漢語拼音後。識字的效率比之死記硬本,效率至少增加五六倍以上。特區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育,主要是學習漢語拼音,以及看圖識字。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會用《新軍字典》。第三年,掌握更多的字詞,並且學會造句。第四年,識字要達到1000個,並且開始學習寫作文。第五年。掌握更好的讀寫能力,閱讀一般書籍。無閱嚴重閱讀障礙。而特區語文教育,基本也都是白話文。

《數學》教材也是非常接近後世,教學內容阿拉伯數字,四則運算,簡單的方程式,幾何學基礎。這一系列的教材內容,使得特區的小學數學教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歷史》內容,除了中華文明的一些歷史之外。更着重介紹世界歷史。歐洲文明、美洲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半島文明,皆有所介紹。使得特區新式教育的兒童,首先便是眼界大開,曉得全世界並不僅是中華一國。若僅滿足佔據天下二十分之一的土地,沉迷於天朝上國是美夢,這是何等的淺陋和鄙薄。

《地理》教育除了本國的地理概括之外,亞洲的周邊地區概況。還有世界其他洲皆有介紹。其中,地理教科書上介紹的歐洲列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據點,更是起到警醒作用。

《自然科學》書籍,主要是做科普作用。介紹了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力學、光學、聲學的一些現象和實驗。並闡述科學進步給人類工業、農業、經濟、軍事、交通等等領域帶來的變化。給予學生們心靈種下科學技術改變世界的種子。說不準,某些學生未來會產生科技大牛。

特區的教材中,已經播下了現代文明的種子。未來,守候這些種子成熟,肖圖白能夠收穫一大批豐碩果實,。

但是,等到這些學生成才,至少是幾年後了!

而且,這僅僅是小學教育,給予這些學童將來奠定了一些基礎,將來他們想要成爲科技、軍事、教育、發明等等領域的人才,還是需要他們自身努力磨礪。

用官位來分化瓦解一部分舊式文人,用新式教育改變下一代人的思想觀念。不過,對於普通人,或者是粗通文墨的市民、勞動者,這一批人是“沉默的大多數”。對於沉默的大多數人而言,用金錢僱傭他們容易,但是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卻很難。

爲此肖圖白準備用輿論宣傳的方式,去影響大多數人。

“辦好一份好的報紙,勝過百萬雄兵!”“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這皆是後世人對於輿論宣傳重要性的認識。

明朝的識字率約爲15%,識字的人中大多數僅算是粗通文墨,真正的職業讀書人只佔據3%左右的比例。職業的讀書人,纔算是知識分子,這些人關心政治,關心輿論,哪怕沒有成爲統治者,也不斷設想自己將來成爲統治者。特區的報紙媒體,一般能夠影響的,都是這些文化層次較高的讀書人,以及一些對於政治敏感的商人。

粗通文墨的市民階級,喜歡的。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朝代,玩弄文字的都很高檔,離普通百姓很遠。明清小說,這標誌着草根階層開始閱讀圖書了。明朝的圖書出版是非常繁榮的,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出現,養活了大批的出版商。而一些落魄的文人,也開始扭扭咧咧的寫一些小說賺取潤筆費。

肖圖白準備利用小說作爲殺手鐗,去影響市民階層的思想文化動態。

事實上,明朝時期最著名的出版物《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爲例。本質上還是充滿了儒家的價值觀。比如,《水滸傳》開頭把梁山好漢寫的多名厲害,最終還要接受招安的,。《西遊記》裡面隱射社會,無論多名離經叛道的人,最終都要被儒家社會鎮壓。《三國演義》裡面,無論曹操多麼雄才大略,但是大義偏偏是劉皇叔佔據。

對於這些“放不開”的小說,肖圖白只能搖頭,怪就掛儒家社會太壓抑。就像後世的小說家,面對和諧問題。也是無法放開手腳的。

儒家的壓抑,對於統治者來說是好事。

比如,儒家社會的造反者,首先面對的不是官府的鎮壓,而是無數地主鄉紳集團的反對。戰敗了地主鄉紳後,會面對縣官。殺了縣官後,纔開始面對整個朝廷體制的鎮壓。朝廷沒有辦法鎮壓,那麼地主甚至會組建地主團練武裝,隊伍造反者進行鎮壓。

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自從造反後,長期流竄各地。這並非他們喜歡流竄當流賊。問題是,他們每到一地,地主官紳集團,皆會嚴陣以待,官兵也會四面八方圍剿,而底層農民,也沒有革命覺悟,非要流賊燒燬他們家園,脅迫他們跟隨流竄。才能夠壯大隊伍。

一方面地主集團和儒家思想,維護了農業社會的統治。另一方面,這種思想和社會結構,對於工業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比如,古代人重宗族,有些地區,一個村、甚至幾個村。全部是同宗同族。官府要辦事,根本沒法子按照國法去做,只能與鄉紳們合作。鄉紳在基層,也從來不按照國法辦事。而是按照宗族規矩。

而整個村、幾個村全是一家人。這樣的宗族,往往多是非常排外,連外姓人住進他們村,也難以忍受,更別說政府的政策能被下達到這些宗族聚居的村落。或者說,外地資本能夠鄉村投資辦廠了。

歷史上,清初滿清統治者對於這些宗族很頭疼,殺了一大批。反清意識較爲濃烈的宗族殺的差不多了,清朝又扶持一些配合清朝統治的宗族。於是,用不了多少年,清朝的宗族勢力,比之明朝宗族勢力更強了幾分。

中國的宗族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中東的政教合一體制,這些都是違背工業社會發展規律的,。

後世,中國近代時期,用十年動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損失,強行打破了宗族聚集的現狀,掃清了工業化所面臨的“封建殘餘”。

肖圖白沒有那麼大決心,也沒有那麼大魄力,去發動十年動盪去改造社會。但是卻利用文藝作品,對於現階段存在的愚昧落後現象進行批判。

首先令人蒐集一堆的科舉官場的醜態素材,令人編寫《儒林外史》,對於儒家科舉制度,進行深刻的批判。《儒林外史》肖圖白沒有深刻的體會,只能讓一堆不得志的窮酸儒家子弟,按照肖圖白提供的大綱思路,進行批判式的描寫。

而對於宗族制度、佃農制度的最鋒利匕首,肖圖白記得魯迅的《狂人日記》。爲了表示對於魯迅的敬意,肖圖白決定以“魯狂人”作爲筆名,匿名出版一部《狂人誑語》,裡面大量的抄襲山寨魯迅作品、

像是“……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書上寫着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着怪眼睛看我。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這種尖銳的諷刺匕首,狠狠的捅向儒家社會的假仁假義。

對於肖圖白乾涉出版業務,柳馨予是比較高興的。

但是,讀了《狂人誑語》後,她卻是比較壓抑道:“這部白話文寫的書,看似簡陋,但是仔細一讀,太可怕太沉重了!比之《儒林外史》還要心酸!至少讀書人受苦了曉得寫文章發泄,曉得表達自己的不滿。這《狂人誑語》裡面的不識字的農民,根本就是有苦也不知道如何表達,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痛苦的最深層次根源……”

肖圖白道:“這就是麻木不仁,被殘酷的制度壓制的不成人形,但是大多數默默忍受終生,!被宗族家法、鄉規迫害的底層農民,更是如此!整個社會制度都在吃人,那些底層百姓能怎麼辦?”

“但是,兩部書都是揭露黑暗,打破這些舊制度,雖然痛快了!但是,有用嗎?”柳馨予說道。

肖圖白淡然道:“多半有用吧。說不準,我們不用這些武器,別人會恰當使用。”

肖圖白口中的別人,卻是李自成、張獻忠之類的農民起義,這些人渾渾噩噩的造反,僅僅是造官府的反,但是卻不是覺悟,不是革命,根本沒有大破舊制度的覺悟!沒有覺悟的造反,使得這些農民起義成功後,只會成爲新的官府,新的地主,新的宗族,社會依然是吃人的。如果,這些農民起義者,覺醒了,思想覺悟上升到要打破舊制度。那麼,這些農民起義者去打破,肖圖白去收拾殘局、重建一套新制度,就省心省力了。

因爲,肖圖白雖然痛恨儒家社會的種種醜陋舊制度,但是卻又不想髒了自己的手,去當屠夫解決他們。

若是……農民起義軍中,有人能夠覺悟到,充當社會改造的馬前卒,用革命的暴力,粉碎這些基層的地主、宗族勢力,肖圖白會非常感謝那些起義者!

手中捏着《狂人誑語》,肖圖白心道,不知道明朝的農民,會拿起這些思想武器嗎?

“對了,還有很多不識字的百姓,應該怎麼影響他們?”

“將《儒林外史》、《狂人誑語》編成話劇,令人編排表演既可。嗯,《狂人誑語》或者旁白的內容多,對話少,並不是很容易編排,一些故事不能編排就算了。而《儒林外史》就比較容易編排了,畢竟是以諷刺劇情爲主。”

思想宣傳陣地,肖圖白會一直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爲,自己不去主動宣傳,思想輿論的陣地,就會落在敵人手中。輿論宣傳,也是一個生死存亡的戰場。

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59章 棱堡(一)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160章 寶坻縣令的求援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60章 寶坻縣令的求援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112章 戰後餘波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68章 傳教士(三)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67章 傳教士(二)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65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三)第268章 科技、經濟、內政(二)第59章 棱堡(一)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200章 體制、工業、渤海公司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263章 返航第137章 探病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68章 皮島海戰(三)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聞時代第280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二)第116章 我有奇術第249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一)第87章 危險和機遇(一)第134章 佈局(一)第8章 欲練兵第240章 問策(二)第103章 總督(一)第47章 收容難民第75章 糧商(一)第98章 情報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79章 虜變(一)第236章 《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第219章 整風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50章 日本的閉關鎖國和朱印船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142章 勝了(二)第75章 糧商(一)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100章 與虎謀皮(二)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2章 這場戲不能演砸了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263章 返航第126章 王啓年之死的討論第184章 兵器製造(一)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55章 黨報(二)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141章 勝了(一)第15章 皇莊拍賣舞弊案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80章 虜變(二)第49章 皇家布第55章 黨報(二)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144章 虜退(一)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102章 與虎謀皮(四)
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278章 皇帝養成計劃(三)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59章 棱堡(一)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140章 絞肉機(三)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54章 軍火傾銷第152章 遷都之議(二)第262章 不做死就不會死(二)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209章 班師、建設、豐收第160章 寶坻縣令的求援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60章 寶坻縣令的求援第170章 朝鮮佈局(一)第112章 戰後餘波第185章 兵器製造(二)第163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一)第20章 巡撫、東林黨、市舶司第68章 傳教士(三)第114章 再戰錢鍾莊(二)第67章 傳教士(二)第36章 蜂窩煤的暴利(一)第83章 獨石口(一)第165章 明朝時期的石油化工業(三)第268章 科技、經濟、內政(二)第59章 棱堡(一)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45章 葛沽鎮的新生活第189章 漕幫之亂(二)第151章 遷都之議(一)第226章 鋼鐵的價值第212章 皇上在南京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200章 體制、工業、渤海公司第243章 福利、戶口、尚武之風第263章 返航第137章 探病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51章 李慎之的心態變遷第69章 忽悠就是力量第168章 皮島海戰(三)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聞時代第280章 權貴田弘遇和名士錢謙益(二)第116章 我有奇術第249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一)第87章 危險和機遇(一)第134章 佈局(一)第8章 欲練兵第240章 問策(二)第103章 總督(一)第47章 收容難民第75章 糧商(一)第98章 情報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199章 漕、海之爭第108章 戰略藐視,戰術重視第79章 虜變(一)第236章 《天工開物》和宋應星第219章 整風第148章 蚯蚓滿倉、家禽成羣第50章 日本的閉關鎖國和朱印船第205章 耽羅島殖民經營(二)第216章 返航、炮擊、旅順第142章 勝了(二)第75章 糧商(一)第232章 經濟合作第100章 與虎謀皮(二)第193章 防旱、防蝗第27章 顧問黨利益集團第188章 漕幫之亂(一)第2章 這場戲不能演砸了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263章 返航第126章 王啓年之死的討論第184章 兵器製造(一)第105章 華人髡爲夷,苟活不如死第55章 黨報(二)第190章 漕幫之亂(三)第141章 勝了(一)第15章 皇莊拍賣舞弊案第252章 商人、槍炮、十字架(四)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195章 軍火傾銷、耽羅島半殖民地第222章 香水的暴利第131章 烽煙再起(三)第80章 虜變(二)第49章 皇家布第55章 黨報(二)第6章 科技創新,從珍妮機開始第37章 蜂窩煤的暴利(二)第211章 大明首位銀行家第194章 南北朝鮮第144章 虜退(一)第225章 獨門壟斷帶來暴利第102章 與虎謀皮(四)